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忘不了的那些人和事
5591900000027

第27章 坐在汽车上看美国(15)

女婿故地重游,显得特别兴奋。他熟悉那里的特殊建筑风格。看:科罗拉多大学绝大多数楼房墙体,都是从当地山上采来的红色岩石建成的,带着凹凸不平的山野状貌,别有一番味道。他一路走一路指给我们看:这座楼是原来的图书馆,建于1902年;那座楼是法学院,建于1908年;还有剧院、学生活动中心、妇女研究中心……他还特别介绍来中国之前接受培训的地方,好像见到了老朋友。女儿开玩笑说:“这是起点,没有它,就没有后来我们这一切。”她指着身边这两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女儿和女婿是在北京相识相爱的,那时女婿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执教,女儿在读博士学位。

从科罗拉多大学出来,已经下午六点多了。今天是星期六。路过一条街时,女婿说,再晚一会儿,这街上就热闹了。学生们周末活动,状态百出,有的还醉酒胡闹。我想起1999年访问英国爱丁堡大学时,一个周末晚上,我们回住处路过一条街,正赶上一群学生喝得醉醺醺,几乎撞到我们车上。在那里留学的小童说,每到周末,一批学生总要从街的这一头喝到街的那一头,所有酒馆都喝遍,一座不落。

又是非常惬意的一天。

(2010年7月2日)

美国独立日

今天,2010年7月4日,是美国建国二百三十四周年,即独立日。1776年,原北美十三个殖民地通过独立战争脱离英国殖民统治,并在七月四日由大陆会议在费城正式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建立美利坚合众国。由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起草的《独立宣言》开宗明义地阐明:一切人生而平等,具有追求幸福与自由的天赋权利。《独立宣言》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文献,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通过《独立宣言》的这一天也就定为美国独立日,成为美国人民永远纪念的节日。每年,当费城的自由钟头一个敲响而全美大小教堂钟声随之齐鸣时,全世界都会知道:美国独立日这一天到来了。

美国这个多民族组成的年轻国家,据我的肤浅观察,一般说来它的普通民众看起来也很“在意”、很热爱自己的国家。来善安这些天,有时上街购物或散步,经常发现有美国国旗飘扬,我以为是政府的某个机关、单位和学校所在地,或是有什么特殊纪念日;后来发现插国旗的地方很多,哪来这么多政府部门、学校或纪念日?问女儿,她说,并非节日,有些居民喜欢在自己门口或房子上挂国旗。有人说,是否作为一种装饰?恐怕不是。前两天看南非世界杯(足球)比赛,凡有美国队参与的场次,我外孙洲洲这个小小的美国人,场场不落,坐在电视机前为美国队加油助威;八分之一比赛美国队对加纳队那一天,本来我们要出游,就为了洲洲看比赛而推迟一天。可惜那场球美国队输了,洲洲立即关掉电视机跑进自己房间不出来。我理解他的感情,但我不知道怎样去安慰他。有一次我问他:如果美国队与中国队比赛,你支持谁?他毫不犹豫的回答:美国。我又问:如果中国队与其他的国家队比赛,你支持谁?他也毫不犹豫地回答:中国。

善安也渐渐显出些节日气氛,虽然并不算很浓。从昨天晚上起以至今日白天,不断有燃放鞭炮的声音,有时还有“二起脚”的连响;至晚间,鞭炮声密度大起来,有时你会觉得像是北京接近年关的情景。从媒体报道,知道今日各地的美国人以烧烤、花车游行、烟花汇演和其他活动庆祝独立日。“在华盛顿特区,成千上万的人在国家大草坪上聚集,参加一年一度的各种节日专题展示和纪念美国历史遗产的活动,以及独立日游行。今年在美国首都举行的其他活动还包括演员扮演缔造这个国家的先贤签署独立宣言。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以烧烤、音乐会和焰火观赏来款待1200位军人及他们的家属。在几公里之外的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故居弗农山庄,主办者将主持向华盛顿的墓敬献花圈的仪式,并将约100个美国新公民举行入籍仪式。节日庆祝也在费城举行,1776年七月四号正是在费城通过了独立宣言。灿烂缤纷的烟花将在星期天晚上点亮华盛顿、纽约和洛杉矶等城市的夜空。”五年前我们在吉列特(Gillette)正赶上七月四日的独立日游行,领着不到四岁的洲洲去街头观看。在那个只有两万人的小城,游行居然进行了好几个小时。美国人纪念独立日,并不像中国国庆那样“板着《人民日报》第一版的面孔”“正襟危坐”地进行游行或举行活动,而是十分随意。我看到吉列特那次游行,有步行的,也有骑马的;有开汽车的,也有坐在敞蓬车上表演节目的;有抱着孩子的,也有牵着爱犬的;有向临街的人不断打招呼的,也有给观看游行的孩子们发放糖果的(洲洲还得到了许多)……五花八门。看来这是一个率性而为的民族。

