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西游记》学生活
5561800000019

第19章 认知生活智慧(4)

妖精与猪八戒厮杀,看到八戒拿的是九齿钉耙,说:“你原来是半路上出家的和尚。”八戒道:“我的儿,你真是有些灵感,怎么就晓得我是半路出家的?”妖精说:“你会使耙,想是雇在那里种园,把他钉耙拐将来也。”八戒看见妖精使的武器是铜锤,也道:“你这泼物,原来也是半路上成精的邪魔!”那怪道:“你怎么认得我是半路上成精的?”八戒道:“你会使铜锤,想是雇在那个银匠家扯炉,被你得了手偷出来的。”两个一问一答,互相嘲讽挖苦,使对话幽默生动,产生了艺术效果。猪八戒有一个口头禅“我的儿”更加产生喜剧效应。

幽默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语言技巧。学点幽默,对你处人处事益处极大。有幽默感的人,大家都喜欢,因为他们遇事不慌不忙,靠自己的机智和风趣,往往使很棘手的难题轻易破解,令很尴尬的场面变得轻松而随意,处理问题驾轻就熟。幽默的人自己快乐,也给周围的人带来快乐,于是他自然而然也成为大家的中心。

林语堂认为,德皇威廉二世正是因为缺乏幽默,才丧失了自己的帝国。这位皇帝在公共场合中总是高翘着胡须,板着面孔,让人感觉他总是盛气凌人,非常可怕,他的人民觉得这样的人缺乏起码的人性和温情。林语堂说,要是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派遣最幽默的领导人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给予他们全权代表的权力,那么世界上就绝对不会发生战争了,因为他们幽默的智能会让会场充满风趣的情调而不是剑拔弩张的争执。其实,林语堂的这番话也是一种幽默。

什么是幽默?

鲁迅先生讲了一则故事。

有个绅士,假定他叫四大人吧。他有钱有势,人们都以为能够和他攀谈为荣。一天,有个专爱夸耀的小瘪三兴高采烈地告诉别人说:“四大人和我讲过话了!”有人问他:“说什么呢?”小瘪三答道:“我站在他门口。四大人出来了,对我说:‘滚开去!”’

鲁迅的小故事,用凝练、机智、风趣的方式,微言解颐,令人发出会心的微笑。它具备了幽默的最基本的两个特征:一是会心,有所了悟;二是有趣,叫人发笑。

人际交往中,会遇到一些他人对你的要求,你想拒绝。但是人家对你的要求并非原则问题,很多情况下是善意。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尽量婉拒而不伤人家面子为好。幽默的语言不生硬,不伤人家的自尊,既不伤别人的感情,也不让自己“死要面子活受罪”,当钱钟书先生的名著《围城》问世后,英国一位小姐读罢觉得妙不可言,于是打电话给作者,欲与钱钟书相见,看看《围城》的作者是个什么样子。钱钟书一向淡泊自处,不愿张扬,于是以独特的聪明在电话中婉拒:“小姐,如果您吃了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大可不必要见见下这只蛋的母鸡。”小姐听罢,虽知钱钟书是在拒绝她的要求,但还是被其幽默的妙语所折服。

幽默批评是一种批评的方式,它使被批评的人感到药不那么“苦”,从而使情绪安稳、平静下来,乐于接受批评。有理不在声高,一本正经的训斥未必奏效,批评若蕴藏在幽默之中,效果会如何呢?耐人品味的话语,会在对方心中数日萦绕。批评人是为了治病救人,而不是为了骂人出气,因此必须注意技巧,不能干巴巴的。

人需要幽默一点,幽默当然有趣,但绝不是肉麻。什么是有趣?比如说,小娃娃撒娇、耍赖,就很有趣。辛弃疾的词“最是小儿亡(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就活画了一个可爱的小顽童。如果改成“最是老头亡赖”,恐怕就令人起鸡皮疙瘩了。所以,幽默的令人发笑,不是生理性的快感,不是低级庸俗的矫揉造作,而是一种有益的笑、机智的笑,有思想内涵又有艺术魅力的笑。

