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们的故事2
5593000000026

第26章 梨子的滋味(2)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老曹的“圣泽林庄园”,果然旧貌换新颜了,到了九月份,已是满树梨果,一片金黄。谁成想,一夜狂风,把所有果实都刮掉了。落地的梨被摔成“脑震荡”,很快就要烂掉。老曹全家总动员都去市场上卖梨,连在外地读书和工作的孩子都赶回来帮忙。老曹开着皇冠轿车进了黄村的大兴果菜市场,到了晚上,老曹的小儿子在靠厕所的地方搭了一个棚子,坐在里面看梨堆。王亚秋和孩子们在附近的路口摆摊卖梨,有时还沿街叫卖。尽管全家人费了很大的劲儿,吃了不少苦,那一年还是损失了三四万公斤的梨。

“酒好也怕巷子深”。老曹清醒地认识到,果园要想生存下去,当务之急是打开销路,有规模地进入市场。老曹听说,每年春节北京市都在人民大会堂举办有各国驻华大使和夫人参加的“国际友好文化节新春团拜会”,老曹就找到主办单位北京市外办,表示可以向参加活动的每个外宾赠送梨作为礼品。

接待他的一位处长不以为然:“春节是全家团聚的日子,你送梨(离)合适吗?”

老曹振振有词:“梨为汉字,上为利,下为木。木为树木,爱护树木,保护生态为当今时尚。利为利益,既包括钱财,也包括幸福,送梨乃送利,正是过节讨个吉利!”

老曹这一番话把那位处长说乐了,“好,你就送吧!”这样一来,参加2003年春节国际团拜会的每个人都得到了一份“圣泽林庄园”的礼物--4个金黄圆润的大梨,每个都有半公斤重,让他们大喜过望。那梨的甜美滋味更让他们甜在了心里。

几天后,一个曾在日本工作的战友把一位叫麦仓弘的日本人领到了庄园。那日本人问老曹:“你们的梨是不是从日本引进的丰水梨和从韩国引进的黄金梨?”老曹说:“正是。”对方感叹道:“没想到在北京能吃到这么好的梨。”他又详细了解了他们的栽培方式。

这位日本人当场拍板,收购他们公司每年的所有梨果!原来,这位在人民大会堂吃到他们的梨又慕名而来的先生,是日本在北京的连锁店华堂商场的老板。他的一锤定音,打开了圣泽林梨果的销路,在华堂商场北京的七家连锁超市里同时销售他们生产的梨。

只是圣泽林一家的产量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于是,老曹又把周边更多的种梨户组织起来,参加他们的销售和生产联盟。他们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农户负责种植,客户与公司建立稳定的销售关系,这种“公司+农户+客户”的生产销售模式,吸引了更多的农户向圣泽林靠拢,他们的生产规模也越来越大。

在我和老曹谈话的这个洽谈室的墙上,挂着一面面农户赠送的锦旗,那上面写着“情系果农”、“果农的贴心人”、“我们果农的希望”、“梨业的龙头”。现在,已经有大兴区5个镇、18个自然村的300多家的农户加入了圣泽林果业公司,他们的年销量150万公斤,经销额600多万元,成为了大兴区梨业第一大户。在发展过程中,圣泽林也培养出了自己的人才队伍,老曹成了大兴区及全市知名的果树专家,王亚秋和小雨都是业内的销售能手,王亚秋还被中国妇联评为“双学双比能手”。在华堂商场每家连销店,都有圣泽林派去的专业销售员。

老曹又领着我去转他的果园。下午的冬阳也很温暖。园子没有萧瑟,满是生机。老曹指着果园边上正在凋谢的花告诉我,那棵是孔雀草,那棵是万寿菊、七里香、薄荷。他说这都是驱虫植物,日本华堂商场对梨产品的要求是很苛刻的,绝对不能施用有毒防虫农药。这些年,为了保证质量,我们不断引进生物防病、物理杀虫新技术。他又指着立在地头的灯盏说,那是诱虫灯,专杀扑火的飞蛾的。