在善安,原来听说今儿晚上九点多在西部先驱者公园放烟火。但是白天忽然天气大变--昨日还风和日丽,今晨开始就阴沉沉的,太阳迟迟不出来;到下午风骤雨急,马路上卷起一层层水气,随风急速滚动。雨点打得后院凉棚顶上的塑料板乒乓直响。气温也下降了一二十摄氏度。陪孩子看烟火的计划很难实现了。

不过,有璱玛在,我仍然极为开心。璱玛为我画了一幅画。画面的上部是用黑色蜡笔画的一个大大的圆脸,斜斜的长嘴,细细的眼睛,头顶中间是几束灰色的头发。从大圆脸两侧直接长出两只胳膊;胳膊下面,就是两条腿。画面的下部,是一个穿着红色裙子的孩子,两手伸展,好像在跳舞。璱玛说,上面是爷爷,下面是璱玛。

真有点毕加索的味道。我夹在书页里珍藏起来。

(2010年7月4日)

衣着之类

北京的夏天,我平时都是下身穿制服裤子,上身穿衬衣,觉得再自然不过了,无论上班、上街,都如此;来美国基本还是这身“行头”,只是裤子和衬衣换了新的,并且自认为穿得整洁、体面。可女儿老说,你穿得傻不傻?真是个“老巴子”(乡巴佬),你看美国这里哪有你这样穿戴的?假如你西装革履还要打上领带上街,那就更傻。你从前穿的那条牛仔裤放哪儿去了,怎么不穿?

五年前我来美国时是穿过一条牛仔裤,这次没带。

先前,女儿在国内上中学、上大学的时候,说我的打扮像是“老农民”,同何西来在他女儿眼里的“形象”一个等级。这次来美国,把新衣服带来穿上,自觉提高了一个档次,可女儿不待见,在她眼里我的形象不但没有“提高”多少,反而更傻。

在女儿他们这辈青年人的意识中,来美国的中国人,如果穿得十分规整,一本正经,那就会像一个农民突然穿一套新衣服进城,越发显得土得掉渣儿;假如穿得随意些,甚至看来邋邋遢遢,传统中国人觉得不怎么讲究,那倒是合乎美国的“潮流”乃至被视为“时髦”。前天在波德的大街上,看到几个学生模样的青年走过,女儿悄悄指着其中一个说,那准是来科罗拉多大学留学的中国学生,大概刚来不久。为什么?你看那身打扮:制服裤子、白衬衣。

美国人是否也这么看?我没有、因语言问题也不方便同美国普通百姓直接交流,故不能确切得知。

不过,据我从旁观察,女儿说的也符合实情--至少部分符合。这可能透露出中国和美国之间文化差异的某些信息。

中美两个民族都是伟大的民族,但文化差异(不是优劣)必然存在。譬如,就饮食文化而言,中国正月初一春节吃饺子,正月十五元宵节吃元宵,五月五日端午节吃粽子,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而美国,感恩节吃火鸡,复活节吃火腿,独立日则吃烧烤。而且这些“吃”,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像中国端午节吃粽子,就与人们对伟大诗人屈原的怀念有关;美国感恩节吃火鸡,也与十七世纪初欧洲清教徒在移民美洲过程中受到印第安人礼遇而表示感谢相联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庆祝独立日时还与民众一起烧烤,这也是一种带有政治意味的文化活动。昨天独立日,女儿一家本来也要同我们烧烤一番,可天公不作美;今天天气好了,女婿一定要在补上。下午女婿在后院忙活了几个小时,晚饭时摆上一桌烧烤的佳肴,香气扑鼻。全家吃了一顿丰盛而别有风味的独立日晚餐--中美文化在家里交流了。

衣着仪表上的差异也会比较大。美国百姓怎样打扮?我看:五花八门,自由率性。不过夏天最常见的:上衣体(T-)恤,下身短裤。当然,颜色和式样形形色色,独立特行。我曾戏称美国人夏天在衣着上是“短裤党”(我要声明:这话完全没有任何贬义)。一入夏天,走在大街上,或者到沃尔玛(Wal-Mart)、阿伯岑(Albertson’s)等超市,你看吧,没准儿十个人里头,有八个穿短裤,剩下两个穿牛仔。男女老幼皆如是。五年前夏天我们到威斯康星州格林贝女婿老家做客,亲家母比我和妻子年长一岁,无论外出还是在家,无论开车还是购物,都是短裤。一个棕发深目的美国老太太,着黑色短裤,精悍、爽快、热情而帅气,充分显示她利落开朗的品格和作风,十分可爱。

短裤,体恤,遍美国皆是。仅衣着一项,美国人比中国人不知要节约多少布匹和资金。

不过有时也会觉得美国人在某些地方显得过分随意,譬如在大街上、超市或购物中心,甚至在校园里,常见某些人不但一身短打扮,而且还只穿拖鞋,啼哩塔拉--这,至少在我这样比较古板的中国人看来,不怎么讲究;如果遇到紧急情况或突发事件,奔跑起来,大概不像他们的“国力”在竞争中那样具有优势。

妻子那天不知从什么文章上看到一种说法:世界上各个国家,就衣着仪表看,倒着数,最不讲究的是美国人,其次是德国人,第三是素有绅士风度的英国人,文明古国的中国人排第四,最讲礼仪的日本人居第五。

