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三国演义》学生活
5607100000011

第11章 谋己:谋人谋势先谋己(1)

恃才自傲是毁灭才华的一把利刃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大家都熟悉一个十分聪敏而又博学多才,却得了一个非常悲惨的结局的人,那就是杨修。

杨修是曹营内主簿,思维敏捷,因十分有才而著名。曹操带领大军迎战刘备打汉中的时候,在汉水一带对峙很久,曹操由于长期屯兵,到了进退两难的处境。这时恰逢厨子端来一碗鸡汤,曹操见碗中有根鸡肋,顿生感慨。正这时,夏侯悼入帐内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到:“鸡肋!鸡肋!”这句话随即就被当作号令传了出去。行军主簿杨修当即让随军收拾行装,马上归程。夏侯悖看到了便惊恐万分,把杨修叫到帐内询问详情。杨修解释说:“鸡肋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何益?来日魏王必班师矣。”

夏侯悖听后,非常佩服他,营中各位将士于是都打点起行李。曹操得知后,很生气,他以杨修造谣惑众,扰乱军心的罪名,把他杀了。

阴险狡诈的曹操怎么能容得杨修在他面前如此放旷?曹操把他斩了,并不是因为他要退兵班师,是因为他的才情放旷,太自负了。

杨修的小聪明决不只表现在那一次。有一回曹操率兵出潼关,到蓝田访蔡邕之女蔡琰。蔡邕一向有才名。蔡琰原是卫仲道的妻子,字文姬,后来她被匈奴掳走,作得《胡笳十八拍》,在中原地带广为流行。曹操这人十分敬慕他们父女俩的才华,于是派人去赎蔡琰。匈奴惧怕曹操的势力,送蔡琰还归汉室。曹操就把蔡琰许给董祀为妻。当日曹操进得蔡琰的屋内,见屋内墙上挂一碑文图轴,上有“黄绢幼妇,外孙薤臼”八个字。曹操就让手下众位谋士解释这八个字的含义,众谋士多数是挠耳抓腮,答不出来,只有杨修一个说能解其意,曹操让他先别说破。告辞后,曹操上行三里以后方才省悟,那八字中含“绝妙好辞”的隐语。恐怕曹操当时有些羞愧,因为杨修早已经解出,他却在马上一直思索了这么长的时间。

又一次,曹操命人造一所花园。造成后,曹操前去观看,他也没说好坏,随手在花园的门上写了一个“活”字。杨修看到了,深知其意,就对人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是嫌花园门太阔了。”众人听了,就把花园翻修了一遍,这次,曹操十分高兴,但是当知道这是杨修的主意以后,心里就更加厌恶杨修。显然,曹操这点故弄玄虚的手段己被杨修观察得一清二楚了。

另一次,塞北给曹操送来一盒酥饼,曹操在盒子上写了“一合酥”三字,放在台上。杨修看到后,竟然拿出来和众人分着吃了。曹操问他何以这样做,杨修答:“你在盒子上明明白白地写着‘一人一口酥’嘛,我们也只好一人一口,哪里敢违背你的命令呢?”曹操心里对杨修更加厌恶了。

我们可从杨修的死中得到一个重要启示:一,才不可露尽。杨修是绝顶聪明的人,也算爽快,且才华横溢,也就意味着才华盖主。这就犯了曹操的大忌。有许多将帅帝王是不喜欢别人胜过自己的。杨修犯的正是这禁忌,你事事处处风头出尽,那魏王还能英明得了吗?这不是叫人赞扬你而冷落了主人么?这是他必死的一个原因。二,凡事心里明白,不要点破。譬如鸡肋,曹操正苦思于此,不知道怎样解脱,你捅穿这层薄纸,就是羞辱了他。这是杨修另一个重要的死因。这两点,是杨修的死因,也是为人处世要吸取的教训。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每个人都可能想到和知道一些事,却没有一人当众说出来。这些人并非傻子,而是都学精了。人所共欲而不言,言者是大傻也。老话有一句说得好:“枪打出头鸟”。这话你争着说,一定犯着时忌,或说中别人的痛处,你肯定会倒霉的。

与杨修相比,能够采取明哲保身态度的陈琳就显得聪明得多了。

陈琳曾在官渡之战前,为袁绍写讨伐曹操的檄文。文章从曹操的祖父骂起,一直骂到曹操本人,还贬斥他是古今第一“贪残虐烈无道之臣”。据说曹操让手下的人念这篇檄文时正犯头痛病,听到要紧的地方不禁厉声大叫,吓出一身的冷汗,头竟然不疼了。可见这篇檄文的确戳到了曹操的要害。

袁绍战败以后,陈琳转投曹操。曹操对这篇火力凶猛的讨伐檄文还耿耿于怀,于是问陈琳:“你骂我就骂我吧,怎么还要牵累我的祖宗三代呢?”

