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间面前,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时间不会因你地位高、权力大、富有而多给你一分一秒;也不因你位卑、势小、贫困而少给你一分一秒,关键是你如何去把握它。鲁迅先生说过,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也曾说:“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我们要珍惜时间老人赐给我们的每一天,努力工作,让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又快乐,既不浪费自己的时间,也不浪费他人的时间。
一个人在年幼时总觉得时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果你现在蹉跎岁月,等将来某一天你意识到时间的宝贵时,可能就太晚了。财富是有形的东西,我们在消耗它时还能引起警觉;而时间是无形的东西,你稍一放纵自己,它就会溜走,而且根本不会引起你的注意。
颇具盛名的英国财务大臣劳伦斯曾说过:“为一便士而笑的人,就会为一便士而哭。”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时间,即为一分钟而笑的人,就会为一分钟而哭。一秒、两秒的时间虽然极为短促,但你也不可轻视它。如果你不珍惜这看似微不足道的短暂时光,那么一天之中的无数个小时也将被浪费掉,一年下来,你浪费的时间将无法估量。
在对待时间的问题上,还有一点值得一提:你不要把“空闲时间”和“空白时间”混为一谈。例如,你要在两点钟去见一个朋友,但你在一点钟离开家门,准备顺道赶在两点钟之前去拜访另一位朋友。不巧的是,那位朋友不在家。这时,你该如何安排两点钟之前的这段时间呢?是在街上漫无目的地闲逛,还是在咖啡馆里坐一会儿?如果你是一个会利用时间的人,绝不会让这段时间荒废掉。你会立刻赶回家,利用这段短暂的时间给朋友写封回信,或是做些其他有意义的事。其实,最明智的办法就是,你应在离开家门的时候随身带上一些简短、有趣、知识性的短文,以供在空闲时间里阅读。
每个人做事的方法都不一样,当然在充分利用时间上也会有好多方法。无论如何,你应该明白,与其呆呆地不知该去做什么,不如效仿一下别人,有效地去分配时间。
如果一个人习惯性地连片刻的时间都能有效利用,那么他也能把握住更多的时间。不要认为片刻的时间很短促,浪费掉了也不是什么大事。如果你总抱着这种消极的态度,那么事后想时光倒流都不可能了。
虽然一分钟很短,但只要我们把握好每一个一分钟,我们的一生就会变得很精彩!把握好生命的每一分钟,也就把握住了人生的源泉。把握好生命的每一分钟,也就把握住了宝贵的知识。把握好生命的每一分钟,也就把握住了人生的时间。把握好生命的每一分钟,也就把握住了知识的资源。
莫要拖延
一位禅师训诫他的弟子们,说:“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莫要虚度光阴,各地游览,横担拄杖,几千里几千里不停地游。南边过冬,北边度夏。游山玩水随你心意,多斋供,又易得衣粮。苦恼委屈呀!苦恼委屈呀!受人一斗米,却丧失了半年粮,如此行脚还有什么意义呢?诚心的施主一把菜一粒米,如何能消受呢?除了要自己努力外,是没有人可以替代的。时光不等人,有朝一日老之将至,还有什么办法能抵挡?莫要像一个落入汤锅里的螃蟹手脚忙乱,连个说话的机会都没有。切莫等闲,虚度光阴。一旦失去了人身,将万劫不复。这是大事,不能只顾眼前。为了以后能修成正果,你必须立即着手做你该做的事情。”
这位禅师的话看似平凡,但是我们平凡人要做到实在不易。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凡事能拖就拖,白白让大好的光阴从指间溜走。拖延是一种不良的习惯,拖延可以把一个人拖垮,不管你有任何憧憬、理想和计划,都会在拖延中落空。把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去做,所耗去的时间和精力要比今天就做大得多。立即行动,便会使人感到做事情的轻松和快乐;拖延最终使人感到艰辛而痛苦。避免拖延的唯一方法,就是随时主动地行动。我们在做某项重要决定时,可能是困难和痛苦的,但正确的决定一经作出,就要立即行动,决不拖延。
长期以来,有一位老农的一亩农田里,一直横亘着一块巨石,老农对这块巨石视而不见。这块巨石碰断了老农的好几把犁头以及其他的好多农具。老农对此束手无策,巨石成了他种田时挥之不去的心病。
一天,老农又换了一把新的犁头去犁地。跟以前一样,新的犁头刚一下地就被巨石击破了,老农心疼不已。这下老农终于横下心来决定除去这块巨石。于是,他找来撬棍挨着巨石的边沿使劲地扎进土里去,用力一撬,这块巨石动了一下。这时老农弯下腰来仔细地观察,却惊讶地发现,石头埋在地里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深,只要他稍微一使劲就可以把石头撬起来,再用锤打碎,便可清出地里。老农的脑海里此时闪过多年被巨石困扰的情景,再想到本可以更早些把这桩头疼事处理掉,此时,他禁不住苦笑了。
从这个寓言故事中,我们不难领悟出这样的道理:遇到问题应立即弄清根源,有问题更须立即处理,决不可拖延。如果一再拖延,造成的损失就会日益增大。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拖延的不良习惯。我们常常会因为拖延时间而懊恼不已,然而下一次又会惯性地拖延下去。这种现象,我们几乎常常遇见,以至于不以为然,以为它就是人的一种不可改变的本性。
拖延时间,看似是人的一种本性,实质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养成的一种极其有害的恶习。几乎人人都希望在工作和生活中消除因拖延而产生的各种问题,但是,不少人却没有将自己的愿望付诸行动,不知道自己所推迟的许多事情其实都是自己可以尽早完成的。我们不能够把自己拖延时间的这一毛病归咎于外界因素,因为拖延时间的人是我们自己,由此受害的也是我们自己。
只有那些懂得如何利用“今天”的人,才会在“今天”创造成功事业的奠基石,孕育明天的希望。
有位专家在经过多年研究后得出结论:“世上有93%的人都因拖延的陋习而一事无成,拖延还能杀伤人的积极性。”
