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易经》学生活
5561600000032

第32章 咸卦——同声相应,同气要求

(艮下兑上)

咸,亨,利贞,取女吉。

《彖》曰:成,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象》曰:山上有泽,成;君子以虚受人。

【译】

成卦象征交感,亨通,利于守持正固,娶妻可获吉祥。

《彖》解释道:成,意思是交感。譬如阴柔往上而阳刚来下,二气交感互应、两相亲和。交感之时稳重自制而又能欢快欣悦,就像男子下求女子,所以亨通,利于守持正固,娶妻可获吉祥。天地交感带来万物化育生长,圣人感化人心带来天下和平昌顺。观察“交感”天地万物的性情就可以明白了!

《象》解释道:山上有大泽,(山泽相通)象征“交感”;君子因此虚怀若谷,广泛容纳感化众人。

【智慧解读】

该卦是下经之首。上经从创始宇宙万物的天开始,下经从人伦的发端男女之情开始。这就是说,开天辟地有人类男女之后,才有家庭、社会、道德和秩序。从卦形结构看,下卦艮为少男、为止,上卦兑为少女、为悦。男感女应,男止女悦,爱情专一,是阐明婚姻、恋爱、道德之卦。从卦象上看,下卦艮为山,上卦兑为泽。山上有泽,象征在上君子要领会这个道理,虚心接纳人民。“六二”、“九五”得正位,是女与男以中正之德而相应。“六二”上应“九五”,为“九五”所娶,顺理成章。此卦大意是,男女以端正之德互相交际,嫁娶才吉祥。这启示我们:人类之间的感情沟通非常重要,无论一国之君,还是一家之主都应虚心容纳不同意见的人,达到交流感情,协调一致的目的。

雪夜访赵普图明刘俊

【原文】

初六,成其拇。

《象》曰:成其拇,志在外也。

【译】

初六,交感相应在脚拇指。

《象》解释道:交感相应在脚拇指,说明“初六”的感应志向是往外发展。

【智慧解读】

“初六”是成卦的开始,感应力极小,虽与“九四”相应,有心求爱,因为年幼,并没有动心的感情,只是脚下有些难安。其居艮卦下位,艮为指,此爻是拇指之象。此爻大意是,略有所感,不可贸然行动。由此可知,虽然双方有所感应,但这只是刚刚开始,应该谨慎小心,避凶趋吉。

【原文】

六二,咸其腓,凶;居吉。

《象》曰:虽凶居吉,顺不害也。

【译】

六二,交感相应在小腿肚,有凶险;安居可获吉祥。

《象》解释道:“六二”尽管有凶险,但安居守静可获吉祥,说明顺从“交感”正道可以免于灾祸。

【智慧解读】

“六二”在下卦艮得中正之位,有柔顺中正的美德,所以感应比“初六”进了一步。因为“六二”与“九五”成正应,有追求“九五”之心,如果行动就违背了男感女的原则。它与“九三”成比,动而应上,则下卦变坎,坎为凶卦。此爻大意是,婚嫁之事,不可凭自我感觉轻举妄动,应保持端正之德,必然吉祥。这启示我们:如果感应的双方两心相应,在下者应该安居不动,以逸待劳,以守为攻。

【原文】

九三,咸其股,执其随,往吝。

《象》曰:成其股,亦不处也;志在随人,所执下也。

【译】

九三,交感相应在大腿,执意盲从于别人,如此前往必然导致灾祸。

《象》解释道:交感相应在大腿,说明“九三”不能安静退处;心志在于盲从泛随于人,说明所执意追求的过于低下卑劣。

【智慧解读】

“九三”是阳爻处艮卦上位,德行阳刚端正,居至极之位,对成卦宜静不宜动有深刻的理解,虽然感应到大腿上,也不敢行动,前去与“上六”相应。它又居巽卦中位,巽为股,是在感应之时。在艮上,艮为手,又在巽中,巽为绳。此爻大意是丧失原则,受人驱使,自讨没趣。这启示我们:如果不是真心实意,而是盲从别人,仅用言语敷衍,那就不会得到回报。

【原文】

九四,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象》曰:贞吉悔亡,未感害也;憧憧往来,未光大也。

【译】

九四,守持正固,吉祥,悔恨必将消亡。心意不定地频频往来,友朋终究会报答你的情意。

《象》解释道:守持正固,吉祥,悔恨必将消亡,说明“九四”未曾因“交感”为正而遭害;心意不定地频频往来,说明此时“交感”之道尚未光大。

【智慧解读】

“九四”是阳爻居上卦下位,不中不正。在成卦三个阳爻的中间,以身体相比,是身体的中间部分。它是成卦卦主,代表成卦宜静不宜动的卦德。其在巽卦上位,巽为进退不定的卦象。此爻大意是,身居要位,影响很大,坚守正道,吉祥无悔,立场动摇,必定影响他人。

