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来的长篇新作《甲乙丙丁》(作家出版社2004年1月版),主要的故事架构,是由甲(费柯)、乙(格子)、丙(叶莲蓉)、丁(小东)四个人分别叙说他们与死于非命的中年男人穆树林的相关干系。表面上来看,这很像是一部悬疑小说。但你读进去之后,便会发现那更多的只是一个幌子,她其实是以这样一个事件为内在线索,由它来循序探掘深陷情感危机的都市男女的人生困惑与心理迷惘。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作品虽在最后基本揭开了穆树林之死的谜底,然而却打开了一个更大的谜团,那就是环绕着穆树林事件所呈现出来的不知哪儿出了毛病的现代人的情感迷茫。
人到中年的工程师穆树林,与女大学生费柯的恋情愈陷愈深,既有着两人诸多方面都情投意合,觉得她就是“我要等的人”的内因,又有着与妻子叶莲蓉的婚姻越来越索然无味,越来越貌合神离的外因;费柯渐渐喜欢上大得可以做自己的叔叔的穆树林,既由于他在过去有着太多的情感“空白”,现在的为人处世又有着自己太多的“合意”,更由于相好了三年的男友格子,因缺少精神上的内在契合,已从“情人”变成了“冤家”。而叶莲蓉对丈夫穆树林的由亲到疏再到亲,则是由于她经历了与比自己小八岁的杨方圆的一段恋情之后,“更愿意把安安稳稳的日子过下去”,并坚信“有一天树林会回到原来的生活中来的”;格子觉着与费柯的关系确有问题但就是不愿与费柯分手,是因为“不能想象有一天她会属于另外一个男人”,他以为他们的总闹“分手”,是以“这个‘游戏,证明我们的‘爱情’”。他们这种相互交织又颇显错综的人际关系,均是由种种的“爱”串结起来的。并且,每个人的“爱”与“不爱”,都有自己充足的理由,但这些不同的理由交合碰撞之后,就相互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与冲突:有被追求的,就有被侮辱的;有被爱戴的,就有被损害的;因“爱”生“情”、生“意”,陌生的男女由此走到了一起;又因“爱”生“怨”、生“恨”,过到一起的男女又相互分离。穆树林正是掉进这个“爱”的漩涡的意外的牺牲者,他义无反顾地挚爱费柯,得罪了费柯的男友格子,惹恼了自己的妻子叶莲蓉,甚至也让爱管闲事的老陶暗中嫉恨。作者由穆树林以“爱”招引的杀身之祸,重在探悉相关人等的潜藏在墙爱世界里的隐秘心理,而不是去追究命案本身。事实上,蹊跷的穆树林之死,像是给“热恋”和“热怨”中的人们迎头浇了一盆冷水,通过这一意外事件,人们开始清醒下来,冷静下来,从而不同程度地进入人生的梳理与内心的反省。
《甲乙丙丁》是在甜甜蜜蜜又卿卿我我的情爱故事的叙说之中,渐渐显露出人生的波诡云谲又难以调和的悲剧真相的。费柯与穆树林从朋友的生日聚会上不期邂逅,到日后的无话不谈,一个“我爱你的年轻”,一个“我爱你的空白”,就理所当然地相互俘获了对方,就理直气壮地把“爱”从叶莲蓉那里转移到了费柯这里。而都并非是一张“白纸”的这种“爱”的位移,却牵一发而动全身,看来轻松愉悦的“爱”,就这样搅动了波涛汹涌的人生之浪,慢慢地变得沉重又苦涩起来。穆树林不明不白地死了,费柯与格子完全分手后成为路人,而叶莲蓉则越来越变成一个神经质的女人。从“爱”的基点起步,向“爱”的目标进发,但却似乎离理想的“爱”愈来愈加遥远了。这难道只是作品几位人物特有的个人遛际吗?不是,显然不是。作品在这些爱的纠葛中所反映的中年男女的婚姻疲惫,青年男女的更为注重状态而不是注重结果的恋爱追求,以及经由作品人物如实道来的“从真‘好’的那天起,其实他们就开始‘不好,了”一一“一旦好了,其实也就到了两个人交往的最高峰。再往后,他们就投身往两个相反的方向跑了”的爱的感言,都以对当下爱情状况的准确把脉与深刻体味,豁人耳目地揭示了深存于爱的现实之中的爱的悖论与爱的困惑,乃至爱的理想与爱的现实的永恒矛盾,而这显然是卓具其普遍意义的,值得人们细细地思索与深深地寻味。
戴来写作《甲乙丙丁》显然也在叙事技巧上用了心思,花了功夫。作品采用甲、乙、丙、丁四个人联袂叙事的角度,既使得作品有了多个叙事主体“我”,增加了叙事的现场感与真实度,同时又使作品有了多个叙事客体“他”,使人物在“我”与“他”交互换位的多重角度中,得到更为充分的展示与揭示,而就故事而言,四个人围绕着一个与他们都有瓜葛的中年男人死于非命的事件,滔滔不绝地叙说和回忆自己过往的生活。因四个人有着各自理解生活和看取世界的角度,每一个人说的似乎都是真相,但又只是与那三个人有关的那点瓜葛。一个事件在多人的叙述中变得丰富立体起来,同时也更加地扑朔迷离起来。这种叙事其实是有其深意的,这就是一件事情到底有没有真相,看起来是在探悉谜底,实际上是在发出质疑。还值得玩味的是,作为事件的中心人物穆树林,一直没有在作品中出现,但他自始至终存在于甲、乙、丙、丁和老陶的叙述之中。这种缺席与其说是一种空白,不如说是一种丰富,使作品平添了某种暗示和隐喻。这都使得这部作品,不仅引人疾读,而且耐人寻味。
好的小说作品,其实就是把一个好的故事讲得好听和好看。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甲乙丙丁》,我以为这是一部当之无愧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