书城成功励志读《荀子》学生活
5557400000051

第51章 正论篇(4)

话说有一天有个员外要出远门,临走前交代笨笨的仆人阿福:“你要好好看门,不可以让我们的驴子被偷走了。”阿福说:“老爷放心好了,交给我就没问题!”员外走后,屋外传来一阵阵咚咚锵锵的锣鼓声,阿福高兴地也想去外面跟大家凑热闹,但前脚刚踏出去就想起员外交代过要好好看门。阿福想了想,灵机一动地拆下门板,用绳子绑在驴子身上,快快乐乐地牵着驴子看戏去了。小偷经过了员外家看到门户洞开。此时不偷更待何时,所以一转眼偷光了钱。员外回来看到家里被偷光了,气得找阿福来问,结果阿福还理直气壮地回答:“老爷,你不是说要好好看门,不可以让我们的驴子被偷走了。门跟驴子现在都还在啊!”员外气得真不知该说什么好。

智慧金言

人当然要有自知之明,但如果要交待一件事给一个明知道不可能做得到的人,而因此出现了大的麻烦或大的问题,错就应该不在被交待的人,而是交待的那个人应该要检讨了。

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曰:“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天看得非常伟大而思慕它,哪里及得上把它当做物资积蓄起来而控制它?顺从天而颂扬它,哪里及得上掌握自然规律而利用它?

在荀子的时代,由于对自然界运行变化规律的认识远远不足,人们普遍畏惧自然,把它看做有人格意志的对象,并将其运行变化与人世间的变易相联系,这就是比较普遍的“天命论”。而当时生产力已经有了较大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也有所变化。荀子凭借自己渊博的学识、敏锐的眼光,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鲜明观点,认为天只是无意识的自然,它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能主宰人类社会。社会的治乱只能从自身找原因。因此他十分重视人事的努力,批判儒家思想中“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思想,也反对道家以为命运不可捉摸、消极虚无的思想。明确认为,人类可以认识自然规律,并以此影响自然、利用自然,鲜明地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这不仅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有巨大而深远的意义,也影响了后人对自然界的探索、利用,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大致与荀子同时代的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工程,就是“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实践领域的反映。

据清人钱茂所撰《历代都江堰功小传》载:李冰,战国时人,通晓天文地理,隐居蜀中,与鬼谷子为友。当时秦国张若为蜀地郡守,与张仪一起筑城,没能成功,而且当时水患严重,他不能治理,于是推荐李冰代替张若。这是李冰治理蜀地水患的开始,时间大约在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左右。

李冰到蜀郡后,亲眼看到当地严重灾情: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县附近,进入一马平川,水势浩大,往往冲决堤岸,泛滥成灾;从上游挟带来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积在这里,抬高河床,加剧水患;特别是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每年夏秋洪水季节,常造成东旱西涝。李冰到任不久,便开始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为了追究水患的由来,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沿岷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水情、地势等情况。他们翻山越岭,察看地势,掌握了岷江流出高山峡谷后河面开阔、流速顿减的特点,终于选择了岷江出山口和成都扇形平原的顶端作为施工地点,并吸取了岷江两岸人民多年来与洪水斗争的经验,终于合理地选择了渠首的位置,因势利导,巧妙地布置了都江堰的渠首工程。

为了使岷江的水能够东流,李冰首先把玉垒山凿开了一个二十米宽的口子,叫它“宝瓶口”。被分开的玉垒山的末端,状如大石堆,就是后人称做的“离堆”。此外,李冰还采取了在江心中构筑分水堰的办法,把江水分成两支,逼使其中一支流进宝瓶口。在修筑分水堰的过程中,采用江心抛石筑堰失败后,李冰另辟新路,让竹工编成长三丈、宽二尺的大竹笼,装满鹅卵石,然后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终于战胜了急流的江水,筑成了分水大堤。大堤前端开头犹如鱼头,所以取名叫“鱼嘴”。它迎向岷江上游,把汹涌而来的江水分成东西两股。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东股的叫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渠首就是宝瓶口,流经宝瓶口再分成许多大小沟渠河道,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农田。分水堰两侧垒砌大卵石护堤,靠内江一侧的叫内金刚堤,外江一侧叫外金刚堤,也称“金堤”。分水堰建成以后,内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灾了。

以后,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李冰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飞沙堰也用竹笼装卵石堆筑,堰顶做到适宜的高度。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人外江,以保障内江灌区免遭水淹。同时,由于漫过飞沙堰流人外江的水流的漩涡作用,有效地冲刷了泥沙在宝瓶口前后的沉积。

鱼嘴的分水量有一定的比例。春耕季节,内江水量大约占六成,外江水量大约占四成。洪水季节,内江超过灌溉所需的水量,由飞沙堰自行溢出。宝瓶口是节制内江水量的口门。为了控制内江流量,李冰父子做石人立在江中,作为观测水位的标尺,要求水位“竭不至足,盛不没肩”。

