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卓别林
5610100000024

第24章 《城市之光》,肖伯纳的评语(2)

正当卖花女郎接受查理的请求,把第二朵花别上他的衣襟时,那位先生回来了,并且坐上了汽车。女郎对他,对这个有汽车的有钱人的爱,查理应该是看出了这场误会,而且在整个影片当中,假扮了这个受到爱慕的有钱人。……可是,如果观众不能察觉到这场悲剧性的误会……那么影片就搞糟了。

卓别林只说了一句话:“我们应该全部从头做起。”于是,“严肃的、艰苦的、费神的工作就开始了……”

正如基许所说,卓别林花了那么长的时候,提出又否定了好几个方案,一再修改和试拍这场戏,一直到每个观众都把它看得一清二楚为止。

电影导演亚历山大洛夫1944年回忆卓别林的创作态度和艺术观时,也举他在拍《城市之光》的一个例子来说明:“我很幸运地在好莱坞参观过拍摄《城市之光》的工作,看到卓别林如何给这个影片拍一场引人发笑的戏。流浪汉查理挣到了钱以后,就到自己所爱的盲女家中去,他在路上碰到一个乞丐,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平常的乞丐,而是一个特别的、拿着机器的乞丐:坐在人行道上,手里拿着一个镍制的小钱柜,每次得到施舍时,都打出一张收据交给施主。流浪汉对于这种玩艺儿很感兴趣,特别喜欢钱柜里发出的铿锵声音。于是,就一个接一个地把自己的硬币全都给了乞丐,当他一个钱也不剩的时候,手里就换成了一大把收据了。”

在拍摄的时候,周围观看的人全都很喜欢这场戏。在试映厅里,大家看到卓别林采取了这段已经拍好的材料,都为这一片段俏皮而出色的戏感到高兴。可是,《城市之光》拍好之后,这一场戏并没有出现。卓别林对我解释说:‘这种场面在别的影片中有存在的权力,可是,我所追求的是另外一种效果。这场戏的效果是以机器的特殊效果为基础的,而我认为艺术中主要的东西还是人。’”

拍完后,卓别林又自己作曲,用富有浪漫色彩的优美音乐来衬托流浪汉的个性。有人曾问他这是喜剧片,为什么不配滑稽有趣的曲子?他解释说,“我不要音乐喧宾夺主,我要它优美悦耳地配合着表达感情。一部艺术作品,如果感情没表达出来,它就是不完整的。”给前几部片子配过音乐后,这位会弹钢琴、拉提琴的演员已成内行。他主持了50个人的交响乐队来演奏自己谱写的乐曲,那场面、气势颇为壮观。

影片基本制作好,他整整花费了2年时间和200万美元。由于他急于想知道此时他的无声片的效果如何,没有声张就在一家戏院试片。

那晚戏院一半位子空着,一半的观众是去看戏的,没想到是看一部无声笑片。因此,电影放映了一半时,他们才从迷茫中醒过神来,发出一些轻微的笑声。电影还没放完,有几个出去了,虽然他们是去赶车的。结束后,戏院经理笑着对卓别林说:“查理,影片十分精彩。”但又暧昧地冒出一句:“下一次,我想看到一部有声的,查理,全世界的观众都在等着啦。”卓别林勉强挤出了笑容,心中思忖,难道这么多时间和金钱都白白地扔了?

他的副导演、秘书和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在戏院外等着他。一向严肃的里夫斯经理轻松地对他说:“我认为它挺不错,要知道……”要知道些什么呢?如果戏院是满座,还是影片有几处要修改?大家想了一会儿,才省悟到,直到现在还没为这部影片作宣传推销工作。因为联美公司经理乔·申克曾警告过卓别林:“现在已不比放映《淘金记》啦。”曾对他每一部新片都很感兴趣的影院老板们,见他坚持不拍有声片,对他已不那么热心了。一般的电影院已不准备给他以前那么高的待遇,轮流上映的大电影院网也对他抱着观望态度,和他保持着相当距离。