当一个生动而强烈的意念突然闪耀在一个作家的脑海里,他就会生出一种不可遏制的冲动,要把那种意念立即落实到纸上。但是,如果当意念来临,他没有将它记录下来,而是一拖再拖,那么脑海里的意念就会变得模糊不清,最后完全消逝了。灵感往往转瞬即逝,所以应该趁热打铁,立即行动,及时抓住。
愚痴的人、懒惰的人,该做什么事情了都要拖延一下。今天可以完成的任务,非要拖到明天,有的还要拖延到后天。这样,他的工作效率一定就会降低。
拖延不可以救人一时,而是害人一世,选择了拖延就等于选择了倒退,选择了平庸。
“盛年不再来,今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只有我们做事的态度和方法是有别的。所以,我们只有抓住时间,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办事效率,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拖延,才会达到我们想要的目标。
重要的是实践
人活着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理想。追求和理想并不是空想,更重要的是需要你去实践,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你的追求和理想。
有人认为:“理论是基础,实践是建立在理论这块奠基石上的艺术品。”也有人认为:“实践是人类生存的一副骨架,而理论只不过是骨架上的血肉。”《华严经·菩萨问明品》里说,比如,有人被大水漂流,因害怕淹溺不饮水而渴死;同样,对于佛法如果不亲自修行,就算懂得再多也是如此。
历史上出现过多少石破天惊、千古流芳的诗人;出现过多少战功赫赫、名垂青史的军事家;出现过多少为民造福、硕果累累的科学巨匠。然而他们不是只有理想就能成功的,而是有了理想后的实践。
有一位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
“不懂。”船夫说。
“你的生命的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
“你懂哲学吗?”
“更不懂。”
哲学家感慨道:“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
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
船夫问:“你会游泳吗?”
“不会,不会!”
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有人认为哲学家的人生价值比船夫的大,原因是哲学家懂的理论比船夫多。这个观点不见得就是正确的。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这段话隐喻了知与行的关系,包含了荀子对实践概念的理解,具有合理的思想。
如果没有李时珍历尽千辛万苦,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搜集整理,笔耕不辍,就没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如果没有司马迁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没有他的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就没有历史巨著《史记》的诞生。如果没有居里夫人夜以继日的潜心钻研,没有她含辛茹苦的反复试验,就没有化学新元素“镭”的发现。
赵括喜欢纸上谈兵,然而临阵时却溃不成军。谁都知道一些灭火的基本常识,但亲临火灾现场时又有几个人拥有稳定的心理素质而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呢?可见,要把理论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实践是最重要的催化剂。
要真正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要参加农业生产实践;要掌握游泳的本领,就要敢于“中流击水”;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就必须反复进行实践。认识是在变革的实践中产生的。
纽可门发明了抽水式汽轮机;瓦特在纽可门的研究基础上发明了蒸汽机;狄塞尔又在瓦特发明蒸汽机的基础上研制出了内燃柴油机。他们都是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开阔思维,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拓展,为人类打开了一道道科学大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分辛苦一分才”;“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都道出了实践的重要性。
真理位于一口水井的底部,要亲身去实践、去追求,才能品尝到甘甜可口的滋味。
一个北方人生活在长白山下,吉林;另一个南方人生活在黄山附近,安徽。两地相距5000里,有一个偶然的长途旅行机会,他们在车上相遇了。
南方人和北方人都是穷困潦倒的,也都仇视目前的生活。为此,他们决定外出谋生,一个向北走,另一个向南走,就在山海关的一辆车上相遇了,两人聊得情投意合。
两个人都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的现状,因为生怕人歧视自己。于是,吉林人对安徽人说:“我们长白山富裕得很哪,别说关东三宝,就是细辛、五味子之类的药材,漫山遍野都是,足够养活那一方黎民百姓。”
安徽人也不甘受贬:“我们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别说风景了,单是灵芝、黄山茶,只要盯上了,吃穿不尽。”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南方人乘车到了北方。一下车看到的是长白山果真与吉林人的描述相符合,真是名不虚传。单是那细辛,在南方上哪儿找去!在南方,要赚钱,得去当挑夫,步步上坎,压死了!晒死了!看人家,这儿凉丝丝的,多带劲!
