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金刚经》学生活
5557500000023

第23章 如法受持分(2)

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这是印度和中国的时间差异。中国是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个时辰两个小时。在印度叫六时,日三时,夜三时,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一个时是四个小时,所以这是时间的界定而已。至于说以恒河沙等身布施,那么刚才回答问题也差不多了,大概《金刚经》关于福德、功德,关于这个持经功德比那些以恒河沙数而布施的,大概提到八处,很少有经典会这样来讲这个经的功德,特别有意思。它纯粹讲的是空性、智慧到彼岸,却完全是从福德性、从功德等方面诠释得更多,理和事的不二,性和相的合合。我们在讲第十四品、第十五品、第十七品的时候,会慢慢讲到这些的。

佛教是第一个没有神而是崇拜人的宗教,这种说法对吗?该怎么解释?

佛教承认有神,但是神不是主宰。这跟有神论、无神论都不一样。佛教承认有神论,但是神不是这个生命和世界的主宰,这是佛教跟其他宗教的最大差别。其他宗教中神是主宰,佛教中神只是六道之一。崇拜人的宗教,佛在僧数,所以他吃饭时跟着僧人一起托钵去,对不对?他没有作威作福,把自己装扮成一个顶尖级的活佛,要求别人怎么样。佛陀在僧数,有一个老比丘病了,眼睛不好用,自己缝衣服缝不来,那别人都不帮忙,佛陀去帮他缝衣服。还有一个老比丘得了痢疾、瘫痪,没人去照顾他,佛陀去给他擦身体。这就是佛陀,他也不崇拜人。佛陀是在人中成佛,是一个人,人中的觉者。所以你的这种说法都错。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个生心是生的什么心呢?是生阿耨多罗三藐菩提心,还是就像我们坐禅那样什么都不想?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包括了坐禅的心,还包括了什么都不想心,也包括了不住色、不住声、不住香、不住味、不住触、不住法生其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上求佛道的心,无上正等正觉心,而所有的法,终极一点,都是无上正等正觉。

我们现在学习佛法,然后要去领悟佛法,那这本身算不算是对佛法的一种执著呢?

你不执能放得下吗?一个乞丐兜里只有三分钱,跟大家说:“我是最不爱钱的人!”大家说他是真话是假话?可信还是不可信?但假如一个有钱的人说:“我觉得钱对我只是个饰物,我放得下了。”大家相信他说真话还是假话?所以只有执过了再放才是真的放。释迦牟尼现身说法,因为他什么都经历了。但是又有一类极端分子说:“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我们认为只有舂花经历过夏天的娇艳,到了秋风一来,那种残败零落成泥,才是零落、才是残败,那就是后知后觉。也有极少数人是先知先觉,不必待花的零落,看到花一开就知道必然是萎坠成泥,这样的真信有没有?谁?

弘一法师不是,他什么都干过。一会儿搞个篆刻、一会儿搞个油画,在日本还成立“春柳剧社”,男扮女装演过话剧,所以他是经历过的人。五代时候有个清凉文益禅师,南唐中主李煜很喜欢他,让他还俗跟他治理这个国家,但是这个文益禅师不喜欢,就做了一首诗,说:“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毳是什么?细的鹿皮。春晚是不是还有点春寒呀?到晚上,“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你是为官的、为帝的,我是为僧的。“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去年的花也像今年这么红,但是我的白发是从今日白的,“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艳冶”,朝露一来、太阳一出,娇艳无比。那些美艳的花朵被晚风一吹,香气扑鼻;“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做此诗以言志。所以李煜一看,知道此人不可劝,赐他封号叫做“清凉文益大法眼禅师”。

福德和功德主要区别在哪些方面?

如果用一个最简单的概括,什么叫做福德?什么叫做功德?就是有漏和无漏。有漏的意思是你还要漏到生死轮回中,无漏就是成为阿罗汉,不来人间了,这就是无漏功德,有漏善法。在这方面梁武帝和达摩的对答是最有代表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梁武帝一生建寺助僧无数,以为自己有无量的功德,包括现在汉族的和尚吃素,都是梁武帝的功劳,他率先吃素,然后从经典里边摘经论据并撰文来说明吃素好,还先后三次舍身到金陵。还规定宫里吃素,并下三道圣旨,要求一年中三个月禁屠:正月、四月和九月。梁武帝以为功德不少了,但达摩祖师却说:“并无功德。”梁武帝问为什么没有功德?达摩祖师说:“你是但求有漏人天小福,真正的功德应从内心中求,你不在内心上下功夫,在这些有漏的形象上去下功夫,所以说没有功德。”达摩祖师早就看到他的问题,因此梁武帝最后怎么死的?他是饿死的。一个推广吃素的人、一个做了《梁皇宝忏》的人、一个对佛教做了这么大的改制、这么有创造性的人却是饿死的,可见因果不可饶恕。

佛说非身,是名大身,这里的“大”和老子《道德经》里所说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中的那个“大”,是否同意?

