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金刚经》学生活
5557500000025

第25章 离相寂灭分(2)

练过气功的人都知道,气功的最高境界,就是心里面一念不生,这叫空心静坐,于法无益。空心静坐而已。各位想想,心本身让你空吗?即使你要空这个心,想要空这个心的愿望本身是有还是无?你已经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有在心里了,还空什么?是不是这个道理呀?这就是佛法的智慧。“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你认为有一个乱相,不对;认为有一个清净相,也不对。因为它是建立在二元认知上,诸法如意,诸法本来的样子超越动静二边,既没有动相,也没有静相。佛告须菩提,是啊是啊,如果有人得闻是经,第一个“不惊”,不惊奇,“不怖”,不恐怖,“不畏”,不身怀畏惧。梁武帝见达摩问,“这一生建寺度僧无数,有何功德?”结果达摩说“并无功德”,梁武帝听到这四个字惊怖,是吧?如果让修行人离开了他所谓的清规戒律,看看他还安住在什么之中?你不让他吃素,他会吓坏,不让他早晨四点半起床念经打坐,就让他无所事事,他做得到吗?他还会吓死了。他认为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睡多了下地狱,于是怕死了。惊怖畏!如果有人听到这个,不惊、不怖、不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一旦明白这个了,如来说,“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为什么这样说?“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波罗蜜有六波罗蜜,也就是我们第一天讲的佛教的五乘教法,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到菩萨乘。菩萨乘的教法以六条为标准,第一条叫布施波罗蜜,就是用布施的方法到达彼岸;第二条叫持戒波罗蜜,用持戒的方法到达解脱的彼岸;第三条是忍辱波罗蜜,用忍辱的方法到达解脱的彼岸;第四条是精进波罗蜜,用精进的方法到达解脱的彼岸;第五条是禅定波罗蜜,第六条是般若波罗蜜,用智慧到达彼岸。这就叫菩萨的六度法,六种到达彼岸的方法。

但是佛又告诉我们了,前五度如盲,瞎眼睛,第六度如什么?如眼。所以前五度离开了第六度就是盲人,因此佛法一个戒律规定说,“忘了智慧而行善法,即是魔业”。我们现在很多佛教徒去做义工去做善事,但没有智慧。他没有智慧,所以做的所谓的布施全是痛苦之因,痛苦之业。

给大家讲一个笑话,说有一个台湾非常知名的大法师到一个养鸡厂去放生,是一个印度人开的一个养鸡场,六百多只鸡,结果搁在笼子里,搁了三天死了三分之一,被晒死的,因为当地温度太高了。人家养鸡场起码通风呀,空调设备还是有的,他这一弄没有了,结果被当地的印度人告到卫生署了,说这里禽流感。卫生署马上派人来检查,一检查没有禽流感,就是好端端地被晒死的,因为缺少水又挤。这种行为叫忘失了智慧的善法,即同魔业。所以盲目放生很有问题。因为违背了放生的本意,放生的本意叫救它急难。

所以这是我们佛教徒做的很愚昧的一些善事,我们要知道要有智慧、知识、知量、知解,随缘、随分、随力、随心,这都是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离开了这些去行善法,好事不如无事。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刚才已经说过,布施、持戒,第三个就是忍辱嘛。那为什么说忍辱即非波罗蜜了呢?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再看这一段,第十四品和第十七品是最长的。“歌利”翻译成汉语是残暴的意思,歌利王当时是国王,那么释迦牟尼呢?他那一生在做一个修行人,在一个山上玩,他的玩法就是打坐,认真地修行。歌利王带着妃子们到这来游玩,这些妃子见到一个胡子这么长的修行人觉得很好奇,就问,你是神仙还是妖怪?那修行人本着他的慈悲如实解答,结果歌利王睡醒后一看妃子们都在围着这个修行人,他就认为修行人侮辱了他。马上就问修行人,你有没有引诱我的宫女?修行人说没有,这就是忍辱仙人嘛。歌利王说,好,割耳朵。割下一只耳朵还不好,又割鼻子,最后把忍辱仙人节节支解。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的前生发了个愿:如果我说了假话,那么就让我节节支解,如果我没有说假话,那么让我的身体恢复如初。他说完这话后本来是晴空万里的天,突然飞砂走石,沙尘暴来了。沙尘暴后,忍辱仙人身体完好如初。歌利王知道自己冤枉了这个真正的修行人,就跪地磕头、求饶、忏悔,说我做错事了。这时候,佛陀前生就发愿说,没有关系,歌利王,当我成佛的时候我第一个来度你。

这就是佛陀的前生,他是以忍辱波罗蜜来止恶,而不是以恶止恶,是以包容化解了恶。等到释迦牟尼成佛,观察因缘,找到了五比丘,三转法轮,三转:法轮包括劝转。第一转四圣谛法轮,阿若儒陈如尊者就明白了,当时就证得了阿罗含果。这个阿若儒陈如就是当年的歌利王。来到汉地我们大陆佛教的禅堂里供的既不是释迦牟尼也不是阿难,而是阿若儒陈如尊者,因为他是第一个开悟的人,第一个明白了四圣谛法,得到法眼净的阿罗汉弟子。所以当佛祖的前生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时,那时如果他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肯定应该生嗔恨,对不对?但他没有这些相,所以远离嗔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在印度凡是在深山里面、森林里面修行的人都叫做仙人。并不是他已经升仙得道,跟中国的道家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完全不一样,只要一个人离开家庭在森林里修行,都叫做仙人。但他不能飞呀,不能变化自在,他只是一个修行的人,甚至有些很窝囊的修行人都叫做仙人。做忍辱仙人,也是超越了我相、超越了人相、超越了众生相和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菩萨应怎么样?应该离开一切相,发无上正等正觉的这个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什么?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身、心,应生无所住心。

