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易经》学生活
5561600000055

第55章 三斩卦——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艮下巽上)

【原文】

渐,女归吉,利贞。

《彖》曰:渐之进也,女归吉也。进得位,往有功也;进以正,可以正邦也;其位,刚得中也;止而巽,动不穷也。

《象》曰: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译】

渐卦象征循序渐进,女子出嫁按照礼仪逐步进行,可以获得吉祥。

《彖》解释道:渐渐地向前行进,就如同女子出嫁按照礼仪循序进行,可以获得吉祥。渐进获得正位,说明前往可以建立功业;渐进而又能守持正道,这可以稳定国家。渐行而居于尊位,这是由于具有阳刚中和的美德。只要守静而和顺,行动起来就不会走入困穷。

《象》解释道:山上有树木,象征渐进;君子们因此逐渐积累贤良的品德,并改善社会的风俗。

【智慧解读】

渐卦紧跟艮卦之后,是说事物经过艮止之后,要逐渐起步而开始新的进程。渐卦的卦象是由下体艮卦、上体巽卦两单卦组成的。艮为山,巽为木,象征山上有木,人们远望高山上的大树,总觉得它生长十分缓慢。渐卦说的就是事物的生长发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此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按照一定的程序渐进渐行,要想一蹴而就是成不了才,也成不了大事的。

【原文】

初六,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

《象》曰:小子之厉,义无咎也。

【译】

初六,大雁渐渐飞到水边,遭到年幼无知之人的怨责,但虽然有言语中伤,却没有灾祸。

《象》解释道:年幼无知之人有所怨恨,但从“初六”渐进不躁的意义看来,是不会招致灾祸的。

【智慧解读】

“初六”以阴柔之质,处在渐卦的最下,所以它要起而前行,但是它不能大动,更不能躁急。爻辞说大雁渐渐地飞到水边,虽然有人埋怨它飞得太慢,但是它不为所动,终于没有灾祸。此爻提示我们:事物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千万不可躁动,一定要渐行渐进。

【原文】

六二,鸿渐于磐,饮食洐洐。吉。

《象》曰:饮食洐洐,不素饱也。

【译】

六二,大雁渐渐飞到磐石之上,稳固安全,并且有吃有喝,和乐欢畅,可获吉祥。

《象》解释道:有吃有喝,欢乐和畅,说明“六二”并不是白吃饭不做事。

【智慧解读】

从“初六”到“六二”,鸿雁从最初的水边飞到了磐石之上,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渐进的过渡过程。同时“六二”性柔位正,且又远应“九五”,就像一个贤能的臣子能够克尽臣道,尽心尽力,辅佐阳刚的君主一样,把国家治理得如磐石一样坚固,它自己也就应论功受赏,像爻辞说的大雁渐进于水边的磐石上,获得了安稳的住所,有吃有喝,和乐欢畅。此爻提示我们,人生行事如能稳扎稳打,就能够有所成就,安享吉祥。

【原文】

九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御寇。

《象》曰:夫征不复,离群丑也;妇孕不育,失其道也;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译】

九三,大雁渐渐飞到平地上,此时丈夫外出一去不复返,妻子怀孕却不能生育,有凶险。不过却有利于防御强盗。

《象》解释道:丈夫外出一去不复返,说明“九三”叛离了自己的同类。妻子怀孕却不能生育,说明“九三”的行为失去了夫妇相亲之道。有利于防御强盗,说明“九三”应当自守以正,从而使之和顺相保。

【智慧解读】

“九三”本阳刚之质,又居于阳位,刚阳太过,又不能和“上九”相应,本该循序渐进,它却刚亢躁进,就像大雁本是群居的水鸟却远飞到高高的平地上一样,远离了水源,远离了伴侣,失去了夫妇相亲之道,以至于妻子孕而不育。危险就在眼前。此爻提示我们:日常做事不能太过冒进,不然就有脱离群众基础的危险,导致失败。

【原文】

六四,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无咎。

《象》曰:或得其桷,顺以巽也。

【译】

六四,大雁渐渐飞到高高的树木上,或许能够获得一根平展的树枝,没有灾祸。

《象》解释道:大雁有可能得到一根平展的树枝,这是温顺平和的结果。

【智慧解读】

“六四”以阴柔之躯凌乘于“九三”阳刚之上,居于不可居之地,身处危境。就如爻辞所比喻的,大雁已经飞到高高的树上了,这本是事业达到一定高度的象征,但由于它的脚趾相连而不能握住树枝,一定站立不住而有摔下来的危险。然而“六四”以阴居阴,又上承“九五”之阳,有柔顺之德且能渐进不躁,谦卑待人,它又在上体巽卦之中,有顺巽之德,处事灵活,所以,它在高高的大树上找到了一根宽平的树枝,居其上而转危为安了。此爻喻示我们:越是事业发达的时候,越要记得待人谦逊平和,这样就是遇到困难或危险也会有办法解决的。