什么是肉麻?《二十四孝》中有一则“老莱子娱乐”的故事。老莱子七十有余,其心极孝,为了让老父老母高兴,就穿起娃娃的花衣裳,学娃娃腔,摇着拨浪鼓,在地下打滚,给双亲逗乐。老莱子毕竟老了,有一回挑水,摔倒地下,痛得直打滚。他怕父母着急,就强忍着痛,边打滚,边学娃娃哭。这种“孝”,有违人性,令人肉麻。

幽默,既然进入了美好范畴,它就有相应的美学规范,有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幽默使口才充满智慧。欧美一些国家,把一个人是否具有幽默感看作是否具有修养的标准之一。在交谈中,幽默的语言既敏锐又不伤人,既谐谑又不尖刻。在交往中,幽默的语言是润滑剂,可以减少摩擦,融洽关系。在谈判中,幽默的语言以柔克刚,让对方有火发不出,使面临破裂的谈判重新弥合。在宣传、广告、激励中,幽默的语言入情入理,以情以趣打动人心。有些人很想幽默但总是幽默不起来,一是心态中可能少了点阳光,因为言为心声,幽默的语言出于快乐的心态;二是头脑中少了些机智,语言中少了些机警的技巧。

【智慧金言】

幽默让我们开心一笑,变得乐观;幽默,是一种余音袅袅的笑声,令人回味。

不为欲望所动

孙悟空去化缘。临行前用金箍棒在地上画了一个圈,让唐僧三人在圈里待着。这圈强似铜墙铁壁,凭他甚么虎狼魔鬼,俱莫敢近,只是被保护之人不可走出圈外。

悟空去了多时,猪八戒怕冷,非要出圈往西走走,唐僧最听八戒的话,于是不顾悟空的嘱咐,走出了圈外,顺路走到一所楼阁,门儿半开半掩。八戒让唐僧在外面等着,他到楼里看看。八戒看见一张桌子上放着三件纳锦背心儿,也不管好歹,拿了便走。八戒道:“这里全无人烟,是一所亡灵之宅。里面有三件纳锦背心儿,被我拿了,也是我们的造化。”唐僧道:“不可,不可。律云‘公取窃取皆为盗’。倘若有人知觉,断然是一个窃盗之罪。还不送进去放在原处!”八戒道:“四顾无人,谁人知道,哪里论甚么公取窃取也。”唐僧道:“你乱做呵!岂不闻暗室亏心,神目如电,趁早送进去,莫爱非礼之物。”

那呆子哪里肯听,与沙僧二人一齐套上背心。才系带子,不知怎么站又站不稳,扑的一跌。原来这背心赛过绑缚手,霎时把他两个背剪手贴心捆了。原来那座楼阁是妖精点化的,终日在此拿人,妖精将唐僧三人一齐捉到洞里。猪八戒贪小便宜吃了大亏。

猪八戒拿背心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四顾无人,以为无人知道;二是认为在亡灵之宅里的东西是无主之物,因此拿了没有什么不对。

唐僧认为,你做了亏心事,怎么会没人看见,神就看见了,佛就看见了,神佛有眼,也即自己心里有眼。在管理与约束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心里有眼,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只有心里有眼,才能在任何情况下,特别是在他人不知的暗处,无人注意的时候,都能够自觉抵御诱惑,知耻自爱,注意声誉,把持住自己,也唯有如此,才能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在人前保持修养和德行的人不一定都是仁者贤者,有正人君子,也有伪君子真小人。无人之处克己自律,虽不为人知,却可升华境界。

元世祖年间,许衡于盛夏某日携友赶路,时值烈日当头,大家都饥渴难忍。只见路旁树上有甜梨,所有人皆取而大嚼,唯有许衡端坐树下,一直不为所动。别人问他怎么不摘梨解渴,许衡说,不是自己的东西而取之,是不应当的。别人说这梨无主呀,许衡说,梨无主,难道我心里也无主吗?

