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西西伯利亚笔记
5589800000006

第6章 从列宁广场到鄂毕河码头

从地图上看,新西伯利亚市的主要去处都在地铁沿线。我自信,凭老马的几点指示,凭我那几句俄语,我可以带小吴出门。

雨从清晨起变成了雪,这使空气格外清新。飞飞扬扬的雪一落地就化了,没有化的粘在绿中透出金黄的叶片上,那也是一则童话般的风景。

街上一半人打着雨伞。我和小吴想必都受够了中国北方的沙尘,就这么走着,大口呼吸湿润的空气,真是难得的享受!

小吴还刚30岁。他在西安财大学的营销,94年毕业后分配到碑林街道办公室,干什么呢?接接电话,喝喝茶,看看报。当然也有别的事,他当团委书记。当然他还得经常去查锅炉达没达标。他眼巴巴望着那些老公务员,就那么过了一辈子。

于是小吴不要那铁饭碗了,他下海了。他到西安杨林开发区一家农业高科技公司当了副经理,同我这回出访俄罗斯的身份一模一样。只是他是真的,我是假的。不过我看,他气质上还是个学生。

我们迎着飘雪步行,大街中央的隔离带上,清洁工人们正在雪中打扫落叶。他们的工作棉衣匝着竖的道道,很像当年大庆石油工人王铁人穿的那一种样式。

就这么走着,感受着西伯利亚。我们以为列宁广场不远,却忽略了地铁的1站是很长很长的。为保险计,我还是问了迎面一位带小孩的妇女。她说:不远了,再往前就是了。谢过这位妇女,我们干脆从红色广场站下地铁,只1站就上地面,果然,诺大的列宁广场尽收眼中。

巨大的列宁石雕像依然威严无比,旁边是持枪的工人和战士的雕像。它们的背后是圆顶的歌剧院,剧院两旁是公园。公园的草地水洗过似地绿,哪里像是西伯利亚的初冬。

而广场的马路对面,也就是城市中心公园,进到里边,它一下子就把街道上车水马龙的喧嚣隔开了。金黄的树叶挂着红色的山楂,或是别的什么浆果。步行的小道上,有工人正在撬那些旧的沥青路面,看来是准备重新铺设路面。公园口,是一排很气派的橱窗,橱窗里陈列着10几20名苏联英雄的照片。这些照片下没有生卒年月,也无事迹解绍。但从衣着看,他们无疑是卫国战争时期新西伯利亚地区的军人。

于是我想,尽管近旁政府办公楼顶的旗帜早已由镰刀斧头的红旗换成了白蓝红三色旗,但在俄罗斯人心中,60年前的这一段历史,依然是很神圣的。

看得出来,第一次出国的小吴也受了感动。他没有多说,只让我多给他拍了几张照片。

我们下地铁,准备去鄂毕河码头。地铁口的过道里是一排排卖小百货小商品的个体摊位,品种虽远比不上中国,但基本的必需品也都有了。可见南风北渐,市场经济这根魔杖也点到了遥远的西伯利亚。其中卖鲜花的摊位好几个,以后在其他站口看到的也差不多。俄罗斯人对鲜花看得很重,串门送一束花,最高雅,主人也是最高兴的。

地铁口有拉手风琴的行乞者。再往前走,靠墙站着一位姑娘,清秀、端庄又孤独。我听出她在唱--

年青姑娘送战士

出征沙场去

黑夜里告别在那

小小台阶上

她唱得很美,有几分忧伤。想必她有忧伤的事情。我站住了,我一阵激动。我太熟悉这支苏联卫国战争时代的著名的歌曲了。50年代、60年代,在中国的大学校园里,政府机关里,甚至是军营里,这支圆舞曲伴随过多少人的脚步?给过多少人快乐和遐想?

于今眼前的这位姑娘,以这支歌来乞讨,我心里顿时有点酸溜溜的。说实在,我真想站在她身旁同她一起唱。其实那歌只是很深情,并不悲伤。

我默默地掏出两枚硬币,放进她脚旁的铁盒里。不远处,一位妇女牵着一个孩子,妇女的胸前挂着一块牌子,上边写着一行文字。不用猜就是因为什么困难而来行乞的。小吴掏出两枚硬币放到她手中,妇女口中呐呐着,不断划着十字。

到鄂毕河码头要好多站,不过乘地铁也就10来分钟。鄂毕河码头是个城乡结合部的大站,也是新西伯利亚很大一个客货集散地。地铁进出口处,人群群熙来攘往,各类货摊也应有尽有。日用百货中中国货比重极大,天冷了,我正好为自己买副手套。

这河码头在夏天还是新西伯利亚人消暑的一个主要去处。码头上停泊着游船,现在当然是闲在那里。河滩边一排排彩色的木板房,那是为游泳者更衣准备的。还有一座座小商亭,如今都关着窗门,可以想见它们夏天卖饮料、卖冰淇淋、卖面包烤肠时的火爆。

河面相当宽阔,这还是鄂毕河的上游,这还是枯水季节,足见新西伯利亚水源之丰沛。已经是下午了,阳光正斜照着对岸,对岸的桦树林杨树林连绵不绝,就好像长长的一条金色的絮带。铁路桥和公路桥分别从这岸跨向对岸,隐没在金色的絮带之中。

再回望我们在的河岸,沙滩、木板房上边是一长条江边公园,草地、石子铺的小路,还有一丛丛树木。江边的风很冷,江边的树木落叶也早些,小路上、草地上,旋转着这些不甘心的小叶片。它们不久就会融入寒冷的黑土地,但明年又将是一个个绿色的生命。还没有怎么落叶的,这一株是金的,那一株是黄的,另一株还是绿的。生命的多样在小小的范围都能体现出来。

我注意到这里的野山楂,果实明显的大。一小串一小串红灯笼似的。

有两个五六年级的学生不知为什么来河边玩耍。我想小吴第一次出国,或许还没有跟金发碧眼的洋娃娃合过影。我招呼他们过来,向他们介绍小吴:他是中国来的工程师。而我是一个作家。我不会“经济师”这个词,只好用“工程师”来代了。

“工程师?”两个男孩子对“工程师”表示出惊讶或许还有崇拜,很高兴地和小吴合影。

晚饭后我们再次上街。加加林马路对面是一长溜食品和百货店,从加加林往北有西伯利亚银行,有儿童用品商店--那顶上一行巨大的标语:一切为了孩子,就是商店的招牌;再往北有服装店和鞋店、书店,但餐厅只有一家:“纽约比萨饼”--这是我们两天来见到的唯一一家餐馆。俄罗斯第三大城,又是市中心,餐饮业似乎还没有起步。难怪老马说:中国人到俄罗斯来开个餐馆,只要稍稍勤快些,只要有几样菜,烤个鸭烧个鱼,没有不发财的。俄罗斯的鱼、尤其是河鱼,比中国要便宜。伊尔库次克一个中国人开了一家“土豆餐厅”--俄罗斯有的是土豆--能把土豆做出四个花样,就发了财。

小吴在逛街的时候也表现出他的敬业精神:凡遇到卖水果的摊位,必定上前看看各种品种的价格并把它们记在本子上。比如这里的苹果,一般要60多卢布1公斤,合人民币20元;而桔子最贵,要90-120卢布1公斤,合人民币30多元。

第一次出国,总得给老婆孩子带点礼物;在公司里小吴也算是大人物了,给下属们、特别是女士小姐们也得有所表示。小吴问我买什么好?我说:除了给孩子买玩具--那玩具可能就是中国货,别的人一概送一瓶法国香水--在俄罗斯香水不归入高档消费品,而是日常必需品,进口税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