而最大的电影市场纽约方面通知他纽约所有的电影院都已被预定,他要放映新片只能排队等候下去。人们都慌了神,但卓别林平心静气地想一想,劝大家不要太着急。他希望自己的名字仍然具有票房价值,只要有了对策就好办。

卓别林把工作人员派去纽约,跑遍这个国际大都会,只有一家不适合放映电影的戏院可以租借。人们都认为在这家叫科汉的戏院,放电影是赔钱的,而且戏院里一无所有,放映员、引座员、出纳员,连经理也没有。台上台下的工作人员,电灯招牌广告费用,一切都要自己筹备。老板见是卓别林的公司上门,还狮子大开口,每周索要租金7000元,并保证连租8周。卓别林横下一条心,拍板答应苛刻的条件。

这时里夫斯在洛杉矶市区,找到了一家刚落成的新电影院,谈妥在那里举行首映。首映那天,正好爱因斯坦夫妇在洛杉矶,于是卓别林把他们请到贝弗利山,在自己的别墅共进晚餐,然后驱车去市内。他没料到的是,那家新影院附近几条街都是人,拥挤的观众把影院附近商店橱窗玻璃都挤碎了,警察局派出了警车、救护车。卓别林和爱因斯坦夫妇在一队警察的护卫下,才挤进了新影院的休息室。

这家新影院造得豪华,但老板还不懂放映电影。在卓别林的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电影开始了。第一个镜头终于出现,经历了多少次大场面的卓别林,此时禁不住急促的心跳……观众们发出了笑声,大笑不止,卓别林此时却只想到哭,他抓住观众啦!一切担心和疑虑都烟消云散。

突然,银幕上的影像在一片笑声中消失。影院里灯光齐明,麦克风里传出一个不协调的声音:“先生们,女士们,在继续放映这部精彩的笑片之前,谨让我占用诸位5分钟时间,介绍一下这个美丽新影院的优点……”卓别林几乎气昏,他从座位上跳起,发狂地冲向前排抗议:“那狗娘养的混蛋老板在哪儿?我要宰了他!”观众们也都表示不满,跺脚、击掌、发出嘘声,那老板才停止了他蹩脚的广告。

小插曲之后,笑声又起……映到最后一场,当看到卖花姑娘终于认出了衣衫褴褛的流浪汉时,卓别林注意到爱因斯坦博士在拭去眼角的泪花。

翌日,卓别林赴纽约,为4天后的公映作准备。到了之后又大吃一惊,联美公司的职员们什么宣传广告也没做。只在报上登出一条例行公事的启事“我们的老朋友又要和我们见面了”,简直了无生气。他警告那些职员们:“不能全凭观众对我个人的好感,必须要向他们做广告。要知道,我们是在一个平时不放电影的戏院放映。”

他花3万元在纽约最大的报纸用半个版面,接连3天向影迷观众广而告之:

查尔斯·卓别林

在《城市之光》中演出

假座科汉大戏院

全天各场连映 票价5角至1元

他又花了3万元在戏院门口,竖起一块大电气招牌。自己动手,整夜不睡试验放片,定下银幕上的影片大小,矫正有差距的地方。第二天又举行记者招待会,谈为什么要坚持拍这部无声片的理由。记者们带着问题和答案走了,联美公司内部的职员们心存疑虑。因为当时轮映的各大电影院,放映有声电影的首轮影片定的票价最低3. 5角、最高8. 5角,演员还亲自亮相与观众见面;而卓别林却将其无声片的票价定为最低5角、最高1元。他们对卓别林的不让价表示不理解和担心,卓别林对他们的解释是,正因为我们映的是一部无声电影,就更需要抬高它的票价。