老子这里边更多的是讲了一个哲理,一个性质,一个高度,那么这里说的“大身”就是“身如须弥山王,其身为大”,大小相对的大。因为后边就有世界和微尘的对比,对不对?就是一个很简单的东西,没那么复杂。但是老子那里面讲的是形而上的东西,这里讲的是一个具体看得见的形而下的东西。

请问心理的阴影是否和恶业有关?

阴影包括恶业和善业的,因为所有在你心里留下的东西都叫阴影,就好比你去拍X光,不管你有病没病,都要有个影子,你不能说它有善恶,所以阴影既跟恶业有关也跟善业有关,也跟无记业有关。什么叫无记业?饿了就想吃、困了就想睡、渴了就想喝,就叫无记业,没有善恶。所以阴影跟所有的业都有关。

如何克服心理阴影,是随着它去还是不管?

随它去就成为凡夫,不管它就是阿Q。以智慧洞见它,然后无所住而生其心,超越它,这就是佛法。

如果一个人经常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个梦,请问是不是自性的反映?

现实中的一切都具有持续性,梦中的情景是短暂性的。梦中一小梦,人生一大梦,梦中还说一梦,所以没什么,都是梦而已。有时我们天天都在做同一个梦,什么梦?明天的太阳照常升起,后天的月亮照常降落,是不是同一个梦?所以南柯一梦、黄梁一梦,黄梁一梦多长时间?小米饭还没熟呢。经常做同样的梦有时候也反映一个问题,可能最近的心理状态需要调整一下,最好的调整方法就是微笑,对自己的心微笑,别去惩罚它、别去制裁它、别去安慰它。只是微笑,接受它,就够了,最好的方法,平常心。

就是在修禅的时候“单修禅那”是怎么个修法?

《圆觉经》二十五种修法,单修禅那的方法就是灭烦恼,那么烦恼有没有一个来处?有没有体性?

从心来?那么心在哪儿?有没有来处?没有来处。有没有住处?好像没住处,可正在经历的时候有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身心的感受?有,很实在,对不对?尽管没有住处,但是有实实在在的感受,那有没有个去处?一觉醒来烦恼就完了,来无来处、去无去处、住无住处,只是暂时的虚幻有。所以以灭烦恼立,单修禅那,就是观缘起。

一切只不过因缘,有了一个叫做明奘的人,有一个人叫做张三,他因为怎么样怎么样然后让明奘不开心,这个明奘就烦恼来了对不对?然后你就要来观察,那个叫做明奘的,佛说明奘,即非明奘,是名明奘,哦,佛说张三,即非张三,是名张三,佛说烦恼,即非烦恼,是名烦恼,于是恬淡地一笑,就过去了。所以这就是以单修禅那灭烦恼的修行方法。看似非常的简单,道理太容易明白了,可做起来太难太难了。因为我们生生世世认为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我的生命,所以才有这一期的生命,才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个体,因此我才更加的痛苦、烦恼,你要想把生生世世的这个执取放下,就凭今天你想明白这个力量,是蚍蜉撼树、萤火烧山啊!所以《圆觉经》的修法很微妙、也很具体,但是操作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日久功深。

【智慧金言】

禅宗的修行方法就是宁可你这辈子没有得到解脱,不怕,最重要的正见不能失去,正见一旦失去,就会盲修瞎练,走上迷信,然后贪功冒进走向什么?邪道。很多的修行人实际上他原出发点很好,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很悲哀地走上了邪道、邪教。这就是贪功冒进,太想得到一个东西了,要知道他太想这个“太”和这个“想”怎么样?大贪,已经违背了诸法皆空的本体,违背了。所以正见一失,他哪怕整天守戒,也都是错误的。正见也就是智慧,智慧是第一位的,因此八正道中,正见、正思维,全是智慧层面的;正语、正业、正命完全是身体和语言层面的,正精进,是通于身体和语言、心念的;然后正定和正念则是专门指修行方法上的。但是以正见和正思维排在第一和第二,是最关键的。“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时错路”,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