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三国演义》学生活
5607100000005

第5章 修才:才乃立业之基(2)

某公司正与日方合作生产一批产品,没想到日方代表一声不吭地来个突然袭击,派人搞调查来了。这下可难住了老板,不是因为公司资金、技术不过关,而是偌大一个公司竟然找不出来一个懂日语的。老板急得团团转,因为以往聘请的翻译都是临时的,眼看着日本代表就到了,确是到了火烧眉毛的份儿上了。这时平时负责包装的小代主动站了出来,说可以试一下,老板也只好死马当活马医了。没想到小代在老板与日方代表的沟通上起了关键的作用,临走时日方代表拍着小代的肩膀让他好好干。事后老板问他什么时候学的日语,小伙子说早在公司打算与日方合作时,他就偷偷学习日文了。一开始只是为了看懂产品说明书上写的是什么,后来索性自学起了日语,他也没想到学了三个月的速成日语今天派上了大用场。不久这个小伙子就被日方代表指派为双方联系的全权代表了。

处处留心皆学问。知识不用时好像也没有太大的差别,因为别人也看不到你肚子里究竟是装了一瓶墨水还是半瓶墨水。只有在遇到问题时才会发现,原来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

细心的员工总能在工作之余,见缝插针地学习一些与自己本职工作相关的知识,因为不知道哪一天这些知识就能派上用场。多读书,读好书,总没有坏处,哪怕是与自己工作无关的书,对于陶治自己的情操,提高自身素质也都有很大的帮助。

【智慧金言】

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不要满足于只掌握一项生存的基本职能,因为今后单纯的一项生存手段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这个变化太快的社会了。所谓艺多不压身,有了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走到哪儿都是受欢迎的员工。

学而不用,反受其累

学到知识与否惟一检查的标准,那就是看他在客观实践中,是否会正确应用。理论记得很多,侃侃而谈如果不能与实际结合,并不能算真正学懂了,在实际中运用,很可能会碰大钉子,出大漏子,甚至败坏了事业。

马谡就是一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年轻时的马谡,可谓熟读兵书,出口成章,就连本身也常以此为骄傲,可是,用于实践又如何呢?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按照刘备的遗愿,仍然奉行了“联吴伐魏”的方针,积极巩固后方,寻找时机进行北伐。当他七擒孟获,征服“南夷”,并使内部得到巩固以后,还以“反间计”使魏主曹睿撤了司马懿的职,为他后来出师伐魏创造了良机。

诸葛亮乘此机会,迅速出兵祁山,准备首先攻打长安,夺取中原,进而统一全国。出兵后屡战屡胜,连败魏军。驻守在新城的魏将盂达,看到蜀军的优势,也与蜀军几次联系,打算掉转枪头,自东路攻打魏国的国都洛阳,与攻打长安的蜀军配合行动。

在这种形势下,魏主曹睿非常害怕,他亲赴长安前线督战,并虚心接受大臣的建议,再次起用司马懿统帅大军,与蜀对敌。

司马懿在战场上堪称老手,谋略过人。他先消灭了孟达,然后领兵出关,试图破蜀,并因此展开了对于街亭的争夺战。

两军对垒,彼此为何首先要争夺这个小小的街亭呢?皆因它的战略地位之重要性。街亭位于现在的甘肃省清水县东北,是通往汉中的,军事要道,乃兵家必争之地!

有一天,诸葛亮听说司马懿引兵出关,心想:他肯定要夺取街亭。便召开了军事会议:“如今司马懿出关,一定要争取街亭,如此战略重地,谁愿把守?”

话音未落,马谡应声愿往。

诸葛亮说:“别看街亭地方小,但关系重大。假如街亭失守,我们就会全局失利。你尽管读了很多兵书,可是街亭并非易守。那里既没有城墙,又没险要的地势好利用,要守住绝非一件易事!”

马谡很不服气,说:“我自幼熟读兵书,精通兵法,连个小小的街亭都守不住,要我何用之有?”

