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金刚经》学生活
5557500000038

第38章 化无所化分

觉与迷没有本质的区别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译文】

“须菩提,这话怎么讲?你们不要说如来佛会产生这样的念头:我应当度化生灵。须菩提,不要有这样的念头。为什么呢?实在没有生灵得到了如来佛的度化。如果有生灵得到了如来佛的度化,那么如来佛就有了自私贪爱、人我分别、愚蠢痴顽、长生不老的概念。须菩提,如来佛说有自私贪爱的,就不是有自私贪爱的。然而那些凡夫俗子们,却认为有自私贪爱的概念。须菩提,凡夫俗子的,如来佛说就不是凡夫俗子,所以才叫做凡夫俗子。”

【解读】

万事万物都是虚幻的,而真性实相却是绝对的,没有高下差别,这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人世间认为好的事物(尤其是佛法),如来却并不认为是好的,佛法仅是化度众生的手段,因此以善法这个虚名来称之。

若如来认为自己普渡众生,如来就执着了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所以如来从没认为自己普渡了众生。

永恒不变的自我是不存在的,而凡夫却认识不到这一点,认为有我,所以如来说凡夫是不存在的,只是一个虚名而已。

【活学活用】

佛是怎么度众生的呢?缘。没有条件确实什么都成就不了,所以要靠这个缘来度众生。但是儒家的孔老夫子的教学叫“有教无类”,是佛、菩萨跟孔老夫子截然不同,佛是说“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什么意思昵?因为佛证道之后,他发现他证得了的那个法,关于空性的道理,关于缘起的道理,关于生命这种流转的道理,没有办法跟世间上的任何一个人去分享,所以他就想算了,我一涅槃就算了。但是孔老夫子的教育是不一样的,他知道怎么样?“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有这样一个次序,但是佛陀没有。《金刚经》也是这样,该吃饭就去吃饭,该托钵托钵,托完钵吃完饭了,该洗脚洗脚,该打坐打坐,无所事事。所以百丈禅师曾经作过一首诗,说“幸为福田衣下僧”,福田衣指的是袈裟,袈裟就像稻田一样被切成了很多的格格块块,所以叫做福田衣。“幸为福田衣下僧,赢得乾坤一闲人。”“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就是这个样子。但是有些人不准这些闲人闲下来,所以就把他逼出来,干吗呢?弘法建道场,所以像永明延寿禅师就这样,“做梦中佛事,建空花水月道场”,做得很累,很辛苦,但是它叫做梦中佛事,空花水月道场。这是菩萨行为,但是佛“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他没有那样子,所以佛是如何度众生,一定是观察因缘,有缘才度,没缘他可以装傻充愣。所以善知识,有时候是似傻还痴的那个样子。

“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果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会怎么样?如来首先就有一个,我是能度之人,众生是我所度之人。那我要度这个人,一定要有一个具体的度的方法,对不对?所以众生相就出来了,那既然要度他,不是每一个根性都那么好,听佛讲一次,就马上往天上一走成阿罗汉了,还得反说、正说、黑说、白说、长说、短说的,是不是?所以寿者相也就有了,因此说“无众生如来度者”。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会怎么样?就不是真的有我,而是假言有我。为了大家方便,互相交流,所以假言有我,但是凡夫之人就以为有个实实在在的我,不但认为有个实实在在的我,还认为有个实实在在的佛、佛教、佛法、佛学、佛门。你看“天宇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门广大,难度无缘众生”,还是讲一个缘。我们知道戒、定、慧是为了干吗呢?对治贪、嗔、痴,然后用的工具是身、口、义,达到的结果是觉、正、净,依赖的对象就是佛、法、僧,这是佛法。那佛教呢?有教主、有教义、有教团组织,教团的不同传播区域和形式,以及有它的历史演变发展、改善以及退后和消亡。凡夫就把这些当成实实在在的有一个我。

须菩提,我刚说到凡夫了,你又认为凡夫是实实在在的了。“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这几句话可以来注解《坛经》。《坛经》里面的六祖很了不起,在五祖身边待了八个月,五祖年老了,想把佛法传下去,就跟这一千徒众说,你们去看看各人心中自性中生起的智慧,做个偈子来,展现一下你们多年入山学到的体会,谁要得到了,那我就把衣钵传给他。神秀大师是他的上首弟子,在六祖没来之前就是首众,所谓首众,相当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神秀作了一个“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偈子。

