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易经》学生活
5561600000061

第61章 涣卦——聚则成形,散则成风

(坎下巽上)

【原文】

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

《彖》曰:涣亨,刚来而不穷,柔得位乎外而上同。王假有庙,王乃在中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象》曰: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

【译】

涣卦象征涣散,洪水到来,亨通,君王到宗庙祭祖祈祷,有利于渡过大江大河,吉利的占问。

《彖》解释道:洪水到来亨通,是由于阳刚者居阴柔之中而不穷困,阴柔者获正位于外而与在上的阳刚同德。君王以美德感化神灵而保有庙祭,说明君王居处正中而能凝聚人心。利于涉越大河巨川,说明乘着木舟合力涉险必获成功。

《象》解释道:风在水上,为洪水来到的征兆。先代君王观察到这种情况就祭享天帝、建立宗庙。

【智慧解读】

涣卦坎下巽上,坎为水,巽为风,所以涣是风行水上之象,也即洪水泛滥的样子,洪水来时会冲乱一切,故此卦象征天下大乱。按卦变理论,下体坎本是坤,上体巽本是乾;乾的初爻来居坤的中位,坤则变成坎,而坤的中爻填补乾的初位,乾则变成巽。有天翻地覆、阴阳转化之形,故涣卦也强调主导力量的转换规则、观念的变化。同时卦辞也说,要主导乱局、改天换地,王者需要假以宗庙。此卦告诫我们:成大事最好是看准由乱转治的机会,同时紧握权柄、坚守权威地位,带领众人避开危难,以成就自己的事业。

【原文】

初六,用拯马壮,吉。

《象》曰:初六之吉,顺也。

【译】

初六,洪水到来,骑马避害,吉利。

《象》解释道:“初六”的吉祥,因其能够顺着正确的方向跑。

【智慧解读】

“初六”为阴爻,它处涣卦之初,洪水刚来,此时奔逃,生存的机会很大。但是“初六”本身阴柔,无力自救,只得借助外力,骑马而奔。因为逃得早,又因马快,所以最终安然无恙。而此中快马,喻示的正是紧邻的“九二”,“初六”上承“九二”之刚,当然获得吉利。此爻提示我们:遇到重大危难的时候,在奋力自救的同时还要努力寻求外援,凡有借力的机会,都不能放弃。

【原文】

九二,涣奔其机,悔亡。

《象》曰:涣奔其机,得愿也。

【译】

九二,汹涌的洪水冲毁了屋基,不再悔恨。

《象》解释道:汹涌的洪水冲毁了屋基,暗合了自己重建房屋的夙愿。

【智慧解读】

“九二”为阳爻,但它阳居阴位,逢洪水袭来的局面,虽然有阳刚之力,却无保家之法,只好急速离开危境到安稳之地。不过此时他并不感到失落,因为洪水一来,恰恰一扫旧居,使他可以重建家园,获得适合己意的环境。此爻告诫我们:遇到危难或特别棘手的问题,可以考虑彻底放弃过去的办事思路和方法,改弦更张,获得新的机会。

【原文】

六三,涣其躬,无悔。

《象》曰:涣其躬,志在外也。

【译】

六三,洪水冲到身上,无灾无悔。

《象》解释道:洪水冲到身上,心中却想着外面的人。

【智慧解读】

“六三”乃阴柔之质,处位不中不正,有私己之念,本该有悔。但它居于阳位,应于“上九”,有去其私心、忘身救人之象,因此在洪水冲来之时,还想着外面的百姓,从而消除了导致后悔的错误,所以能做到“无悔”。此爻喻示世人:危难之时,不可只顾自身,虽不能完全济天下之灾,但只要与救世之主的志向相合,能够系念他人,自然会得到世人的认可,获得尊重。

【原文】

六四,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

《象》曰:涣其群元吉,光大也。

【译】

六四,洪水冲向人群,人群跑向山丘,大吉大利。洪水冲向山丘,那情景平时难以想象。

《象》解释道:洪水冲向人群,人群跑得快,大吉大利,是因为有光明指引。

【智慧解读】

“六四”居阴得正,上承“九五”。这就像一个有远见、会领路的人,在洪水到来之前,能够指引大家往高处奔跑。洪水冲击人群,使之聚集到山丘上,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这是凝聚群众、改造社会的机会,因而它又是大吉大利的。此爻意在说明,社会遇到灾难之时,需要有远见、无私奉公的人出来引导大家同舟共济、共渡难关,此理同样适合于一个遇到困难的团队。

【原文】

九五,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

《象》曰:王居无咎,正位也。

【译】

九五,洪水滔滔,人们奔走呼号。洪水涨到王宫,结果没有灾祸。

《象》解释道:君王的居所没有灾祸,是因为他正居于尊位。

【智慧解读】

“九五”为阳爻,虽然在洪水之中,但因为处于尊位,又受“六四”、“六三”的支持,所以安然无恙。实际上,此爻同时还暗示洪水来时,只有最高领导的位置不动摇,才能够发号施令、统一认识,拯救于危机。此爻启示我们:在危难来临、人心涣散时,要将正确的领导者放在核心位置,使团队能够获得正确的方向和维系人心的力量。

【原文】

上九,涣其血,去逖出,无咎。

《象》曰:涣其血,远害也。

【译】

上九,洪水的忧患消除了,但要提防灾难重现,就不会有灾祸。

《象》解释道:洪水的忧患消除了,远离了伤害。

【智慧解读】

“上九”为阳爻,又居涣卦之极,其意为经过各爻的努力,大乱达到了大治,大散达到了大聚,故“上九”能够离忧出惕,远离伤害而“无咎”。此爻告诉我们,至乱可臻于至治,因此在发生大的危难之后不能放弃希望,而应努力恢复元气,发展自己的力量。