陈琳的回答简单明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

曹操听了宽怀地一笑,不再计较了。

大家都认为曹操是三国时期的奸雄。他的奸表现在诡计多端,玩手腕玩得炉火纯青;雄则表明他并不是蝇营狗苟、鼠目寸光的人,他有英气、有壮志,更有一代雄主的大度。他不杀陈琳,就表白了他的后一种风范,因而被人赞不绝口。

曹操是十分聪明的。他知道,陈琳这样的文人并不是存心和他过不去,当年写檄文骂他,是当时形势所逼,迫不得已而写。也算是各为其主。既然陈琳谋食在袁绍那里,那主公要他干活,理应当尽心竭力。檄文就是这种情形下的特定产物。如果杀陈琳,虽然没有什么明显的负面效应,却是无利可图;倒不如放他一马,为自己所用。陈琳虽骂过曹操,却又是难得的人才,他必然在曹营必会感激涕零地为他卖命,这是一种非常妙的扬名方法。曹操此举不仅为自己博得了好名声,而且特别能吸引读书人,可谓一箭双雕。

另外,陈琳也非常识趣,他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分寸把握得比较好。同样名列“建安七子”,陈琳不像孔融的行为那么乖张、好作讽诵,经常因为一些事情而得罪曹操。陈琳自始至终都扮演着处处为自己主上考虑的角色;又总是强调自己处在人微言轻、身不由己的困境,从而苟全性命于乱世。他内心肯定也是痛苦的,他的《饮马长城窟行》就饱含了忧国忧民的哀伤。身为一介书生,而没有一兵一卒的陈琳,纵然做幕宾提一些意见,听不听也还在人主。陈琳早年劝谏何进,而何进不听,他也没有任何办法。陈琳这辈子唯一成功的“大事”,大概是从袁绍刀口下把崔琰救了下来,也仅仅就这一件事罢了。无论是箭在弦上的无奈,还是曹操利用他获取一箭双雕的好处,陈琳只是这些实力派手中的“箭”射出,靶心何处,都由不得他的。

与陈琳相比,同时才华横溢的文人,杨修就远不如他了,他显然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硬要拿自己的桀骜不驯顶撞曹操的度量。杨修不知道,曹操能够原谅对自己利益无所损害的陈琳,却决不能放过他,是因为他过深地卷入了曹丕和曹植之间继承人争夺战。曹操既然已经选定曹丕为接班人,对与曹植意气相投的杨修便早已经怀杀意。杨修太聪明、太犀利、太显山露水了,他留在曹植的身边,将来可能会成为不安定因素。“鸡肋”不过是个由头,剪除后患才是关键所在。陈琳则不像杨修那般扬才露己,最重要的是陈琳一直安安心心做他的文学侍从,和政治斗争保持一定的距离。他明白,一朝关系到根本利益,统治者是从来不手软的。这是陈琳比杨修高明的地方,或能也是他委曲求全的没有办法的办法。

建安二十二年,陈琳病死于中原流行的一场瘟疫。虽称不上善终,但他比起祢衡的被人借刀杀掉、孔融的倾巢之覆,还有杨修的死于非命,也算是幸运多了。这得感谢曹操。精于算计是一回事,但是生杀大权毕竟牢牢握在他的手中,设想曹操如果当时没忍住把陈琳杀了呢?杀了就杀了,不过是多一缕冤魂而己。这样,不管陈琳如何明哲保身,恐怕也无济于事。好在智慧的陈琳还算有些幸运,遇见一个杀人还算讲点“原则”的主子。

如陈琳一样,阮籍在为人处世上也算得上是小心翼翼。

三国时期,在人文和人伦之间最具代表性的玄学家要首推阮籍,他不仅有着对个体人格自由的向往而且有有许多令当时士人耳目一新的举动。阮籍的父亲阮璃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能文,工诗,解音乐,曾经受学于蔡邑,应该属儒学士人之列。

虽然阮籍和父亲一样有“济世之才”,但是阮璃处于三国群雄逐鹿的历史时期,社会虽然混乱,却还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于是积极入世的儒学能够派上一点用场。阮籍赶上了西晋“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走向短暂统一的时代。

司马懿与曹爽争夺权力,最终何晏与曹爽一起送了命。

公元251年,司马懿又杀了扬川刺史王凌和楚王曹彪。公元254年,司马师杀害了玄学名士太常夏侯立和中书令李丰。

公元255年,司马昭杀害了镇东大将军毋丘俭;公元258年,杀害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公元260年,杀魏主冒髦。公元262年,阮籍的好友嵇康被杀害。

阮籍考虑到自己的济世之才反而成了祸害,“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公元242年,“太尉蒋济闻其有隽才而辟之”,阮籍不愿意应召,蒋济因此而大怒,幸好乡辛从中斡旋,阮籍勉强做了蒋济几天下属,然后托病辞去。

公元247年,阮籍被曹爽召为参军,但阮籍“以疾辞,屏于田里”。一年以后曹爽被杀,“时人服其远识”。

阮籍的一生都是在这样一种险恶的环境下度过的,虽然官至步兵校尉,但他清醒地认识到了当前的这种形势,常以醉酒避祸,给人“酣饮为常”的印象。“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屡次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都以酣醉获免”。甚至连做步兵校尉,也是以“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的理由。