(2010年7月5日)

购物中心所见

我们老两口应约陪女儿领外孙女去一个大型购物商场。

本来我对购物毫无兴趣。在北京,近五年里头,我大约总共进了四五次商场,这已经是很不错的“进步”了。而且算起来这四五次还都集中在这次来美国探亲前的一段时间--为给女儿女婿特别是外孙外孙女购买礼物;不然,既没有动力,也没有热情。

来美国,好奇,什么都想见识见识,为看看这里的商场什么样子,就去了。

在善安这个只有五六万人口的州府城市,真正称得上大型购物商场的,只有一个:“先驱”购物中心。

当汽车在一排平房外停下来的时候,我还没有意识到已经到了购物中心门前。“这就是?”正疑惑,女儿说:“楞着干嘛,快进去吧!”

在善安,你不要想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那样的高楼大厦,也不要想有北京百货大楼、西单商场、新东安市场……那样至少五六层或十层二十层楼的商场。为什么?我一下子想起了去女儿学校时得到的领悟:这里地场儿大,要建学校或商场什么的,选个合适的地址平面铺开就是--能在地面上“耍得开”的,何必玩儿那种“空中接力”?

果然,进了购物中心的门,给你的第一感觉就是:里面的空间非常大,纵横交错,宽敞明亮。我估摸了一下,就宽度说,从一头到另一头,总有四五百米;而纵深也有一二百米。再随意看看两旁、四周:货物千种百样,万般形态,琳琅满目;像我这样极少进商场的“老巴子”来到这里,觉得有点“晕菜”,再借给几双眼睛恐怕也会目不暇接。用的,玩儿的,办公的,消闲的,穿的,吃的,铺的,盖的,美国本地的,中国和其他国家进口的,最现代化的高科技的,最富民族意味的印第安风情的……应有尽有。还有专供顾客饮食的场所,可称为“食街”。其实对这里的无论什么商品,我并不感兴趣;我所满意的,是里面隔不远就有可供小憩的长椅,这对于我这种年逾七十、腰部又动过一次大手术的“老弱病残”者,常常有“雪中送炭”之感。长椅洁净,舒适,如果我实在累了,又不怕别人笑话,可以在上面躺一会儿--不过我没敢。我尤其欣赏的是它的儿童乐园。妻子和女儿四处寻觅可意之物去了,就把外孙女托付给我一人照看。祖孙俩进了儿童乐园,四岁的小璱玛就像进了天堂一般,跳着蹦着在各种儿童娱乐器械上玩儿个不停。得其所哉。我踏上儿童乐园的第一脚,身子感觉往上弹了一下。原来其地面是用富有弹性的高级塑料铺成,所有玩具也是这种材料做的,孩子磕在上面绝不会受伤。乐园四周,是家长们的座椅,也很舒服。我在座椅上看璱玛与小朋友们在半米至一米多高的“马”、“青蛙”、“乌龟”、“房子”、“小桥”间跑来跑去、爬上跳下,很开心。有一个孩子从器械上滚下来,我急忙过去扶,没等我到,孩子已经跳起来跑了。我对面是一对夫妇,矮胖的丈夫和高挑的妻子。他们领着大约一个四岁女孩、一个两岁男孩进来,就坐在那里摆弄自己的小型电脑或游戏器,好像孩子不在身边。倘若孩子倒了,只用眼角扫一下而已。小璱玛和一个小女孩居然很快成了朋友,还有不少对话,有时两张小嘴,吧吧、吧吧,说个不停,只是我听不懂。直到妈妈来叫回家,璱玛仍然恋恋不舍。

(2010年7月6日)

从“先驱”想到的

我发现怀俄明州和善安市总喜欢用“先驱(Frontier)”这个字眼儿:

唯一的大型购物中心以“先驱”名之;

独立日燃放烟火的公园名叫“先驱公园”(Frontier Park);

每年七月的最后一段时间,善安还有一个特殊的长达十天的节日,叫做“先驱节”;

特别是它的各种博物馆也都展示和表彰着先驱者开发西部的艰难过程和创业事迹……

起初没有怎么在意,偶尔同女儿女婿交谈,才渐渐领略个中蕴藏着的文化内涵,原来这一切都是为了纪念和缅怀西部开发的“先驱业绩”和“先驱者”的光荣历史。

善安是十九世纪美国白人进行西部开发时做出重要贡献的地方,其先驱者曾经在这里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这个过程当然也伴随着西部印第安原住民的血泪,但白人先驱者毕竟走出了为美国这个国家向西部发展的“创世”般的第一步、第二步……留下了令人钦佩和后世永远难以忘怀的物质遗产尤其是精神遗产。因此,西部开发的先驱者在这里甚至全美国自然特别受推崇、受尊重;当然,我也对遭受灾难的原住印第安人表示同情。而怀俄明人和善安人,也总是因为自己身处先驱者开发西部的关键地区和城市而充满自豪感;怀俄明州和善安市的有识之士、倡导文化潮流的人、或者有作为的政治家和管理者,似乎也总是时时提醒本地人民和来此旅游和贵干的人士,不要忘记“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