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三国演义》学生活
5607100000014

第14章 谋己:谋人谋势先谋己(4)

其实周瑜一开始做得还是挺好的。赤壁之战让你诸葛亮溜了,我忍;到手的城池被你占了,我忍;假戏真做,让你刘备成了主公的妹夫,我还忍;假途伐虢被识破,我是机关算尽呀,我是忍无可忍没法再忍了。这不,一口气没上来,含着“既生瑜,何生亮”的怒气,到阎王爷那里报道去了。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作为公司的老板,不如意的事更是多如牛毛,再加上竞争对手的施力,有怒气是在所难免。但你不能让怒气凌驾于理智之上,俗语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做企业是一个长期的行为,不能因为一时的怒火让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大厦付之一炬。张良圮上进履,韩信市中钻胯,都是一个忍字,尚书有云:“必须有忍,才能成事。”

【智慧金言】

耶和华说:如果一个人打你右脸,你应该再把左脸伸过去。

忍,忍,忍,忍无可忍还须忍,誓将忍耐进行到底。

表情是心灵的另一扇窗

曹丕被立为太子后,王宫左右的女官们一起向曹丕的母亲卞夫人致贺:“您的儿子被封为太子,天下人都十分高兴,夫人应该把库房里的东西,全都拿出赏赐。”卞夫人说:“曹丕只是因为是长子而被定为合法继承人,我只能暗自庆幸自己免除了教导无方的责备,又有什么值得特别高兴的呢?”女官们回来向曹操报告卞夫人的态度,曹操愉快地说:“生气的时候不表现在脸上,高兴的时候不忘记节制,也算是难得了。”

反之,当曹丕得知自己被立为太子的消息以后,高兴得抱住仪郎辛毗的脖子,大声叫喊:“辛君,你知道我有多高兴吗?”对曹丕这样的态度,辛毗的女儿辛宪英评论说:“太子的责任是管理国家,替代君王,应该感到管理国家责任重大,治理困难才对,他反而大喜若狂,得意忘形,如何能长久呢?”

【智慧金言】

“喜怒不形于色”,是所有欲成大业者渴望达到的境界,它会让别人觉得稳重而老练,办事让人放心。不但领导会把重任交付给你,同事们也会非常欣赏你,愿意和你交往,喜欢把一些“小秘密”透露给你。相反,对于那些经常意气用事,动不动就喜形于色,怒现于脸的人,会让人的感觉毛毛躁躁,办事不稳妥,而得不到别人的喜欢。

做一只披着羊皮的狼

在这个标榜张扬的时代,人们讲究秀出自己,有多大能耐就show出多大能耐,甚至没有金钢钻,也敢揽那瓷器活。俗话说: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当。不出色的人都想表现得很能干,更别说肚子里有很大能耐的人。但有些时候,人应该表现一种低调的姿态。你太张扬,等于告诉别人你就是他最有威胁性的竞争对手,告诉别人要提防你。也许你觉得,“低调?忍?那是没本事的人才干的事!我有实力我怕谁?我就这么牛!”可“枪打出头鸟”,有实力的人本就鹤立鸡群够显眼的,你再窜腾窜腾,半节身子露在外边,不是俨然一个现成的活靶子么?

有的时候,你还真得装孙子。别人对你的提防度越低,你就越容易办成事情。想想,如果一只狼去攻击羊群,羊对狼的恐惧势必会使羊产生高度警戒,危险的信号一亮,羊群就会拼命逃跑,奋力抵抗。即使狼得逞了,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的结果。同时,还要提防同类的袭击,牧羊人的暗算等等,真是阻力重重。但如果你披上羊皮,事情就容易的多。看到你的羊皮,没有人对你怀有警戒。牧羊人对你——视而不见;同类对你——视而不见;羊群对你——更是视而不见。这时候你再下手,没有了任何阻碍,想得到猎物还不是不费吹灰之力?

