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人生断裂层
5557800000020

第20章 当个“人生列车”的好司机:记北京市优秀公安交通干警藏仲元(2)

藏指导员平日有空便到各交通岗去走走看看。遇到哪里交通繁忙发生堵塞时,他便立即投身进去,如同一个普通交通警察一样参加帮助疏导工作。

1991年夏秋期间,红庙至呼家楼地段马路地下埋设按装煤气管道,马路全部掘开。交通停止,车辆改道,加重了红庙十字路口和呼家楼十字路口上的交通负载量。尤其是红庙十字路口本来就狭窄,这下更是经常无法畅通,上下班时候更是拥挤不堪,机动车辆和自行车,行人挤成一堆,几分钟数十分钟行动不得。中队领导除了多派民警外,藏指导员和杜队长等领导也时常赶去参加做疏导工作。

每每遇到这种情况,个别司机和骑车人,特别是急着上班的,嘴上便不干不净地骂骂咧咧起来。

“你们交通警是干什么吃的呀?”

“真他妈的,这要耗到什么时候呀?”

“……”

藏指导员一边用手势用喊话尽力指挥疏导,一边又耐心地向司机行人解释劝说。他又喊又说的,嗓子都哑了。

“按煤气管道是为了众多居民的利益,是好事,虽然影响了大家,但也是短时期的。希望大家谅解。你们看,我们出动这么多民警,连队长等队干部都常来帮助疏通,我们也着急呀……为了大局,大家要作些牺牲,要耐心些,要配合我们。谢谢大家。”

“对对,这位民警同志说得很对。人家又指挥又喊话,左右奔忙,多辛苦呀!我们要谅解支持他们的工作,应该配合他们……”有的司机和行人很受感动,还主动出来帮助维持秩序,帮助疏导车辆。

一到夏天,藏指导员和杜队长等中队干部便想方设法为在烈日下值勤的民警创造好些的消暑条件,采购饮料,煮绿豆汤,设饮水站等;派干部出去替岗……

一回,大中午的,藏指导员跑到东大桥岗,去看望值勤的小吴。

“你歇一会儿。我来顶着。”藏指导员递过去一条凉水毛巾,“你擦擦汗水,瞧你,满头满脸汗珠儿都冒烟了。”

“没事,你忙着哩,看一看就回吧。”小吴感激地说,“我没事,顶得住。”

“不不,听我的话。下去歇口气。我这会午休,没事。”

“太谢谢了。”小吴激动地说,“我工作了多年,没见着象这么亲切、知心的指导员……”

1992年初,队里的一位民警得了脑瘤病症。藏指导员和杜队长立即派车派人送他去住院。

动手术要长期护理。杜队长召集几位队干部商量如何派人。

“这是昼夜干的事,不简单。要精心,要有责任心的人,才干得了。”杜队长说。

有人提议派某某同志去。

“不够理想。”老杜说,“还要端屎端尿的。我看他干不了。”

又换了一位同志。

“可以。”老杜说,“再加一位同志,两人轮班,减轻些负担。另外,要和家属联系好。”

藏指导员又特地到这位病号家中走访,帮助解决各种困难。

两位队干部和全队同志的关怀帮助,使病人和家属十分感动:“你们比亲人还亲呀!”

藏指导员和杜队长对全队每位同志都关心备至。雨季到了,便亲自查询同志们的住房,看是否有危房,是否要维修;常去看望病重的同志,尤其对退休干部和因工伤事故而伤残的同志更为特别关心照顾,使大伙感到心里甚为温暖。

“我们的藏指导员和杜队长对大伙儿比亲兄弟还亲。”队里的同志们常说,“我们在队里在家里都能感受到他们给的关心和温暖……我的中队就象是一个共有的温馨的大家庭……家长就是我们的指导员和队长。”

“这一届领导班子,是中队历史上最好的班子。他们有水平、有生气、有干劲、有魄力,处处关心爱护同志们,克已奉公……”大家还说,“有这样好的带头人,我们要是不好好干,实在于心不安呀!”

队里现在出现了许多良好现象。例如,领导在场不在场,一样认真值勤工作,干好事……

呼家楼中队的警民关系工作也是很出色的。他们与左邻右舍的各机关、工厂、公司等单位建立了经常的联络纽带,定期请这些单位的领导及代表来座谈;藏指导员等中队干部也不时到人家那里去拜访听取意见。全中队的管片交通岗,聘请了20多位“警风警纪监督员”,定期不定期地召集他们来提意见,加强督促民警的工作,提高文明值勤水平。

中队的干部很注意抓廉政作风。有时,有些单位打电话给藏指导员或杜队长,说可以照顾优惠供给他们几位队干部买些东西。

“能不能给我们全体同志也照顾一些?”指导员和队长常这样问。

“这个,恐怕有困难。”对方说,“数量不多呀。”

“那就不为难你们啦。我们队干部也不要了。”

