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电令勒布阻止莱因哈特冒险向列宁格勒推进。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布伦内克向德军统帅部解释说,第41装甲军无法通过卢加,因为苏军卢加战役集群的抵抗太强,第41装甲军是被迫转向贝帕斯湖的。
哈尔德对这个解释很满意,他不准备再就这个问题与希特勒争论了,因为在10日晚上,希特勒曾就这个问题与布劳希奇进行了长时间的争论。
哈尔德通知布伦内克将改变行军路线的理由写成报告,呈报给希特勒。哈尔德在日记中写道:“元首对军事细节进行无休止的干预行为,就像正在蔓延的瘟疫一样,使前线将领们的指挥十分被动。”
德军第18、第16集团军的兵力明显不足,越往东推进地域越宽阔,行进中的各部队像扇子一样地散开,部队与部队之间出现了大的间隙。位于北方集团军群左翼的第18集团军(8个步兵师),一路上需要占领很多的海港和海岛,还要负责歼灭波罗的海沿岸的苏军逃兵,同时要为第4装甲集群提供左翼掩护。
另外,当北方集团军群向东北的列宁格勒地区推进时,与其紧邻的中央集团军群向正东的斯摩棱斯克推进。结果,两个集团军群无法互相掩护。
希特勒通过陆军部不断地遥控勒布,命令他将第18集团军的一些师调离第4装甲集群,去消灭波罗的海港口的苏军,这样一来,左翼的兵力更加不足了。
此时,在北爱沙尼亚的皮亚尔努-塔尔土一线,伊万诺夫的苏军第8集团军建立了一道防线,防线的一端位于里加湾,另一端位于贝帕斯湖。该防线处于德军第18集团军前进的正面。
在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右翼第16集团军,战线兵力不足的问题显得更为严重。因为希特勒曾经下令: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北方集团军群的右(南)翼必须强大到足以支援中央集团军群。
不久,希特勒听说伊萨柯夫指挥的苏军第22集团军在涅韦耳西部建立了新防线。为此,希特勒把第23步兵军从第16集团军抽调到中央集团军群;又把第16集团军近60%的兵力调到中央集团军群的南翼。经过希特勒的一番调动,北方集团军群在伊耳缅湖以南的正面中央形成了真空地带,也就是第4装甲集群的两翼完全暴露了。
希特勒在军事指挥上有个明显的弱点:他凡事都想急于求成,但又兵力不足。在希特勒的胡乱指挥下,第4装甲集群成了孤军,它既无法封锁波罗的海,又难以对付列宁格勒地区的苏军,原因是缺乏步兵支援。希特勒已经把步兵部队调到遥远的翼侧;调到波罗的海港口、海岛;调到白俄罗斯的森林地带掩护中央集群去了。
7月12日,征得勒布同意,赫普纳决定停止第41装甲军在卢加公路线上的推进,改派该军从贝帕斯湖东岸向纳尔瓦进发,再从西部越过波罗的海沿岸比较开阔的地域进攻列宁格勒。
当德军第41装甲军向北进发时,它与第56装甲军被1条160多公里宽的森林、沼泽地带分割开来。两军之间的森林和沼泽中只有一两条路,坦克难以开进去,两军之间无法相互支援。而德军步兵部队落在装甲部队后面很远。
曼施坦因的第56装甲军向德诺和伊耳缅湖缓慢推进,在其没有掩护的右翼旧鲁萨和伊耳缅湖南面,苏军正在集结重兵。
7月14日,在纳尔瓦东南卢加河下游,德军第41装甲军强渡成功。
7月14-18日,在索利齐一带,在空军的支援下,苏军向德第56装甲军发动反突击,迫使德军撤退了40公里。