刘备就很会披羊皮。

围下邺灭吕布,曹操感觉到刘备的实力。有实力的人当然要留在身边,最好是能为己所用,即使不能“招安”,也好就近监视,实在不行,找个机会灭了他也易如反掌。谁知到了许都,皇上看他是个人物,也想拉拢拉拢,这一套近乎不要紧,给刘备套出个“皇叔”的称号。本来曹操就有些忌惮刘备,刘备和献帝、众大臣们关系一热,曹操就有点儿不放心了。

其实刘备一开始就以低调包装自己,但事件的发展还是把刘备这只低眉顺眼的狼推在众人在面前。闪亮登场之后,刘备从余热中清醒,一想,不对,这回不是等于告诉曹操我日后完全有实力与你争锋,你要么现在就灭了我,要不就等着将来我灭你吧!曹操不是傻瓜,肯定会防患于未然。那么,怎样才能安然度过呢?

灵机一动,刘备想起孙膑当年的装疯卖傻。对,就这么干。你曹操不是觉得我是只狼么,我干脆混淆视听,披上羊皮,让你以为我只是一只毫无竞争力的羊。

于是,刘备装傻扮弱智的日子开始了。先是整日种菜,一副玩物丧志的模样,然后是在青梅英雄会上以怕雷为借口掩饰落箸之因。曹操一看,嘁!以为你刘备是个人物,原来也不过尔耳。打个雷都能吓得你像小孩儿似的掉筷子,如此胆识,还谈什么英雄!

曹操相信了刘备身上的羊皮,也就不将其放在眼里,后来更是大方地借给他五万兵马,以为刘备真的只是去攻打袁术。谁知刘备携“款”潜逃,用这五万兵马打天下去也!此时曹操才醒悟,可蛟龙已入水,猛虎早归山,阿瞒先生只有气得跳脚的份儿。

刘备的这招够狠。先穿平庸的外衣遮住自己锋利的尖牙,让敌人放松警惕,再一步一步接近目标,趁对手麻弊之际,出其不意的来上一刀,在对方毫无戒备下给以致命的一击。

司马懿也是刘备的同道中人,假装自己得了老年痴呆症,彻底打消了曹爽心中的戒备,趁曹爽自以为高枕无忧之时,端了他的老窝,又迅速夺取了兵权,江山从此易主。

【智慧金言】

这一招的妙处在于让对手防不胜防,出其不意地一举成功。

欲扬先抑,能屈能伸

“三顾茅庐”是大家都知道的三国经典故事之一。

在天下群雄争斗,国势一片混乱的三国初期,有志者跃跃欲试,一展风姿,而怀有治世奇才的诸葛亮长时间隐居隆中。表面看上去,与情理不符,可是诸葛亮此举正是在耐心地等待时机的来临。他分析天下的形势,既不想投奔势力强大的曹操、袁绍,也不准备在江东孙权手下为官,他一直渴望着的遇到一位慧眼识英雄而又宽厚的君主。所以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终于出山,直至最后促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局面。

刘备第一次到隆中,只见卧龙冈“情景异常”,一幅世外桃源的样子,且听到诸葛亮教耕者所唱之歌:“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者,高眠卧不足。”诸葛亮看似过着闲散的没有追求的生活。刘备未见到诸葛亮,却在归途遇上了诸葛亮之友崔州平。崔州平问刘备:“将军何故欲见孔明?”刘备马上清楚崔州平是代表诸葛亮来试探自己,所以明确回答:“方今天下大乱,四方云扰,欲见孔明,求安邦定国之策耳。”崔州平有意说了一番话,他说:“公以定乱为主,虽是仁心,可从古至今,治乱无常。自高祖斩蛇起义,诛无道秦,是由乱而入治也;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太平久远,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乱;光武中兴,重整基业,复由乱而入治;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干戈再次迭起:此正由治入乱之时,未可猝定也。将军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枉费心力耳。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诸葛亮对刘备有明显试探之意。

刘备听出来,这其实是问诸葛亮无法扭转乾坤怎么办?遂进一步回答说:“先生所言,诚为高见。但备身为汉胄,合当匡扶汉室,何敢委之数与命。”意思是说,我是从道义出发,不惜与天命抗争,虽然失败,也不怨天尤人,愿诸葛亮能与自己共同承担这一历史使命。这次谈话,显然给诸葛亮带来了很好的印象,在这里,刘备抓住了中国士人崇德利用的人生价值判断的心理。

