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热读与时评
5558300000026

第26章 儿女情英雄气--读《百草山》

军旅作家李西岳在人到中年之际,推出了他的长篇小说处女作《百草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3年12月版、这似乎写得有些迟了,出的也有些晚了,但却因准备充分,酝酿良久,打磨精细,他的这部迟到的长篇小说确有其不同凡响之处。可以说,这是一部在行云流水般的故事叙述中,充满了扎实、鲜活又丰厚的生活内容的佳作力构。就其主要内蕴给人的印象而言,称得上是兵味与泥土味相得益彰,英雄气与儿女情相映成趣。

《百草山》主要描写在抗日战争期间参加新四军尔后戎马一生的贺金柱的军旅经历,及其与家乡的人和家乡的山的种种勾连,经由这自然而然地伸展出来的军旅与农村的两条线索,作品一方面以点带面地反映了我军在抗战胜利之后的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全军大比武与百万大裁军等一系列重大的事件,一方面又旁敲侧击地表现了农村在解放以后的土地改革、“公社化”、“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等重要的历程。这样两条线索的呼应与互动,不仅在更大的场景里折射了我国社会生活在半个世纪以来的长足而剧烈的演进,而且在更加深入的层面上揭示了中国军队与中国农民的血缘关系:中国军队长期以来都是中国农民的军事化,中国农村一直是中国军队最为基本的兵源地。由百草山走到部队的贺金柱、魏猛子,不能忘却那个养育了他们的乡间大山,而百草山也像母亲一般无私而深情地哺育着她的走出了大山和没走出大山的众多儿女。在这个意义上,百草山构成了土地、母亲和精神依托的多重象征。

从阅读的感觉上说,《百草山》让人读来引人入胜,读后耐人寻味的,主要是经由贺金柱的婚变所造成的诸多相关人物的命运坎坷与情感撞击,这可能是这个作品最为独到和最为重要的价值所在。

机智果敢又英勇善战的贺金柱在升任了团长,获得了“一级人民英雄”的称号并受到了毛主席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后,到处作报告,到处是掌声和鲜花。功成名就后纷至沓来的各种荣誉和赞誉,使他飘飘然起来,追慕虚荣的个人欲望不仅浮出了水面,而且因有英名的笼罩显得格外无所顾忌。等了他15年、新婚才几天的妻子魏淑兰,被他渐渐淡忘了;而年轻又漂亮的女大学生张敏,先是占据了他的视野,接着占领了他的心扉。于是,贺金柱喜新厌旧了,不管不顾地做出了与结发妻子魏淑兰离婚而与张敏结婚的决定。为此,他赶回老家七里冢,谁的劝阻都不听,魏淑兰怀孕也不管,用所谓的“外围战”和“攻坚战”,达到了强行离婚的个人目的。由此,“英雄”贺金柱如愿以偿地获得了自己的幸福,而魏淑兰却咀嚼着痛苦,贺金柱的父亲贺老栓更为此上吊自尽。虽然尔后贺金柱在事业上一帆风顺,在职位上扶摇直上,一直做到了八十九军的军长;但他在情感上对魏淑兰的负心,在孝道上对父亲的忤逆,却成为他永生的精神负疚。他始终时断时续地惦念着远在老家的和尔后得病的魏淑兰,由此造成与妻子张敏的没完没了的纠葛;他总想关爱和照顾自己在老家的两个孩子,而这又加深了他与魏淑兰的固有矛盾。如果说,未与魏淑兰离异的贺金柱,还是英雄气长儿女情短的话,那么,与魏淑兰离异后的贺金柱,就显然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了。英雄气与儿女情在贺金柱身上的这种转换,表象上看是年龄大了后更护犊顾家了,而实质上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当年的贪新弃旧造成的后果越发彰显,他的内心越来越不安了。

