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卓别林
5610100000027

第27章 有声电影时代的无声巨片《摩登时代》(2)

秋高气爽的10月,《摩登时代》在好莱坞开拍。重场戏外景则在洛杉矶的码头区设置,卓别林在那里不惜工本,花50万元搭起了面积为2公顷的工厂区与街道……10个月过去,到1935年7月拍摄完,然后在两个朋友帮助下,谱写、整理音乐与配器。试片后,再剪辑一次。全片耗费7万米胶片,制成后全长2320米。

夏天里,几年来他第一次破例在制片厂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宣布创作、拍摄3年的作品名字。年轻的新闻界人士看到卓别林制片厂的建筑后,均有昨日黄花之感。因为大公司设在好莱坞的制片厂,全都已拥有巨大的摄影棚,成为电影企业了。唯有卓别林仍保留着17年前的、手工业式的矮小厂房,全世界也只有他一个人在拍无声片。

年轻的记者如此写道:“看卓别林导演《摩登时代》,使人追忆起电影史上前10年情况。这家制片厂和要求绝对保持肃静的好莱坞有声电影制片厂成了一个对比,拉布雷亚路的制片厂是世界上最后一个可以在拍摄时大声喧闹的制片厂。在令人难以置信的喧闹声中执行导演工作的卓别林,正在用那些早已为别人所放弃的方法,拍摄最后一部无声电影。”

这世界上最后一部无声电影到底如何?又是美国各大报刊的记者在1936年2月5日,从纽约向全世界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大批警察努力把里伏电影院入口前的人群清除掉,因为上万的影迷把百老汇大道拥塞住了……”随后,报道说,公映的第一周观众人数打破了记录,再以后它风靡了全美,广大观众很喜爱这部片子和卓别林的新形象。他在片中挑了个摩登的职业:大企业的机械工人。

影片篇头字幕是“《摩登时代》是有关工业和个人奋斗的故事——人类为追求幸福而战斗”。

片头一开始就是一个经典性的蒙太奇:一大群羊冲过一扇栅栏门,接着是一大群工人涌出地铁到工厂去上班……

大工厂里占主宰地位的,是大型自动化机械。经理为提高效益还要在厂房里安装电视挂屏和摄像装置,来监视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工人。查理一刻不停地拧紧传送带上运送的大螺丝帽,动作稍慢就跟不上传送带的运转。他实在忍不住想搔搔痒,马上其他工人就接不上趟,整道工序就混乱了。工长斥责他,经理从电视挂屏上警告他,他只有像机器人那样拼命快速地工作着……

经理仍想提高生产力,一个发明家建议使用他发明的“自动喂饭机”,让工人吃饭时也能手不离带地工作。查理被选来试这新玩意儿:他站进一特制的装置,面板卡住他脖子,手可以在传达带上拧螺丝。发明家开动了“自动喂饭机”,插着煎玉米的旋转轮子过来了,查理只要张嘴,玉米棒旋转着就被啃去一小圈玉米粒;一匙汤又自动送到他嘴边,跟着一块毛巾自动过来替他擦嘴……发明家问他如何,这小人物下意识地点头表示可以,经理很兴奋。

突然,“自动喂饭机”运转失常:叉着玉米的轮子飞快移动,玉米棒撞击在查理的鼻子上,汤匙把滚烫的汤浇了他一头一脸,软软的毛巾也成了抽打他脸的东西……查理扭头转脸想避开,但脖子卡得死死躲不开,“自动喂饭机”在飞快运转,玉米、汤匙、毛巾从两侧,下边轮流打击他。他使劲也挣不开,鼻子被玉米棒打出了血,这台喂饭工具竟变成无情地折磨、击伤他,使其挨饿受辱的机器。查理惊恐而苦恼,观看的工人们恐慌却爱莫能助,发明家手忙脚乱……

“自动喂饭机”行不通,经理下令加快全部机器的运转速度。传送带的快速和工作动作的单调,使查理精神紧张过度,动作慢一点竟扑倒在传送带上,被卷进机器中,工友们急忙停住机器,从巨型齿轮中把他倒出来。他终于神志失常,只要看到像螺丝帽的东西就拧。甚至看到工厂女秘书衣服和裤臀部位的纽扣、装饰物,也跟上去拧紧……他把机油喷射在工长、警卫脸上、身上。他被关进了疯人院……

查理病愈出院,却失掉了工作。他在街上流浪,看到一辆卡车上掉下来一大块红布,遵守公德的他就捡起红布追赶汽车。背后街上碰巧有一队游行示威者在拐弯,看见红布挥动着就跟上去。警察认为查理是领头人,把他投进监狱。而在那里,他觉得比在工厂里干活舒服。他的犯人伙伴和几个匪徒都想逃跑,匪徒把麻醉剂放进盐瓶中充盐,想麻醉守卫。查理糊涂地吃了后神志不清,竟帮助守卫抓回企图越狱的伙伴……于是他被放出,并进了造船厂。

