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荀子》学生活
5557400000067

第67章 哀公篇(2)

定公问于颜渊曰:“东野毕之善驭乎?”颜渊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失。”定公不悦,入谓左右曰:“君子固①谗人乎!”三日而校来谒,曰:“东野毕之马失。两骖列,两服入厩。”定公越席而起曰:“趋驾召颜渊!”颜渊至,定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吾子曰:‘东野毕之驭,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失。’不识吾子何以知之?”颜渊对曰:“臣以政知之。昔瞬巧于使民,而造父巧于使马;瞬不穷其民,造父不穷其马;是以舜无失民,造父无失马也。今东野毕之驭,上车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犹求马不已,是以知之也。”定公曰:“善!可得少进乎?”颜渊对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注释】

固:本来,原来。

【译文】

鲁定公问颜渊说:“东野毕会驾车吗?”颜渊回答:“会是会。可是他的马快要丢了。”定公不高兴,回到宫中对左右的人说:“君子也说别人的坏话啊!”

三天后,养马的官员跑来说:“东野毕的马丢了。车两旁的套马挣断缰绳跑了,中间驾辕的两匹马回到了马棚。”定公从席子上一跃而起说:“赶快召见颜渊!”

颜渊来了,定公说:“前天我问您,您说:‘东野毕的驾驭技术,好是好。不过,他的马要丢了。’不知道您是怎么知道的?”颜渊说:“我是从做事的一般规律知道的。从前舜善于使唤人民,而造父善于驾驭马;舜不会使他的人民窘迫,造父不会使他的马疲于奔命;所以舜没有失去他的人民,造父没有失去他的马。现在东野毕驾车,一上车就手抓缰绳,马嚼子和马收拾得千干净净;马的步子也训练得非常熟练,驯马的各项要求都达到了;经历了各种危险,也走了很远,马的力气使尽了。但是还要求马不停地奔跑,所以我知道马一定会丢的。”

定公说:“对!你能不能进一步地说说?”颜渊说:“我听说,乌儿急了,就会乱啄;走兽急了,就会乱抓;人急了,就会欺诈。从古至今,从来没有使百姓穷困而君主能不遭受危险的。”

活学活用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主像舟,而老百姓就像水;水能够把船浮起来航行,也能够掀起惊涛骇浪,把船打翻,沉入水底。

孔子说这句话,是因为鲁哀公说自己不知道危险的感觉。于是孔子借用水与舟的关系,生动恰切地表述出了君主与老百姓之间的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历来明智贤良的国君都懂得人民百姓对治理国家、发展国家的重要意义,都把君主与百姓的关系摆在首要位置,将其作为建立功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无数历史事实已经说明,明智的国君都爱民如子,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得百姓之力而国盛名扬;昏庸的国君则与人民为敌,视百姓为寇仇,其下场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这句话经由《荀子》一书的引用流传下来,几乎为历代统治者所取法,影响深远。就是在和平的今天,大到国家的居安思危,小到立身行事中加强与基层工作人员的联系,保持自身的地位,都有其独到的借鉴意义。

春秋时期的卫懿公特别喜欢鹤,简直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他对群鹤关心备至,宠爱有加,每天派人打捞来新鲜的鱼虾,喂群鹤吃,并命人在王宫附近,专为群鹤修建了一座华丽的房子,名之为“鹤宫”。他又在国都中精挑细选了许多善于养鹤的人饲养群鹤,并给这些人很高的俸禄。更为荒唐的是,他还把群鹤当做他的臣民来看待,不但给每只仙鹤都取了名字,还给他们卿大夫的头衔,称它们为“鹤大夫”,让它们享受卿大夫一样的俸禄,并专门为群鹤制作了一辆绣车。出门时,懿公让人给仙鹤穿上美丽的衣服,坐上华丽的车子,跟在他的后面,招摇过市,以此为乐。

卫懿公爱鹤如痴,不理朝政,一批卑鄙小人就趁机把持朝政。他们结党营私,铲除异己,从中牟取暴利,使朝中一片混乱。而为了保证养鹤所需的大量开支,卫懿公对百姓横征暴敛,致使百姓纷纷破产,甚至流离失所。