【原文】

九五,咸其脢,无悔。

《象》曰:咸其脢,志末也。

【译】

九五,交感相应在背脊的肉上,不致悔恨。

(《象》解释道:交感相应在背脊肉上,说明“九五”的交感志向过于浅薄了。

【智慧解读】

“九五”是阳爻居尊位,德行中正,是成卦宜静不宜动的卦德的模范执行者。它与“六二”成正应,又与“上六”成比。如果有感应而动,必不吉祥。其在兑卦中位,兑卦上爻为口,中爻是口以下的位置。此爻大意是,麻木不仁,固守成规,无悔无吉。由此可知,交流感情应该出于真心实意,如果反应迟钝,漠然置之,就不会有好结果。

【原文】

上六,成其辅颊舌。

《象》曰:咸其辅颊舌,滕口说也。

【译】

上六,交感相应在牙床、脸颊、舌头上。

《象》解释道:交感相应在牙床、脸颊、舌头上,说明“上六”不过腾扬空言而已。

【智慧解读】

“上六”是成卦最高的一爻,受的感应也最靠上。“上六”已经无位,阴爻空虚无实,只是花言巧语地诱惑“九三”。它在兑卦上位,兑为口、为舌、为颊。此爻大意是,老而无力,无真心实意,玩弄口舌骗人,无吉可言。这启示我们:要防备口蜜腹剑的小人,应识破花言巧语者的企图。

【经典例说】

人心向背,兵败淝水

男女之间心灵相通而生爱慕之情,结为夫妇,组成幸福和谐的家庭;天地交感促成万物发育生长:君子以其德行感化百姓,上下一心,则天下太平。这是咸卦中阐释的道理,欲话说:“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把上上下下的智慧集中起来,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凝聚起来,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对于领导者来说,善于团结是一种责任,是一种胸怀,要处处从大局出发,要有讲团结的良好愿望,要有兼听纳谏的宽阔胸怀,更要有善于同不同意见的人合作共事的协调能力。这样才能领导属下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

公元383年发生的淝水之战,是偏安江左的东晋王朝同北方氏族贵族建立的前秦政权之间进行的一次战略性大决战。战争的结果,是弱小的东晋军队上下团结。利用前秦统治者苻坚不得人心和战略决策上的失误而大获全胜,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淝水之战中双方得失关键在于人心归一与否。胜负双方的原因辨证地说明了成卦中阐释的相互感应的重要性。

公元316年。在内乱外患的多重打击下,腐朽的西晋王朝灭亡了。在割据混战的状态下,占据陕西关中一带的氏族统治者以长安为都城,建立了前秦政权。公元357年,苻坚自立为前秦天王。他即位后,重用汉族知识分子王猛治理朝政,推行一系列改革,在吏治整顿、人才擢用、学校建设、农桑种植、水利兴修、军队强化、族际关系调和方面均收到显著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使前秦国实现了“兵强国富”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前秦积极向外扩张势力,初步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

公元373年,苻坚亲率大军向南挺进,攻占了东晋的梁、益两州,这样长江、汉水上游就纳入了前秦的版图。接着,前秦军队又先后占领了襄阳、彭城两座重镇。直接威胁偏安于长江下游的东晋王朝。秦晋矛盾日趋尖锐,终于导致了淝水大战。

东晋太元七年(382年)四月,被军事上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的苻坚决定大起军队攻打江南,想一举荡平江南地区。群臣中只有少部分人附和苻坚的意见,多数大臣对此却持有反对的意见。尚书左仆射权翼认为,东晋虽然弱小,但是君臣和睦、上下团结,且晋拥有长江天险,又得到民众的拥护支持,进攻不易取胜。但苻坚却骄狂地声称:“以我百万大军。把马鞭扔在长江中,也完全可以阻断长江水流,东晋方面还有什么天险可以凭恃的呢?”(典故“投鞭断流”即出于此)深得苻坚信任的兄弟阳平公苻融也不同意出兵,苻融还陈述了前秦表面强盛的背后是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还相当激烈。然而这一切苻坚根本听不进去,固执地认为,以强击弱,垂危的东晋政权可以迅速消灭。

这年七月,苻坚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决意南下。任命其弟为征南大将军,委任谏议大夫裴元略为巴西、梓潼二郡太守,积极经营舟师,企图从水路顺流东下会攻建康。