许衡完全可以吃几个梨解渴,自可以找出许多说得过去的原因。这梨“乱世无主”,大家完全可以拿,不吃白不吃,况且大家都不吃,烂掉了更可惜。再则,即使梨有“主”也无妨,因为大家都吃,又不是一个人独吃,法不责众,怕什么,许人家吃便许自己吃。更之,烈日当头,饥渴难忍,情况特殊,梨又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下不为例就行了。可是,许衡见满树皆甜梨而心不动,见所有同行之友皆大啖甜梨而心不动,这就是他为人处事的准则。所以,他不找借口,不随大流,止住不该有的欲念,自觉抵御甜梨的诱惑,从小处可见大节。难怪许衡以后为官几十年,从不妄取薪俸以外的一钱一物,成为有名的廉吏。

对于美女,人们多有微词,有人甚至斥为红颜祸水,其实心不动者,诱惑又有何能。有人称金钱为罪恶,其实金钱本无罪,有罪的是对金钱心动而暴取不义之财的“人”。《孙子兵法》中有“美人计”,“美人计”中的“美人”不单指我们通说的美女,而是泛指物质、金钱、名利等诱惑。

之所以“美人计”屡试不爽,常有人中计落马,是因为这些人在名利财色面前动了心。在“美人计”面前,有不为动心者,像以不贪为宝的子罕,坐怀不乱的柳下惠;也有动心者,为贪图享乐而见利忘义,出卖国家利益,出卖国家情报,接受贿赂,搞不正当交易,有的甚至连最起码的人格都不要了。看来,“美人计”本身与中“美人计”是两回事,“美人计”是否奏效,关键在于作为进攻对象的人,面对“美人”是否心动。

古代贤者们对心动与心静有许多精辟的教诲:

庄子说:“圣人的静,就是善于固守养静,万物不足以搅扰他的心志,所以能静。”

广成子说:“抱守神志以养静,形体自然端正。”

《大学》中说:“不动心是最高的善。”

《易经》中说:“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有灵就会通天下。”这个寂然不动,就是心中的静。

心不受外物的引动,就会自然静寂。静寂就不受骚扰,没有骚扰就清静。静就能虚,虚就能明,明就能灵,灵就不糊涂。所以孟子有“不动心”的教导。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讲,生命只有一次,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这仅有的一次生命,究竟应当如何度过?滚滚红尘、浮华世象、名利财色,使太多的人耳目蒙蔽,许多人为名利心动,为世俗心动,为别人对自己的不公心动;许多人碌碌而奔金钱美色,遑遑而向荣华利禄,愤愤而对是非得失,以至于心为欲动,身为物劳。人这一生,有仕途畅顺、平步青云者,岂可终日为此狂喜不已;有屡遇坎坷、前途多艰者,岂能整天为之忧愁不止;有一生平凡默默者,岂可常怀不平之心。常为名利财色而心动者,必无心搞事业,更甚者会断送人生。与人相处,可能有的人得罪过你,反对过你,那些让人不快的东西,过去的就让它过去,该忘则忘。有人却不然,常因不快之事引起心动,耿耿于怀,经常想着寻机会反击一下。心力都用在对付人上了,还有多少心力用于做事上?

【智慧金言】

“对境无心”,对一切境遇不生忧乐悲喜之情,不尘不染,不黏不着,心念不起,于是便无欲。无欲则刚,无欲则安,无欲则不受欲望的折磨。

排忧使人轻松

唐僧四众下榻一座庄院。晚上,来了一伙盗贼,见唐僧等借宿,道:“却好,却好!拿住这些秃驴,一个个剁成肉酱。”众贼磨刀擦枪,准备杀人。庄院老叟给唐僧报信儿,开后门放四众去了。五更天时,众贼见唐僧等已走了,急急去追杀,行者见状急掣棒,把那伙贼打得星落云散,挡着的就死,抡着的就亡。

唐僧见悟空打死了几个强盗,气得不得了,那伙贼是来杀唐僧四众的,你不杀他,他必杀你,但是呆唐僧不懂得如此简单的道理,口中念起紧箍儿咒来,把孙悟空勒得耳红面赤,眼胀头昏,在地上打滚,只叫:“莫念,莫念!”那唐僧历来对悟空不讲慈悲,念有十余遍,还不住口。悟空疼痛难禁,只叫:“师父饶我罢,有话便说,莫念,莫念!”唐僧道:“没话说,我不要你跟了,你回去罢!”