李冰还做石犀,埋在内江中,作为岁修时候淘挖泥沙的深度标准。岁修的原则是“深淘滩,低作堰”。“深淘滩”是说淘挖淤积在江底的泥沙要深些,以免内江水量过小,不敷灌溉用;“低作堰”是说飞沙堰堰顶不可修筑太高,以免洪水季节泄洪不畅,危害成都平原。后人把这六字诀刻在内江东岸为纪念李冰父子而建的二王庙的石壁上,很是醒目。

都江堰的修成,不仅解决了岷江泛滥成灾的问题,而且从内江下来的水还可以灌溉十几个县,灌溉面积达三百多万亩。从此,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除都江堰外,李冰在蜀郡还主持兴办了其他一些水利工程。如对发源于蒙山的沫水(又名青衣水),李冰组织百姓开凿河心中的山岩,整理水道,便利了航行。李冰还对管江、汶井江、洛水进行过疏导,又引绵水出紫岩山到资中县一带灌溉稻田。另据《华阳国志》记载,李冰还在蜀郡修筑桥梁,在广都主持开凿了盐井,为开发成都平原、发展农业生产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李冰修建都江堰、导洛通山等在蜀郡的一系列治水工程,不仅显示了他的科学家的态度,同时也展示了他的政治抱负。从历史的事实中可以看到,都江堰和导洛通山水利工程是秦王朝在蜀郡废除奴隶制度、实行封建制改革的历史条件下修建的,是在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下有广大群众参加的一次规模巨大的水利科学实践,也是当时新兴阶级“制天命而用之”的进步思想对传统的“遵天命、敬鬼神”的“天命观”的挑战。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冰能主张“治蜀先治水”的方针,用兴利除害、发展经济的办法来安定民生,治理蜀郡,可见其宏大的政治远见。

正因为有这些历史的原因,李冰千百年来一直受四川人民崇敬,被尊称为“川主”,各地还修有“川主祠”。更有诗人咏叹:“秦汉以还无双士,禹后丰功第一人。”这确实对李冰治水功绩的中肯评定。

智慧金言

时至今日,自然界的许多奥秘都已为人类破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相对于变化无穷的自然界和奥秘无限的广袤宇宙,人类的认识还相对有限。真正做到“制天命而用之”,还需要未来科学家们更多的努力,这也是人类未来的课题。

没有把握的事不要盲目去做

荀子曰:“水行者表深,表不明,则陷。”这句话说,涉水的人一定要事先测明水的深度。对水的深度一无所知,就会有失身落水的危险。也就是说,要想顺利地完成一项任务,成就一番事业,一定要事先考虑清楚,权衡利弊,争取做到万无一失,一举成功。没有把握的事情不要盲目去做,时机不成熟,更不可轻举妄动。

荀子此言,不但是对我们普通人的一般要求,更是对一国之君的中肯告诫。对常人来说,对要做的事情事先考虑清楚,全面把握,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国君治理国家来说,权衡利弊,考虑胜败得失,显得更为重要,甚至对事情的发展方向起着绝对的支配作用。因此,明智的人在做事之前会谨慎小心,权衡利弊,在时机未到之前绝对不会轻举妄动。

殷商王朝,是我国继夏王朝之后又一个奴隶制王朝。商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昏暗。商王朝最后一个国君商王纣帝辛,更是昏庸无能,荒淫无度,不理朝政,却四处搜罗美女,充置后宫,天天吃喝玩乐。他残暴成性,倒行逆施,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对百姓敲诈勒索。他整日躲在宫中,闲来无事,就想出许多奇怪的方法,消遣娱乐,来打发光景。有一次,他忽然心血来潮,命令四方诸侯进献大批美酒,又命令左右将这些香醇的美酒倒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水池之中,供自己与美人们游泳嬉戏。还有一次,他竟又突发奇想,命人建成一座肉林,让美女们脱光衣服,赤身裸体地在里边追逐笑闹。纣王就这样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根本不管百姓的生活。

周国是隶属于商王朝的一个小国。它是西方一个农业国家,百姓以耕田种地为生。周国历代国君都是圣明的君主,他们勤劳节俭,谦恭下人,和百姓一起在田野里耕种劳作,而且还率领百姓疏导河流,改进种植方法,开辟土地,使百姓人人有地可耕,户户丰衣足食。他们还大胆提拔贤能之人,以辅佐他们处理国内事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周国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四方士民听说后,纷纷前来归附。因此,周国蒸蒸日上,一天天强大起来。

周武王在位时,国力更加强盛,人民富足,勇敢善战。武王雄心勃勃,年轻时就立下壮志,发誓要成就一番丰功伟业。他继承君位后,勤修政务,招兵买马,整饬军务,准备相机而动。武王看到商王朝政治混乱,百姓流离失所,便想趁机攻打商王朝,开辟疆土,统一中原,实现壮志。主意已定,武王召来师尚父太公望,征求他的意见。太公望对武王的心思早已洞彻,不等武王说完,便直言不讳地说道:“商纣王昏庸无能,荒淫无度,大臣离心,百姓怨恨。如若果真如此,商王朝灭亡指日可待。可是,对于商王朝的这些情况,我们也只是听说而已。俗语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万一传言是假,我们出兵,岂不是害了自己吗?我们应首先将商王朝的情况打探清楚,然后量力而行,待机而动,争取一举成功,岂不是更好!”武王听了,点头称是,连忙命人去商王朝打探消息,并亲自叮嘱一番,要求他们一定要亲自前去,决不可听信传言,否则,斩首示众。过了不长时间,派去的人回来了,向武王报告说:“商王朝大概要出现混乱了。”武王听了,喜上眉梢,迫不及待地追问道:“快快说说看,混乱到了什么程度?”