作品在写到贺金柱的婚变及其给相关的人带来的种种影响时,并没有明显地去做什么人格评价与道德判断,只是依照事情本身的逻辑过程,去客观地揭示它在当事人和相关人那里引起的必然回响:魏淑兰永不能原谅贺金柱情感背叛,身患重病后仍拒绝贺金柱的各种照顾;女儿贺小梅宁可在心里滴泪,也不愿叫一声爸爸。而既不能为前妻所谅察,又不能为女儿所理解,贺金柱心里充满说不出的苦涩与痛楚,他惟一能做的只是:“我等,我死活等……”经由这样的悲情性的叙事,连同女儿贺小梅的“你虽然有过光荣的历史,也身居高位,但从人格和人性的意义上,你永远不如我的母亲崇高和具有魅力”的内心剖白,我们可以隐隐看出作者的情感所向:他以贺金柱的惴惴不安,以贺小梅的义正词严,也以魏淑兰的断然拒绝,实际上已对贺金柱做出了应有的道德评判,那就是因为在重要人生关口表现出来的人格缺损,贺金柱事实上是一个缺少做人底气的英雄。贺金柱在得到了他想得到的东西的同时,也失去了他不该失去的东西。英雄不仅要有虎胆,还要有良知;高官不仅要有职权,还要有人望。这些东西是难以在现实生活中相互置换的,得到的就得到了,失去的就失去了。两相比较,孰多孰少,值得他在后半程的人生中苦苦掂量。事实上,自儿女慢慢长大成人后,贺金柱常在军长的身份和人父的身份之间进行着转换,这种转换在内在的人格层面上又表现为“英雄”与“小人”的角色置换。因而,时而得意,时而失落,时而高傲,时而低下,时而雄强,时而无力,就成了贺金柱在生活中的常有状态,而自得又自愧、自满又自责的心态,也始终并存于贺金柱的身上,使得他摆脱不了,也无法改变。这个人物形象也由此平添了丰繁的人生的厚度与相当的人性的深度。可以说,这种身居高位又性格复杂的军人形象,在军旅文学乃至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之中并不多见。李西岳笔下的这位贺金柱,无疑堪为当代文学典型人物性格中的“这一个”。

合上《百草山》,有缺陷的英雄贺金柱,有骨气的村妇魏淑兰,重信诺的老人贺老栓,讲情义的少女贺小梅,都会栩栩如生地在眼前晃动不已,并各具个性地诉说着他们自己,而由他们共同合演的这台以“百草山”为背景的人生大戏,因广涉了历史,深掘了人性,其根根须须都由现实的泥壤伸向了更远的未来,因而真实而引人,深湛而启人,并且在其内在精神的意义上永不谢幕。

“中年革命”何为?

--读《革命革命啦》

从2003年的《中年底线》开始,洪峰拉开了他的“中年革命系列”写作的序幕。《革命革命啦》(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版)的登场亮相,又使他的这一写作更为引人注目。说实话,洪峰的那些乍一看来家长里短又嬉嬉闹闹的生活故事,读着读着就令人惴惴不安起来,而到最后竟有惊心动魄之感觉,许久都让人难以释然。

《革命革命啦》讲述的是一条商业街上三位私企女老板在人到中年之后的情感骚动,用她们的语言就叫作“咱姐妹儿如今要革命要造反啦”。三位要好的姐们中,老大王玉容与丈夫崔国宝共同经营着一家饭馆,除去儿子崔志良老闹辍学外,日子倒也过得平平和和;老二段颖慧不靠丈夫杨子仪就把一家五金商店经营得红红火火,女儿也出国留了学,生活日益地富足而悠闲;而老三李桂芝,虽然丈夫范运成无德无能,但一家茶叶店在自己的细心打理之下,也渐渐地兴隆起来。与平常人家的日常人生比起来,这三姐妹的日子,不说比上不足,也是比下有余。但这样一个相安无事的状态,却因接连发生的两件事打破了平静,搅起了波澜。先是在街边下棋的老余的突然死去,使她们感到了人生的无常,引发了她们“不能窝窝囊囊地活着”的念想;接着是段颖慧买了电脑并与玉容、桂芝一起上网,三人由聊天进人了网恋,由网恋的浪漫看到了婚姻的病态,各自都有了自己的婚外恋。王玉容在网上结交了“成功男士”林副处长;段颖慧经由网恋联络上了已是私企大老板的老同学顾志新;而李桂芝则更看清了丈夫的无能又无情,毅然决然地离了婚。

