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香港回归
5592500000038

第38章

奕劻不想再听窦纳乐的强盗说辞,便原则上同意就香港拓界一事进行磋商。为了制止英人无休止的领土要求,奕劻还把话题扯到了今后的合作上,他说,中国急待开发和建设,比如铁路、邮电、产业和贸易等等,我们都可以合作,你们英人也可以从中获取巨利,你们为什么非要我们的领土呢?你们能不能明确表示,倘若我们把新界让给你们,你们从此再不要我们的领土?

这次轮到窦纳乐给庆亲王打哈哈了。他那充满水份的笑声又一次鼓荡着庆亲王的耳膜,他只得也跟着他笑起来,只不过他的笑比哭还难听。

第二天,窦纳乐前去面晤清政府权倾一时的人物李鸿章。李鸿章,一个近代史上难以绕过的名字。他是安徽合肥县磨店乡人。1847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初从师曾国藩,讲求经世之学。1853年回乡办团练,镇压太平军。1861年11月,奉曾国藩之命整顿团练,招募新兵编练淮军。1864年,率部克常州,赏骑都尉世职,曾率军攻占太平天国首都南京,被封为一等肃毅伯爵,赏戴双眼花翎。1865年,署两江总督。旋调集淮军6万人赴河南镇压捻军,接替曾国藩为剿捻钦差大臣。1867年授湖广总督,赏加一等骑都尉世职。1868年加太子太保衔,旋任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1870年,兼署湖北巡抚,继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掌管清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洋务派首领。1873年后,授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1888年,他着手建立了北洋海军,1896年起负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继曾国藩之后,李鸿章是晚清政府中最具实力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他是靠组建私家军队起家的。初师曾国藩时,李鸿章只不过是一介文人而已,乡间耕农后代,清贫困顿书生,他是靠着自己的坚忍和才学才拨开浓雾见青天的。当然,他是具有天赋的。他爱动脑筋,善应变,且临事不惊,气魄胆略过人。曾国藩是他生活的年代里隆起的一代大儒,是汉家山脉。曾国藩所创立的湘军,在清朝晚期成了保护朝廷巩固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清朝初期悍勇无比的八旗军经不起和平岁月的销蚀,早已成为挂在遗老们口边的传说。绿营也难以提起,在和太平天国的军事斗争中屡战屡败。唯有湘军在曾大帅率领下披坚执锐无往不前,逐渐成为维系晚清安危的军事奇迹,曾国藩本人也如山岳般崛起,即使是皇帝老子也能知道他奇异的重量。

李鸿章从曾国藩那里学得许多东西,最让他上心的仍是这军队一事。湘军之所以成事成势,说明清朝的气数已入不敷出。这湘军谁都知道是曾国藩的私家军队,别人谁也指挥不动。他拥有这样一支军队,谁能怎样他?在这乱世当中,谁拥有军队,谁就能立足,一能保全自己身家性命,二能为国家效力。仅仅靠文人虚无的没有力量的苍白文字,在这样的乱世里难派大用场的。于是李鸿章就放弃安闲的文字书写工作,回到家乡操起武人的行当,组建了淮军。

淮军沿袭湘军体制,以营为单位,每营分前后左右四哨,每哨相当于现在一个正规连队。每哨有哨长哨官各一名,很像观在的连长和指导员。每哨正勇分为8队,杂设抬枪、刀矛、小枪等兵械。从中可以看出晚清军队已经将火器放置在重要位置。刀矛是冷兵器,抬枪小枪均为火器,也就是所说的热兵器。抬枪队每队有正勇12名,刀矛小枪队为每队10名,每一哨官有护勇、伙勇6名,相当于现在的卫兵、通讯员和炊食员等等。每哨官兵108名。一营四哨,官兵为432名。营官设有亲兵6队,设有特种兵--劈山炮队等等,加之四哨官兵,共有504名。这样每营的兵力,和我们现在军队营的编制大体差不许多。淮军的士兵来自民间的五行八作,不管是地痞无赖,不管是散兵游勇或是降兵降将,都会在这里得到奇妙的安置李鸿章幕僚刘秉璋将淮军将领分为十等,一为粤捻匪投诚,次为土匪投诚,三为光棍地痞,四为行伍,五为不识文字,六为秀才,七为五贡,八为举人,九为进士,十为翰林。李鸿章化腐朽为神奇的秘密在于他将宗族关系植根在这支军队的血肉之中,就像人体中指挥四肢的神经。他手下大将大都是他的亲族、同乡、学生等等。在他的15名大将中,安徽同乡就占12人,外籍仅占3人。他给这支军队注入的动力源还有丰厚的俸饷。即使是八旗兵和绿营兵,它们一年仅发半年的饷,有的甚至才发二、三个月。而李鸿章实在是个敛财聚宝的高手,他的手像个捞钱的耙子,即使曾国藩的军队也没有他的军队薪水充足。他的士兵每月可拿到三至五两银子,一年能发九个月的饷金,这对别的军队来讲真如天方夜谭。到了甲午战争期间,李鸿章为淮军私攒的小金库已达800万两银子。淮军不仅兵多将广,粮饷富足,且有许多洋式装备,这又是别的军队不及之处。李鸿章治军以来,多次秘访外军,洋人的坚船利炮,新式军典,现代战法,他都耳熟能详,并真正想学到手为清所用。他认为中国和外国确实存在差距,这是应该承认的,但承认并不是过趋卑谄,不是拜倒在洋人膝下乞哀生怜,而是暂且放下架子,虚心忍辱,为的是学得西人一二秘法,将来为我所用,也就是用夷之技攻击夷人。他的军队是最早将洋人请进来训练士兵的,也是最早使用洋枪的。他说,使用洋枪的部队一营可以当两个营用,于是奏请朝廷,将原来所用之抬鸟枪一概弃之,新装备洋枪三万杆。

