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热读与时评
5558300000031

第31章 令人警省的力作--读《国家干部》

在当下多样化的小说创作中,直面现实社会矛盾写“反腐”、写官场,始终是持续不衰的一个文学热点。说实话,这一写作倾向一直存在一个叫座不叫好的问题。这种“不叫好”,个中的原因很多,属于写作一方的,即有因重事件而轻人物,重故事而轻语言,从而造成作品的文学性相对贫弱的问题;还有就是其中的一些作品,似乎不是瞄着获取什么奖,就是想着改编影视剧,这种功利性的目的搅和其中,总让人觉着心有旁骛。张平的小说创作,乍一看来,也属于这样一个大的文学倾向,但你细细地去读,尤其是循着他的创作轨迹去认真品味其作品,便会发见出他的不同和他的个性来。

张平的这种与众不同和独有个性,经由《天网》、《抉择》、《十面埋伏》等作品已逐步显现出来,而尤以长篇近作《国家干部》(作家出版社2004年2月版)表现得更为显豁,那就是他描绘的生活故事,无论涉及法制、诉诸政治,都出于平民视角,依从百姓生息;而他笔下的主要正面形象,无论行业所属,职位大小,都出身于底层,扎根于民间,都是民瘼的知情者,民愿的代表者。作者张平,也于此把他的创作立足点表露无遗,那就是站在民生的基点,通过民意的视点,来看取生活,来评判事象,因而,这是一种深具人民性内涵的现实主义写作。

洋洋70余万字的《国家干部》所着力描述的,主要是围绕着嶝江市常务副市长夏中民的“上”、“下”、“去”、“留”,而在政坛内外展开的复杂纠葛与尖锐斗争。夏中民到嶝江当了八年副市长,由别人不愿管的群团、统战和城建工作入手,渐渐地使一些工作领域和城市建设有了起色,并由刚正不阿的打假、斗黑和大刀阔斧的机构改革,深深触动由原任书记刘石贝和现任常务副书记汪思继为代表的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刘、汪二人长期编织的遍布各个部门的干部关系网,人数之多、能量之大,已成为在嶝江市凌驾于党政领导之上的超级利益集团。公正无私的夏中民的存在,已使他们惶惶不安,很难安生;精明强干的夏中民若再升任书记或市长,那就将是他们“全线崩溃”和嶝江“改朝换代”的末日,因而“一定要阻止他,即使是不择手段,也不能让噔江这样一个地方让夏中民这样的一个人进人权力的核心”。因此,暗中窃听,匿名诬告,造谣惑众,制造事端,无所不用其极,甚至用拉帮结派,贿赂代表等手段操纵市的党代会,硬是让拟任市委书记的夏中民意外地在市委委员的选举中落选。

《国家干部》不仅揭露了在党的干部队伍里滋生出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而且描绘了他们如何在噔江这样一个县级市的政治舞台上的呼风唤雨和肆无忌惮。作品里,从始至终那种正难压邪的以少斗多的格局、以明斗暗的局势,始终让人提着心,吊着胆。要不是有数十万民众联合起来,用非常规的手段包围了党代会会场,造成了一场严重的政治事件,使得上一级的市委、省委不得不顺乎民心民意解决问题,较量的孰输孰蠃,斗争的孰胜孰败,实在难以预料。这令人惊心动魄的斗争,让人们很替夏中民捏了一把汗,也让人们感到了作者张平的强劲腕力。可以说,把干部问题和党内冲突写得尖锐如敌我,紧张如战斗,在迄今的小说作品中无有出其右者。

我以为,张平在《国家干部》里不仅是要揭露在某些地方出现的领导干部蜕化变质的严重现象,他还通过这一现象在发出两个诘问,那就是“是干部不一定就代表共产党”,“是共产党也不一定就代表人民”。长期以来,我们把“代表人民”作为一种自诩式的口头禅,而很少像近些年那样去不断地自我教育和自我反省,使得一些干部形成了一种“天然代表”论,似乎当了干部自然就代表共产党,入了共产党就自然代表人民。殊不知,代表人民不在于个人自封,更不在于口头自诩,而在于实际的作为、人民的评判。张平以刘石贝、汪思继这样一类外“红”内“黑”的异化变质的干部形象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口号、看表象、看外衣,还一定要看行动、看实质、看内里;而作为国家干部、党的干部,更是时时自省,处处自律,用民心、民意这面镜子比照自己,检省自己,保持应有的自觉与自醒。要能够经得起人民的诘问,首先要不断地进行自问。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干部》敲响的是让包括党的干部在内的一切人们的警觉与警省的洪钟。

作品里夏中民这个形象,堪为新时代优秀青年干部的典型。他干工作,既不挑肥拣瘦,也不拈轻怕重,分工他管群团,他不推辞;让他兼管城建,他也不含糊。他总是以亲民的做派、务实的态度,把工作做得扎扎实实又合情顺理;在受到刘、汪等人的排挤、打击和诬告后,他依然忍辱负重地奋战在第一线,以搞好工作、减少损失的努力和有理有节的对抗,牵制着那个庞大而贪婪的利益集团,使嶝江市的政治局面保持了某种应有的平衡,也给党的形象赢得了一定的自尊。夏中民像一颗钉子一样钉在嶝江,让刘、汪等人感到了威胁,却使广大市民看到了希望。正是他的清醒、他的正义、他的坚韧、他的抗争,蠃得了人民群众的坚决支持,蠃得了上级党政领导的及时援助,从而使刘石贝、汪思继集团的种种劣行最终败露。他看起来孤单,但身后有广大民众;他看来势薄,但背后有社会的公义。他真正做到了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的党的干部的杰出代表。无论是从其性格内涵上说,还是就其形象魅力上说,夏中民都是一个在当代文学人物画廊中,立得起来,又留得下去的典型形象。

在文学与时代、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变得日益广泛而复杂的今天,直面社会政治生活的文学写作,直接起着贴近大众情绪、反映时代脉搏的作用,是所有写作中分量最重也最值得关注的倾向。而在这一倾向上,张平以他卓富人民性的现实主义写作,成为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在这个意义上,他如同他笔下的夏中民一样,虽看起来身单影只,但因脚踏实地、紧贴读者,实际上拥有着别类写作所难以比拟的底气与人气。这样的写作,无疑是有意义的,当然也是幸福的。

2004年8月15日于北京朝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