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易经》学生活
5561600000021

第21章 观卦——明察秋毫,以身作则

(坤下巽上)

【原文】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彖》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译】

观卦象征瞻仰,祭祀前洗手自洁,还没有奉献酒食以祭。(心存)诚信而崇敬之貌已可仰。

《彖》解释道:站在高处,眼界阔大,纵观一切。要温顺而谦逊,以持中守正的观念去观察万事万物。观看祭祀,祭者先把手洗干净,还没有供献祭品,就已经表现出非常诚敬的样子,观礼的人会受到感化。观看天然的神奇规律,四时交替无差错;圣人借用这种神奇规律施行教化,就能使天下人顺服。

《象》解释道:风行于地上,象征观察。先代君王因此巡视四方,观察民情,施行教化。

【智慧解读】

观卦下坤上巽,坤为顺,故日顺而巽。此卦是异卦(坤下巽上)相叠,风行地上,喻德教遍施。观卦与临卦互为综卦,交相使用。在上者以道义观天下;在下者以敬仰瞻上,人心顺服归从。观察事物立足点要高,眼界要阔大,才能纵览一切,这才称得上是“大观”。要想看得真、看得全、看得深入透彻,还必须有虚心求教的精神,因为个人所见毕竟是有限的;同时要有持中守正的观念,因为个人的偏见和私心往往妨碍观察的由表及里和去伪存真。

【原文】

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象》曰:初六童观,小人道也。

【译】

初六,像儿童一样观察(问题),小人无灾,(而)君子则难以成事。

《象》解释道:“初六”像儿童一样观察,这是小人的浅见之道。

【智慧解读】

“初六”以阴居阳,其位不正,又处在“观”之初期,离“九五”、“上九”的“大观”境界很远,当然谈不上远见卓识。因为小人卑下,鼠目寸光,并不足怪;况且小人胸无大志,偷生苟活,浑浑噩噩,也无需苛责。而君子肩负重任,欲有作为,理应高瞻远瞩,却局限于小人的短视浅见之道,当然是令人憾惜的事。

【原文】

六二,窥观,利女贞。

《象》曰:窥观女贞,亦可丑也。

【译】

六二,暗中窥探地观察,宜女子守正。

《象》解释道:暗中窥探地观察,只利于女子坚持正道,对男子来说是羞耻的。

【智慧解读】

“六二”居于下体之中,又以阴爻处阴位得正,确实是静居闺中、自守贞洁的象征。“六二”虽与上面的“九五”相应,但是阴柔暗弱、见识不广,并不能见到“大观”之境。像个足不出户的人,从门缝里向外窥看,只能见到一星半点。这对于不出闺房、自守贞洁的女子来说,还算正常;至于要外出办大事的男子,这样就显羞丑了。男子汉应该眼界开阔,纵览全局。

【原文】

六三,观我生进退。

《象》曰: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

【译】

六三,观察自我行为,以决定进取或退守。

《象》解释道:观察自我行为以决定进取或退守,说明“六三”没有失去观察的正道。

【智慧解读】

从“六三”来说,以阴柔之质居于阳刚之位,又处于上下二体之间,很容易进退失据。这就更需要在观察自己的处境的同时,省察自己的行为,以决定自己用舍行藏,时可进则进,时不可进则退。根据客观态势的发展,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才能像活水中的蛟龙一样腾挪变化,进退自如。

【原文】

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

【译】

六四,观察一国的风俗民情,宜用宾主之礼朝见国王。

《象》解释道:观察国家的政绩光辉,说明“六四”有志于从政。

【智慧解读】

“六四”与“九五”形成阴阳亲比的关系,上承“九五”,有君子宾于君王之象。所谓“宾于王”,就是为王之宾,指的是在朝做官,为国效力。决定是否从政之前,当然先要观察国家的政治情况。“六四”遇“九五”之明君,观见国家的政绩光辉,当然要出来从政,为国家和民众效力。

