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三国演义》学生活
5607100000001

第1章 修德:德乃立身之本(1)

人生最大的资本源自人格魅力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和吕布都是叱咤风云,勇冠三军,闻名天下的大人物,而他们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结局,这是由于两个人人品的差异所决定的。

关羽在武功上是比不过吕布的。在“三英战吕布”的一段精彩故事中,关羽和刘备、张飞三兄弟齐上阵,竟然没有能够战胜吕布。足见吕布的武功超群,高出关羽许多,而且吕布相貌堂堂,是个英俊小生,更不在关羽之下。而人们却都尊敬关羽,把他视为忠义的象征。人们鄙视吕布不忠不义的人品,而关羽却素有忠义、诚信的美誉。

三国中,吕布被刻画成一个世俗小人。他唯利是图、厚颜无耻、见利忘义,先是杀掉了曾经和自己一齐起事、认为义父的上级和朋友,后又为得到美女貂蝉而背信弃义,生出歹心,亲手杀了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董卓。吕布的所作所为,使他为人所鄙弃,他这种不恪守诚信的行径,使他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最后落了个无家可归的下场,没有人愿意收留他,最后只是死路一条。

而关羽虽然武功不如吕布那么强,不仅受到了世人的敬重,甚至得到了素以奸诈著称的曹操的热情款待、再三挽留。虽然曹操多次诱之以金钱、美女和宝马良驹,并给予高官厚禄,但是都不能动摇关羽信守承诺、信守诚信的意志。在各种诱惑面前,关羽都没有背叛兄长刘备,没有背叛兄弟三人的桃园盟誓,一旦得知刘备的消息,就回到他的身边。虽然关羽在弃曹投奔刘备时,曾经杀死了曹操手下的数员大将,但曹操还是十分敬重他的忠诚守信。虽然曹操知道关羽是与自己争夺天下的对手刘备军中的大将,但是曹操只是让手下人阻拦挽留,一直也没有下令杀掉关羽。关羽的忠义还表现在他愿为信守诚信而付出生命代价,如,在华容道和曹操狭路相逢时,尽管他知道自己已经和军师立下生死状,放人就是违背军令,罪当杀头,而为报达以往恩情却放走了曹操。诸葛亮最终也被关羽的这种忠义精神所感动,军师并没有真的要杀他,而是让他戴罪立功。关羽如此讲诚信,愿为忠信付出一切代价,在这一点上深深感动了所有的人,包括他的敌人。在关羽死后,曹操和孙权给予厚葬,并追封了他很高的爵位。

关羽在名著《三国演义》中是忠义双全而又“恩怨分明”的人。对刘备,关羽不仅有桃园结义兄弟情,更有匡扶汉室之誓,可谓亲如手足,生死与共,虽然历经千难万险终不背叛;但对刘备不共戴天的死敌曹操,关羽也是恩怨分明。为了报答曹操的恩情,他斩颜良、诛文丑、救白马、解重围,立下赫赫战功。赤壁之战后,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表现了关羽相对局限的、完全建立在私人恩怨基础上的忠义。可以看出关羽的忠义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它反映了古人的团结互助、平等相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朴素愿望;另一方面,在当时那种建立在私人关系基础上,也表明了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是一种保守、狭隘的忠义。

后来关羽败走麦城后,被吴军擒杀。尽管兵败被杀,使蜀汉元气大伤,但关羽在对待刘备和曹操时所表现出的“义气”,又被称作“忠义双全”,这种品质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所以关羽被历代帝王所渲染和神化,被尊为“关公”、“关帝”,在我国民间,人们都纷纷拜祭关羽。

元成宗时,关羽被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宪宗时,又封他为“壮缪义勇武安显灵英济王”,到清朝时,清世祖封他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在我国广大人民的朴素愿望和历代统治者大力宣扬相互交叉的共同作用之下,关羽在人发心目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甚至被当做封建社会忠义之士的光辉典范而广为流传。

