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库图佐夫
5610600000003

第3章 统帅的成长(1)

1家庭的熏陶

库图佐夫(米哈依尔·伊拉里奥诺维奇·库图佐夫〔戈列尼谢夫-库图佐夫〕)1745年9月16日生于彼得堡。他的家庭是古俄罗斯的一个名门望族。复姓戈列尼谢夫·库图佐夫始用于15世纪,当时库图佐夫家族中有个叫瓦西里的,人们给他起了个绰号“戈列尼谢”(注“戈列尼谢”意为“皮靴筒”),从而全族的人都被称为戈列尼谢夫-库图佐夫。

库图佐夫家族在俄国历史上曾显赫一时。远在13世纪,库图佐夫的一位叫加夫里尔的先人,在亚历山大·涅夫斯基麾下参加过著名的1242年涅瓦河会战,抗击瑞典人,作战英勇顽强,荣立战功。在俄国中央集权政府建立和巩固时期,库图佐夫族人曾在军队和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

库图佐夫的父亲,伊拉里翁·马特维耶维奇是一位博学多才的高级军事工程师。根据他的设计并在他的领导下,修筑了一些边境地区和城市的军事工事。叶卡捷琳娜大运河也是他参与设计的,这条运河保护了彼得堡,使其免遭涅瓦河泛滥的危害。

伊拉里翁·马特维耶维奇在彼得一世时代从军,在军内供职达三十多年,后因病退休,时为中将军衔。退休后他继续在民政部门供职,因他享有很高的威望,向他诉冤和请他出主意的人常常络绎不绝。他还经常对国家大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国家的一些重大决策也常常参考他的意见。

库图佐夫的母亲出身于别克列绍夫家族,在他幼年时就已去世。当时父亲正在外地,是祖母担负起了抚养他的责任。当父亲回到彼得堡后,教养儿子的事便由他承担起来。他对孩子的智能发展十分注意。库图佐夫从小就表现出强烈的求知热情。

然而,在库图佐夫成长过程中,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伊万·洛吉诺维奇·戈列尼谢夫-库图佐夫海军上将。他是本家亲戚、父亲的好朋友,是当时最有教养的知名人物之一。

1762年至1802年的40年间,这位海军上将一直担任海军武备学校校长。这所学校是当时俄国惟一的海军学校,几乎所有的俄国海军军官都曾在这里受过培训。他还曾任海军学院副院长、俄国科学院院士等职。

库图佐夫海军上将撰写过许多有关海军作战艺术的著作。他精通法文和德文,曾将许多外国作家的作品译成俄文,如保罗·戈斯特著的《海军作战艺术》、伏尔泰的中篇小说《查第格的命运》。这位海军上将是当时公认的热心藏书家,在他家的图书室里,收藏着许多有关陆军、海军和其他科学领域的优秀作品。常常有一些知名学者、文学家和军事家到他家去做客。

年轻的库图佐夫在母亲去世后一段时间里,寄居在海军上将家中。他很快掌握了法语和德语。在海军上将这位富有经验的教养人的指导下,他在图书室里学习各种学科的知识。

在海军上将家里,少年库图佐夫有机会接触到许多社会精英,在那里经常进行各种交谈,许多话题都使他感到极大的兴趣,他对每件事都注意倾听、认真思索,如饥似渴地从中吸取知识。海军上将看到这孩子聪颖过人,对他更是倍加关注。

2 炮兵工程学校的高才生

无论是库图佐夫的父亲,还是库图佐夫海军上将,他们都认为应当使他从少年时代起就接受军事训练,但是在专业的选择上,他们的意见是有分歧的。当时可供少年选择的军事学校有四类:陆军、海军、炮兵和工程兵学校。后来家里决定送他进工程兵学校学习。

1757年,12岁的库图佐夫成为工程兵学校一年级学员。选择这所学校不是偶然的,因为他的父亲就是从这所学校毕业的,是一位军事工程师。当然,这里还有其他考虑。

工程兵学校是1712年由彼得一世创建的,他对培养俄国军事工程师的事业非常重视。但是,在国家向西方开放的年代里,行政管理实权掌握在外国人手里,军队中实行的是普鲁士制度,学校也深受其影响。

1756年办事干练的И·И·舒瓦诺夫出任炮兵总监,他采取了一些重大措施,改善军官培训体系,1758年他将工程兵学校与炮兵学校合并为一所学校。

工程兵学校很快成为俄国军事工程学术思想的中心,这所学校不仅培养出一大批有才干的军事活动家,而且在发展俄罗斯民族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是这所学校的学员。

学校的基本学科是枪炮学、筑城学和战术。除学习军事知识外,学员还要接受广泛的文化课教育,他们学习历史、地理、几何、三角、代数、物理、文学、法语和德语。在谈及未来的军官掌握历史知识的重要性时,И·И·舒瓦洛夫指出:

“在青年人心中,历史灌输的道德观念胜于启迪人的说教,而对军人来说,历史的优越,则是难以形诸语言的。”

