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西游记》学生活
5561800000002

第2章 领受修身智慧(2)

儒家“礼”的另一内涵是意义分明的社会关系,即:在社会中,应该各司其职,各谋其政,不可以以下犯上,也不可以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不可以为所欲为,否则必然会受到制约和惩罚,因为这是生活所不容的行为。

在《西游记》中,通过孙悟空大闹天宫,诸神捉拿孙悟空,及至孙悟空最终被压五行山下的诸回,对此含义用形象的故事作出了说明。

孙悟空本是一只不受天地管束的天生石猴,凭有一身武艺,便不安分的下海滋事、入冥消籍,玉帝只好把他召入仙班,官封弼马瘟,来安抚他。没想到孙悟空却嫌官小,反下天宫。不但辞职,还索封“齐天大圣”。当他被封“齐天大圣”后,却又因蟠桃会没邀请他,大闹蟠桃宴,搅乱天宫。诸天神都不能降服他,最后,还是佛祖如来把他压在五行山下,才定住心猿。

在这几回书中,无论孙悟空本领如何高强,最终还是注定要被镇压的。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严重扰乱了天庭井然有序的秩序。使得天宫中“君”失去了为君的尊严与权威,这是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允许的。所以,孙悟空注定逃脱不了被镇压、被制服的命运。他的行为违反了“礼”的“物皆有序”的社会原则,破坏了“万物各得其所”的社会关系,不遵守法规制度,也就必然为社会所不容。

在任何社会,需要的是遵礼守法的方正之民,只有这样的社会才能安定的存在,才能循序渐进的向前发展。“大官奉公守法,小官方正廉洁,职务分工合作。君臣互相匡正,这是国家健康”,林语堂先生如此翻译《礼记》第九——《礼运》中的“大臣法,小臣廉,君臣相正,国之肥也”一句。也就是说,国家只有健康,才能欣欣向荣的向前发展。

所以,作为具有社会性的人,应该让自己的国家健康发展。从自身做起,遵从社会的各种规则、遵守法律,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扰乱社会的正常秩序,不侵犯他人的合理地位和合法身份。只有这样才能立足于整个社会,自己才能获得发展,社会才能向前发展,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这正是孙悟空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下给我们的启示。

在井然的社会秩序条件下,在有着庄重而神圣的典礼仪式的社会传统中,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就应该是这个社会风气规范的基础。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包括:彼此要以适当的态度相对待,个人言语举止要合适得体等。这也是《西游记》中所体现的“礼”的内涵之一。“礼”的这一含义体现出了对人的两重要求,即:要礼貌待人接物,这也正是要求自身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作为行为的基础。《西游记》的第八十二回“姹女求阳 元神护道”中,通过孙悟空对猪八戒的一番教导,说明了“礼”的这一内涵。

此回中,唐僧失踪,猪八戒前去探听消息,结果被打而归。孙悟空问明他被打的原因之后,不但没为他争理,反而说“打得少了”,并对猪八戒进行了一番教诲。借此一段故事,对社会需要和谐礼貌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说明。

猪八戒为什么被打呢?因为他打听师父下落时,遇到两个女子,在还不知晓她们底细的时候,他便叫两个女妖为“妖怪”。读到此处,聪明的读者一定会忍俊不禁,会说,这个笨猪,真是该打。因为,他违反了社会交际中的礼貌原则。“妖怪”是个贬义词,这是众所周知的。这等于用骂人的词语当面称呼人,不被打才是怪事。

这回故事道出了礼仪在社会交际中的重要性。“礼”是敬让之道。在社会交际中,对人恭敬有礼,言辞行为符合时宜,这是取得社交成功的条件之一。

看孙悟空是如何教导猪八戒的呢?

首先,“温柔天下去得,刚强寸步难移”,这,是一切社交行为应遵循的宗旨。对人礼貌周全可以行遍天下,而自恃刚强却是寸步难行。所以,即使“你一身都是手”,有再大的本领,在别人面前,尤其是你有求于他的人面前,“也要略温存”;不能鲁莽,不能无礼,而要彬彬有礼、温柔礼貌。

在此基础上,要“人将礼乐为先”。所以,见面问讯别人时,到跟前,要先“行个礼儿”,要先让对方从心理上接受你,只有这样,对方才会帮助你,这是行为的要求。同时,还要有礼貌并且合适的称呼,孙悟空说道,“若与我们差不多,叫她声‘姑娘’;若比我们老些儿,叫她声‘奶奶’。”这,是礼仪的常识。不但要有称呼,还要合适。否则,如果是二八少女,被你称做“奶奶”,她一定会怒不可遏。相反,如果你把八旬老太称做姑娘,她一定也会认为你是在讽刺、挖苦她,不免要对你怒目相向。不但你想做的事情不能成功,一定还会受到同样无礼的回报。说者有时无心,听者却是有意的。因此,举止行为谦恭、语言合适得体,是你交际成功的言行基础。