【原文】

九五,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

《象》曰:终莫之胜吉,得所愿也。

【译】

九五,大雁飞到山冈上,妻子长期未怀身孕,外物侵阻最终不能取胜,夫妇达到了结合目的,获得吉祥。

《象》解释道:外物侵阻最终不能取胜,愿望得以实现,吉祥。

【智慧解读】

“九五”高居渐卦之颠,有如大雁飞到高高的山冈上,它与“六二”遥遥相望,远隔重山复水,长期不能相合。但是“九五”以阳刚居阳位,居中得正,有中正之德,经过它长期的斗争,克服重重阻力,越过“九三”和“六四”,“九五”终于和“六二”结合,达致吉利。此爻喻示我们:只要走的路对,坚持下去便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对于面对分裂的团队而言,只要坚持正道,长期奋斗,必然可以弥合分歧,完成共同的事业。

【原文】

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

《象》曰:其羽可用为仪吉,不可乱也。

【译】

上九,大雁渐渐飞到高高的平地上,它的羽毛可被用做外表的仪饰,最终获得吉祥。

《象》解释道:大雁的羽毛可被用做外表的仪饰,获得吉祥,这说明“上九”心志高洁,不可扰乱。

【智慧解读】

“上九”高居巽卦之顶,为人谦卑,而且它以阳居阴,离其正位,不愿高高在上。如同大雁以自己的羽毛装饰他人的仪饰,舍弃自己让他人获得荣耀,而大雁也因之显得更加高贵,不可亵渎。此爻赞美智者拥有居高不傲的高洁美德和超然物外的美好情操,同时也提醒我们不可过于计较小利,被凡俗的欲念所累,人只有超越自己,勇于奉献,才能够成就大事。

【经典例说】

稳扎稳打,开疆拓土

公元627年,唐太宗登上了皇位之后,虽然当时中原的战事已经结束,但西部边境还是经常发生战乱。原来在唐朝刚刚建立的时候,中原的西北地区活跃着一个少数民族,那就是强大的东突厥,这成了唐朝统治者的一块心病。由于还得集中精力和隋朝反抗,就没有跟东突厥周旋。李渊称帝以后,也只是依靠妥协的办法来维持和东突厥的关系。但东突厥军队仍旧不时地侵扰唐朝边境,闹得地方上不得安宁。但今非昔比,唐太宗登基之后,国家日益安定,李世民当然也不会允许这样的局面再继续下去。

就在唐太宗即位不到40天的时候,东突厥人又进犯了。当时,东突厥的颉利可汗认为李世民刚刚登基,还不能把他们怎么样,于是率领10多万人马,一直打到离长安只有40里的渭水边,嚣张地派使者去告诉唐太宗说:“我后面还有100万人马呢!过两天就到。”

没想到,李世民二话不说就将颉利可汗派来的使者抓了起来。然后他又亲自安排了长安城的防务。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李世民亲自带着兵马去找颉利谈判。

颉利根本就没想到唐太宗敢抓他的使者,更没想到李世民现在竟然还带着兵马杀过来了,他有点害怕了。于是,他只好来到渭水对岸,下马拜见唐太宗。

俩人见面之后,唐太宗义正词严地对颉利说:“我们两家可是有盟约的,这些年也没少给你们金银财宝。我们真心实意地对待你们,你们为什么还要背信弃义、带兵进犯我大唐国土呢?”

这几句话说得颉利脸色涨红,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最后,他只好表示愿意讲和。唐太宗心里也清楚,现在还不是决一死战的时候,所以就答应了颉利的请求。两天之后,双方在渭水河边订立了盟约,颉利就带着手下灰溜溜地回去了。回到长安以后,唐太宗知道这只是权宜之计,如果想要国家安定,就必须要把东突厥消灭掉。所以他加紧训练将士,每天都召集几百名将士在殿前练习弓箭。

他还跟士兵们说:“外敌进犯,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怕只怕边境稍为安定,人主就贪图安逸、忘记战争,敌人来了就抵挡不了。从现在起,平时我做老师,教你们弓箭;战时我当将帅,带领你们抵抗敌人。”在唐太宗的鼓励下,将士们专心练武,不出几年,就训练出一批精锐军队。

