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金刚经》学生活
5557500000036

第36章 净心行善分

人性的淬炼

【原文】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译文】

佛再接着说道:“须菩提,这些法是平等不二的,没有高、下的分别;所以叫做无上正等正觉,是因为它没有自私贪爱、没有分别人我、没有愚蠢痴顽、没有长生不老的概念。只要修行一切妙善的法理,就是获得了正等正觉。须菩提,所说的妙善之法理,如来说就不是妙善的法理,所以才叫做妙善之法理。”

【活学活用】

这一分称作“净心行善分”,因为“心平等,无有高下”,故云“净心”。这一分是前面所谈过之理论的延伸与开展,所以它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法平等”是一切法平等的意思,也就是诸法平等。鸠摩罗什当初是在长安翻译经典的,在此之前,他于甘肃西凉国住了十八年,大概也是在那儿学中文,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因此文字用语简略豪放。各位若是读过传统那种委婉的文字,再来读他的文章,便能够体会其文字简练利落、单刀直入式的手法。

他不讲“诸法平等”,而说“是法平等”,这有两层意义:第一,法法平等,也就是诸法平等;第二,就单一法而言,亦是平等。有很多法时,说“法法平等”,这大家容易体会,但只有单独一个法时,怎么去论平等呢?只有一个法时,平等、无有高下是什么意思?其实,这是谈心境,传统佛法谓之“不执著”,事实上它不是不执著,而是任何一法都放在同一个标准水平上,所以即使只有一法,它也是在那个标准上。换言之,当只有一个法而说“是法平等”时,此一“是法平等”乃尊重、恭敬之意。否则只有一法,怎么论平等呢?事实上就是很恭敬、很尊重它,对于每一个法我都如此恭敬尊重,率皆提升至同一个水平,而非通通压下去。

我们要丢东西到垃圾桶时,通常随随便便就倒下去了,反正终归要丢弃,所以不管它了。然而到百货公司买东西,一定让店员连着包装盒包得好好的才拿回家,很少人会舍包装盒,而直接拿里面的商品。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这就是两法不平等。

我们处理事情时会有“你要的”和“垃圾”的差别,可是以一个修行者的立场而言,对这些要丢掉的垃圾,还是一样要具有恭敬、尊重的心境。当你产生“这个是垃圾,不要紧”的心境时,就产生很大的“高下心”。站在修行的立场,有这种“高下心”,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障碍,所以即使要丢掉,这个最后的刹那,我们也要很恭敬。

这一点中国人在哪里表现得最好?就是在“送出山”(出殡)时,绝对没有人会随便捆捆丢出去就算了。最后还要做个“梁皇宝忏”才把他送出去,而且坟墓要做得很漂亮,这就是恭敬尊重。为什么一般人会在这地方恭敬尊重,对于其他事情却不能同等以待?那便是“是法不平等”。

你对单一法能够恭敬、尊重,这叫做“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当你每件事情、单一的一件事情,都能做到这一点,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问题是每一个单一的法,你能否真正做到恭敬尊重?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各位,佛法绝对生活化,就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假如生活中做不到这些,更别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遥远的事了。

其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生活中非常踏实的东西,并不是很遥远,问题是我们在诠释时扭曲了它的真实意,把它变成一种知识。日常生活中,你对任何的境界“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那就对了,真正的关键在这里。接着看下一句经文。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亦可解释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或是“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不过这地方我认为用“无我心、无人心、无众生心、无寿者心”比较好。我们用这四心来修一切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我心、无人心、无众生心、无寿者心”即是谈没有目的性。众生心和寿者心就是企图心和目的心,用大脑的人不但有目的性又有企图心。社会上的人若无旺盛的企图心,在事业上就不会往前冲,所以旺盛的企图心是造成今日社会进步的动力,这没有错,我们肯定这一点。但这个旺盛的企图心也正是一切业障的根本,所以你最好不要太过旺盛,有那么一点点就可以了,只要有“我要活下去”的那一种企图心即可,假如连这个都没有,你就活不下去了,但若是太旺盛的话,便是一切业苦的根本了。