为了劝阻苻坚南下攻晋这一冒险举动,前秦的大臣们进行了最后的努力。他们针对苻坚信佛的特点,通过释道安进行劝说。苻坚的爱妃张夫人和太子宏、幼子诜也都一再相劝,苻坚依然是不改初衷,积极备战。

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八月,苻坚认为攻晋的时机成熟,挥军南下,誓师一举攻灭东晋,并扬言说要生擒司马曜(即晋孝武帝)。于是。苻坚亲率90万大军,水陆并进,在东西长达几千公里的战线上摆开了南下攻晋的阵势。

在苻坚积极备战的同时,晋孝武帝司马曜在谢安等人的强有力辅弼下,任命桓冲为江州刺史,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胡彬为水军都督,摆开了与前秦大军决战的态势。

由于双方力量悬殊太大,东晋城池相继失守,苻融部将梁成率兵五万进抵洛涧(今安徽怀远县境内),并在洛口设置木栅,阻断淮河交通.遏制从东西增援的晋军。晋军将领胡彬困守硖石,粮草乏绝,难以支撑.便写信请求谢石驰援,可是此信却被前秦军所截获。苻融及时向苻坚报告了晋军的情况,建议前秦军迅速开进,以防晋军逃遁。苻坚得报,便亲率骑兵8000驰抵寿阳,并派遣原东晋襄阳守将朱序到晋军中劝降。心念旧主的朱序到了晋军营阵后,抱着以身报国的必死决心,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建议谢石等人主动出击。谢石听了朱序的情况介绍和作战建议后,决定转守为攻,争取主动。

十一月,晋军前锋都督谢玄派猛将刘牢之率领精兵5000迅速奔赴洛涧。前秦将梁成在洛涧边上列阵迎击。刘牢之分兵一部迂回到前秦军阵后,断其归路;自己率兵强渡洛水,猛攻梁成的军队。前秦军腹背受敌。抵挡不住,主将梁成阵亡,步骑5万人土崩瓦解,争渡淮水逃命,丧生者不计其数。晋军活捉了前秦扬州刺史王显等人,缴获了前秦军的大批辎重、粮草。洛涧遭遇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晋军的士气。谢石乘机命诸军水陆并进,直逼前秦军。苻坚站在寿阳城上。看到晋军部阵严整,又望见淝水东面八公山上的草和树木,以为也是晋兵,心中顿生惧意和怨气,对苻融说:“这明明是强敌,你怎么说他们弱不堪击呢?”(典故“风声鹤唳”即出于此)

前秦军洛涧之战失利后,沿着淝水西岸布阵,企图从容与晋军交战。谢玄知道自己兵力较弱,利于速决而不利于持久,于是便派遣使者激将苻融说:“将军率领军队深入晋地,却沿着淝水布阵,这不是速战速决的方法。如果您能让前秦兵稍稍后撤,空出一块地方,使晋军能够渡过淝水,两军一决胜负,这不是很好吗?”前秦军诸将都认为这是晋军的诡计,力劝苻坚不可上当。但是苻坚一意孤行,说:“只引兵略微后退,待他们一半渡河,一半未渡之际,再用精锐骑兵冲杀,便可以取得胜利。”于是苻融在苻坚的命令之下指挥秦军后撤。前秦军本来就士气低落,人心不齐,指挥不灵,这一撤更造成阵脚大乱。此时朱序率领旧部乘机在前秦军阵后大喊:

“秦军败了!秦军败了!”

前秦军听了信以为真,丢盔弃甲,争相逃命。谢玄等人指挥东晋军队乘势抢渡淝水。展开猛烈的攻击。苻融眼见大势不妙,骑马飞驰巡视阵地,想整顿稳定退却的士兵,结果马倒在地,被迫上的晋军手起刀落,一命呜呼。主帅毙命,前秦军全线崩溃,人马相踏而死者,满山遍野,堵塞大河。活着的人更没命地拔脚向北逃窜。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仓皇逃至淮北。淝水之战,秦军被歼灭的十有八九。从此前秦王朝便江河日下,一蹶不振了。

淝水之战的结果.使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也是促使北方地区暂时统一局面的解体。北方贵族重新崛起,乘机肢解了前秦的统治,苻坚本人也很快遭到了身死国灭的悲惨下场。

【大师讲评】

苻坚惨败淝水,其中最主要原因是:主将骄横,一意孤行;内部不稳,意见不一,降将思乱,人心浮动。与此相反,东晋军队的胜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主将有能,指挥若定;君臣和睦,将士用命。

“人心齐,泰山移”,事实表明,无论是一个人的自身发展还是社会的进步,都需要有各种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和的力量,而人和力量来自团结。团结具有强大的威力,必然带来丰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