【智慧金言】

先做人,做好人,塑造好的人格,是事业成功的基础,是创造大财富的保证。一个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社会中是很难寻求发展的,更别说建功立业了。

要想会做事就要先学会做人

袁术手底下不乏能臣勇将,可袁术为人猖狂,又不善用人,使得上下级关系极是紧张。袁家世代为汉臣,可到袁术这一代上,他偏偏要自己称皇帝,惹得天下人大怒,诸候纷纷来犯,终于落得吐血而死的下场。“可叹哀术太猖狂,不惜累世为汉相,反欲孤身做帝王”啊。

大丈夫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做人也要有原则,有底线。而这些原则和底线是通过做事方能表现出来,所谓“一滴水见太阳”,就是这个道理。古人云:三岁看到老。话虽有些夸张,可道理却是互通的。孔融让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在美国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大雨一直不停地下着,一名老妇人蹒跚地走到一家商店中避雨,商店中的售货员看了老太太一眼又继续聊天。按说在人家商场中避雨似乎得买点儿什么东西做为补偿,可是老太太好像就原本没有这个打算。这时几个售货员显露出鄙夷的神色。而店里的一个小伙子却主动和这位老妇人聊起来,还给她搬来一把椅子让她坐下歇着。走时老太太还不忘向这小伙子索要一张名片。

事情好像就这样过去了,没几天小伙子突然收到封信,大意是给小伙推荐了一份工作。这个小伙子在自己新的工作岗位上如鱼得水,非常受老板的器重,而受过他帮助并且给他写这封信的老妇人正是卡耐基的母亲。

勿以善小而不为。一次小小的善行,也许会成就你的一生。

小张是一名普通的文员。一次其它项目部门的经理拿来一叠材料想让小张帮忙给打一下,可是小张却说:“现在顾不上,忙着呢!”经理正转身欲走,旁边同是打字的小刘说了一句:“如果您现在不急着要,我可以忙完手边的工作,再给您打。”经理显然很高兴。不久小刘便被调任至这位经理的手下做了助理,小刘很谦逊,向经理表示谢意,同时说:“我从来没干过这类工作,不知道能不能胜任。”而经理则拍了拍小刘的肩膀告诉她:“我相信你能做好这份工作,因为做事总比做人要简单得多。”

【智慧金言】

工作做不好或者不小心出了差错,可以重新再来干一次;而人做不好,这一辈子注定就完了。“三姓家奴”吕布就是一个例子。所以在职场中的员工们一定要先学会做人再学习怎样做事,这样才能走得正,行得稳。若一个人的品行不好,纵有通天的本事,又有什么用呢?因为一个品行不端的员工是不会有公司敢雇用的。

言出必践,令出必行

古圣先贤很早就给了我们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即:人无信不立。人人必须诚实守信,而且一国之主,一军之主,更是这样。君主不守信,国人将无法听从;统帅不守信,三军难于指挥。诸葛亮能够以诚信为本,令出必行,才能够做到指挥千军万马而让人人效力。

在《三国演义》第一零一回中,我们看到了活生生的以信为本的诸葛亮。

有一次,诸葛亮在军中商议出师祁山时,长史杨仪向诸葛亮提出了一个分兵轮战的出兵作战建议。诸葛亮接受了他的意见说:“此言正合我意,吾伐中原,非一朝一夕之事,正应该为持续派兵作战早做打算。”于是下令,把军中兵士分成两班,限一百天为期,循环相转,违期限者按军法从事。

然后,诸葛亮又率蜀国大军出祁山伐魏。先攻卤城,又在陇上装神巧割魏国的小麦,挫败了司马懿的偷袭行动。从此蜀、魏两军就在卤城一带处于长期相持状态。两军一直相持了很长一段时间。

有一天,诸葛亮接到主簿杨仪的报告说:“自从丞相命令大兵一百日一换,现在已经限足,汉中兵已经出川口,前路公文已到,只等待会兵交换:我军中现存八万军,那四万应该和新兵换班了。”