悟空恼恼闷闷,起在空中,忽然省悟道:“这和尚负了我心,我且告诉观音菩萨去。”悟空赴南海见了菩萨,倒身下拜,止不住泪如泉涌,放声大哭。菩萨见状,于是开导一番。悟空心中有烦恼,懂得发泄一番,找个人倾诉一番,寻找解脱,这是他的聪明之处。

人生在世,心情不可能总是像晴朗的天气,阴天是常有的事。从小学生到大学教授,从蓝领到白领,从官员到工程技术人员……似乎各个层次的人都有烦恼,而烦恼又是五花八门。

现在,人们的生活富裕了,烦恼却并未减少。那么,世上有没有不烦恼的人呢?有。社会学家埃利斯说过:只有一个地方是乐天派成堆的,那就是精神病院。

在人生旅途中,人的情绪世界理所当然地也是形形色色的,特别是日益残酷的竞争环境,使得本来就负荷很重的工作和生活,更在种种心理困扰下变得不堪重负。这种情况,成功时有,竞争失利时更会有。心理上承受的压力和痛苦,势必给人的工作生活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许多人有超群的才能,却缺乏较强的排除困扰的能力,不但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也影响事业的健康发展。

对付烦恼,最积极最有效的办法是正视之。有时候,彻底感受烦恼,用心体味烦恼,反而能有所感悟,从而排除烦恼还可以用智慧、用行动战胜烦恼。烦恼的滋味很苦,但若处理得好则是一笔精神上的财富。深刻往往来自烦恼,烦恼和痛苦是人生的导师,正如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言:“对于具有高度自觉的深邃透彻的心灵的人来说,痛苦和烦恼是他必备的气质。”

在焦虑不安、情绪烦躁的时候,有的人能通过自身行为的支配与调节去排忧,稳定自己的情绪,牢牢把握方向,这种人容易成功。有的人则不同,他们经不起烦恼,又不善于排忧,在忧愁的圈子里冲不出去,便会偃旗息鼓、退却妥协。

当你给自行车车胎打气时,如果不停地打,车胎内的空气越来越多,压强越来越大,总有一下车胎会爆裂。人承受的压力也有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要出问题,需要排出忧愁,就像炎热的夏天,由于热胀冷缩,骑车人有时需要从车胎里放出一些气的道理一样。

孙悟空由于被误解,无法对话,不能沟通,不给好脸,又被赶了出来,便找菩萨倾诉自己的怨气,倾诉是一种排忧的方法。心里想不通的事,越积越多,最后可能会积郁成疾。像孙悟空那样,找个知己倾诉一番,发泄心中的不平,让别人帮忙解开心中之结,心理上就会感到平衡。把忧伤告诉别人,别人才能对症下药地帮助你。

谈话,能够使人心情愉快,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谈话能帮人指点迷津,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经过开导,“不平”转化为“平”,人们心情愉快地工作、生活就成为必然。

心头的忧,常源于“放不下”。因为放不下到手的职位和待遇,因为放不下诱人的钱财,因为放不下对权利的占有欲,怕名、权、利丢失,因此终日愁苦。要想心中无忧,就必须让生命之舟轻载,只取需要的东西,把那些应该放下的东西坚决果断地放下。

人的生命有限,而尘世间无比复杂,不可能也没必要事事计较。自己的功过得失,别人说三道四在所难免,随他说去好了,不必斤斤计较而空添烦恼。事事精明至极的人,难免神经过度紧张,导致困扰;时时锋芒毕露的人,难免引来是非,做人,糊涂一点而不稀里糊涂最好。

忘掉恼人的事,是排忧的又一良策。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担着两筐茶壶去集市上卖。谁知经过一个山坡时,几个茶壶从筐里掉下来,摔了个粉碎,这人头也不回地向前走。有人提醒他说:“喂,你的茶壶摔碎了,你还不快看看!”这人回答说:“既然已经摔碎了,看又有什么用呢?”

面对一些不幸或者打击时,忧有何用?不如忘掉那些恼人的事,放弃那些不可挽回的事。上帝在向你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也向你敞开了一扇窗。如果总是忧愁,你就找不到那一扇窗。

忘掉不幸并非易事。这时,如果能有意识地通过丰富自己的业余爱好,去读一本自己早就想读的书,或者随意搞些绘画和书法,让思绪转移,暂且不去考虑成败,对于摆脱心理困扰,克服消极情绪,无疑有所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