刘备再一次去往赴隆中时,大雪纷飞,他远远听到石广元、孟公威的歌声:“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还有诸葛亮中门的门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又听到诸葛均所唱:“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此时已暗示刘备他打算出山了。所以刘备敢留下邀请诸葛亮入仕的书信。没想到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又踏雪骑驴而来,吟诵诸葛亮所写《梁父吟》:“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这再次向刘备表示士人入仕的艰难,以及诸葛亮本有改造江山的气魂。刘备因此更加坚定了请诸葛亮出山的决心。他在给诸葛亮的信中这样写着:“窃念备汉朝苗裔,滥叨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群雄乱国,恶党欺君,备心胆俱裂。虽有匡济之诚,实乏经纶之策。仰望先生仁慈忠义,慨然展吕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鸿略,天下幸甚!社稷幸甚!”刘备表述了自己求贤不是为了一己之利,也希望诸葛亮为了天下社稷尽力,这也表明了刘备“祟德利用”的苦心。

刘备第三次赴隆中见诸葛亮时,表现得尤为诚恳,特别的礼贤下士。刘备于草堂阶下拱手而立,诸葛亮却在草堂内的炕上仰卧入睡,且吟诗说:“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二人见面后,诸葛亮早已知道了刘备的忧国忧民之心,故把《隆中对》战略计划向刘备一吐为快。刘备当时不过数千人马,如何能与北方的曹操争锋,也无力与虎踞江东的孙权争雄,他只有谋取刘表手里的荆州和刘璋手里的益州,以成鼎足之势。所以《隆中对》的战略,刘备不是一点也想不到,何况他寄居荆州,便见端倪。他只是实在缺少一个诸葛亮这样的人才辅政,以确保《隆中对》战略计划的实施。

然后,刘备对诸葛亮说:“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诸葛亮当即表示自己不贪图富贵高官也没有渴望仕途之心,所以回答说:“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

最后,刘备采取攻心为上的办法,坦率说:“先生不出,如苍生何!”且“泪沾袍袖,衣襟尽湿”。他知道诸葛亮可以不管刘备,不管个人的政治前途,却不能对天下百姓的死活置之不理。所以,诸葛亮终于感刘备之诚,以天下苍生为念,毅然决然抛弃个人的安乐窝,走进残酷的政治、军事斗争风浪。刘备以崇德利用为武器,搏取了诸葛亮的支持,得到了诸葛亮出山辅政,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创造了更进一步的条件。

诸葛亮也本着跟刘备一样“崇德利用”的原则,他不选择最具实力的曹操,以及实力明显强于刘备的孙权,而是最后选择实力极弱但有德名的刘备,这也是诸葛亮人生智慧的必然选择,也是他的最终归宿。

“三顾茅庐”,讲的是刘备苦觅人才的故事。其中,诸葛亮并不是始终处在等待和被动的状态,而是时时体现出了他主动争取机会的一种隐忍和等待的智慧。

主动争取机会以实现本身的人生价值,这是人生智慧的一个重要内容。诸葛亮虽深居于隆中却时刻不忘记安国利民的大计,且每自比管仲、乐毅,突出地表现出准备入仕,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但他首先随叔父寄居淮南,那里是袁术的天下,这个人出身四世三公之家,只会炫耀自己的贵族出身,从来不知道尊重别人,曹操称之为“冢中枯骨”,说明他政治前途全无。诸葛亮自然不肯为这种人服务,于是逃避荆州。荆州刘表懦弱,只想坐守,不图进取,诸葛亮暗想如此愚人不堪与之论事。益州的刘璋与刘表几乎没有一点儿差别。江东的孙权,以江东的地方集团为重,在江东人已经高踞政治要津的情况下,诸葛亮在那里肯定得不到重用。至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虽然兵多将广,而且极善于用人,但他用人如器,仅以人做工具,丝毫不懂得尊重人的人格。最终,只有看来力量弱小的刘备是一个可以投靠的对象,因为刘备仁爱之心闻名遐迩,当年宁肯丢掉县令之职,却不肯帮着督邮残害百姓。刘备又是刘汉帝王甲胄,辅佐刘备出师有名。只要刘备能按照自己的战略计划行事,三分天下的宏愿有完全实现的可能。所以,诸葛亮在隆中作了等待刘备来寻访的准备工作。