苏军在丢失了波罗地海沿岸大片领土后,其兵力不仅没有太大削弱,反而由于集中起来而变得越来越强。德军第4坦克集群被迫转入防御,等待步兵部队的增援。至此,德军在4天内进抵列宁格勒城下的狂妄计划破产了。
在奥洛涅茨一带,芬军主力一举突破了苏军防线,苏军第7集团军被击溃。至7月15日,经过近一周的进攻,德军和芬军也无法进抵列宁格勒。
在爱沙尼亚,德军第18集团军一部,于7月10日向塔林方向进攻,遭到苏军第8集团军的顽强阻击。
勒布向希特勒报告说:“突袭阶段过去了,我军遭到苏军的顽强抵抗。未来作战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分阶段实施。”
希特勒对该报告十分不满,他于7月17日向勒布表示,准备调第3装甲集群支援北方集团军群。
7月19日,希特勒下达第33号指令,命令北方集团军群应建立步坦协同体系,解除正面的威胁后,方可进攻列宁格勒方向。
7月21日,希特勒亲赴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督战。在作战会议上,他说:“我军必须早点占领列宁格勒和芬兰湾沿岸,以消灭苏军舰队。列宁格勒战役的关键在于快速切断莫斯科-列宁格勒铁路,阻止列宁格勒的苏军撤往莫斯科。”
起初,希特勒认为北方德军的兵力已经足够了,但将领们均认为急需增加八九个步兵师。勒布说:“我们需要35个师,而我军在增援中央集团军群4个师外,只剩下26个师了,无法同时完成几项任务。而且,我军主要进攻方向的伊尔门湖两侧,大多是森林和沼泽地带,不利于我装甲部队的行动。”这时,希特勒也感到兵力有些不足。
7月30日,希特勒下令:“北方集团军群应把主力用于伊尔门湖和纳尔瓦之间,继续向列宁格勒方向推进,合围该市并与芬军会师。”
为了分担北方集团军群东南部的压力,希特勒下令:“当北方集团军群右(南)翼需要掩护时,中央集团军群左翼应给予增援,空军第8航空军应将攻击的重点从中路转向北路的列宁格勒地区。”
不久,征得希特勒同意后,勒布改变了原来的兵力部署:第18集团军主力继续攻打爱沙尼亚的苏军,夺取沿海港口和岛屿;第16集团军右翼部署在伊尔门湖以南一带,除了负责掩护军群的东南翼外,它的主力分成东、西、中3个突击部队,向列宁格勒方向推进;第1、第28军和第56装甲军从诺夫哥罗德、拉多加湖方向绕到列宁格勒的东面,切断苏军撤往莫斯科的道路;在中路,中央集团军群将第50军还给北方集团军群,第50军负责进攻卢加方向,再进攻列宁格勒;在西路实行辅攻,第41装甲军和第38军从卢加河下游经过赤卫军城,从西面进攻列宁格勒。
在勒布的部署下,德军对列宁格勒形成了东、西、中三面合围态势。勒布吸取了装甲部队陷入森林、沼泽地的教训,决定以步兵部队通过森林、沼泽地,从而发动主攻,装甲部队绕抵列宁格勒作为第二梯队伺机而动。
苏军也没有闲着,他们利用3个星期的战斗间隙加强了防御力量。
7月下旬,苏军又将卢加战役集群扩大为3个独立战役军团。后来,苏军的预备役第34集团军加入西北方面军。同时,列宁格勒政府加快了组建民兵师的步伐,动员民众抢修防御工事,进一步作好战役准备。
到7月底,苏联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处境依然堪忧,主要是因为芬军从拉多加湖东、西两面威胁北方方面军。普申尼科夫司令派第23集团军防守列宁格勒北部的卡累利阿地峡,他又派戈列连柯第7集团军防守拉多加湖与奥涅加湖之间地带。开战以来,这两个集团军已经被德军击退了129公里。斯大林要求苏军坚决、彻底地歼灭敢于进犯之敌。