【经典例说】

力挽狂澜,一统天下

任何一个组织或团体。人心若不齐,可致离心离德,重私利而忘公益,使风气败坏,最终走向腐朽没落。因而,当显露涣散的迹象时,应顺应民情,以强有力的对策,及时消灭派系,抑制私利,革除弊端,才能不断地精进。国家一旦陷入分裂的局面,则政令不通、军备废弛、民生凋敝,惟有及时采取行动,保证国家安定,才有可能创造出国泰民安的景象。汉景帝刘启谙熟涣卦中所阐释的挽救涣散原则,所以才大有作为。

刘启生于公元前189年。在10岁的时候被立为太子。公元前157年,32岁的刘启即位。他接手的是一个国泰民安的王朝,但因为文帝当政期间对于藩王的政策是安抚有余,施威不足,导致了同姓诸王的势力发展很快,他们拥有军队,自置官职,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不断增长。早在济北、淮南二王相继谋反时,贾谊就曾指出藩王势力是汉朝的一大弊病,当时晁错也提出相同的见解,主张削藩,但此建议没有被采用,还是用安抚政策暂时解决了问题。经过了多年的发展,藩王的势力已经对汉室构成了威胁,所以,景帝一上台,便采纳了晁错的建议。

晁错认为藩王势力强大而又最危险的是吴王刘濞。刘濞是刘邦之侄,当初刘邦封他为吴王时就担心他会反叛,所以,告诫后人要注意他的动向。刘濞到封地以后,就不断地发展自己的势力,企图有朝一日夺取帝位。

景帝为太子时,是典型的王公贵族形象,纨绔子弟的做派,一次,因为误会打死了吴王刘濞的儿子,刘濞因此怀恨在心,更加强了势力培植。到景帝即位,刘濞已经准备了40年,成为威胁最大的诸侯王。所以,晁错主张先削吴王的封地,景帝也听从晁错的意见,决定先削夺吴的两个郡。

吴王刘濞见朝廷有所行动,立即联合其他藩王叛乱。他以“诛晁错、清君侧、安社稷”为旗帜,联合各地诸侯王起兵。公元前154年正月,削吴诏书一到,刘濞便在广陵(今扬州)起兵,接着胶东、胶西、济南、淄川四国起兵,包围齐都临淄;赵则与吴兵汇合西进。声势之浩大可谓前所未有,史称“吴楚七国之乱”。久居太平的景帝从没见过这架势,当时也慌了手脚。一些奸臣趁机也想除掉晁错。其中曾任吴相、与晁错有隙的袁盎与窦婴说动景帝杀晁错以息叛乱,说是这样就可以兵不血刃地将叛乱平息。景帝虽然知道晁错是朝廷得力的栋梁大臣,但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于是就一面调兵遣将,一面诛杀晁错,并派袁盎等去宣谕吴王息兵。

景帝初时还以为叛乱可以就此平息,可是,他根本就是小看了吴王刘濞的野心,吴王刘濞嘲讽地说:“我已经是东方的皇帝了。还有谁配给我下诏?”此时,景帝才知道自己错杀了晁错,这是一件令亲者痛而仇者快的蠢事。吴王根本只是给自己找个借口,他的目的本来就不只是杀晁错。于是景帝派郦寄率领一支队伍击赵。派栾布率领一支队伍入齐,派太尉周亚夫率36位将军讨伐吴楚叛军,又召窦婴拜为大将军,屯兵荥阳,统率全军。各位将领都显示出了杰出的才能,不到三个月就平了叛乱。其中赵王、楚王自杀,吴王逃奔东越,后被东越人杀死。胶东、胶西、济南、淄川四王全部伏诛。

七国之乱平定。地方割据势力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汉高祖分封同姓诸侯王所引起的政治矛盾。景帝乘势“抑损诸侯,减黜其国”,把叛王封地做了一番调整。收回了藩镇的行政权和官吏任免权,使王国的独立地位被取消,权力也大大削弱。从此。诸侯王只能享用王国的租税,而不能过问行政,成为只有爵位而无实权的贵族。后来汉景帝颁行“推恩令”,彻底为结束汉初以来诸侯“涣散”割据的状态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这一平叛不仅使藩镇对于朝廷的威胁得以消除,也提升了景帝的威信,只不过晁错的死却是景帝一生的憾事。

【大师讲评】

汉景帝的平叛,实质上就是一次挽救涣散局面.使之重归统一的行动。要“聚合”就必须消除导致涣散的力量.在强力打击这种阻力的同时,也必须以自身的精诚正道来形成一种向心力,使之向“中央”归附,从而达到聚合的目的。此后,汉景帝承袭文帝的治国方略,继续发扬着“无为而治”的思想,保持政治的清明和政局的稳定,减租减赋,轻刑安边,使西汉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历史时期,于是就有了世人所熟知的“文景之治”。

本卦是要告诉人们,集体的力量是显而易见的,只要有人的地方,集体的力量更是不可小觑,只有众人合力的精神才能达到其利断金的效果,使集体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壮大。相反,每个成员都厅斤计较个人利益,抱着“唯恐天下不乱”的想法去搞破坏,相信,久而久之“集体”也就并非集体了。集体都没有了,个人还有存在的价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