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爱国主义教育丛书:郑观应
5619900000011

第11章 热衷教育与医学的晚年生活

辛亥革命以后,郑观应已是70多岁的老人了,没有过去那样充沛的精力和活动能力了。他除了在轮船招商局中做一点工作外,大部分时间是在从事教育,而主要的教育活动又是围绕着招商局所需要的人才进行的,他担任了招商局公学住校董事,商务中学的名誉董事。

在最后的10多年时间里,他在经济方面的言论和活动相对地减少了,而在教育方面的言论则逐渐增加。这时的郑观应,很像是一个教育救国论者,把教育的地位抬得很高,把它看作是实现富强的一个重要手段。他重复几十年的“兵战不如商战”的观点,认为商战的人才,都是出自于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维系着国运的盛衰。但中国的教育制度却是“有名无实”,很少能培养出有用人才。因此,中国不富强则已,如果想要富强,则必须效法日本先抓学校,先从教育入手不可。

但郑观应和当时提倡教育的人不同,在把旧学抬到很高位置上的同时,认为学习现代技术也很重要,而且根据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把学习驾驶技术放在很重要的地位。他说,航业乃国家之命脉;航学是航业的桥梁。为国富民强,防止商利被外国人侵掠,航业必须大力扩展,要发展航业,必须大力培养服务人才。他还盛赞为此目的而设立的招商公学,把它提高到商局的“根本之图”和“为国家富强之助”的地位,并展望未来说:“他日人才辈出,乘长风,破万里波,与欧舶美舰并驱争先,为我航业放一异彩。”表现了他的爱国思想。

郑观应少年时代就身体不好,壮年以后疾病更多。他患过肺结核,尤其是哮喘病长期折磨着他。为了同疾病作斗争,他少年就开始学习医学,几十年来,在忧国忧民、举办近代企业的同时,业余爱好医学。经过多年努力,辑成了《中外卫生要旨》一书。他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认为中西医合璧,取长补短地进行治疗比较有效。用西医的科学方法,来验证中医的合理性;用中医的长处,补西医之不足。在当时,提出中西医“弃短补长,中西合璧”主张的,还没有第二个人。郑观应对于中西医合璧的主张不仅是他一生思想开明的又一证明,而且也说明他有较深的医学造诣。这也是他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结晶。

到郑观应年过古稀,身体更加不如以前,各种疾病特别是哮喘病使他的生命受到威胁。1914年,73岁的郑观应病情加剧,家属也为之不安。就在这一年,他开始准备后事,写了遗嘱的定稿,并再次提出辞职养病。

在1921年5月28日的股东常会上,郑观应又被选为留任董事,但80高龄的他确实是又老又病,决心辞退了,遂写了长篇辞职书。这时,他最亲密的老朋友盛宣怀已死去3年了,自然也不会有哪一位坚决挽留他。1922年5月,郑观应病逝于上海提兰桥的招商公学宿舍内二楼,终年81岁。死后,招商公学停课3周,出殡至联谊山庄,仪式很隆重,是按清朝道台⑩的仪节出殡的。1923年夏天,郑观应的三子护送灵枢回乡,葬于澳门前山。

郑观应于1858年到上海学商,到1922年去世,经营商务达60多年之久。除独资开设过揽载行之类的商务机构外,没有独立开设过一家工厂,却是很多厂矿企业的股东。他所经营的无论是商务机构,还是近代型企业,都是当时一流水平。而且许多都是作为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的对立物出现的,并争夺回一定的权利,由此可窥见他的商务能力和爱国思想的一斑。他富强救国的事业心是非常强烈的,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精力都放在如何把企业经营好,通过“商战”最大限度地夺回被洋人侵占的权益;考虑如何把政治制度改革得适合于加速民族工商业发展的要求,以及如何使中国致富致强体现于著述之中。中国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不断加深的社会,郑几十年如一日地忠于自己的爱国信仰,坚持富强救国并付诸实践,身体力行,的确是件极不容易的事,值得我们大家尊敬、学习。

注:

①买办: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服务的中间人和经理人。原指欧洲人在印度雇佣的当地管家。在我国,指外国资本家在旧中国设立的商行、公司、银行等所雇佣的中国经理。“买办”一词,明代专指对宫廷供应用品的商人,清初专指为居住广东商馆的外商服务的中国公行的承办人和管事人。鸦片战争后,废止公行制度,外商乃选当地中国商人代理买卖,仍称买办。其性质既是外商的雇员,也是独立商人。

②子口半税:旧中国海关征收的一种国内关税。凡进口洋货运销中国内地或出口土货从内地运销国外,除在口岸海关完纳值百抽五的进口税或出口税外,另缴2.5%的子口税,以代替沿途所经各内地关、卡应征的税、捐和厘金。当时以海关所在口岸为“母口”,内地关卡在地为“子口”,因此把这种代替内地关、卡应征的各种捐税称“子口税”。1931年废止。

③厘金:亦称“厘捐”或厘金税,旧中国的一种商业税。主要是在水陆交通要道设立关卡征收,1853年开始实行。当时清政府为筹措军饷以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最初在扬州仙女镇(今江都县江都镇)设厘金所,对该地米市课以1%的捐税。1%为1厘,故称“厘金”。以后各省相继仿行,遍及全国,不仅名目繁多(如坐厘、货厘、统税、统捐、产捐税、落地税、山海捐、铁路货捐等)税率亦极不一致,且不限于百分之一,成为反动政权剥削人民的一种手段。1931年裁撤厘金。

④、⑤、⑥总办、督办、帮办、会办:清代后期,中央及地方都有临时设置的机构,其主管官称督办或总办,副职称会办,资格比会办略次的称帮办。

⑦昭信股票:清政府为偿付对日赔款而举借的内债,也是旧中国最早发行的公债。1898年发行。总额库平银1万万两,年息5厘,以田赋、盐税为担保,前10年只付息,后10年本息并付,20年还清。募集集款10万两以上的人,由各省报请给奖。业务由户部设昭信局、各省设分局办理。所募债款有限,流弊很多,受舆论抨击。当年9月,清政府被迫下令,除已认定款约2000万照收,官员仍准请领外,民间停办。

⑧户、兵、工、吏、礼、刑:从隋唐开始,中央行政机构设户、兵、工、吏、礼、刑六部。其中户部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兵部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工部掌管全国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礼部管理礼仪、祭享、贡举等职;刑部掌管全国的法律、刑狱事务。

⑨守制:即守孝。旧时值父母或祖父母之丧,子与承重孙(长房长孙)须谢绝人事,做官的解除职务,在家守孝20个月。意指遵守居丧的制度。

⑩道台:通员的别称。清乾隆时设分守、分巡道,多兼兵备衔,管辖府、州,成为省以下府、州以上的高级行政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