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体验自卑——韩小蕙随笔
5559200000033

第33章 何来三万?

昨晚一女友来电,急召我至她府上。惊惑之中见她郁郁不乐,原来是有人替她买了一台便宜电脑,她准备拿出仅有的5000元存款买之。不料其父母兄姊都反对--她儿子明年即上中学,大家都劝她留着这钱,准备给儿子找一家好的中学“上贡”用。

女友眼泪汪汪地对我说:“电脑买不买事小,孩子的教育事大。我去问了一下,都说现在好点的中学得收三五万,可我上哪儿弄这几万元钱去!”

我找不到话来安慰她。他们夫妻两人都是中年知识分子,两人的月收入加起来是900多元,在维持了-家三口的生计、再尽一点赡养老人的义务之后,基本上就没有什么盈余了。虽然俗话说,“人无外财不富”,可是他们都是单位的骨干,要他们分心去发外财,于公、于私、于国、于家,都是一个悖论,他们无论如何是于心不忍的。

怎么办呢?

像他们这种情况,不仅在知识界,推而广之在广大的公职人员中,也是相当有代表性的。不解决好这个根本问题(还有类似的一些基本问题),人心就不稳定,工作就做不好,社会也就发展不好。

话说回来,虽然早有明文规定,不许各学校向学生家长索要所谓“赞助费”等等,可是自从前年北京市取消初中入学考试,改用推荐与分配相结合的政策之后,实际情况可就是“群雄并起”、“各自为王”、“天下大乱”了。什么叫“推荐”?“推荐”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学生可以“推荐”到什么级别的学校去?全没有统一标准,全可以凭钱或权或关系来“商量”,那么,穷嗖嗖的学校不借机器点钱还等什么?富荤荤的大款不趁机花点钱把孩子挤进好学校还等什么?据调查,这两年升中学产生了数不清的钱权交易,甚至还有了暗中实行的行价:一般市重点中学5万元,区重点3万元,较好中学1万元,连从差学校调出学生档案也得交2000元!可怜多少学生家长惶惶如热锅上的蚂蚁,操碎了心,跑断了腿,尊严丧失殆尽!又可怜多少学生小小年纪,就蒙受了心灵上的严重创伤!

我记得革命导师列宁曾讲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说正确的政策十执政党的生命。面对着这两年出现的混乱情况,广大学生家长、众多教师以及许多教育专家,都纷纷提出批评,希望把政策调整好,使之不再导致这么大面积的动荡。但有关政策的制订者们并没有接受这些意见,理由主要是说我国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孩子们应该受到平等的教育,今后的方向就是要把学校、孩子之间的差别拉平。

我不是学教育的,不敢对教改随便发言。但我知道最起码的一条:人生下来就有着智力上的差异,在教育上要是实行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将来中国不但肯定会少出现一大批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就连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也必将滑下地平线!

谓予不信,请听我再讲一个实例:日前我去参加女儿学校的家长会,校长忧心忡忡地对我们说,该校一个学生家长对孩子说;“我已经给你存了几十万元钱,连墓地都为你准备好了,你这一辈子就不用愁了。”

这样的孩子,学习成绩能好吗?但我相信他一定能够志得意满地进入一所好中学--而这就意味着:他把一名本该进入好中学的优秀生,挤出了“彼得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