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秘境探踪
5587800000046

第46章 温馨的港湾

不论走到天涯海角或是天南地北,不管身居高位或是平头百姓,家都是最大的牵挂最深的依恋最温馨的港湾。俐侎人的家也一样,充满着温暖充满着温情充满着乐趣充满着憧憬。一家人居住在这温馨的港湾里,其乐融融,其情浓浓。

一间正房,一间厩楼,一大一小,两两相对,分置在场院两边;人口较多一些的人家,还会在正房一侧建上一间小小的厢房。正房和厩楼大多都是土墙瓦顶,都用木板或竹笆做楼底。正房的楼上主要囤藏粮食和其他家庭用物,楼下都分为左、中、右三隔,每隔之间不用木板或土墙相隔,形成通房。中间为堂屋,堂屋正中的墙壁上供奉着祖先和天、地神位;左边为卧室,右边为厨房;厩楼上为人居,楼下关养牲畜。这些建筑,就组成了俐侎人的整个家。一家又一家,一排又一排,正房连着正房,厩楼连着厩楼,场院连着场院。众多人家的组合,形成了一个个村庄。

俐侎人大多都居住在山区地带,住址大多坐落于山头或半山腰的平坦处。与山为邻的俐侎村庄,远远望去,或支在山巅,或坠在半山腰;一片片村庄,有翠竹掩映,有绿树陪衬,有山峰作景,显得很富诗意。尤其是阴雨天气,或浓或淡的白雾萦绕着村庄,仿如仙境,让人不由得会想到“淡装浓抹总相宜”的诗句来。

历史上,俐侎人被称作“离地人”,据说这与他们的房屋建筑有关系。传说古时的俐侎人,大多都居住在深山老林里,《皇朝职贡图》中称时“俐侎蛮”,“聚处顺宁山箐中”。为防止潮湿的地气侵害人体,躲避蛇虫野兽的侵袭,当时俐侎人的房屋建筑都是以草为顶,以树木为墙,建盖有离地三尺五村的掌楼,人就住在掌楼上。因其特殊的房居特点,“离地人”因此得名。而今,随着社会进步,随着俐侎人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俐侎人思想观念的更新,这样的建筑已经成为了历史的话题。

一个有父母、儿女的俐侎人家庭,如果儿女们尚未婚配,正房左边的卧室就由父母居住;儿女们也不会提出到正房里居住的要求,他们就住在厩楼上。厩楼被称为未婚青年男女的“爱情楼”或“恋爱楼”,崇尚婚姻自由的俐侎人,未婚时经常会邀约异性到野外谈情说爱,谈够了,说累了,旧时常常就互相偎依着在野外的深林里或岩洞中过夜;也有到野外谈情说爱到夜深人静时分,相互邀约回厩楼共寝的情况。而今,青年男女们一到晚上,还常常相互邀约到野外谈论与爱情有关的话题,但几乎没有人会在野外过夜了,而是觉得时辰一到,就互相邀约或到男方的厩楼或到女方的厩楼一起过夜。厩楼就成为了他们谈婚论嫁和培养爱情的场地,很多青年男女随着交往日深,随着在厩楼上共寝的时间增多,感情逐渐升温,最终成为了连理。而父母长辈是不会干涉儿女相互交往的,也不会反对儿女和异性在厩楼上同床共枕,因为,他们毕竟是过来人,他们都希望儿女能收获美满的婚姻和爱情。

等到儿女的爱情已生米煮成了熟饭,父母就会主动从正房的卧室里搬出来,又将儿女们曾经的卧室当作自己的卧室,动员已婚的儿子、儿媳搬进正房的卧室居住。当父母有此举动时,儿子、儿媳自然也不会反对,他们就顺从地搬进父母曾经的卧室去共享爱情的甜蜜。当然,他们不会忘了尽尽儿女的孝道,会及时地添置一个火盆,放到父母居住的厩楼上,晚上会为父母添上薪炭加上柴火,去温暖父母日渐衰老的身体和不停为家庭操累的心灵。

居住在正房里的人,其实就是家庭的主角,要唱好家庭这出大戏。儿女未婚时,父母理所当然就是家庭的主角,要考虑好家里的吃穿住行用问题,要考虑和完成好儿女的婚姻大事,要考虑好家庭发展的长远大计。儿女结婚了,家庭的担子尽管还由父母分担着,但父母已从主导地位退居到参谋助手位置了,儿子儿媳就成了当家人,就要操持好家,确保家里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钱花。

当儿女有了爱情的结晶,家里有老有小,几代同堂,和睦共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就像不败的鲜花,四时盛开着,散发着馨香。老人们随着年事增高,就不再从事繁重的体力活了,就放放牧,带带孩子,办办家务。儿女们就可以放心劳作,放手生产。一个由所有家庭成员组合的港湾,平淡而富有生气,温馨而又充满乐趣。在时间之河上,日历就被一页页翻过,不老的人生之歌就持续地传唱着、飘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