阮籍面对当时黑暗的政局,不得己而采取一种独立不羁的态度,他“做然独得,任性不羁,而言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但是,他的“酣醉”、“痴”、“玄远”、“不拘礼法”,也正代表了他思想意识上的清醒。

他的这些作品和举动,让阮籍成为“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他集与众不同的独立品格与保命全身的双重性格于一身,才走向他的人生智慧和成功。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他和上层统治者不再正面冲突,肯在一定程度上作一些妥协。如司马昭一定要他写劝进表时,他只好在醉中应命。所以,在当时“礼法之士疾之若仇”的情况下,仍然有最高统治者愿意出面保护他。阮籍开辟了这样一条对黑暗现实既不满、又有所妥协的道路,把对自由人格的追求主要诉诸精神,而不是诉诸行动,在中国士人中造成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也成为中国古代人生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专制制度,使得中国古代文人在精神上受到严重压迫,他们的精神在这种摧残下,不断构筑各种得以寄托的方式。

【智慧金言】

杨修是一面历史的镜子。他的死的确十分可惜,却给我们许多警示。老子曾经告诫我们:“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意思是,一个人不太过表现自我,反而会显得与众不同;一个不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会超出众人;一个不自夸的人一定会赢得成功;一个不自负的人一定会不断进步。老子还告诫我们:“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夸者不长。”而一个人要是锋芒毕露,他就肯定会遭到世人的嫉恨和非议,以致引来杀身的祸患。

曲线大于直线

山谷前面是顶峰,困难过后是胜利,退一步是为了更好地进两步。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到:“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换言之,间接的手法往往更容易达到目的。

为了推翻腐朽的东汉王朝,张角花了十年的心血,先从思想影响入手,发动民众,而不是立刻发动暴动,走的就是一条十分巧妙的迂回路线;刘备示人以仁厚,其最终目的无疑是为了使更多的民众拥护自己;曹操原本可以称帝,那么他又是为什么坚决不做皇帝呢?无非是为了儿孙的帝王基业更加牢固;此外,诸葛亮北伐,司马懿保持沉默;曹操对祢衡的处置;孙权在中原以外创建霸王基业等大量韬略实际都显示了“迂回之术”是成功的重要方法之一。

北大毕业的大勇供职于一家报社,向来以出手快、质量高而著称。近段时间他对报社所提供的待遇越来越不满意,并且已暗中考察了两家颇有名气的大报社。第一家报社属于国字头报社,有发展前途,但是工资只有2000元/月,第二家原是一家地区性的省级报社,却为了大勇开出2500元/月的标准。权衡再三,大勇直接找到第一家报社的主编,拿出自己多年来发表的作品,并在临走时巧妙地暗示了一下另外一家也对他抛出了绣球。因大勇在圈内小有名气,主编考虑再三,决定留下大勇,并为他破格上调了工资。现在大勇已是这家报社的副主编了。

其实一开始大勇就锁定了这家国字头的报社,但因其待遇问题才不得不采取了迂回的战略,事实上也的确达到了既定的目的。

一条路,直线的距离肯定是最短的。曲线、弯弯折折自然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但是在现实的商战中,直线进攻往往容易暴露意图,无法达到原计划的目的,这个时候不妨迂回一下,绕道而行。

周瑜给诸葛亮10天时间造10万支箭,如果按常规去操作是断难达到目的的,但诸葛亮却仅用了三天时间就超额完成了任务。其秘诀就是,他没有直接去造箭,而是在大雾天虚张声势地攻打曹军水寨,是一种高智商的玩儿法。最后,既让曹操损失了10万支箭,又向周瑜交了差,无疑是一箭双雕。

松下幸之助创业的初期,当时的日本市场中,电熨斗产品全年的销量才1万只左右,而松下一个月就要生产1万只,如何将产品销售出去成了一个令人非常头痛的问题。经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后,松下幸之助发现,目前市场上的电熨斗外形都十分难看,且价格昂贵。于是他就想,能不能生产出来一种既外形美观又价格适中的电熨斗打开新的市场呢?有了这一想法后,他就着手运作,通过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单位时间内的产量,产品的价格一下就降下了一大截。同时,松下又找来最优秀的设计师,设计出了外型美观的电熨斗。结果,一推向市场,立即受到了日本家庭主妇的喜爱,市场全线飘红。

其实电熨斗的目标消费群体始终没有变,还是日本的家庭主妇,但是为什么市面上的电熨斗无法打开销路?而松下却做到了呢?其实,单就销售而谈销售,有时会陷入非常迷惘的境地。这就需要结合市场的需求,从根本上改变产品的属性,对产品进行重新定位。否则若只知道一根筋地想问题、办事情,不顺应当前市场发展的形势,其结果只能是从失败走向更大的失败。

【智慧金言】

俗话说:“当众人都在向一个地方跑去的时候,如果换一个方向,你就是第一”。

明哲保身是一种智慧

适当的时候学着装糊涂点,有些人不喜欢看见太精明的人在眼前晃来晃去,尤其是那些当大官有大钱的人,在他们的手下做活,就得学着点,该装傻的时候就得学装傻,该装孙子的时候就得学装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