1992年元旦春节期间,指导员和队长等收到不少宴席请柬,但他们都谢绝了。平时遇到这种情况,他们也都婉言谢绝了;要有人送礼来,也同样被善意地劝退了回去。

藏指导员调到呼家楼中队后,凡事身先士卒。他家住在西南郊的木樨地,而工作地点却在东郊,路程远。可他每天都是早上7时多便赶到单位,动手把厕所、走廊、办公室和会议室打扫得干干净净,用拖把把地板擦得锃亮锃亮的。他做这件好事,不是一朝一夕的冲动,而是从二十多年前当普通民警起,到后来当班长、分队长、中队干部中,年年月月日日如此,养成了一个好习惯,一种优秀品德。他的好作风飞快传给了中队干部和民警同志们。现在,呼家楼中队的杜队长等许多同志都主动早上班,自愿参加做卫生工作,全队形成了一个好队风。

藏指导员的父母和妻小也需要他照顾,但他总把队里的工作放在第一位。他的妻子和父母都能谅解和支持他。好多次,他父亲病重住医院,但他一次也没有请假,全是利用业余时间到医院去照顾父亲的。

他和杜队长两个干部已经形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来晚走,上班12个小时以上。有时忙起来就干脆住在办公室里,不回家去。中队就是他们的家。

在由藏指导员和杜队长等组成的这个团结战斗的领导班子的率领下,在区大队张鸣午政委等及市局领导的指导支持下,呼家楼交通中队1991年的成绩甚为突出,各方面工作在朝阳交通大队各中队中十分优秀,硬指标和政治思想素质方面都名列前茅。这个中队是个老中队,人多,老同志和退休者多,队内事故伤残者多(原来内部同志出车事故多和违纪者多)。过去交通死亡事故多。可1991年面貌彻底改变了:管界交通死亡人数只有9人,比1990年减少8人(上级限定指标14个,减少死亡5个);队内管理工作良好,队风素质好,没有发生内部交通事故,只有一人违纪(历史上最少,以往每年都有3人以上)……

中队的工作受到区大队和市局的表彰。藏仲元又连续荣获市局的三等功……

为亚运会增光添彩

夜幕悄悄降临。路灯明亮辉煌,无数汽车的红黄白色车灯闪烁擢眼,长长的马路如同一条流光溢彩的长河,翻腾着彩色的“浪花”……站在“彩河”中的交通民警,象是“航道”上的“座标灯”,指示着人们前进的方向……

突然,夜色深沉,乌云低压,狂风大作,一场暴风骤雨从天倾注而下。整个北京城似乎都被压在了一顶无边无际的大黑锅底下,喘不过气来。这是1990年9月底的一个晚上。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即将来临,各国运动员教练员陆续来到中国北京。大会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处于最紧张的热运转之中,北京交通民警们的工作与各界人们一样也处于高度紧张时刻。

担任亚运村交通中队指导员职务的藏仲元同志,立即和中队队长王金明等中队干部召集紧急会议,商量紧急措施。

“风雨大作,路滑,照明度差,容易出事,必须在一些地方加派岗哨。”

“赶快找些雨衣、雨伞等,送到各交通岗去。大雨来得太突然,民警们都没带雨具。”

“……”

藏指导员亲自冒雨赶到安惠桥,为值勤民警送雨衣。

“你下岗到车里去休息休息。”藏指导员对值勤民警说,“我来给你顶岗。”

“不用。”民警说,“队里有那么多事得你照应,你走吧。”

“没事,我都安排好啦。我来顶。”

藏指导员把那位值班民警死拉硬扯地拽到车上歇着,他冒雨站立在交通岗上,开始紧张地指挥过往车辆。

也巧,今晚从机场开来的载着外国运动员的车队一批又一批的,比哪天都多。藏仲元以他熟练的指挥技术,有条不紊地疏导着来往车辆。

坐在大轿车上的外宾们,看见在滂沱大雨中坚守岗位的藏仲元和他的同行们,都十分佩服。他们有些人把脑袋伸出车窗,兴奋地大声喊道:“北京!北京!您好!您好!”有的伸出胳膊向藏仲元等民警同志们频频挥手致意,竖起大拇指直摇晃,赞赏道,“好样的!Thank You!”

藏仲元也向他们挥手致意,用热情的目光向他们表示:“您们好!北京欢迎您们!”

相互友谊问候的声音,尽管在大风大雨中听不清楚,但彼此的心里都清晰地听到了对方的热情心声……

此时,藏仲元的脑海里根本不是个指导员的思维了,而是完全沉浸在一个普通交通民警认真周到值勤的境地之中。他只有一个心思:“要指挥好,千万不准出差错,要保证外宾的安全,保证道路畅通,要为亚运会增光添彩……”虽然风雨交加,被淋得如同落汤鸡一般,但他的指挥动作仍是那样地负责准确、敏捷、娴熟,令人敬佩。他不愧是一位从基层艰辛磨练出来的好干警,不愧是一位年年荣获优秀工作者称号的好干警。他当年的那个“站一分钟岗,负责六十秒”的高尚形象,今夜又展现在人们面前……