在爱沙尼亚方向,8月7日,德军第18集团军第26军占领拉克韦雷、昆达,进抵芬兰湾南岸。苏军第8集团军被分割为两部分:第11步兵军撤到东部的纳尔瓦,第10步兵军撤到爱沙尼亚的首都塔林。德军继续向纳尔瓦追击,企图与第4装甲集群第38军在纳尔瓦会师。
在列宁格勒南部战场,8月8日,德军第41装甲军和第38军,从卢加河下游进攻赤卫军城方向。苏军奋起反击。8月13日,德军击溃了苏军。
由于气候恶劣,在卢加方向和诺夫哥罗德方向的德军于8月10日才开始进攻。在卢加一带,苏军击退了第4装甲集群第50步兵军的多次进攻。在诺夫哥罗德西南一带,德军第16集团军击败了苏军第48集团军。
为了防止德军从东南方向进攻列宁格勒,苏军第34和第11集团军,于8月12-14日在旧鲁萨出发,向西北推进约60公里,严重地威胁着德国第16集团军的侧后翼。勒布立即把德军第56装甲军和北方集团军群惟一的预备队党卫队“骷髅”装甲师,调往旧鲁萨附近洛瓦季河一带。同时,勒布向陆军司令部紧急求援。
纵观整个苏德战场,德军在基辅、斯摩棱斯克和列宁格勒3个主攻方向全面进攻,取得了一系列胜利,苏军受到重创。但德军逐渐失去了优势,向东推进的德军战线越来越长,进攻正面越来越宽,伤亡和消耗急剧增大,德军在兵力不足和补给方面的困难越来越大,推进速度明显降低。可见,德国的战争潜力已经发挥到了极限。相反,苏军广大官兵的战斗经验逐渐丰富,指挥能力大大提高,增援部队源源不断。
到了8月中旬,除了实力雄厚的中央集团军群外,南方和北方集团军群均没有完成“巴巴罗萨”作战计划规定的阶段性任务。
到此,北方集团军群的闪击战开始走向失败,这是因为波罗的海大部分地区以及列宁格勒的所有接近地,均不适合装甲部队的行动,德第4装甲集群陷入了森林和沼泽地带。
曼施坦因满腹牢骚,要求把所有的坦克撤出北方集团军群的所属战区,因为在这里无法发挥坦克的优势。莱因哈持和赫普纳也认为贝帕斯湖、伊耳缅湖地区不适合坦克作战。惟一的出路是使用步兵,但这会减缓推进速度。
希特勒、最高统帅部和许多高级指挥官没有指挥过装甲部队。在西欧平原,德军曾使用过坦克群,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因此,希特勒等人认为坦克是解决一切战争的万能武器。
事实上,指挥装甲部队作战要懂的事情太多了,而希特勒等人所制定的北方集团军群进攻计划,其实是在地图上划划线。该计划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所依据的是德军最高统帅部将领们盲目乐观的想象力。
希特勒性格急躁,总想在顷刻间就获得胜利。战前,本来德军参谋部作战筹划非常严谨、周密,但后来都被希特勒全面否定了,因为他在军事上是个外行,他看不懂厚厚的一大堆作战计划。德军参谋部被希特勒的心血来潮和朝三暮四的思想所左右。如此一来,德国统帅部在波罗的海地区以及列宁格勒的战争计划缺乏周密的长远筹划。
德军前线将领们急需统帅部提供长远而详尽的军事计划,但希特勒每次有了新想法,就立即向前线部队下达命令。希特勒对战术细节不断干预,最终引起了前线指挥的混乱。有趣的是,正因为如此,苏军统帅部很难猜中希特勒的下一步进军计划。
当时的情形是,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很难完成希特勒规定的任务,列宁格勒约有300万人口,几乎每天都有50万人在修筑工事。苏军有源源不断的预备队,提供增援毫无困难。列宁格勒地区还组建了很多工人民兵师。
列宁格勒外围森林里的德军第4装甲集群只有3个装甲师,实力太弱了。它们每天的平均推进速度到8月降至2公里多一点。