【智慧金言】

只是诸葛亮仅从别人的传说中知道刘备可能是一位明主,凡事不经过自己的判断是不能轻易下结论的,所以才有了刘备三顾茅庐的经历,也成就了刘备的一段千古佳话。这也正是诸葛亮善于判断和把握人生时机的智慧的一种极好体现。

退避危难,被动撤离

徐庶投奔刘备后,曹操闻知,很想召来为自己所用,又苦于没有办法。有位谋士献计说,徐庶是大孝子。他幼年丧父,只有老母在堂。丞相可使人将徐母骗到许昌,让她写信叫儿子过来,徐庶定会前来。

于是,曹操把徐母骗至曹营,并让她写信给徐庶。谁料徐母深明大义,把曹操骂了个狗血喷头,死活不写。

曹操后来赚到徐母笔迹,叫人写诈书一封,使人送与徐庶。徐庶见母亲在信里说自己被曹操逮住,如果他不能投降曹操,自己必死。要求儿子当念自己十月怀胎抚养操劳之苦,星夜赶来。

徐庶读完,泪如泉涌。当即向齐备辞行。刘备也不好相拦,只得洒泪离别。徐庶走时,不仅给刘备推荐了良才,又发誓终身不为曹操出谋划策。赶到许昌时,曹操已来相迎。见了母亲,泣拜于堂下。徐母大惊,问他为什么来这里。

徐庶答:“看到母亲的书信,所以连夜赶来了!”

母亲一听,便知受了曹操的骗,于是:拍案大骂徐庶,说他不知大义,被一封伪书所骗,与曹操为伍,如何对得起祖宗呢!说罢转入屏风后去了,自缢于梁上。徐庶不胜悲痛,对曹操切齿痛恨,凡曹操送来的东西,一律不要。

从那以后,徐庶沉默寡语,既不为曹操出谋划策,又逃不掉,真真是无可奈何,苦闷万分。

庞统在献连环计骗了曹操后,急忙登船欲回江南,色江边,他突然被人扯一住。

庞统吓了一跳,回头去看,原来是老朋友徐庶。

原来,徐庶早就看出庞统向曹操献连环计的真实用意。

庞统说:“徐兄真想破我的计策吗?”

徐庶答道:“曹操害死了我的母亲,我已发誓终生不为他谋划一策,只是我身在曹营,兵败之后,玉石不分,我恐自身难保。望兄指点迷津,帮我离开曹营。”

庞统想了想,在徐庶耳边说了几句话,徐庶听了以后十分高兴。

庞统自回江南。

当晚,徐庶便在曹营散布谣言。

第二天,军士们都在议论西凉韩遂、马腾举兵造反的事。曹操听到这个消息感到非常震惊,急忙召集谋臣商议。徐庶上前说:“我自蒙丞相收留以来,寸功未立。这次,我愿领三千人马,立即赶往散关把守,以防韩、马东来。”曹操见徐庶终于愿为自己效力,十分高兴:“徐兄如果能去,我便无后顾之忧了。你现在就领三千人马出发,千万不可迟留。’”徐庶只等着曹操说这句话,当即辞别了曹操,统兵而去。

徐庶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

徐庶依照庞统的指点,终于离开了曹营。

从此,在风云变幻的三国史诗中,永远地消失了徐庶的踪影。

【智慧金言】

徐庶的处境和他内心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遇到刘备这样对他言听计从的明君很难,共图王霸之业的重要条件是要有明君的高度信任,离开刘备后,还能不能再遇到一个明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可是曹操挟持老母,就是威胁着让他投诚,他不去,老母就有性命之忧。这完全是一个忠孝两难选择。徐庶只得选择投曹。而在他投曹之后,母亲死了,令他心灰意冷,很自然地会产生退隐江湖、与世无争的念头,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归隐山林、全身而退,也该算是人生的一种智慧选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