国中贤良大臣对国君的这种荒唐行为颇感忧虑,暗自伤心。他们纷纷进谏卫懿公,劝他说:“国君呀,古人常说‘玩物丧志’。您应遵守古人教导,引以为戒才是。而您却恰恰相反,您对仙鹤宠爱有加,给它们修宫建室,给它们爵位俸禄,可谓疼爱备至,对国家大事却不闻不问,对百姓更不理不睬。这样下去,恐怕要耽误了大事呀!百姓是国家社稷的根本。自古以来,得百姓者得天下,失百姓者亡天下。身为一国之君,应以百姓为重,哪能天天与禽兽为伍呢?如果大王再不改过自新,以社稷为重,勤修政务,倘若外敌来侵,恐怕我们只有束手就擒、坐以待毙了!亲爱百姓、加强边防、训练军士,才是护国之本、强国之术呀……”

对群臣的这些忠言劝告,卫懿公听了不但不思悔改,反而厌烦地斥责道:“还是那套陈词滥调,我早就听腻了。以后谁也不许再提养鹤的事情,谁若不识好歹,再敢诽谤我玩鹤,哼,可要当心自己的脑袋。”

群臣听后,只得作罢。从此之后,卫懿公更加为所欲为了。一些贤良大臣、忠贞之士对卫懿公的行为实在忍无可忍,冒死进谏,结果却受到了极刑拷打,致使大臣们对懿公也都记恨在心。过了几年,卫国邻国狄国的国君听说卫君重鹤轻民,国家混乱,便趁机出兵卫国。大臣们不愿为卫君出力,狄国军队势如破竹,直攻到卫都之下。懿公这才慌了神,急召百姓入伍抗敌卫国。但卫国百姓对他早已恨之入骨,谁也不肯为他卖命疆场。懿公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只得放下国君的架子,跪在地上,流着眼泪,哀求大家静忙。人们都对他嗤之以鼻,鄙夷地说:“你还是派你的鹤去打仗好了。你平时那么优待它们,给它们加官晋爵,每天喂它们鱼虾,出门乘坐彩车,比我们的待遇高了不知有多少倍,我们算得了什么呢?国难当头,你为什么不派它们去帮你抵御强敌?鹤有官有爵,有俸有禄,你还是让它们去为你带兵打仗吧,我们实在是难以从命。”士兵们也都消极怠战,狄军一攻,都溃然散去,各自逃命去了。这样,卫国都城不攻自破,卫懿公仓皇逃命,最后死在乱军之中。他那些可爱的鹤也因无人照管,都腾空飞走了。

爱护百姓,关心百姓,百姓才乐于为国效命,国君才能稳坐江山,国家才会繁荣昌盛。否则,等待国君的只有家破人亡。所以古人说:“国之命,在民;君之命,亦在民。”而在中国历史上,真正能够做到以民为本的帝王并不太多,唐太宗李世民是其中比较显著的一位君主。

贞观初年,李世民采取魏征等大臣的主张,实行仁义教化,安抚百姓已初见成效,于是高兴地对朝中大臣讲:“治国之道,要紧的是实行仁义,并取信于民。人民生活安定,自然不去做违法之事。”而魏征则想的更长远一些,他想进一步树立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就从君主和人民的关系分析说:“古人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主只有爱护百姓,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即使在太平繁华的情况下,也不要忘记贫苦百姓的饥寒。要时刻像走在薄冰上那样小心谨慎地安抚百姓,使他们安居乐业,只有老百姓安定了,国家才会安定、繁荣、昌盛。”