1965年,藏仲元从公安学校毕业后,便开始了一个民警的光荣而艰辛的历程。他兢兢业业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1978年以来,他连续五年被评为市局、区队先进工作者,两次荣立三等功,树为“交通民警标兵”和“班长标兵”;1982年,公安部授予他“五讲四美”先进个人称号;1987年以后连续被评为“首都最佳交通民警”。许多报刊、电视台和电台都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

藏仲元同志刚参加工作时,在东城区帅府园中队的东四交通岗上值勤。他说:“我们交通民警不产钢、不打粮,要想为四化多做贡献,就得加强管好交通,搞好秩序,保障交通运输的安全和人民群众行车走路的安全。”

平时,除了正常值班外,他常自动加班加点巡哨,从早到晚工作十几个小时。忙起来,早饭也顾不得吃,有时就啃几口干火烧。有时两餐饭合作一次吃……一次,他清早7时上岗,没回来吃早餐,便继续值正班。因长期来太劳累,缺觉,没歇息好,中午便感到头昏眼花,发烧39度多……领导和同志们都来关心照顾他,要他好好休息休息,可他只躺了半天,又上街值勤去了。

1979年,他妻子生孩子时,心脏和血压都发生异常,医生要他前去守候,以防万一……可他仍没有离开工作岗位,没去医院。妻子出院后得了奶疮,孩子没奶吃,得天天订奶取奶。他求奶站的同志特地照顾他,准许他每天凌晨4时就去取奶。他取完奶,煮好奶,便又赶十六七里路到中队来上班。5年多来,他从没有因家务影响工作,还利用业余时间加班1800多个小时,等于多于了近一年的工作。

他提出了一个感人的口号:“站一分钟岗,就要对人民负责六十秒”的响亮口号。他自己说到做到了,他周围的同志也积极做了。这个口号立即被市局推广,号召全市交通民警学习,成了他们的努力方向和工作标准;在全国交通民警中也产生了极大影响。藏元仲认真钻研业务,飞快提高指挥技术水平,熟练掌握运用交通法规。1981年,市局公布了新法规后,他从报纸上把全文剪下来,贴在小本子上,反复背诵,在全队中第一个背熟了《北京市道路交通管理暂行规则》和《暂行处罚规则》共89条200多款的全部内容,值勤中做到“见违章知条款,提条款知内容”;他苦练指挥手势,做到指挥及时、准确、恰当……他常说:“当一个交通民警如果在岗位上不严格管理,就是失职。如果因为不负责任造成事故,就等于对人民犯罪。”1979年以来的五年中,他共纠正各种违章26000多起……

藏仲元同志是位文明值勤的优秀民警。他在实践工作中,总结出了一套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纠正处理违章的方法,即“三多三不”、“十二个区别对待”和“对十二种违章人的不同处理方法”,受到上级重视、表扬,被提出在全市民警中推广。“三多三不”是,多讲交通法规的重要意义,以教育违章人,不单纯用行政处罚来吓唬违章人;多讲违反交通法规……的危害……他在值勤中讲文明,讲礼貌,讲方法。多年来,他虽然处理了两万多起违章事件,但被罚款的只有800多人;他从没有与违章人吵过架,从没有收到一封批评信。反之,对他的表扬信却很多;到中队到岗上来感谢他、送礼表示谢意的,三天两头都有。每回交通岗公开向群众征求评议最佳交通警时,藏仲元得到的投票数都是最多最多的……

1978年,他当了班长。1989年,又被提拔为排长(分队长)。但他依然以“普通一警”要求自己。他说:凡是要求民警们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他那个排,有34位民警。1983年,他与同志们谈心和进行家访就达105次之多。有的与他交心十几次,……藏仲元对一位犯过纪律的同志更为关心,心贴心地帮助他,鼓励他向前看,鼓起了他求上进的勇气,成了好同志,各方面表现突出,他还把家中的打气筒拿到交通岗上给群众使用……

藏仲元当民警,是个最佳民警;当班长是个最佳班长,并带出了一个先进班;当排长是个最佳排长,并带出了一个先进排……

亚运村这个地区,原来是北郊的一片乡村农田。亚运村巨大工程动工后,便成了一片繁忙地段,交通业务繁重。1989年4月,便新建立了一个交通中队。10月,藏仲元同志从朝阳区的劲松中队被紧急调来担任亚运村中队的指导员。队长是王金明同志。他俩开始了协调的合作。这个队110多人,有“四新”的特点:新建队、新管理、新队员、新干部,全队只有6-7个老民警骨干。一切要从零开始。这对藏指导员和王队长等队干部来说,担子相当繁重。

他们对新招来的民警进行快速培训后,便大胆地把他们推到第一线去值勤,让他们边干边学。白天值勤,晚上开会学习政治思想和培训技术、传授知识;向民警们反复讲解开好亚运会的重大意义,做好亚运的交通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让每个民警明白肩负的责任既艰巨又光荣,竭力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中队进行了多次的“亚运知识和交通法规知识”的知识竞赛;还有“英语等外语交通常用语”的培训等等活动。藏指导员等队干部带头参加这些活动,使民警们很快提高了业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