数学教员Я·И·科泽尔斯基大尉很有威望,受到学员的尊敬。由他编著的《算术学》和《力学》是最早一批用俄文写的教科书,他还将许多外文书籍译成俄文。

Я·И·科泽尔斯基的一本主要著作《哲学》问世,是俄国政治思想发展中的重要事件,它对青年人有很大的影响。书中反映了作者的战争观。他认为战争是巨大的灾祸,但对保卫自己国家的战争,他认为是正当的,在书中他写道:

“世界上谁也没有权利打仗,除了那些不打就不足以维护正义,不打就没有别的出路的备受欺侮的人。”

Я·И·科泽尔斯基反对压迫普通人,反对地主侮辱农奴,他写道:

“我们俄罗斯民族,习惯把穷人称为不幸的人,把普通人称为小人。我认为,应该把那些不劳而获的人称为不幸的人,这种人也许只有靠人施舍,而把那些行为不端的人称为小人。”

Я·И·科泽尔斯基不仅启迪了库图佐夫的数学才能,还帮助他形成自己的世界观。

伟大的俄国学者罗蒙诺索夫对学校学员也有很大影响。罗蒙诺索夫由于在莫斯科大学与И·И·舒瓦洛夫共事,从而认识了他的哥哥炮兵总监尼古拉·舒瓦洛夫,并帮助他改进了学校的教学计划。学校的学员曾去科学院听罗蒙诺索夫讲课,直接受到他的教诲。库图佐夫就曾饶有兴趣地聆听过罗蒙诺索夫的讲课。

库图佐夫在校期间,正值俄国与普鲁士交战。在战争中俄军取得一些重大胜利,大败腓特烈经过严格训练的不可一世的军队。罗蒙诺索夫在讲演和颂诗中热情赞颂这些胜利,歌颂俄国士兵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天才的罗蒙诺索夫在当时已预见到科学在军事发展中的意义。他曾说:“没有科学的军事是行不通的。”这些都给年轻的库图佐夫以很大的精神鼓舞和启发。

库图佐夫各科学习成绩优异,他的业余时间大部分用于阅读。学校里的图书馆规模虽然不大,但书籍的品种齐全,给他阅读提供了许多方便。除书籍外,那里还有多种外文报纸和杂志。

库图佐夫在校期间接受了正规教育,他在不同领域里获得了广博的知识,后来他在此基础上超过了周围的许多人,获得了杰出的成就。在他的履历表中他是这样填写的:

“会读写俄文、法文和德文,通晓几何学、部分代数学、力学、筑城学和枪炮学。”

1759年12月,库图佐夫完成了学业。在И·И·舒瓦洛夫发布的命令中写道:

“查炮兵学员库图佐夫勤奋好学,通晓语文与数学知识,有志于工程事业。从即日起提升为工程武备学校一级军士技术员……留校工作,协助军官任教。”

库图佐夫留校工作一年半,教数学。同时继续自学深造,在校期间他阅读了大量军事学术、军事历史和哲学方面的书籍。

3 踏上征程

在学校当教员的前途对血气方刚的库图佐夫来说,并没有多少吸引力。俄国军人的战斗功绩打动了他的心,使他产生了一种参加战斗生活,并献身于军事事业的强烈愿望。1761年6月,经他恳切请求,他被派到驻守彼得堡的阿斯特拉罕步兵团任连长。

就这样,在国家内政、外交处于重要转折时期,库图佐夫登上了军事活动舞台。

18世纪后半期,以俄国地主和商人为核心的民族国家进一步得到巩固,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产量大增。同时加速了封建农奴经济的解体过程,资本主义的基础逐渐形成,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俄国同西欧各国的贸易往来得到加强。

由于国内对农奴的剥削和压迫日益加重,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农奴开始了反对地主残酷压迫的斗争。1773年至1775年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起义,给沙皇政府以沉重的打击。但是任何动摇专制独裁的农奴制度的企图,都是沙皇政府所不能容忍的,在政府的血腥镇压下,农民起义失败了,普加乔夫被杀害。

为了有效地解决国内外政治问题,强化自己的军事实力,沙皇政府全力改善和扩充军队。彼得一世时期,战时军队总数只有二十多万人,到了18世纪末则发展到五十多万人。

库图佐夫的军事生涯,一开始便卷入了频繁出现的重大军事事件之中。当时七年战争(1756—1763年)尚未结束,这场欧洲列强纷纷卷入的战争,是18世纪中期的重大事件。战争的一方为英国和普鲁士,另一方为法国、奥地利、俄国、萨克森和瑞典。参战国在战争中各有所求,俄国则意在打败普鲁士,以消除对自己国境安全的隐患。

在七年战争中,俄国在大埃格斯多夫战役(1757年)和库纳多夫战役(1759年)中,痛击了由腓特烈二世亲自统率的普军。1760年俄军攻入柏林,1761年攻陷强固的要塞科尔贝格。俄军的胜利促成普军在战争中的彻底失败。

