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与社会现实相应的意义上看,以反腐倡廉斗争为题材、题旨的作品,不是写得多了,而是写得少了;不是力度大了,而是力度小了。因此,读到毕四海的颇见腕力的长篇小说《财富与人性》,我很感快慰。
如果从文学性的角度来苛求,《财富与人性》可能还有不少未尽人意之处,显然还可以更上一层楼。比如,作者主要在金钱与物质的意义上使用“财富”这一概念,忽略了“财富”作为“有价值的东西”,还包括有精神、学识方面的内容。还有人物描写上也不乏疵点,比如作为经济侦查局副局长的林雪,在对侦查对象时时保持高度警觉的同时,竟对睡在身边的丈夫毕天成建别墅、养情人等罪恶勾当浑然不觉。这不仅有欠合理和真实,还使林雪这个比较光辉的形象大打折扣。但对此类题材作品的评估,我比较认同以《抉择》等作品着名于世的作家张平的一个看法。他在一份访谈录中告诉人们,直面现实、激浊扬清一类写实性作品,可能会在文学性上有所欠缺,但在现实性、思想性上别具其长,也为适应当下社会和广大读者的需要必不可少。因而,对于这类作品的读解,理当抓取其最为主要的特点。
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毕四海的《财富与人性》,我们就会发现,这部作品确实呈现出了不少作者自己的东西。作品以发生于东方省的黄金走私大案为线索,一步步地揭示出扑朔迷离的表象背后的可怕内幕:国有的省黄金公司完全成为老总孟广太猖狂走私黄金,大肆聚敛个人财富的大本营;而且为了营造保护伞,他贿赂媒体,腐蚀处长,甚至拉拢省人大常委,买通省委林书记。从而,暗中腐败与表象改革混淆一团,反腐工作与权力斗争也纠缠不清,一切都更加的变幻莫测、兰艾难分。作者那一枝笔如同一支利剑,刺出去就必要指向要害部位,在不断地营造复杂和制造尖锐之中,把矛盾冲突最终推向高潮。可以说,在敢于触及问题,勇于揭露矛盾方面,作者毕四海表现出的是一流的魄力与腕力。
然而,我更感兴趣的,是作者对腐败何以发生、干部何以变质所作的病灶挖掘和人性洞悉,在这一方面,作品给人们提供了不少饶有意味的东西。
孟广太由一个农家子弟出身、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干部,成为一个贪得无厌、铤而走险的大走私犯,有一个逐渐蜕变的过程。他“第一次吃了人家10000元,就在纪委的后门整整转了半天”。而“吃了这10000元”之后,“就刹不住车了”。他对于金钱的迷恋,完全如同一个吸毒者染上毒瘾一样,没多没少,没完没了。入狱后的孟广太,时时想起小时候常常挨冻受饿甚至被狼咬的悲惨遭遇。他觉得有了金银财宝的他“才真正活得像个人”。穷困使他尔后不畏生死,有权使他报复性地聚敛财富。孟广太就此走上腐化堕落的不归路。在这一个案的考量中,我们当然不能放过孟广太个人贪欲膨胀、人性沉沦的内在因索,但似乎也不能忽视如贫困不堪的过去与掌管巨财的现在所构成的大反差、大诱惑等外在的因素。看到这样两点,有利于我们在坚持教育干部、坚持反腐斗争的同时,更坚定不移地把改革事业与法制建设推向前进。
踌躇满志的省委副书记林之文被孟广太拉上贼船,是恩惠不拒加哥们义气所最终导致的。要命的是,他全用“要保护改革者”、“不要干扰经济秩序”之类冠冕堂皇的大话、官话,为孟广太之流暗中护驾,给林雪他们侦査破案层层设障。在东方省,一言九鼎的林书记是一个绝大的砝码。他往孟广太那边一站,走私与反走私的大势就必然倾斜,这使本来就步履维艰的反腐斗争难上加难,使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进而演化为领导班子内部的政治斗争。《财富与人性》中,不同人物都有“反腐”“是政治斗争的需要”、“政治斗争的表现”的说法。事实上两者也很难完全区分开来,尤其是当高层人物涉嫌腐败之后。
作品中也有一位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高层领导人物,这就是省检察院院长高检。冯书记等关心他的人,希望过于劳累的他退下来歇一歇;林书记等嫉恨他碍事的人,总想拿自己的人把他换下来。但高检就是不退不离、不避不让,义无反顾地把黄金走私大案一抓到底。他顾不上自己身体的养护,也顾不上女儿工作的安排,硬是凭靠着自己的一身正气和林雪等人的出色侦破,把不可一世的孟广太绳之以法,把权倾一时的林之文拉下了马。他与明里侦査走私的林雪、厅长,暗里配合反腐斗争的冯书记等人,一同结成了拆不散、攻不破的正义的战线。他们的存在,既说明着权力机构自有能力涤瑕荡垢,也显示着“入污泥而不染”的人们也大有人在。
人没有金钱不行,人只为金钱也不行;而且如何做到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这是一道人生的难题。而更为现实也更为严峻的问题是,面对“财富”的巨大诱惑,“人性”果真势必沦丧么?孟广太、林之文以他们的遭际对此作了肯定,而高检、林雪等则以自己的言行对此予以了否定。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完全有着不同的回答。这样的问题不只缠绕着小说中的各色人等,也同样纠结着作为读者的我们,需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作出自己的应答与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