魏征的话使太宗想起他亲身经历的隋末农民大起义,当时愤怒的人民揭竿而起,曾经辉煌一度的大隋帝国转眼覆灭,隋炀帝本人也被逼自杀。特别是唐太宗自己镇压刘黑闼起义,压而不服,多次反复的场景更是历历在目。那是在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河北起义军领袖窦建德被杀不久,其旧部就推举刘黑闼为主帅,数次打败李世勋等唐朝军队,很快恢复了原有的地盘。第二年,刘黑闼自称为汉东王,其行政措施全部按照窦建德的制度,更得到了当地军民的拥护。这年年底,李世民奉高祖之命,征伐刘黑闼,数经激战,终于取得了胜利,最后刘黑闼仅仅带领二百多人逃人突厥。但刘黑闼军队的殊死反抗给李世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且李世民的爱将罗士信也被俘杀死。更令人恼火的是,李世民回到长安受封赏还不到两个月,刘黑闼就卷土重来,而且军民团结一致,又将镇守的唐朝兵将打败,仅用四个月就又恢复了原有土地。齐王李元吉不敢应战。这时,高祖李渊也看到光凭军事镇压不能解决这种反复变乱,于是改派太子李建成带兵出征。李建成接受了魏征的建议,首先全部释放俘虏和抓来的人,让他们返回家园,恢复生产,以瓦解刘黑闼的军心,使他们不战自溃。这一招果然奏效,跟随作乱的大部分将士都军心涣散,丧失了战斗力。刘黑闼无可奈何,连夜逃走,却被原来的部下诸葛德威抓住,献给了李建成,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李世民由这件事,深切地感受到被激怒的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与可怕,内心也不得不钦佩魏征所讲的宽大安民政策的巨大威力。

如今魏征的话又勾起前事,太宗内心深有感触地说:“可爱不过人君,可畏不过人民。作为天子,安民有道,人则推崇为主,无道不仁,人则弃而不用。自古帝王兴衰,如同朝朝暮暮,更替不绝。曾不见多少人君家灭族亡,真是可怕啊。”魏征说:“其实人民的要求并不过分,只要君主实行仁政,不伤害百姓,使其安居乐业也就够了。”太宗认为魏征的确想得长远,很赞同地说:“隋末天下大乱,百姓虽有财物,也不能保全。所以,我作为国君,不仅要存养百姓,使人人安居乐业,而且要精心为政,使百姓无忧。”

太宗回到后宫,对长孙皇后说魏征等人又劝说他要以民为本,仁义为治,长孙皇后明确表示支持。她说:“以民为本是儒家的正宗思想,自古以来都一直提倡,是非也很清楚。不过历代帝王知之者多,行之者少。所以真正克己爱民、政绩上乘的君主寥寥无几。”太宗觉得皇后的见解深刻,更从中认识到爱民不能光在口头上说,而应该身体力行,首先从克己节欲做起,就说:“君主依赖国家,国家依赖人民。如果靠盘剥人民来满足自己的私欲,那就像割了腿上的肉来充饥,肚子饱了,自己也就死了。君主富有了,国家也就灭亡了。所以,国君的祸患不是来自外部,而是在于自身。国君的欲求越多,所花费的钱财就越多。所要收取的赋税就越多。赋税重百姓就愁苦,百姓愁苦则国家危亡,到这个时候,君主也不会长久了。.我常常思考这些道理,所以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

李世民不但这么说,也真的这么做了,贞观初年天灾连绵,饥荒不断,关中百姓流亡到外地的不下百万。但由于唐太宗处理得当,不仅没有出现骚乱,而且度过饥荒的百姓几乎都回到了原籍。贞观四年,房玄龄上书认为唐朝的军力还不如隋朝,担心军备不足,请求加强军备,太宗看到后,召见他说:“加强军备,防御外敌入侵,这固然重要。至于对内防范,则大可不必。我希望君臣上下各尽忠贞,以仁政治理天下,使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是最可靠的防御力量。隋炀帝灭亡,难道是他的军力不足吗?不是的!正是他不施行仁义而臣民怨恨、众叛亲离所致。”

智慧金言

卫懿公爱鹤不爱臣民,最终身死国破;唐太宗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并采取了合理的政策,从而使古代中国逐渐走上辉煌盛世。而以史为鉴,见微知远,不也可以令人深思吗?奉劝天下为国治政者,要想国家长治久安,首要务在爱民、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