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们的故事
5593100000055

第55章 永远的垦荒者

4月的上海,树绿草青鲜花初放。位于最繁华处的上海展览中心,人潮涌动,呈现多年少有的热烈场面。“上海·北大荒绿色特色产品展销会”正在这里举行,数以万计的市民从这个庞大城市的各个角落赶来。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所属的120家企业,提供的1400多种无污染的生态食品,对他们有着巨大的魅力。

在这涌动的人流中,最吸引人的是打着当年所在单位旗号的老知青,他们呼朋唤友,为第二故乡站脚助威。在“六师――建三江”的队伍里,有一个穿着一身蓝格西装的精干瘦小的中年人,他活跃在建三江管局的展品前,不断向人推荐产品。“当年阿拉在那里下乡,真的无污染的!”这时展览中心的广场上正在隆重地举行开幕式,他听见了农垦局局长隋凤富的讲话:“当年,14万风华正茂的上海知青用汗水、智慧、青春,为北大荒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这时,他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他叫陆士龙,当年在六师二十四团下乡,抚远荒原上出名的“垦荒模范”。

那是他人生的一幅壮丽图景,如一幅经典的油画总是悬挂在他的眼前:挠力河畔,风雪弥漫的荒原,一人多高的荒草在料峭的春风中起伏。穿着一身厚重的棉衣的陆士龙和57个兵团战士庄重地站在荒原边。二十四团的齐团长,把一面红旗插入雪地,他对大家宣布:“这里就是24连,你们在这里安家吧!”接着,龙士龙按着齐团长确定的地标,支起了两顶帐蓬,向荒原要粮的战斗就这样打响了!这是1970年4月的一天。

本来已经留城的陆士龙是经过“绝食斗争”,1968年9月来到二十四团4连的,又经过民主选举当上排长。全连大会上宣布他到家属排当排长时,全场一片笑声。一个又矮又小的16岁的男孩子,去领导全连的老娘们干活,真是乱点鸳鸯谱!谁也没想到,陆士龙干得有声有色,副业生产搞得红红火火,她们生产的鸡蛋送到珍宝岛前线,她们生产的酱油、酱菜供应全团。陆士龙1969年8月8日入党,成为全团第一个知青党员。这一次他又抢先报名,带领着全团第一支垦荒队进入了阵地。团长亲自带领他们定点安家。

陆士龙点起了荒原上的第一堆篝火,那火点亮了他们的青春激情,温暖了他们的胸膛,也烧去亿万年的荒凉,唤醒冰冻雪捂的大地。5月,正是开荒的季节,可团里派来的拖拉机还没到位,陆士龙心急如焚,作为指导员,他召集大家商量办法,58个心想到了一起,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们把大庆人的经验也用在了荒原开发上,他们拿起铁锹,人工开荒!望着漫无边际的荒地,他们想起挖山不止的老愚公,挖一锹是一锹,开一亩是一亩。他们挥汗如雨,满手水泡是他们艰苦创业的光荣记录。

总算盼来了拖拉机,那红色“东方红”拖着银色的大犁,在荒原上滚过,身后翻起黑色的波浪。苏醒的黑土地在阳光下热气腾腾,它们像等候生儿育女的处女。然而连绵的春雨,让耙地机和播种机无法下地,陆士龙的心情如天色一样阴郁。他又召集大家研究,有人提出可以人工向地里洒豆种。不行,这样太浪费种子,而且多数发不了芽!大家都不同意。有的老职工想起,当年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时,曾用小木棍在翻过的土龙上扎眼,然后顺眼点豆种。好,我们也这样干!第二天,陆士龙领着全连的人都下地了,他们身背装着豆种小书包,手拿小木棍,沿着地垅插眼、点种。一粒豆种一个希望,无数希望变成一个理想,就是让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祖国最大的粮食基地!地里很泥泞,步履艰险,小陆第一个脱下了鞋,光着脚干起来。大家都脱下了鞋,踩在泥泞里。小陆指导员最主要的工作方法,就是吃苦在前。经过二十多天的努力,他们播下700多亩的黄豆。六师王少伯师长亲自来到24连,倡导陆士龙的“小木棍点种法”和这种可贵的“小木棍精神”。这一年24连开荒三千多亩,收获大豆十三万斤,做到了粮、肉、菜自给自足,还自己动手建砖窑烧砖,盖起了砖木结构的宿舍、食堂和办公用房,同时还为国家上交二千多元的利润!现在看来,这个数字太微小了,但对一个新建连队就是奇迹!当时兵团的多数连队都亏损。这奇迹是一个不到20岁的上海知青和他年轻的战友们创造的!

第二年,陆士龙和他的24连再创奇迹,他们又开垦了荒地四千六百亩,收获粮食九十二万斤。他们连创造了一台拖拉机一个班次开荒108亩的全国农垦的最高记录,打破了过去84亩的记录。陆士龙回忆,当年他们24小时不停机,驾驶员吃饭都在机器上,夜晚经常有野兽惊扰,白天蚊子、瞎蠓叮得满脸都是包,大家吃了不少苦!王少伯称赞陆士龙和他们连队是“垦荒模范”,他们的事迹传遍了兵团,也传向全国。他成了上海知青在兵团的最高的典型。后来他被任命为二十四团的副政委,成为知青中第一批县团级领导干部,那一年他23岁。后来,团里想推荐他上清华大学,他写了血书,坚决要求留在了北大荒!