他还是坚持要去。

诸葛亮说:“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再加上他还有个先锋张郃,作战骁勇,智谋过人,是魏国名将,恐怕你非他们的对手。”

马谡说:“不要说是司马懿、张郃,就是魏主曹睿亲自出马,也并不可怕。要有闪失,我拿全家性命作保!”

就怕不保险,诸葛亮在答应马谡的请求后,又选派了一个素常办事特别谨慎的上将王平作副将,要他们遇事好好商量,除此之外还作了一些其他部署。

马、王二将领兵来到街亭。察看地形后,马谡笑着说:“丞相也太多心了。人迹罕至的山路,司马懿怎么敢来呢?”随后下令在山头安营扎寨。

王平说:“你这样恐怕不行。这样的地势应该在要道上驻军,并且筑起城墙来阻挡敌兵。依我看,就是司马懿有十万大军,也不可能过去的。你目前放弃要道,在山头上驻军,倘若司马懿突然袭来,四面围住,如何保住街亭呢?”

马谡听后哈哈大笑,对王平说:“你真头发长,见识短,兵书上说‘凭高视下,势如破竹。’如果司马懿敢来,我必定杀他个有来无回!”

王平说:“我跟丞相多年,经过的阵势无数;每次战争,丞相总是尽心指导。要叫我看,这山是死山。假使魏兵攻来,断了我们的取水之路,我军肯定不战自乱。”

马谡生气地说:“不许在这里胡言乱语!兵书上清楚写道,‘置于死地而后生’,要是司马懿断我水路,岂不更加激起我军的士气了吗?那才叫一顶十,十顶百呢!我熟读兵书,深通谋略,丞相有了事还要问我,你是什么人,敢阻拦我,真是班门弄斧!”

王平于无奈中,只好说:“你一定要在山上下寨,那就分给我五千人马。我到西山下面安一较小的军寨,也好摆一个互相接应的阵势。如果魏兵果然袭来,也好抵挡他们一阵。”

就连这么基本的请求,马谡也没有答应。

二人正在争持间,突然,山里的老百姓成群结伙地跑来说:“魏兵到了!”

马谡很不情愿地分给王平五千人马,并说:“既然我的指挥你不听,等我打败了司马懿,在宰相面前论功行赏,可就没你的份了!”

司马懿来到街亭,亲自查看马谡的阵势,真的断了山上的水道。并命智勇多谋的张郃,率领精兵勇将,截断王平的所带人马,其余人等一拥而进,把个小小山头,围了个水泄不通。

马谡的兵马,在山上看到敌兵声势浩大,各个吓得失魂落魄。马谡打算指挥大军向下冲杀,将士们你推我搡,没有一个敢冲向前去。马谡十分生气,斩了两个将领示众。士兵们一看主帅发火了,只能向山下冲,可是哪儿还冲得动呢!只好往回退。马谡一见,大势不妙,只得命令士兵,坚守寨门,等待外援。但山上缺水,战士们吃不上饭,等不到一天的时间,军心大乱,不少人半夜里偷偷开了寨门,下山投降司马懿去了。

司马懿又放火烧山,山上更加乱了起来。

马谡见大势已去,只得带了几个残兵败将,杀开一条血路,从西山脚下,夺路逃命。

王平在山下扎寨,但人马太少,寡不敌众,最后只能冲杀出来,退守阳平关。街亭就这样丢失了。

这个故事可以说意味深长。

熟读了大量兵法条文的马谡,只会纸上谈兵,生搬硬套,还盲目地自满;真到打仗时,又难以灵活运用军事原则,又不肯接受有实践经验的人的劝谏,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街亭这条山路,倘若在重要地方筑城扎寨,尽管不能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可至少不至失守。而马谡却把有利的地形拱手让给敌人,自己却跑到山头上等待敌人的围困,还自诩为“凭高视下,势如破竹”,听起来像梦话一样。

有时候,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因奇设计,“置兵于死地而后生”;并非办不到。作战史上有例可查。而自己本来有把关战胜敌人的主动权,却硬是变主动为被动,置自己于死地的,就只有身败名裂这一条路了!