从接下来的故事进展中,我们看到引动王玉容三姐妹闺中“造反”的婚外恋,并不具有很高的情感质量。王玉容所钟情的林副处长,只不过觉得她“不装淑女”,有种“天然的原始的野性”,把她当成一个定期的泄欲对象;段颖慧所倾心的顾志新,只不过是为了满足同学时代的想望,了却“想了二十多年的”占有段颖慧的“心愿”;但这质量并不高的婚外恋情,却像摧枯拉朽一样地让既有的婚姻风雨飘摇,足见这既有的婚姻的质量更其的低下。事实上,这几对夫妇,不是“经常为这个为那个大吵大闹”,就是“基本上日日无话”,“你睡你的,我睡我的”,“连冷战热战的热情也没有了”。这样基本上靠惯性运行的婚姻,是很难经得起任何碰撞的。正是在这种低质网恋与劣质婚姻或弱与更弱的碰撞之中,作者实际上更深一层地揭示了王玉容等女性的不幸:她们几乎从来没有获得过真正的爱情和应有的幸福。

我以为,《革命革命啦》并不重在描写王玉容等女性的“革命”取得了怎样的实际成果,而主要通过她们由以前的得过且过到如今的“要革命要造反”,着力表现她们在人到中年之后的那一份觉醒,那一种态度。说实话,网恋“这种年轻人的勾当”,对于王玉容她们来说,与其说是目的,不如说是契机。经由网恋,他们找到了机会,抓住了理由,其心态由起初的“搞破鞋平等”,逐步上升到“网络垂钓”和“重返浪漫时光”,使自己从偷偷摸摸走向了理直气壮。而体验了网恋,使她们看到自己已习以为常的婚姻的无聊、无趣和无味;尝试了婚外恋,又使她们看到了情爱的理想与情爱的现实之间的矛盾、错位与游离,这才使她们从主体和本我的角度去反思生活和把握人生,自己开始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洪峰在故事的构筑与叙说上,采用了一种欲抑故扬的手法。他其实是以轻松说沉重,以嬉闹写苦涩,包括书名“革命革命啦”,都含带有浓重的反讽意味。人们从嘻嘻哈哈的故事演进中,渐渐看到了“革命”的萌动,又由这种“革命”的行状,看到了人性的释发、人生的困惑。不是么,崔国宝、杨子仪、范运成几位丈夫,不仅不把自己的妻子和她们的事业真正当回事,而且还在酒足饭饱之余,寻找着各种眠花问柳的机会;而王玉容、段颖慧和李桂芝,在经历了短暂的甜蜜网恋之后,又分明看出了别人追求自己背后的利用动机,但却身不由己地沉浸于其中,无力也无心自拔。这里,有对疲惫的婚姻的反叛,有对新异的事物的猎奇,有对真正爱情的寻求,也有对堕落情趣的眷念。总之,长久被压抑的、一直潜藏的和现实引发的人的种种欲望与向往,都复合式地融会在一起,既促成了“革命”的发生发展,又构成了“革命”的无序无果,人性由此演示出了它的全部内涵,人生也由此显现出了它的丰繁风景。

这些年,那些主写青年男女情爱生活的作品大行其道,使得中年一代的更为创深巨痛的爱情变动,在文学影像的层面上被遮蔽了。洪峰的“屮年革命系列”,几乎是以不打折扣的挚恳和不避锋芒的敏锐,把现实中正在进行中的“中年革命”,以小说的方式艺术地传真给人们,让一般读者有了窥知中年一代情感世界的视镜,也让中年读者有了观察他人和审视自我的借镜。而这种收获无论是让人震惊,令人愧疚,还是促人猛醒,引人自责,无疑都是有其一定的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