【原文】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

《象》曰:观我生,观民也。

【译】

九五,观察自我行为,君子这样做一定没有过错。

《象》解释道:观察自我行为,首先要体察民风民情。

【智慧解读】

“九五”阳刚而中正,居于群阴之上,所以能够统观全局,省察民情,作为反观本身作为的借鉴,算得上是有君子之风、行君子之道的明君。作为一个君王,能向他直言相谏的人极其罕见,而人们又总是难得有自知之明,很难看到自己的真相,很难实现客观的自我评估。所以“九五”虽然认识到了自我审察的必要,但是实现自我审察极其困难。而民风之美恶、民情之好恶、民生之优劣,正是检验为君者的政绩如何、是否合平民意的尺度,正是自我审察的极好的明鉴。

【原文】

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

《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

【译】

上九,人们都观察他的行为,这样的君子一定没有过错。

《象》解释道:人们都观察他的行为,“上九”的心志才不至于安逸松懈。

【智慧解读】

“上九”爻辞与“九五”爻辞基本相同,只有一字之差。“上九”居于本卦最上位,正是天下人仰观的对象,应该时刻想到自己的一举一动皆为万民所注目,要格外地自我检点,垂范于众人才是。

【经典例说】

以身作则,割发代首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道德伦理榜样的民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可以说是妇孺皆知的俗语了。古有“二十四孝”,今有雷锋、任长霞等。每一代都有被宣传歌颂的榜样。从历史事实上看,伦理榜样促成了封建道德体系的形成,在社会群体中确实起过重要作用;从价值层面看,树立榜样也确有必要,因为榜样的行为与精神是时代凸现出来的精华,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尤其是领导者更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言传身教,做下属的表率。观卦中说到“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也就是这个道理。三国时期的曹操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历史人物,虽然他身上溢漫着封建王侯的霸气,但他严以律己、自觉守法,在这一点上还是做得很好的,不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

建安五年(公元201年),曹操率军在官渡和袁绍进行决战的前夕,为了严肃军纪,下了一道命令:“军队行军,不许践踏麦田,违犯者处死。”

可是,在行军中,麦田里突然飞出一群斑鸠,从曹操骑的马头上掠过。战马受了惊吓,嘶叫着窜进麦田并狂奔起来,等曹操用力勒住缰绳停下来,已经踩坏了一大片麦子。

曹操赶紧下马,对管理法令的主簿说:“我践踏了麦田,违犯禁令,请按军法治罪。”

主簿觉得统帅的马踩了麦田,不好治罪,就对曹操说:“法令是对一般将士的。按照《春秋》的规矩,对尊贵的人是不能施加刑罚的。将军是一军的主帅,何况战马受惊,闯入麦田,是出于意外,不是存心违法,我看就不必治罪了。”

曹操见主簿不肯定罪,便要拔剑自刎。

部下慌忙拉住,劝阻道:“您是统帅,责任重大,怎么可以轻生呢?”

曹操叹了口气说:“我身为统帅,更应该自觉遵守法令,即使不处死,也一定要受到处罚!”说着,用剑“唰”的一声割下自己的一绺头发,掷在地上。

古代的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不能随便损毁的,因此割发也是一种刑罚。曹操割发代首的事情,马上在全军将士中传开了。全军上下见曹操这样严格要求自己,人人自觉遵守军令,不敢违犯。

曹操“割发代首”,为全军做出了遵纪守法的榜样,在法律不健全的社会里,国君的表率作用十分重要。“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君主制定法律、树立礼仪,首先必须以身作则。如果君主“法不治己”,下面的老百姓就不会服从,这样国家的法律也就无法得到实施,国家产生混乱也就是必然的了。所以历代思想家都强调君主在遵守法律方面要起到表率作用。

【大师讲评】

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盛衰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群体的道德素质,通过榜样的道德人格的示范作用对提高整个社会群体的道德素质是很有作用的。社会群体素质是维系一个国家和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做群众榜样是任何一个领导者必须践行的执政信条。在我们的社会中也应不断发现榜样,树立榜样。人人学习榜样,个个争当模范,这样,对社会的安宁、国家的治理都会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