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们的故事
5593100000005

第5章 风采依然

风雪呼啸的山林,回荡着青春的激越旋律。

“顺山倒喽!”随着一声呼喊,一棵顶天立地的大松树地动山摇般地倾倒下来,卷起一阵雪的风暴。哈尔滨姑娘陈桂花举着手里的弯把子锯和同伴们一起欢呼跳跃。

当落日染红山林的时候,他们坐上返回连队的汽车。车在山林崎岖的路上摇晃,陈桂花昏昏欲睡,渐渐陷入梦乡。突然汽车向山沟里倾斜,陈桂花被扣在车下的一个雪坑里。车毁人亡的悲剧就要发生!感谢那一棵树桩支撑出一个空间,陈桂花身陷其间,虽然安然无羔,却从此改变了生活的道路。

陈桂花被吓病了,她住进了859农场医院。黄胆性肝炎、风湿性关节炎,一齐向她袭来。她身体浮肿,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这时又从哈尔滨传来母亲因癌症去世的消息,她以泪洗面,甚至没有活下去的勇气。经常到她床前探望的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王福。他是从部队转业来农场的,在医院当烧水工人。他主动为病人送开水,对孤苦而重病的桂花格外的关照。桂花也知道,王福刚死了爱人,扔下4岁和35天的两个孩子。老王的命也真够苦的,她的日子也真难呀!桂花也常为他落泪,有时也涌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情感。

在陈桂花出院的那一天,老王来送她,托她打听一下她们连队有没有奶粉,家里的孩子没奶吃总哭。几天后,陈桂花和一个女知青,带着奶粉和一些孩子吃的东西,来看王福。简陋的住房,寒苦杂乱的生活,嗷嗷待哺的孩子,又一次让陈桂花动了情。老王不知怎样感谢两位女知青,到鸡窝里掏了几个鸡蛋,又到菜园子里割了一把韭菜,为她们炒了一大盘菜。天天在大食堂喝汤的陈桂花难得吃上一顿炒菜。但是她没有想到,为了这盘菜她付出多么大的代价。

正好王福和陈桂花所在连队的指导员是老战友。几天以后,老王来连队了解陈桂花的情况。指导员说,小陈特别勤快,什么脏活累活都能干。身体好的时候,半天能给食堂挑15担水。老王又问,她有什么缺点?指导员说,她脾气暴。老王说,有点脾气好,不受人欺负。也许是指导员的摄合,也许陈桂花早就有意,就在王福的这次探访中,他们订了终身。当时的陈桂花很现实,对于她这样的病号,能走出大宿舍,有一个自己温暖的家,有一个知痛知热的男人,就足够了。再说,她真心实意地喜欢老王的两个女儿。

她给哈尔滨的家里发了电报。家里马上回了电报:你若和王福结婚,家里和你一刀两断!

谁也没能阻挡陈桂花走自己的路。她很快和王福结了婚。王福求领导把桂花也调到医院,结果,他们被调到更艰苦更偏远的连队。陈桂花靠病弱之躯支撑着破败的家。她一进门就成了两个孩子的母亲,她精心照料她们的吃穿,像亲生母亲一样培育她们成长。怕别人说闲话,她处处小心,宁肯自己多吃苦,也要让两个孩子比别人家孩子更健康更快乐。听她们一声声“妈妈”的呼唤,她不知道是苦涩还是甜蜜。能干的陈桂花把王家清苦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人们常常听到她开朗的笑声。大家都说王福真有福份。

三年后,陈桂花生下了一个儿子,分娩时大出血,死里逃生却落下了病根,节育措施失效,她又连生了两个男孩。作为一个知青,她也未能走出传统的羁绊。她和许多多子女的农民一样忍受着生活的艰辛和苦难。

二十多年过去了,前房的两孩子已经长大成人,陈桂花帮助她们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她生的三个儿子也成了健壮英俊的小伙子。过去的日子曾一贫如洗,可是她还是走过来了。1979年父亲为她办好了返城手续,可为了这个她曾付出巨大代价的家,她没有走。

陈桂花毕竟是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年,她不会永远和千百万农民过着一样的日子,她要走和他们不同的路。1985年,农场改革,兴办家庭农场。在队里她第一个站出来承包土地,并张罗着要办家庭养牛场。她连借带贷准备了一万元,买回两头优质黑白花奶牛。可惜出师不利,3个月产下一头牛犊的大奶牛死了,刚生下的牛犊也死了。一万元就这样付之东流了。全家人都伤心落泪,王福蹲在门口叹气。陈桂花擦干眼泪说,我就不信能养活一大帮孩子,就养不活几条牛!她打点行装回哈尔滨,到郊区的养牛户求教,又向妹妹借钱买回两条奶牛。这回她真下了功夫,全家动手盖了两栋牛舍,每天严格按科学要求饲养。她又养了300只鸡和3头肥猪。这一年全家收入一万二千元,不仅还上了借款,还有了零花钱。一晃七八年过去了,到1995年时,陈桂花有奶牛17头,每天收奶50多公斤,固定资产3万多元,成了队里的养牛大户,农场授予她“养牛状元”称号。队里的职工特羡慕她,人们说:“陈桂花真行,生孩子净是男的,养牛下犊净是母的!”

连着两天,我从场部坐车到陈桂花家里采访,都没有看见她。王福说,她到建三江的农垦中专看大儿子去了。陈桂花家最重要的财产是正在学农业经济的大儿子。她说,要办好家庭农场,没有技术不行,她希望大儿子早一点接她的班。老王招呼正午睡的两个儿子放牛,他们爬起身,赶着懒散的牛群向不远处的草滩走去。我看到他们全家挤在一栋土房里,一铺土炕占据主要面积。惟一值钱的是一台不大的彩电。院子里牛房猪栏鸡舍样样俱全,园子里果菜繁茂,一片葱绿。陈桂花不像人家说的那样富,她们一家刚在富裕的路上起步,还要走艰辛的路。

我为没有面见陈桂花而遗憾。有人说,陈桂花还是那么年轻漂亮,40多岁了风韵犹存,两腮边的酒窝还是那么深那么圆。有人说,陈桂桦和劳苦的农村妇女没什么区别,没有一点知识青年的样子了。

也许不见面更好。我心中的陈桂花风采依然。

(这是一个普通女知青的人生故事,可平静叙述,不必悲苦朗读,可男女生分段朗读,娓娓而谈。可展示牛欢马叫的生活场景,音乐比较欢快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