老曹告诉我,他们公司已经通过了国际质量认证和农业部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还被评为北京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每年到这个基地参观学习的果农有2000多人。

站在果园的网架下,老曹扶着向他伸手的果枝告诉我,他们在种好从日本、韩国引进的沙梨系列的同时,还引进了西洋梨系列,这个是英国的威廉姆斯梨,那个是美国的早红考密斯梨,还有意大利的阿巴特梨……他如数家珍似地逐一介绍,还高兴地说,在今年举行的奥运果品评选中,这种“早红考密斯梨”和“丰水梨”都获得了一等奖,“黄金梨”获二等奖,“爱甘水梨”获三等奖!明年的奥运会上,运动员肯定能吃上我们的水果了。

在老曹扩建的果园里,我还看到了正在长大的樱桃、桃、枣、李子等多个树种。曹文廷还有更大的计划,他正在组建“北京圣泽林梨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组成股份制的合作社,实行统一销售、统一生产资料采购、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包装和商标的经营方式。每年两次分配,一次根据各户的交易量,一次根据股金。老曹说,这种专业农业合作社在世界上已经有200年的发展历史了,台湾就是靠这种合作组织实现农业腾飞的。全国人大已经通过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今年7月1日开始实施了。我们的这个合作社是北京的试点单位。

在我和老曹谈话的时候,他的小女儿曹雨背着笔记本电脑开着车去到区里落实组建合作社的事了。老曹正着力把她培养成这个美丽丰饶的果园的接班人。老曹的另外几个孩子也都已大学毕业,都有自己喜欢的事业。

身在自然中,人也变得单纯了。老曹说,我就是个农民,对土地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他说,每当梨花盛开的季节,身在园中,看雪海,闻花香,听鸟鸣,心之愉悦,无以言表。

我说,还有苏轼的那首《东栏梨花》更与你心意相和,那诗云:“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二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饱经沦桑的曹文廷始所未料的是,本来退隐山林的他,却成了一方农民致富的带头人和深化农业改革建设新农村的先锋人物。也许因为他是老知青,对中国的“三农”问题了如指掌,他知道怎么做,农民和国家都高兴。有了条件,他又不能不做。

在他看来,梨子还有另外的滋味在心头。

附录:

弃儿·幸运儿·弄潮儿

曹文廷

一九六八年六月十八日,是我奔赴黑龙江建设兵团的日子。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转眼间,已经过去整整四十年了。

有人说,知识青年,这是一代历史的弃儿,是文化大革命的殉葬品,因为他们正值青春少年,豆蔻年华,毛主席挥手,他们奔赴了遥远的边疆,偏僻的山村,离开了都市生活,到一个未知的去处“接受再教育”;有人说,这是一代历史的幸运儿,艰苦的生活磨砺,历练了生命的不懈追求,而又赶上改革开发的大潮,他们中许多人又成为时代的弄潮儿,社会的中坚;但是不管历史和人们怎么评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都是一个颇有影响,规模宏大的历史事件,它跨越地域之广,范围之大,影响之深,都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社会主题之一,并形成了一道特殊的历史风景,沉淀了自己的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

感谢贾宏图先生,一位同时代,有过同样经历和命运,由知识青年中成长起来的中国着名报告文学家,他一直关注、追踪着“知青”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文化人群”,用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寻找着那些随着岁月流逝,湮没于茫茫人海中而逐渐远去的且依然顽强地开辟和创造新的生活的“老知青们”,他要为他们撰写新的历史篇章。

他感动着我,我讲述着,他记叙着我平凡而真实的经历,激起对以往岁月的无尽追想。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来源于大地母亲的喂养。我想:无论身在何方,人生旅途到那里,我的脉管里永远流淌着那片土地所赋予我的生命力量、热血情怀;深深地眷恋着与我朝夕相处、共同生活和工作的人们;耳边总回想着那首悠长而让人难以忘怀的歌:高高的白桦林里有我的青春在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