接下来,孙悟空又以杨木和檀木的不同遭遇,对猪八戒进行进一步的教导。因为“杨木性格甚软”,可雕可刻,所以被巧匠“装金立粉,嵌玉装花,”作佛作圣,受到“万人烧香礼拜,受了多少无量之福。”相反,檀木因为性格刚硬,被“油房里取了,去作柞撒,使铁箍箍了头,又使铁锤往下打”,这都是“只因刚强,所以受此苦楚。”不但生活中的言行细节要符合时宜,而且,自身内在的涵养也要相应修炼到位。否则,不但在生活中的琐碎小事面前会处处碰壁,甚至整个人生中都会处处不能得意,时时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一件件小事汇在一起,就是一个长长的人生,一次次失败连起来,就是一个失败的一生。

由此看来,小事不小。较高的修养,在小事中就应时时注意培养,交际失败时,不能只是怨天尤人,而应该认真反省,看看自己是否有错误,并注意及时改正;交际成功了,也应该汲取经验,总结自己的优点长处,去迈向更大的成功。常言道:“小不忍则乱大谋”,不拘小节固然潇洒,但万万不可事事无所谓,倘若如此,则事事不能成功。总之,在社会交际中,外在的言辞得体,行为时宜,是社交成败得失的条件之一。不但如此,我们还要有一种自觉的内省意识,取人之长,避己之短,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练就符合时宜的行为举止,才能立于人生的不败之地。

【智慧金言】

综上所述,在《西游记》中,对儒家“礼”的表现,由此可窥一斑。人,作为一种具有社会性的个体,应该具有“礼”的品格,这可以说是我们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重要条件之一。《西游记》通过如上以及类似的故事,对此给我们做出了有益的启迪。

“智”者无忧

人类的生活是伴随着思考而存在的。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便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是说即使是“智”者,即使经过千般思考,有时也会有思虑不周之处。虽然如此,凡事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再去实施,仍是我们应该遵从的行为准则之一。只有经过周密的思考安排,才更有可能保证事情的顺利、成功。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挫折,一筹莫展是我们常常面对的困境,但我们不应该气馁。最聪明的人类总会有办法战胜一切困难与阻隔。愚者千思,还有一得,何况“智”者?

因为善于思考,多少人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了胜利,战胜了困难与挫折。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与诸多妖魔鬼怪争斗争的过程,便是一个个展示孙悟空的聪明与才智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但常常让我们忍俊不禁,还让我们了解了孙悟空的机智与聪慧。从中,我们还可以得到一种有益的启迪:面对强敌,聪明的人应该以智取胜。

如在第十七回“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伏熊罴怪”中,孙悟空变做凌虚子的一粒仙丹,哄熊怪吞食,夺回了唐僧的袈裟佛衣;在第三十一回“猪八戒义激猴王孙行者智降妖怪”等诸回中,孙悟空变成象国公主的模样,迷惑黄袍怪,最后在众星神的帮助下,救出师父和公主;同样,在第三十四“魔王巧算困心猿大圣腾那骗宝贝”诸回中,孙悟空数次变为小妖,骗取了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宝物,救下师父;在火焰山前,孙悟空为了得到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变做小虫或变成牛魔王,巧得宝扇。如此种种,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孙悟空总是机智的想尽种种办法,战胜妖魔,使师徒四人脱离魔窟,得以西行。

虽然好多妖怪自身并非本领高强,但他们常常与众多神仙、佛祖有着种种联系,常常凭借所偷主人的法力无边的宝物为所欲为。此时,孙悟空纵然本领再大,在种种宝物面前也常常显得无能为力。强战难以取胜,孙悟空便变换形状,用各种巧计先夺取宝物,再力战妖怪。这就是孙悟空的聪明机警之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困难,遇到强敌,而有些困难的关键正如妖魔手中的宝物一样,是必须攻克的难关。因此,我们也需要和孙悟空一样,拥有机智和聪明的头脑,抓住克敌制胜的关键,不靠死战硬拼,而是以凭自己的智慧去取胜。

尽管人常说,“智”者千虑,会有一失,但我们还是应该做生活中的智者,遇事还是应该思虑成熟,再去实行。哪怕会有一失,也仅只是“一”失。因为,在生活中,我们虽然很难做到完美,但我们可以努力去追求完美。没有美丽的憧憬和希冀,怎么可能有美丽的现实出现,想都不去想,怎么可能会有成真的美梦?