北方人乘车到了南方。果然,黄山好。在长白山钻老林子,受够那苦了。这儿不冷不热,风景宜人。再一看,果然有灵芝、有茶,心里一热,决定在此地发展。
南方人在长白山突发奇想,竟将细辛栽培成功了。大面积发展,大面积成功,不久便成为细辛栽培大户,一跺脚,方圆几十里颤颤巍巍,神气得很!
北方人在黄山种灵芝,一切都是那么顺利,真见了回头钱,又贩茶,更有赚头,贱价收入,再运到北方,加上灵芝收入,几年间腰缠数万。
北方人与南方人又遇见了。一个想:名不虚传,果真是黄山富庶,幸亏他透露给我信息。那一次见面,千金难买。另一个想:眼见为实,到底不愧长白山宝地,若不是他告诉我真情,我不得在南方饿死?那一次见面,千载难逢。
每个人都有无数的想法,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大部分人却很少把想法付诸实践到底。头脑中的想法总是很美好的,有的甚至完美无缺,但是任凭想法再怎么完美,没有了行动的证明,也只是空想而已。我们不能光想不做,有了想法就赶快付诸实践。只有亲自去做一些事情,才会了解自己的想法与现实的差距,才会了解事情可行不可行,才会了解这件事情的难易程度,才会知道自己的潜能有多大……
有一句话说得好,那就是“实践是思想的巨人,思想是行动的矮子”。
要做实干家而不是空谈家
“修行”、“悟道”最根本的是在于一个“修”字和一个“悟”字,倘若整天只是嘴上念经,而没有往脑子里去,这样的“悟”实在是毫无意义。因此,《坛经》上才有“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的论断。
“心口相应”说的就是不能只是嘴上勤快而行动上迟钝,手跟不上嘴,这样也只能被认为“口不对心”,说大话罢了!
如果我们能够踏踏实实地将嘴上的诺言实现一半的话,远比我们再许下一千个、一万个诺言更加有用得多。因为只要我们行动起来,生活才能朝着我们设想的方向推进。
道林禅师很小的时候就出家了,证道之后居住在一棵大松树上面,于是,人们就称他为“鸟巢禅师”。喜鹊在他旁边筑巢生活,两者自然和谐地相处,因此也有人叫他“鹊巢和尚”。
当时正值白居易在杭州任太守,听说鸟巢禅师的名气很大,就去拜会他。当他看见鸟巢禅师住在高高的大树上时,就朝他一喊:“鸟巢禅师,您住的地方太危险了,赶快下来吧。”
鸟巢禅师依然在树上稳坐如山:“太守,您的位置比我的危险多了。”
白居易听后不以为然:“我坐镇江山,既有政权又有兵权,哪里会有什么危险?”
“身处官场之中,日夜钩心斗角,烦恼和欲望就像烈火遇到干柴一样无法停息,难道这不是最危险的事情吗?”
“那么请问禅师我应该怎么做才没有危险呢?”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鸟巢禅师的答案似乎很简单:坏事情不要做,好事情尽量做。
白居易对这个解答并不感到满意:“这是3岁孩子都知道的呀!”意思是鸟巢禅师的说教未免太小看这位太守了。
“是的,这些话3岁孩子都知道。不过,恐怕90岁的耄耋老人都做不到呢!”鸟巢禅师毫不客气地说。
白居易无言以对,只好作礼告辞。
俗语说:“说一丈,不如行得一尺。”如果想当然认为所讲的就能够做到,那样反倒不会有改进的可能。空想会想出很多绝妙的主意,却办不成任何事情。人们都知道,行动了但不一定带来成功,但是不行动则绝对不能成功。成功自然有一定的路,仅动嘴皮子、放空话,犹如一直站在起点上不迈步一般,是永远都不可能将路程缩短的。
在《为学》这篇文章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穷,另外一个富。
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看看。”
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去呀?你什么都没有。”
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多年来我一直想租条船沿江而下,直至现在还没有做到呢!你还是放弃这个念头吧!”
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在南海的见闻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