他不小心把一条尚未造好的船放下了海,自己也失了业,他此时向往有吃有住的监狱,设法使自己被抓上开往那里的警车。在车上邂逅因偷抢食物被捕的流浪女郎(宝莲·高黛饰),他爱上了她,两人逃离了警车。

查理在一家大百货公司找到一份守夜的工作,他为了女友还兼穿滑轮鞋进行表演。他在楼梯和楼口以惊险吓人的溜冰式舞蹈动作,为公司推销了许多滑轮鞋。但别人又以窃贼的罪名把他送进监狱。

他出狱后,在一家酒店找到了女友,她在这里当舞女。查理也在此做了侍者,他举着烤鸭穿过小舞厅,随着舞步挤过拥挤的跳舞人群,那只烤鸭也好似在跳舞……他又当了歌咏者,演唱《我在寻找蒂蒂纳》,大受欢迎。但酒店里的客人对他年轻貌美的女友过于殷勤以至发生冲突,最后警察又追逐来了,他俩逃出酒店,不知方向地向前走去……

《摩登时代》是卓别林在艺术上最大胆的一部作品,是世界上最后一部无声故事片。但在片中,他运用了很多音响效果。虽然人物没有对白,但在影片尾声,他让观众第一次听到他唱的歌,一首国际闻名的流行曲《我在寻找蒂蒂纳》。他混用英、德、意、俄、西班牙,可能还有犹太文的单词来合成这首歌的歌词。各国报刊、电台纷纷报道“夏尔洛终于开口!”“流浪汉第一次发出了声音”“卓别林以一首歌来告别他的无声时代”。

此片没有对白与紧凑的情节,却因奇特的构思、大胆的想象、许多轻松活泼的插曲等“附加品”,博得了全世界观众的喜爱,包括那首奇怪的歌曲。美国的电影评论界的态度却是冷淡的,有报道说:“电影批评界都一致替这部影片的缺乏统一性表示惋惜。批评界认为这部影片的作者只是用一条非常牵强的线索,把一些有趣的或优秀的特别事件混在一起而已;可以很恰当地说,这部影片是既无‘起’,又无‘中’,又无‘讫’。”“但广大观众却很喜爱这部影片,他们很庆幸在影片中再度看到从前的夏尔洛……并不太多地表现心理状态,也不大谈社会学和哲学的夏尔洛。”

可是,恰恰有人就非常武断地认定了这部影片的社会意义。一些大资本集团的喉舌报纸如此攻击“卓别林还从来没有变得这样强硬和叛逆过。……他更明显地成为企业巨头们和警察的公开敌人了,人们是不会饶恕他的。”

在纳粹党掌权的德国,《摩登时代》遭到禁映。希特勒政府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命令其在巴黎的代表,以盗窃他人作品罪控告卓别林。这个戈培尔在德国大资本家的支持下,于1933年获得德国电影托拉斯的领导权。设在巴黎的托比制片厂即属德国公司,该厂在希特勒上台前的1932年拍过《我们要求自由》。系由法国导演雷纳编剧、导演,其中也提出了失业和机器的问题。但因为雷纳未依法取得剧本的著作权,所以托比就能以制片厂拥有本片的名义,诬蔑《摩登时代》抄袭该片。他未征求雷纳的同意,就迫不及待地指控卓别林。

然而,在法庭辩论时,雷纳的证词击败了托比。雷纳一开始就宣称:他对能给予他的老师一些微小的帮助感到骄傲。《我们要求自由》的真正创作者所作的证词,使戈培尔的下流手段落空。卓别林没料到的法西斯分子气势汹汹打上门来的第一次较量,就在友好的、正直的法国艺术家的支持下获胜了。

《摩登时代》在洛杉矶上映时,卓别林一如既往在影院厅灯熄灭后,进去观察观众们对影片的反应。这次,他出入几家电影院的结果是,发现了一个既成事实:自《城市之光》上映5年后,一些生来就不知道“无声片”为何物的儿童们,都不了解《摩登时代》中的人物,为什么不说话光打手势?

1916年以来,卓别林就保持着收集影片信息反馈的作法:他总是抽查式地找一家大众化的影院,出其不意地放一部尚未公映的影片。他每次以极度不安的心情等待着结果,然后通过剪辑、修改去掉某些拍摄中认为是很不错的画面。

他非常重视各类观众的初步反应,尤其是重视儿童的反应。他要是懊丧地说,孩子们看到某个插曲或某个镜头时没有发笑,他的合作者、工作人员就知道他要下决心剪掉或重拍这一场、这个镜头了。他在《巴黎一妇人》上映时,曾说过:“我从不努力地去献媚观众,但我也从不企图阻止观众发表意见。”

这一次,洛杉矶新一代儿童的反映,以及一些朋友们的态度,促使他下了决心。没过多久,他就宣布,他的下一部电影将是对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