生活中经常读书的人很多,甚至博览群书者大有人在。但有人能做到灵活运用,有人则读了如同不读,甚至招致灾难。

【智慧金言】

读书,要会读才行,不能读成书呆子。必须把读书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在实践中充分运用从书本中得来的知识。

知识来源于实践,其魅力就于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起到对实践的创新和指导作用。

先当“上尉”后当将军

以前人们总是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其实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或者说这是从“战略”意义上讲的,从实际操作的层面讲,在总目标的前提下还要有若干个分目标。正如人的需求有不同的“层次”一样,人的理想也有一定的阶段性,这是由实现理想的条件所制约的。

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中曾提到:自己二十岁时进入政府机关当公务员,当时的“野心”不过是想当一个地委书记,“作政教以建立名誉”。后来天下大乱,被朝廷“征为都尉”,这时的理想则是“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死后希望墓碑上刻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后来果真做了兖州“地委书记”,又经过几年的东征西讨,因护驾有功,当了宰相,用曹操本人的话说:“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作为职业经理人,要非常善于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许多人由于对自己没有明确的“定位”,不知道自己最擅长做什么,一直是“跟着感觉走”,今天做房产,明天搞服装,后天又卖保健品;还有一些人虽然行业未变,但在职业上也不停地变来变去,搞搞研发,再搞搞企划,30岁以后马上就进入了“迷惘时期”,当生活的重担日益加重的时候,自己越来越找不到方向。也许有人会说,这种“复合型人才”,不正是当前企业最需要的吗?其实这是错误地理解了“复合型人才”的本义,“复合型人才”不等同于“万金油”,其前身一定是某一方面的“专才”,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一定是分工越来越细,对个人的专业素质要求也一定是越来越高。

一个优秀的公司,常常会帮助员工设计自己的职业之路,对员工进行有计划的培训,缺什么知识,补什么知识,缺什么技能,培养什么技能,在公司发展的同时,个人也获得了相应的发展。一些国际知名的大公司之所以对优秀人才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起决定作用的不光是高薪,其完善的培训体系,良好的职位升迁机制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而反观国内的一些民营企业,其用人犹如“拧毛巾”。一些老板总是认为,员工的智慧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是用力地拧总是有的,当拧干了员工最后一滴血汗之后,就像扔“破抹布”一样将其扔掉,然后再换几条新“毛巾”,继续拧,这样的公司若想让员工对其死心塌地,怎么可能?但凡有些头脑的员工,基本上都会产生关羽的那种想法:“吾思枳棘丛中,非栖鸾凤之所。”走人是迟早的事。

【智慧金言】

目标是一步步实现的,“不积跬步,何以致千里?”妄想一口吃个胖子,那是不现实的,不被噎死也得卡坏了。

活学活用,切忌照搬照抄

我们知道,世间所有的理论和原则,在具体的实践当中,都要顾及特定的条件,在借鉴别人经验时,死搬教条,失败的几率便大;只有领会了经验的精髓所在,在借鉴的时候灵活善变,才能获得更高的期望值。

公元前204年,刘邦令爱将韩信领兵攻打魏、赵、齐等国。那时,正是韩信奇兵袭击魏都成功后,刘邦由于萦阳战事紧迫调走了部分精兵强将,因此韩信只有率领余下的几万兵力会同张耳进攻赵国。当时,赵军号称二十万,因而双方力量非常悬殊。战前赵军中一位谋士李左车向主将陈余献计,利用深沟高垒,只守不攻,牢牢地将汉军拌住,而后,由他率领三万精兵,走小路阻截韩信的粮草辎重,然后与赵军主力来个双风贯耳、前后夹击。可是,陈余乃刚愎自用之徒,以为倚仗自己的兵力优势就能击败韩信。所以,他放此良计不用,坚持要与汉军在井径口决战。老谋深算的韩信听说后,十分兴奋,立即行动,先派部分兵力将赵军引出营寨,再将主力背水列阵开来与之激战。这时候,他又派精锐骑兵两千人迂回敌后,偷袭赵军的“老巢”,最终取得巨大的成功。

曹操和刘备在争夺汉中时,徐晃也曾借鉴和采用背水一战的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