库图佐夫虽未直接参加七年战争,但他关注战争的进程,认真研究过历次重大战役。他的军事学术观点,受到俄军作战经验的很大影响。

七年战争中,普鲁士军事方面的弊病彻底暴露出来,腓特烈二世“正统的”普鲁士军事体系瓦解了,它在俄军中曾享有的威信动摇了。

年轻的库图佐夫觉察到军事艺术上将发生的变化,在他任连长职务期间的活动表明,他已开始注意运用七年战争期间积累的战术方面的经验。

库图佐夫任连长职务约一年,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他几乎把全部时间都用在部属中间,训练他们操枪、列队、急行军。他精力充沛,知识面广,关心部属的生活,因而深受士兵的爱戴。

1762年3月,库图佐夫意外地被任命为雷瓦尔省省长别克斯基公爵的副官,同年晋升为大尉。其实,在达官贵人手下当副官,并不是他所向往的,幸亏任职时间不长。1764年,他到驻波兰俄军中任职。

4重任在肩

库图佐夫在波兰的时间不长。1767年他参加了新法典编撰委员会的《新法典》草案编写工作。

新法典编撰委负会是由叶卡捷琳娜二世授意成立的,其任务是拟订国家各种基本法草案,以取代过时的《法律大全》。为了在欧洲树立一个文明君主的形象,叶卡捷琳娜二世把这件事搞得声势浩大,轰动一时。委员会办事机构中,有些人是从部队抽调的年轻军官,其中就有库图佐夫。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作会议记录,研究委托书,草拟法律草案的个别章节。

在委员会工作期间,库图佐夫对社会情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一些代表在发言中反映农奴生活贫困状况,揭露地主的胡作非为,要求尊重人格等,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编撰新法典的工作结束后,库图佐夫又回到了军队。1769年,他参加了镇压波兰贵族党人的军事行动。因为同波兰贵族零散部队进行的都是一些小规模作战,虽然他的部队曾多次获得胜利,但他自己承认,当时对什么是战争还没有真正深入理解。

5 勇过老兵的少年新秀

俄国在18世纪后半期,因生产力的发展,急需扩大同海外市场的经济联系。为了争夺黑海出海口,俄国与土耳其的利益发生冲突。因土耳其政府不准备放弃其侵占俄国土地的政策,这就导致了俄土之间的长期战争。

1768年,土耳其在西方列强的怂恿下对俄宣战。俄国为抵抗土军派出两个集团军,第1集团军由鲁缅采夫指挥。

当时,库图佐夫任第1集团军作战处长,在战斗中表现出杰出的参谋才能。

1770年6月,在与土军进行首次大交战中,跟随先头部队作战的库图佐夫,表现突出,深受鲁缅采夫的赏识。

1770年7月,在两次交战中,俄军又重创土军,土耳其宰相统率的军队主力被歼灭。在交战中,库图佐夫出生入死,率掷弹兵营快速追击溃逃的土军。由于作战有功,他被晋升为一级少校衔作战处长。

库图佐夫时年25岁,他的军事素养和进取精神,是集团军司令部内占据着几乎所有职位的外籍军官望尘莫及的。由于他不能容忍司令部内普鲁士军官拉帮结伙横行霸道的行径,从而引起他们的不满,便以“司令部无该职空缺”为借口,将库图佐夫排挤出集团军司令部。他以一级少校衔被调至斯摩棱斯克步兵团任职。

在1771年11月波佩斯特战役中,库图佐夫一直坚持在激战中心地区,并不顾危险将重要情报送交到指挥部。由于他作战勇敢,被晋升为中校。

1772年,库图佐夫奉调克里木集团军。1773年11月到1774年4月,他在独立支队内任职,曾参加进攻土军金布恩要塞。在战争临近结束时,库图佐夫在В·И·穆辛—普希金将军的支队内任营长,在克里木南部作战。他率部抗击在阿卢什塔附近登陆并在舒马村占领坚固阵地的土军登陆部队。激战中库图佐夫高举军旗,身先士卒,率领全营冲锋陷阵,英勇厮杀。在他的勇敢精神鼓舞下,全营士兵突破敌人阵地,乘胜追歼土军,攻占了舒马村。

集团军总司令В·М·多尔戈鲁科夫上将曾有这样的评语:

“指挥掷弹兵营的库图佐夫中校,乃一代少年新秀,着实成熟,与敌作战,勇过者兵。”

在伊斯马伊尔战役中,库图佐夫身负重伤,子弹从他的左太阳穴和眼睛之间的部位射入穿透了颅骨,从另一侧穿出,但未伤及大脑。医生认为他伤势严重无法医治,可他最后还是活了过来。回到彼得堡后,从1776年元旦起,他获准休假一年并去国外就医。叶卡捷琳娜二世还亲自过问库图佐夫的事,曾说过:

“必须爱护库图佐夫,他将成为我的大将军。”

库图佐夫在国外一年有余。他到过德国、英国和奥地利。除治病外,他还考察了解了西欧各国军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拜会过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和奥地利统帅拉西将军。

6 在名将苏沃洛夫麾下

1768~1774年俄土战争以土耳其大败而告终,土耳其被迫签订了小凯纳尔贾和约,俄国获得了出海口,克里木汗国宣布脱离土耳其而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