不但遇到困难和问题,我们应该努力想办法解决,更进一步,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只要是需要我们去做的,我们都应该先去思索它的关键所在,去想一想我们完成它需要克服的困难所在。重视困难并不等于你害怕它,轻视困难也不能说明你可以轻而易举的攻克难关。

一次小小的测试,你应该抓住重点,掌握难点,以轻松的心理去应对;一次小小的业务谈判,要解决什么问题,你想得到什么,你不能失去什么,你可以作出那些让步,你必须坚持那些条件,这都应该是你心中非常清楚明了的行事原则;要完成一项头绪纷乱的重大工程,你应该充分考虑你已拥有的有利时机和条件,你欠缺的、不利的因素,你应该重视什么,可以忽略什么,你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只有考虑得尽量周全,你拥有成功的可能才会越大。

“智”者不但要千虑,儒家还言道:“智者不惑”,有才智的人不会困惑、迷惑,于事,于物。这就是说,遇事不但要深思熟虑,还要在各种诱惑面前,保持清醒的认识,不被迷惑。

机警的孙悟空不会被白骨精的数次变幻而迷惑,一眼便可以看出她的真面目,坚定的要除掉她。即使肉眼凡胎的唐僧用紧箍咒制止孙悟空,也不能改变他的疾恶如仇。红孩儿变成被劫的小孩,哄过了唐僧和猪八戒,却照样骗不了火眼金睛的孙悟空。一心向西,真诚求取佛经的唐三藏,面对巧试禅心的三圣,同样毫不动,不为其娇媚所惑;女儿国王的情深意切、荣华富贵也不能打动他的坚定佛心。

在处处充满着物质诱惑的当今社会,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与向往也日益膨胀,此时,面对种种迷人的诱惑,保持清醒的头脑,更是至关重要。我们也应该像孙悟空、唐僧一样,做不被诱惑的智者。在看似良善的骗者面前,可以辨别真伪、美丑,可以识破骗局。在金钱、美色的诱惑面前,不失做人的根本原则,不失“智”者的清醒头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迷失自己、不受骗、不堕落、不滑向犯罪的深渊,这,应该是我们时时保持的警觉之心,时时为自己敲响的警觉之钟。

“智者动”、“智者乐”,也是儒家智者的表现。何谓“动”,何谓“乐”,当有诸多含义,但灵动、充满活力,无忧与快乐,该是其中的应有之意。这些特点,在孙悟空身上也有所表现。

只要一提到孙悟空,人们眼前便会浮现出那个连走路都蹦蹦跳跳的猴子,他总是不停地抓耳挠腮、一双闪亮的眼睛不住地东瞧西看,还喜欢拿懒惰而贪吃贪色的猪八戒开开玩笑、寻寻开心,搞些不大不小的恶作剧。机灵与活泼,是猴子的特点,也便是孙悟空的特点;不知疲倦,永远那样机警、精神,那样快乐无忧,是孙悟空留给我们的深刻印象之一,也是我们喜欢他的原因之一。

生活中充满快乐、无忧无虑,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生活状态,也是我们对亲朋的美好祝愿;工作中充满活力,做任何事情都满怀热情和信心,常是我们对自己、也对他人的一种期盼。只要我们尽力去做,我们就可以做到这一切:保持快乐的心情,充满自信的去做要做的事情。

【智慧金言】

一次次成功的结束,也是你又一次次走向新的挑战,追求新的成功的开始。就像孙悟空一样,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辛又出发。无论如何,我们遇事应该三思而行,尽量做到思虑周全,但不能过分求全责备。只要我们充满自信,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能发现生活中的快乐和美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像唐僧师徒一样勇敢机智、百折不挠,人生的快乐和成功最终一定会属于我们。

“诚信”为本

作为儒家五常之一的“信”,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自古以来,人们就已知道“信”对于个人、对于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孔子在做人和与人交往中都十分注重“信”,主张做人应该以忠诚信实为主,要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在《西游记》中,也不乏描写诚信的篇章与段落,给我们做出有益的启迪。

在第一回“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中,便有应该信守承诺的体现。当石猴孙悟空与众猴在山中玩耍的时候,他们发现有一股涧水清澈可爱,群猴便说:“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听到这些,孙悟空即应声而去,并为众猴发现了“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的安身之处。在群猴都进去安身之后,孙悟空便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要求大家拜他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序齿排班,尊孙悟空为猴王,没有一个违背诺言。这正是一种信守承诺的表现。这里,连猿猴都信守承诺,可知,在《西游记》中,信守承诺已经是一种毋庸置疑、被普遍接受的行为规范了。

在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第十回“二将军宫们镇鬼唐太宗地府还魂”两回中,唐太宗允诺要挽救触犯天条的泾河龙王的性命,结果却未能实现承诺,为此,不但唐太宗愧疚不已,亲自向龙王的鬼魂赔礼道歉,龙王鬼魂还可以把唐太宗告到地府,使唐王不得不亲临地府,当面去对质。在此,即使皇帝不信守承诺,也不能不了了之,也要受到一番质问与责难,这又一次说明了守信的理所当然。在接下来的第十一回“还受生唐王遵善果度孤魂萧璃正空门”中,还魂的唐王派人去地府进奉许下的南瓜,阎王非常高兴地称赞他是有信有德的太宗皇帝。不守承诺险些送命,信守承诺,连阎王也大加赞叹。

唐僧为了实现为唐王求取真经的承诺,带领徒弟,长途跋涉、历尽艰辛、出生入死,经历十四载的磨难,终于取得真经回归东土,了却夙愿。这些都是《西游记》中讲求诚信的范例。

在古代社会中,诚信非常重要,而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以诚信为道德准则,做到言行一致,也应该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要求,做人的根本,同样是建构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必不可少的道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