湘军原有作战部队12万人,曾国藩为避人毁谤,主动将部队裁减大半,有的分给左宗棠,有的遣之边疆守备。而淮军却日益扩大,拥有近十万之众,成为朝廷倚重的主力部队。李鸿章也在曾国藩辞世后成为朝廷的头号重臣。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府接待了窦纳乐。此时的李鸿章已不是三十多年前那个一身戎装,领兵呼啸在江淮之间的铁血模样了。他老了,高大的身躯有些佝偻,步履也显得沉重,他的头发已经全白,山羊胡子稀疏可数。他的左颊有一伤疤,虽然不大,但却在春阳的照耀下格外醒目。那是他在日本与日人签订马关条约时留下的印痕。在第三次谈判结束的途中,他在路上被一日本剌客击中,子弹从轿外几米远的地方穿透玻璃,击碎了他的左眼眼镜,弹丸射进左颊,埋在左眼下侧。后来经过治疗,所幸没有大碍,但伤疤却永远留在他的脸庞上了,就像马关条约如一道难以治愈的创伤永远留在中国人心里一样。

窦纳乐之所以拜会李鸿章,主要是想寻求李的支持。李鸿章是洋务派领袖,当年效力洋务运动,自然和各国洋人关系密切。尤其对英国更近一层。当年在上海攻打忠王之后,淮军小住上海,就是先请的英国人当教练训导士兵。李鸿章本人和英人上层关系更近。李鸿章虽然和洋人关系密切,却不像一般官僚那样对洋人唯唯诺诺,他并不卑微于他人,反而却很得洋人好感。对于洋人,由于他们恶行昭著,国人见之躲之犹觉不及,谁还主动和他们相近?凡是和他们厮混的总不是什么好东西,这就是当时人们的看法。李鸿章提议清廷修铁路、办银行、造洋枪洋炮,并且创立海军,都离不开一个洋字,以现在人的眼光看,李鸿章是一个有着远见的人,不是冠之以卖国贼三个字就能盖棺定论的。但在一百多年前,李氏这样做,以他那样大的官僚,做这样的事体是要担风险的。譬如1872年,北洋幕僚容闳提出选派生员留学西洋,系统学习西方科技文化,曾国藩、李鸿章闻知大喜,认为这是治国良策,便决定支持此事。从1872年至1875年,120名12岁到16岁的贫贱子弟,作为中国清朝第一批官派留学生,横渡大洋到达美国,在康涅狄格州15个相邻不远的城镇和乡村居民家庭里分散开来,开始留学生活。孩子们初到美国时,身穿长袍马褂,头戴黑色锦帽,足登厚底缎鞋,每人脑后拖着一条乌黑小辫,说话摇头晃脑,在美国的纽约旧金山城市参观游览时,他们穿行在五彩斑斓的帝国大街上,尤如天外来客,他们呆滞的目光和古旧的服饰,成为美国人透视中国清代文化的活动化石。没有什么人真正从内心里倾慕那些长长的发辫,也没有人欣赏他们的少年老成。他们更多的是惊诧和震撼。在遥远的东方,一个据说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帝国,竟然是这样如蜉蝣般活着的一群。

但是,没过多久,甚至不超过半年时间,他们就变了,变得不复相认。拖地长袍不见了,辫子也被剪掉了。他们换上了西服,留起了时髦的分头。他们开始笑声朗朗,身体开始健壮,他们的胃并不排斥牛奶面包,并且因营养改善的缘故,他们的脸色开始红润。和同年龄的外国孩子相比,他们不比他们差什么。在篮球场和足球场,他们奔跑如糜鹿和黄羊。在学习上,他们很快就缩短了和当地孩子们的差距,并且以坚忍刻苦温良谦恭而深受老师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