那想想看跟第十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和“应生无所住心”,两个有差别吗?实际上没有太多的差异。在第十七品还会把这个话重复,第十七品的说法跟这两个又不一样,我们到了再说。

“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想想看你心中执著的任何一个东西,都不能让你得入深层的禅谛。你认为说只有在深山里打坐才能够修行,那么你就受之于这一个成见,十字街头就不能修行;你认为只有吃素才能修行,那么你今天不小心吃了个鱼,那这一天你就不修行了?在禅修的深层阶段,你任何一点点的执取,哪怕是像针尖那么大,哪怕是善法,哪怕是出世解脱法都会成为障碍。浅层阶段这些该有的规矩都必须建立,但是深层阶段这些该破的却全都要破。所以我们在讲诸论的时候就会讲到,所有一切诸法皆破,恶法破掉,善法也破,两边破掉,中间也给破掉,一切皆破,破得无可再破了,便差不多入道了。你看降龙十八掌第十八掌是什么掌?是融会贯通,把前十七掌全忘了,第十八掌才是真正的有力量。所以金庸也蛮懂这个禅的,听说他过去信的是天主教,后来改信了佛教,因此对禅较有了解。不应住色布施,当然也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佛陀现在终于正面回答问题了,如来说一切众生,“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所以说《金刚经》不是讲的,实际上就是玩味和体会的。我个人认为读经时,任何人的注解都不要看,不管是祖师、大德的、历史的,还是现代的全都不要看,拿来就读,怎么读呢?盘腿坐着,傻乎乎地大声地读出来,三年下来,看怎么样?可惜我这个方法却没人相信。为什么?现代人太盲从一些所谓的大师了。今天听听这个人的,明天听听那个人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跟不下去,不能一门深入。其实他真正要做的,就是老老实实地,就该像这里的这样。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你看如来是真语者,也就是不说假话,对不对?实语者,不说欺骗人的话;如语者,其本来的说,绝不文过饰非;不诳语者,绝对不会说过头的话,你过来吧,我这里有宝贝,来了之后怎么样?没宝贝。那么关于不诳语者,我推荐大家看看《法华经》。《法华经》共二十八品,都是讲故事,没有讲道理。里边有著名的八个比喻。

比如说有一个故事叫做火宅喻,火宅,着火的宅子。一个人,有很多很多的钱,生了很多儿子,有一天他从外地做生意回来,发现自己的房子已经着火了,可是用所有方法跟这些孩子说“快出来,快出来,火已经着了,一会儿房子要倒了,你会被烧死的”,孩子却没有一个出来的,就是贪玩儿。最后他想了一个办法,说:“我这儿有羊车、有鹿车、还有牛车。”这一说,孩子们便想尽各种办法出来:从门里跑出来的,搭着梯子顺墙跳下来的,翻绳索出来的,最后孩子全逃出来了。出来了以后,他说,以我的财产,不需要给羊车给鹿车,每个人生命保住了全给大白牛车。这就是著名的两个比喻:“三车之喻和火宅之喻。”佛就是那个人,这些孩子就是我们每个人。佛说此事苦应该离,我们不相信,此事即是苦之因,还是不相信,此事灭,是解脱之果,还是不相信。那算了,告诉你有个极乐世界,有个天堂,去不去?都想去,所以极乐世界就是个什么?就是大白牛车。

你看佛叫不诳语者,他有没有说假话呢?没有。但是你如果认为那是唯一的解脱之法又错了,所以佛又叫不异语者。如来说的,千说万说、横说竖说、白说黑说,都在说一件事,什么事?“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所以到禅宗就不这样说了,“临济祖师,有时候老僧一根稻草做丈六金身用。有时丈六金身做一根草用,有时一喝不做一喝用”。什么意思?佛陀身子特别高大,叫丈六金身,紫磨真金色身,他的三十二相其中的一样,叫紫磨真金色。有时一根稻草做丈六金身用。有时丈六金身做一根草用,有时一喝,大声地吼一声。当年苏东坡经常被流放,流放到哪儿都喜欢找禅宗的和尚考论武功去,有一天碰到一个和尚,然后说:“我带了一杆秤,带了一把尺,称称你这和尚有几斤几两?这把尺子看你和尚道行深浅”?和尚“喝”地大吼一声,“苏大学士,请你拿你的称量量我这一喝有几斤几两?我这一喝的道行深浅?”苏东坡又哑了。所以临济祖说一喝不做一喝用,大吼一声有斤两吗?对有些胆小的人,却振聋发聩,吓得胆破心寒,所以佛法叫无实无虚。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就怎么样?“如人入暗”,进了一个暗地方,则什么都见不到。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并且见种种色,还有日光明照。须菩提,未来之世,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以此经接受、持之布施,读诵,则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大家想想看这个是做得到还是做不到?佛陀怎么能知道这个人做的一些事呢?所谓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那么他跟上帝全知的差别在哪里?这里面的道理如何,我们做一个比喻,如来,诸法如其本来的样子,既然是诸法如其本来,我们就说佛的智慧,好比无边际的虚空。那么在虚空中发生的一件事,山崩了,地裂了,海啸了,大家想想看,在这个虚空中他是不是全知的?还用得着刻意去看吗?不需要,所以他不需要做任何事,因为一切都在他的心里面,在他的范围内运行。

【智慧金言】

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知道还不算,还能见到看见。这些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