来人回答说:“商纣王纵情声色,花天酒地,悬肉为林,以酒为池,身边聚集了一大批奸邪小人。他们对商纣王的荒唐行径不但不劝谏,反而极尽奉承迎合。贤良的大臣都被斥退,得不到重用,群小们飞扬跋扈,横行霸道。全国上下怨气冲天,对纣王敢怒不敢言。”武王听了,沉思了一会儿,说:“这还不够。贤良的大臣虽然不被重用,但仍在朝中,这说明他们对纣王还心存幻想,万一情况紧急,他们会不顾性命危险保卫商王朝的。哎,混乱还是没有达到极点。你再去打探打探,看情况进展如何。”

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人回来报告了,说道:“商王昏乱的程度更加严重了。”武王忙问:“快说说看,到了什么程度?”那人回答说:“商纣王最近特别宠爱一个名叫妲己的女子。这位妲己生得娥眉皓齿,削肩细腰,貌若天仙。自从妲己进宫,纣王便被她迷得神魂颠倒,整日与妲己形影不离,对她百依百顺,言听计从,即便是她想要天上的月亮,恐怕纣王也会想方设法给她摘到的。可是,这位妲己并非善良之辈。她虽美如天仙,却心如蛇蝎,野心勃勃,恃宠而自专,对王后及大臣根本不放在眼中,不断在纣王面前诋毁王后。前不久,纣王竟听信她的谗言,将王后杀死了,甚至还要杀掉自己与王后所生的两个孩子,幸亏大臣们好言相劝,孩子才逃得一死。鬼侯有个美丽的女儿,生得如花似玉,貌如天仙。鬼侯见女儿漂亮,便将她进献给纣王,以取得纣王的欢心。可是,纣王不喜欢他的女儿,将她杀死,并迁怒于鬼侯,将鬼侯也烹杀了。王子比干是纣王的叔父,对纣王的残暴行为忍无可忍,前去进谏纣王,希望他能改过自新。结果,纣王竟然不顾亲情,将他剖心杀害了。纣王的弟弟箕子见进谏不成反遭杀身之祸,自己又无力回天,便假装疯狂,躲进深山老林,再也不肯出山了。朝中其他忠良的大臣见状,也都纷纷逃离,各谋生路去了。”

武王听了,大喜过望,认为时机已经成熟,马上就要出兵商朝。坐在一旁的师尚父太公望连忙劝谏道:“依我看,时机还没成熟,商王朝还没有混乱到不堪一击的程度。国家能够长治久安的根本在于取得民心,得到百姓的拥护与支持。商王朝的百姓又是如何对待商纣王的呢?这我们可不清楚,所以我们不能轻举妄动。大王你已经为此忍了很长一段时间,难道不能再忍耐一段时间吗?再去派人打探一番,看看百姓是如何生活的,他们对纣王又是如何评价的?”武王依言而行,连忙吩咐属下继续打探情况。

那人听后,马上起身走了。过了没几天,便兴冲冲地回来报告说:“大王,属下已经探听清楚了,恐怕商王朝真正已经混乱到了极点了。我离开大王之后,直奔商王朝而来。一进商朝境内,便见尸骨遍野。百姓穷困潦倒,妻离子散,人人自危,虽然已经怨气冲天,却没人敢对纣王不恭不敬,更无人敢指责纣王。大家都沉默着,路上见了面也只是互相对视一眼,生怕稍不留神,说错了话,招来杀身之祸。”武王听了,大笑道:“太好了,机会终于到了,连百姓都对纣王恨之入骨,谁还肯为他卖命呢?”太公望听了,也面露微笑,说:“邪恶的人胜过了忠良的人,这是暴乱;贤德的人都逃走了,这是崩溃;百姓都不敢说话,这是刑法苛刻呀!贤良引退,小人当道,百姓穷困而不敢言;说明商王朝已经失去民心,灭亡无日了,这真是上天赐给我们的恩惠呀!现在,我们可以出兵了。”

于是,武王立即挑选了三百辆战车和三千名勇士,与其他小国相约,在甲子之日进攻商王城。由于商纣王昏庸无度,无人愿意为他卖力,商王军队节节败退。很快,商都城便失陷了,商纣王见大势已去,便登上高台自焚而死了。

智慧金言

武王伐商,一举而成功,关键一点,在于他对商王朝的虚虚实实打探得一清二楚,并对症下药,使自己不费吹灰之力便成就了千古霸业,为后人所称颂,可谓“表深而不陷”。我们后人也应该引以为鉴,无论学习做事,都要知己知彼。做到百战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