“目的性”更是灾难,人与人相处最好不要有目的性。例如搭火车,旁边坐一个人,通常你不会很自在地跟他聊天,要聊的话,一定先看一看,这人是干什么的,不然怎么会刚好坐在我隔壁?否则不小心,搞不好晚上我就失踪了。为什么这样想呢?因为你目的性太强了。没有目的性,就没什么好怕的。为什么要怕呢?其实,还有很多例子可举,像“今天天气很好、火车开得很快……”人不用一开口就扯上政治话题,否则一紧张,目的性一设下来,就会朝政治的方向去了。人生不仅仅只有政治而已,如果没有目的性,你会无所不谈;若是有目的性,那什么都不好谈了,关键在这里。

人如果有目的,好多事不能办,所以这里讲“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没有人我的对立、企图心、目的性,这样修一切善法,才有可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无我”就是没有身见,“无人”就是没有人、我对立,就是无此身、无企图心、无目的心,这四个要件是修行的根本,假如这四个要件不能具足,修行很难成就,会变成盲修瞎练,原因在这个地方。

经文这里其实可以用其他来说明,为什么要用“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而且特殊的是它不讲“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或“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后面那个字不见了,所以我说你用“心”代进去,用第三种状况来讲。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是一种状况,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第二个状况,现在我们就把“心”代进去,我心、人心、众生心、寿者心,你用这样重新去看。我们看经文最后的结论。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一般善法是从物质界、色身去看的,是人予以定义、区别的,其实法无所谓善或不善,它只是“法”而已。为何称善法,那是人去分别的。所以这个善法,如来说即非善法。“如来说”是指“法身的部分”,即从法身的立场来说,色身的法不是善法,这才是善法。

《金刚经》般若空性的部分,最主要是背景一定要弄清楚,背景的基本架构弄好以后,你怎么【解读】都不要紧,因为那是知识性的部分。倘若背景没弄清楚,你会把《金刚经》讲成知识性的东西,而不是生命中的东西。《金刚经》是在【解读】生命的,它告诉我们哪里错了,那个错要怎样将它厘清。譬如刚才谈色身和法身混在一起的那个问题,你到底分不分得出来?

色身只是物理现象,如何能说法呢?所以说法,是法身在说,而非色身在说。可是,你会讲“明明你在说,我在说,佛在说”,这个“说”是借这个“色身”物理现象的运作,实际上是“法身”在起作用,这点你必须一直去参。所以我们在行禅法的时候提醒你,是“谁”透过这个望远镜在看外面的世界?这个眼睛是色身的一部分,真正在看的不是那个眼睛,而是法身透过色身的眼睛在看。这时,你会发现色身和法身两个合并在一起,但这是两个,不是一个,你必须能将这部分分开来,如果分不开,《金刚经》你永远看不懂,永远不知道佛法到底在说些什么。佛法就谈这一点。

色身和法身到底是一个还是两个,一定要分辨清楚,这里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色身是物理现象的运作,法身是透过色身的物理现象在表达某些东西。所以说是“谁”在吃饭?是“谁”透过这个色身的嘴巴在吃饭?也许你会说“吃下去都在身体里面,又没有跑到外面去”,当然“吃下去”是“色身”的物理现象在运作,然而实际上是法身在运作。法身在最基层上就是维护色身的功能,可是法身有更高的层次,即是超过色身基层运作的那个部分,那部分就是佛法所讲的真正法身。

【智慧金言】

人性加以淬炼,把复杂的部分除掉,去芜存菁,所剩的菁华部分就叫佛性,以此而论,佛性无异于人性。人性是较广泛的,就像刚才所提的法身,法身在基本层面上有维护色身的功能,但当这个色身毁坏之时,法身就回家去了,它会和其他的缘再结合,然后变成你的下一辈子。这辈子来这里,就是因为前辈子的色身坏掉了,于是法身就走出来跟那些因缘结合,福报不错就来做人,不然当猪八戒都有可能,这就是轮回了。

所谓轮回只是就相上而言,事实上,法身这个生命还是继续前进,生命,法身本身所在的真如并未消失,关键就在这里。大家能体会吗?这部分好好的参!色身、法身是同一个,还是两个?这是修行中很重要的部分,慢慢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