诸葛亮马上回答:“既有令,便教速行。”众军得知这一换班的消息后,纷纷收拾起程。但就在这换班的时候,突然传来紧急军情:魏将孙礼率领雍、凉人马二十万来助战,袭击剑阁去了,司马懿亲自引兵来攻打卤城!大家一听这个消息,蜀军中众将士都觉得大敌当前,敌军人数众多,难以抵挡。

当时蜀军有很大的危机摆在诸葛亮面前:敌人大兵来袭,来势汹汹;蜀军方面本来兵力不足,再加上老兵已经决定探家,新兵还没有到,兵力十分空虚。蜀军面临这样的危机,连提出分兵轮战建议的杨仪也感到压力太大,沉不住气了。他向诸葛亮紧急建议,说:“魏兵来得太快太猛,丞相可将换班军暂时留下退敌,待新兵到来,然后换之。”按当时情况说,这个建议是合情合理的,是以大局为重的。而诸葛亮觉得,身为丞相,他不能失信于军,于是断然拒绝了杨仪的建议,说:“不可。吾用兵将,应该以信为本——既有令在先,怎可失信于众兵士?且蜀兵应替换回家探亲的,都已准备好了,早已归心似箭,其父母妻子倚扉而望;我蜀军大难临头,即便如此,也决不应强留他们。”于是,传令应回之兵,当日便行。众军都被诸葛亮的话所感动,大声疾呼:“丞相如此施恩于众,我等愿且不回,各舍一命,大杀魏兵,以报丞相。”诸葛亮仍不允,劝他们回去。众军均要出战,而不愿回家。经过士兵自愿求战,才同意他们暂留下应战。与魏军作战中,蜀军奋力拼杀,人人奋勇,将锐兵骁,杀得魏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诸葛亮严守信义,激起了士兵求战热情。在这里,信守成了巨大的激励力量。

【智慧金言】

按照用兵的常规,既有军令,必须换军。但敌军二十万急拥而至,蜀兵本来只有八万除去换兵一半,只剩下四万,如何来抵挡这么多的敌军呢?而这时孔明仍坚持“以信为本”,坚持换军,这是为什么呢?杨仪要求暂不换军,是老实算计,诸葛亮面对危机还坚持换军,是另有玄机。因为他知道,既然到期换军,而且已经传达命令放行,而军士思家,归心似箭,如强行留住,他们一定没有心思应战,战则必败,不如催促他们回家,使其知我守信,感我施恩于他们,必不肯即回,愿意死战。诸葛亮的信守诚诺、取信于兵是他能够以少胜多,取得最后胜利的根本原因之一。

别让金钱成为你的伽锁

钱是好东西,可以说,世上很少有不爱钱的人。在当今社会,真正视金钱为粪土的人,不是疯子就是脑子出了问题。爱财并没有错,作为老板,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岂有不珍爱的道理。但是,珍爱金钱不等于当“守财奴”。

我们周围有很多人,像葛朗台一样,满足于金钱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成就感。以“节俭”标榜自己,最大限度地“开源节流”。希望自己变成一个蓄水池,金钱像流水一样哗哗地涌入,而且,最好关闭所有的出水口。可以不吃不喝不穿不用,看着账户上逐渐递增的数字就心满意足,喜笑颜开。

这种“守财奴”式的用钱之道其实会带来更大的忧患。所罗门说过:“省一分油钱,毁一艘轮船。”我们老辈儿人也有“省着省着,窟窿等着”的说法。

有一个人准备建造一座新房子,当他把旧房子拆掉后,觉得地基看起来还可以,为了省几百块钱,不听别人的劝告,硬是固执地在旧地基上安上比以前高好几层的新房子。结果,房子造好后,看上去摇摇欲坠,人还没住进去,房子已经倒塌了。