战后,苏军将领的著作里一般不提地形与空间对德军的影响,而把德国的失败归结于苏军的胜利。但正是因为有大片森林和沼泽地做掩护,再加上列宁格勒苏军的顽强反击,才使德军3个装甲师和1个党卫军“骷髅”装甲师的进攻彻底失败。
1941年7月底,德军第一次空袭莫斯科。当时,斯大林决定报复德国人。专家们筛选了多种方案,最后确定了其中一种方案:如果轰炸机装满燃料,载弹不超过750公斤的话,从厄塞尔岛起飞轰炸柏林(全程近900公里),返航后还能剩下一小部分燃料。
8月1日,斯大林批准了该计划。经过几天的准备,8月7日21时,波罗的海舰队航空兵驾着13架轰炸机从厄塞尔岛的机场起飞,其中12架每架携带了6枚800公斤炸弹,另1架携带了1枚1000公斤炸弹。
这次空袭给柏林造成的损失不大,但政治影响更大。苏军这次空袭的指挥官为空军上校普列奥布拉斯基,他与其他4名飞行员因功荣获“苏联英雄”称号。后来,普列奥布拉斯基出任海军航空兵司令。
1941年8月7日至9月5日,苏军一共分10次空袭柏林,先后出动飞机86架。
为了占领厄塞尔等岛,防止苏军继续空袭柏林。1941年9月,德芬军队发动了“北风行动”。
除了空袭柏林,波罗的海舰队航空兵还支援了陆军作战。1941年7月上旬,德军向里加、普斯科夫和塔林快速推进,德军运输船队经伊尔别海峡驶到里加等港。
波罗的海舰队的部分航空兵负责攻击德军运输船队,航空兵主力用来攻击向列宁格勒推进的德军装甲部队。比如7月10-15日,德军进攻奥斯特洛夫、波尔霍夫、沃洛索沃时,舰队航空兵出动683架次飞机,掩护在爱沙尼亚防御的第8集团军,还支援了在塔林作战的苏军部队。
4.芬兰人停下了脚步
1941年6月25-30日,苏军航空兵空袭了驻扎在挪威、芬兰的德国第5航空队及芬兰空军,击毁德机130架。
1941年6月26日,芬兰以苏军空袭其城市为借口,向苏联宣战。1941年6月底,在芬兰空军和德国第5航空队的支援下,德芬军队在芬兰毗邻苏联北极地区的边境一带展开了兵力。德军“挪威”集团军司令部设在芬兰中部的罗瓦涅米。
该集团军的进攻计划分为3路进军:
北路进军:德军挪威山地军,军长迪特尔上将,下辖山地步兵第2、第3师,兵力为27500人。北路德军的目标为攻占摩尔曼斯克尔,维护芬兰佩萨莫镍矿的安全。
中路进军:德军第36军,军长法格上将,下辖步兵第169师和党卫军“北方”战斗群。“北方”战斗群的兵力为1个满员师,下辖3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1个反坦克营、1个防空营、1个侦察营等部队。第36军兵力为4万余人。第36军的目标是占领白海的港口城市坎达拉克沙。
南路进军:芬兰步兵第3军,下辖芬兰步兵第3、6师和德军步兵第163师步兵第324团。南路的目标是向洛希进攻,切断基洛夫斯克铁路线。
“挪威”集团军共有4个师(包括“北方”战斗群),兵力为97041人,拥有1037门火炮、迫击炮,坦克113辆(坦克特别第40营和坦克第211营)。“挪威”集团军不包括芬兰第3、第6步兵师。
与三路德芬军队对峙的是苏军第14集团军,指挥官为弗罗洛夫中将。第14集团军下辖4个步兵师和拥有392辆坦克的坦克第1师(该师不久被调走,仅剩1个坦克营和1个摩托化步兵团)。第14集团军兵力为52600人,拥有1150门火炮、迫击炮。
总体上分析,在北极地区,苏军兵力约为德芬军队的一半,苏军处于下风;从战备上看,苏联第14集团军的战备充足,处于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