有一年,北方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东突厥的牲畜死了不少,大漠以北发生了饥荒。颉利可汗于是加紧了对其他部族的压迫,这引起了各部族的反抗。颉利就派他的堂兄弟突利去镇压却遭受惨败。突利逃回去后,却被颉利责打一通。兄弟因此反目,突利投降了唐朝。

唐太宗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他任命李靖为元帅,带领大军15万北伐去消灭东突厥。

公元630年,李靖带兵出发了。部队到达马邑之后,李靖马不停蹄地率领3000轻骑兵去偷袭东突厥人的营地。唐军连夜赶到突厥营地的时候,颉利根本没有防备,等到他们发现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看见唐军像天兵天将一样出现在自己的面前,突厥兵还没开打就自己先乱了。这时候,李靖又派间谍混进了突厥人的内部,并让他扰乱敌人的军心。看到这种情况,颉利一见形势不妙,马上逃到阴山以北去了。

就这样,李靖顺利地拿下了定襄,带着大军回到了长安。唐太宗高兴地对他说:“从前汉朝李陵带领5000人马,结果被匈奴人俘虏了;现在你只带着3000轻骑兵就敢深入敌后,而且还克服定襄,威震北方,这真是前无古人的大功绩呀!”

颉利逃到阴山以北之后,还是不安心,后来他就派使者到长安去向唐朝求和,还说要亲自来朝见唐太宗。唐太宗不知他的真伪,就一面派唐俭去安抚突厥人;另一方面又命令李靖带兵前去察看颉利的动静。

李靖领兵到了白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之后,他和徐世勣商量了下一步的行动方案。李靖说:“颉利虽然打了败仗,但是手下人马不少。如果让他逃跑,以后我们再要追他,就很困难了。我们现在应该选l万精兵,带20天粮,跟踪袭击,一定能把颉利活捉住。”

徐世勣也赞成这个意见。就这样两支军队悄悄向阴山进发了。

唐太宗的顾虑没有错,颉利可汗确实不是真心归顺,他求和只是个缓兵之计,他想等明年春天草青马肥的时候,再杀个回马枪。所以他在看到唐俭来安抚的时候,还以为唐太宗中了他的计,就消除了戒备。

当天晚上,李靖和徐世勋率领唐军到了阴山,然后他们命令部将苏定方率领20f)名轻骑,冒着夜雾悄悄杀向了突厥的营寨。等到突厥前哨发现唐军的时候,唐军离颉利可汗的营帐只有7里路了。

颉利做梦也没想到唐军会来,赶紧去找唐俭兴师问罪,但哪儿还有唐俭的人影呀!这时候的颉利知道大势已去,赶紧骑着马溜之大吉。没有主帅的突厥兵顿时乱成一团,很快就被唐军消灭了。

颉利最后也没能逃脱,他被他的部下抓住后交给了唐军,后来被押送到长安。

就这样,一度很强大的东突厥灭亡了。唐太宗在东突厥设立了都督府,让突厥贵族担任都督,由他们管理突厥各部。

这次胜利,提高了唐太宗在西北各族中的震慑力。这一年,回纥等各族首领一起来到长安朝见唐太宗,并拥护唐太宗为他们的共同首领,尊称唐太宗是“天可汗”。

从此以后,西域各族人民和亚洲许多国家的人民每年都会来到长安朝拜,这使得大唐王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大师讲评】

唐太宗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这不是偶然的。在消灭东突厥的这件事上,他很好地掌握了火候,他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应该进攻、什么时候应该妥协,就从这一点上看,这些就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条件具备,事情才可以办成。

水到渠成的道理告诉我们,做事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瓜熟,蒂才会落。万事不可操之过急,急于事功而无坚韧,有可能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渐卦以鸿鸟的飞行及女子出嫁为喻,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循序渐进的道理。

渐即为慢慢前进,不能期望迅速地成长,必须按顺序进行。

任何事物发展都必须遵循这种渐进规律,即都是由小到大,积少成多。量变的不断积累才能引起质变。时机不成熟,不能勉强行事,要遵从客观规律和正道,并且脚踏实地,这样才会前途光明,否则就会劳而无功。

在商业竞争中,“渐”原则也极为重要。如若不顾全局,冒进深入,就可能陷入重围,最终导致亏本覆灭。

所有事情都会有障碍。成大事者必然会遇到很多的障碍,每突破一个障碍就是向前迈进了一步,一步一步地积累,自然有成功的机会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