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能省,不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能浪费。一家私人炼钢厂,老板舍不得购买安全帽。经有关劳动安全检查部门几次督促后,老板花很少的钱买进一批劣质安全帽。结果,在一次事故中,由于安全帽质量问题造成三人重伤,仅医疗费就花去了数万元。事后,老板懊悔不已:本以为省点钱随便买些安全帽应付应付检查就可以了,没想到不仅没有省下钱,还花掉更多的钱,真是得不偿失。

古语云: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用钱也是,要分得清什么是必须花的,什么不该花的。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当然能省则省,但,该省的省,不该省的,省了也白省。

当日曹操举兵十七万以应袁术七路军马,军需庞大。为了节省军用物资——粮草,曹操令管粮官王重用小斛给士兵分粮。人说民以食为天,想省钱也不能从士兵嘴里往出抠呀,结果呢,怨声载道,引起将士共愤。

做企业如此,做人也如此。有人为了在交友上省钱而忽略朋友,结果和朋友越走越远,最后成为孤家寡人;有人为在社交上省钱而借口没有时间拜访别人,也没有时间接待客人,结果社交圈越来越窄,留给自己的生存空间就越来越小;我们省去了假期,直到工作太累而被迫休长假,而当我们准备享受生活时,却发现身体这部机器已经破烂不堪,处处亮起了红灯……

【智慧金言】

金钱是一种工具,我们要做的是正确的驾驭它,而不是让它驾驭你。财富是成功的象征,但并不是幸福的象征。不要让金钱成为你的伽锁。

种什么因,结什么果

下邺之役,曹操为了留住关羽,先是满足关羽降汉不降曹等三事——看起来对曹操是毫无益处的“不平等条约”。接着,又不惜重金投资在关羽身上。“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豪宅、宝马、美女应有尽有,所费颇巨。

可砸钱的结果却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关羽听到大哥刘备的消息,便挂印封金,毅然绝然地弃曹操而去。看起来曹操好像很冤,做了一件没有回报的亏本买卖。曹操冤吗?一点都不冤!

想你关羽在曹操那儿好吃好喝,人家尽心尽力,花钱如流水,哪点亏待你了?连走的时候,骑的马都是人家曹操送的千里马!那可是“日行千里,渡水登山,如覆平地”的赤兔马呀!给谁谁不是感激涕零,偏偏给了你关羽,倒成了弃曹寻刘的最好交通工具。曹操这买卖,亏大了!但仔细想想,从长远看曹操其实也不冤。

曹操的投资并没有石沉大海,收获还是蛮大的:当袁军攻打许都时,先锋颜良连斩曹操二将,军中无人能敌。关羽主动请缨,只一刀就结果了颜良。

张辽、徐晃厉害吧?曹操的得力上将呀!可集二人之力,偏偏就是打不过袁绍的文丑。还得人家关云长提刀上马,战不三合,手起刀落,便叫那文丑身首分家,为曹操办了一件大事。

颜良、文丑可是河北名将,袁绍的得力部下。斩颜良、诛文辽无疑是拔掉了老虎的尖牙,除去了豺狼和利爪。自此,如狼似虎的袁绍锐气大减。关羽不仅解了白马之围,也算是减除了曹操的一层忧患。

可这些和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相比,只能算是毛毛雨。

赤壁之战,曹操战败后狼狈如丧家之犬,仓皇逃命,又被诸葛亮调兵遣将,追得走投无路。等到了华容道,已是人困马乏,仅残存一口气而已。

以关羽的实力,此时取曹操的小命真如探囊取物尔。可关羽感念曹操当初有恩于自己,于是,顶着压力放了曹操一马。这样,曹操才得以保命。

种什么因,结什么果。如果没有曹操当初的投资,也不会有后来的巨大回报。俗话说“钱花到哪儿,哪儿就光亮”。曹操的金钱攻势虽然没能留住关羽,但还是有了巨大收获。关羽走的时候并未把那些赏钱带走,其实关羽并不是彻头彻尾的财迷,让他心动的不是钱本身,而是曹操通过这些所表现出的尊重和承认。但如果当初曹操不是如此礼遇,也不会有后来的“义释曹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