纽约的初映情况很好,但卓别林半个晚上没睡着,他考虑的是出席初映的有头有脸的人和行家较多;这还不能代替上市公演,最重要的是看一般的观众的反映。

他睡到第二天上午11点被惊醒,他的负责宣传的职员兴奋地冲进他卧室:“伙计,真有你的!一炮打响,上午10点起,排队买票的人绕过了整个街区,交通堵塞了。观众都争着抢先进影院,去了10个警察去维持秩序。还是去看看吧,看了对你的心脏有好处。”

与科汉戏院的打对面的是3000个座位的派拉蒙影院,当时正上映走红的有声片《风流寡妇》,担任主角的法国著名演员、歌星莫里斯还亲自登台,一周卖座3. 8万元。而1150座的科汉戏院放映无声片《城市之光》每周收入8万元,并超出合约连映了12周。纽约轮映网的大影院要求科汉戏院停映,他们用高价订下了这部影片。

这一年即1931年,卓别林又登上“奥林匹克”号轮船,去伦敦主持《城市之光》在欧洲的首映。

暌别英国又10年,他又回到故乡怀抱。伦敦万人空巷,卓别林的轿车在好几个街区和广场无法行驶,只好站在车顶,向人们挥手致意……从古老华丽的卡尔登旅馆窗户望出去,街上贴着一些海报,有一幅上面写着“查理仍然是我们的宠儿”。卓别林觉察到这句话的弦外之音,不禁在心中一笑。

是的,这位海外游子,由于对电影艺术的卓越贡献,他仍然是英国人民的宠儿。他在伦敦的社交活动是那么多,菲利普·沙逊爵士邀请他到下议院共进午餐,介绍他会见下议院第一位女议员阿斯托夫人。阿斯托夫人又邀请他到圣詹姆斯广场1号她的住宅,与文豪肖伯纳、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原首相劳合·乔治等名流聚会。卓别林向凯恩斯请教金融方面的问题,又观看英国皇家学院院长芒宁斯为阿斯托勋爵作画。

过了两天,他又成了肖伯纳的座上客,在肖伯纳那间俯临泰晤士河的书房里,他面对壁炉架上摆得满满的肖伯纳的各种著作,发出了惊叹:“啊呀,这全部都是您写的呀!”

然后,他又成了麦克唐纳首相和前财政大臣、海军大臣邱吉尔议员的座上客。在邱吉尔爵士位于伦敦市郊的别墅中,他对这位国际知名的政治家有了更多的了解。他认为在人生舞台上,邱吉尔先生扮演了许多角色,表现出了很大的勇气和热忱。这个世界上的有趣事,很少有一件被他错过:他享受了权力但从不对权力着迷,他生活得很痛快,在那么繁忙的公务与生活中,他竟能挤出时间来绘油画、砌砖墙、跑马,写作报告文学、小说、传记……

他很喜欢和钦敬邱吉尔先生,而邱吉尔对他提出了建议:“我听说,你有意拍一部拿破仑的电影。你应当去拍嘛,这里面有极精彩的笑片资料。”然后邱吉尔很认真地说了出来:“有一次拿破仑正在洗澡,他兄弟热罗姆穿着一身金线绦镶边的制服,冲进浴室。他以为这是一个好机会,可以使拿破仑在尴尬的情况下答应他提出的要求。但拿破仑故意在浴缸里滑了一下,泼得他兄弟制服上满是水,然后吩咐他离开浴室。热罗姆只好狼狈地退了出去……那是笑片中一个很精彩的镜头呀。”

那次,正在英国争取印度独立的印度民族运动领袖“圣雄”甘地,在东印度码头平民区的一幢简陋的小楼中接见了卓别林。他们进行了一次有意思的交谈,卓别林对拢着肩巾、光着头的甘地先生说:“我同情印度人民奋发图强,同情他们为自由而斗争。”他对甘地提出一个问题:“您对机器那样深恶痛绝,我有点想不通。”甘地点点头,笑了笑,卓别林又说:“无论如何,机器如果用来为人民造福,就可以帮助打碎奴役他们的枷锁,让他们用更少的时间去从事劳动,有更多的时间去增进知识和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