陆士龙在上海新村路429号他的“上海考试书店”的办公室里接受了我的采访,他拿出已经发黄的《人民日报》、《黑龙江日报》和《兵团战士报》,上面登载着报道他事迹的长篇通讯。他珍藏着过去的光荣。他笑着说,当年的贡献太微不足道了。我说,现在北大荒年产粮食200亿斤,占全国粮食调出量的四分之一,可供应全国直辖市和陆海空三年一年的口粮!你们当年的理想实现了!你们可以无愧地歌唱:“北大荒,我为你的收获欢喜”,“你的果实里有我的生命”了。他的眼里又闪起了泪光。其实对陆士龙来说,他的“垦荒事业”从来没有停止,在二次创业的知青中他仍然是“模范”。

1979年陆士龙带着北大荒十年艰辛创业的风尘和疲惫回到了家乡,和先期返城的妻子团聚。他把黑龙江省委组织部证明县团级干部的文件交给了区组织部,人家说你要等待机会办干部调转。陆士龙问,那要等多长时间?人家说,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年八年!陆士龙只好办了接母亲班的手续,到宝山的五角场装璜印刷厂上班了。他在兵团的经历还是受到了重视,一上班就被任命为副厂长兼团总支书记。又经过三个月宝山党校的培训,他又当上了厂长。这是一个近五百人的集体企业,重重的困难,对饱经风雨的陆士龙来说,不算什么。他从改革工资入手,大刀阔斧地干起来,很快使工厂改变了面貌,成为全区年利润过百万的大户。接着他又被派到“大老难”的打火机零件厂当厂长、天明糖果厂当厂长,一个个改变了落后面貌。突出的业绩使陆士龙再次成为优秀青年干部的代表,他当选为区人民代表,被培养为副区长的侯选人。当时全上海有14位从黑龙江省回来的老知青成为这一级干部的侯选人,后来有5个人进入了领导班子,现在有两位副市级干部,有三位当区委书记。

陆士龙遗憾地落选了。他没有抱怨,又开始了新的人生尝试。北大荒炼就了他不屈的性格,他要做了一个永远的“垦荒者”。市场经济的大潮强烈地激发起他的创业的热情,他脱掉了国有企业家的外衣,和日本企业合资办了一家领带装饰厂,在打拼中他开阔了眼界,学会了对外贸易。他又作为香港三盛国际集团在上海的销售总经理,在上海建立了700多个销售网点。在复杂的市场商战中,他积累了资金和经验之后,开始创建自己的企业。他研究了上海人投资的三个主要方向,一是买房子,二是看病,三是教育子女。他要办一个为教育服务的企业,他成立了自己当法人的上海书陆商贸有限公司,从盘活一家倒闭的“考试书店”入手,组织起有二十家连锁店的“上海考试书店”,年销售额已达三千多万元,成为全市最大的专业书连锁店。面临他们挑战的国营书店的领导对员工说:“我们要是有陆士龙一半的精神,就能克服现在的困难!”

已经成了富商的陆老板还保持老知青的作风。我在书店门前等他时,见他骑着一辆后座驮着一捆书的破自行车急匆匆的赶来。穿西装骑自行车的人,在上海大街上是很难见的。他说,在上海停汽车很难,我整天跑各家连销店,还是骑自行车最方便。我参观了他直接办的这家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毗邻的考试书店,书架顶天,琳琅满目,有3万多种的图书陈列其间,包括从大中小学到研究生及成人高考、公务员考试、各类专业人员考试所需求的各种书籍和资料。我听进来买书的人都叫他“陆老师”,有些奇怪。他真是名副其实的老师,为此他下了很大的功夫。陆士龙说,我又重新上了一次学,自己经营的图书,多数我都翻过。为了根据读者的需要推荐书目。凡是要考大学的,我会先了解他的实际水平,再帮他选书,能考重点大学、能考普通大学的、能考大专的,都提供不同的参考书。天长日久,我也成了考试专家和顾问。我给许多考学的孩子出过主意。许多家长还领着考上大学的孩子来书店向我表示感谢。每次我都让学生再自已选一本书,我再作为礼品赠给他们,孩子们一般都选一本适用的外语字典。陆士龙的考试书店还搞过赞助贫困大学生的活动和优惠售书活动。要不怎么陆士龙多年来都是区里的优秀党员呢!

对为知名的民营企业家,陆士龙最主要的公益活动是为老知青、为北大荒服务。那个老知青的孩子毕业了,他帮助跑就业单位;那个老知青病重要手术,他带头损钱抢救;建三江又来人,他忙着接站,安排食宿,联系业务……有人统计过,这些年他在这些方面的花销有十万元之多。他还给黑龙江水灾捐过钱,还投资十多万扶植佳木斯一家印刷厂,虽然没有成功,他并不后悔,因为那是为家乡尽力!

我们的谈话不断被电话打断。哈尔滨老知青艺术团在上海云峰剧场演出,他自己花钱为24团的老战友买了36张票。来电话都是取票的事儿。我说:“你可真忙!”他说:“越忙越高兴!”

人生好比一部交响乐,有洪钟大吕式的辉煌,也有静如流水式的慢板。告别了昔日的轰轰烈烈,陆士龙说,干自己喜欢又有益社会的事,他感到从未有过的从容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