那六祖呢?他大字不识一个,个子又小,脸又黑,在厨房里面舂米,他个子小嘛,所以腰里绑一个坠腰石,现在这块石头还放在广东南华寺藏经楼的楼上。这个石头往这一绑,前面一个厩,石槽子,然后把大米搁在里面就捣呀捣,把米壳破碎,把大米捣出来。寺庙一般是都用人工,本身就是要磨这些修行人的心性,专门做这些体力活。像我们去柏林寺出家,都得先干体力活,所有的佛法就是干活干活,一天把你累得想逃,然后没有你的任何发言机会,就觉得庙里的教学太莫名其妙了,一点人权也没有。但是随着你慢慢地对自我的降伏,你会发现那个教育方法真的很美妙。所以现在我也开始慢慢掌握了一些技巧,教我的这些小徒弟们。

大家听了神秀的偈子,都说这个偈子不错。五祖说:“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一个小沙弥念着这个偈子到了厨房,六祖一听,问这是什么意思?小沙弥说五祖说要依这个修可以免堕恶道。六祖说请你带我到那儿去看看,我也想去供养供养,磕头瞻礼一下。小沙弥便把他带到那个廊檐下,正好有个姓张的别驾,别驾相当于现在的市政府外办副主任的一个官职,六祖说我也有一偈请你帮我写下来,那个张别驾说,你还能做偈?六祖说,“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这个张别驾一听,好!我帮你写了,你一旦得法,得度了,第一个先来度我啊。功利心就出来了,给六祖写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下子,中国佛教从此就是开天辟地,可以说是一声春雷,整个印度佛教就变成中国化的了,就因为这二十个字。“菩提本无树”,也就是觉悟本来是不需要有什么东西的,“明镜亦非台”,梳妆台叫明镜,照镜子。“本来无一物”,缘起性空的,既然一切皆空的,尘土、尘埃是不是空的?既然它本身是空,它又怎么能污染这个镜子呢?既然是本无污染、本来皆空,你这个拂拭本身、擦洗、工具、方法是不是也都是空的?

五祖一听,好,这家伙厉害,给六祖的头上当当敲三下,六祖也明白了,半夜三更,来到五祖的房间,用袈裟把窗一遮,让外人不知。五祖便给他讲《金刚经》,讲到第十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豁然大悟,连说五个何其,“何其自性本无生灭,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关键是这第五个,能生万法,所以空和有彻底融为一体了。五祖怕人害他,连夜把他送走了。

那这里又是一个故事了,既然同是修行人为什么还会有人要害他?大家想没想过?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有了宗教信仰的人就具备了宗教情操,有宗教情操的人又不一定需要宗教信仰。因为在他的定位、他的感知、他的生命实践里面,宗教情操确实是对他人无条件的善,克尽职守、敦伦尽分,尽可能随缘尽分地服务社会、帮助他人,在他就够了。所以一个有宗教情操的人,不一定是以一个宗教徒形象出现的。反言之,以宗教徒形象出现的,不一定是具备了宗教行持与宗教情操的人。因此我们到名山大川的寺庙里去烧香火,万一被某些人坑了、骗了,本来三块八毛钱的香让你交了一千三百八十八,你欢喜接受就完了。

你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有贪得之心?反思自己,这就是学费。但是我们好多人,上了这一次当,就认为天下的寺庙和尚全是这样,一块臭肉搅得满锅腥,所以现在我们的寺庙,我们这些和尚替这些人背了很多骂名。有一些名山大川的旅游景点,花钱请几个老乡穿着和尚衣服,白天在这里招摇撞骗,到晚上摩托车一骑,烟一叼,卡拉OK去了,花天酒地去了,甚至是吃喝嫖赌去了,然后他们还拍了照片,认为这就是和尚的作为。哎呀我们这些和尚冤死了,真是比窦娥还冤。那也就是让我们自己有一双慧眼,有一双法眼,有一双天眼,还得有佛眼,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人本上的,以人眼观之,人皆是人,人就是善恶交参,就叫做人。要知道人的本性善念和恶念各占一半,就是人的定义。他不是至善的,至善的就叫做圣贤了。

再回到六祖,六祖得法之后,出来接引徒众、接引弟子们,他的方法很简单,“一念觉则凡夫即佛,一念迷则佛即众生”。你看回到这里来,“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凡夫若觉,即是觉者,觉者若迷呢?即是凡夫。

【智慧金言】

在觉与迷之间有没有一个本质的差异?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