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库尔斯克坦克大战
5621400000001

第1章

在莫斯科会战和苏军冬季反攻胜利后,苏德双方都急需休整。德军更是精疲力竭,漫长的苏德战线相对沉寂下来。但是双方都在厉兵秣马,准备更大规模的决战,以夺取战争的主动权。

斯大林格勒战役以苏军胜利而宣告结束,德军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历时180天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震惊了世界,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从此,德军一蹶不振,希特勒也开始走下坡路了。

在苏德战场上,出现了有利于苏军在宽大正面上展开进攻的条件。西南方向上的情况对苏军最为有利,因为德军在那里的防线已被苏军摧毁。

在库尔斯克突出部的是苏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对德军的防线构成巨大的威胁。双方都向库尔斯克集结兵力,一场大规模的战役必不可免。

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袭苏联,一路势如破竹。截至7月4日,德军在南路推进了300-350公里。截至7月10日,德军在中路几乎占领了白俄罗斯的全部领土,向前推进了450-600公里。德军在北路向前推进了400-450公里,进逼苏联的西北重镇列宁格勒。苏联丧失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俄罗斯联邦的部分领土。

德军在侵苏战争前期达到了希特勒预想的目的,给苏军以极大的震慑,闪击战初战告捷。

在德军中路,7月底,斯摩棱斯克城周围的战斗进入了拉锯战阶段。虽然苏军最终没能收复斯摩棱斯克,没能守卫住莫斯科前面的“最后一道大门”,但是,却把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牵制在这一地区达两个月之久,极大地延缓了德军对莫斯科的进攻速度,且消耗了德军装甲兵团的战斗力,使得德军“装甲闪击”的战车第一次在苏军阵地前抛锚。

在德军北路,到9月初,列宁格勒与苏联其他地区的铁路联系中断,德军突入拉多加湖南岸,占领什利谢尔堡,完成了对列宁格勒的陆上封锁。之后,德军开始收紧夹住列宁格勒的巨钳,用大炮轰击,用飞机轰炸,企图以此来消磨苏联人的抵抗决心。

在德军南路,由于德军南方集群大的合围已经形成,很多苏军失去了有效的补给。至9月中旬,基辅附近的形势恶化了,很多苏军西南方面军的主力部队被德军南方集群分割包围。

9月19日,德军南路攻陷了乌克兰首府基辅。据西方史学家记载,在被希特勒称之当时“世界上史无前例的最大战役”——基辅战役中,苏军4个集团军被围歼,65.5万名指战员被俘虏。

整个苏联陷入危急之中,而德国的战车仍在隆隆地驶向莫斯科。一场猛烈的“台风”刮来,保卫莫斯科的战役开始了。

9月30日,希特勒亲自签发了进攻莫斯科的军事行动计划,此计划的代号为“台风”。进攻的德军不顾损失惨重,疯狂推进。

10月13日,被德军包围的苏联3个集团军经过英勇抵抗,大部被歼,余部退守莫扎伊斯克防线,有的在敌后展开了游击战。

至此,希特勒的“台风”计划的第一阶段行动完成,莫斯科的第一道防线被德军铁甲冲开了一道可怕的缺口。

从10月13日起,通往莫斯科所有重要作战方向几乎都开始了激烈的战斗。10月底,希特勒集中51个师,包括13个坦克师和7个摩托化师的兵力,再次强攻莫斯科。这时候,整个莫斯科成了一座与德军拼搏的大军营。

德军在最初的几天频频得手,以不快不慢的速度向莫斯科逼近。随着德军的逼近,苏军的抵抗也越来越顽强,常常是打得整营、整团不剩一个人为止。

12月3日,德军第四坦克集团军在遭受重大损失后攻占距莫斯科只有27公里的红波利亚纳。从这里,坦克最多一个小时便可以抵达莫斯科城。

此时,大雪覆盖了莫斯科周围绵延上千公里的河流、山谷、村镇以及桥梁、道路,也覆盖了希特勒军队的营帐、野战机场、坦克、大炮和车辆。

德军每个军队仅冻伤的官兵,少则数百,多则上千,战斗力因而锐减。由于严重的战斗减员和冻伤减员,德军兵力在一天天减少。

这时,以斯大林为首的国防委员会作出了在莫斯科近郊歼灭德军的决定,转入反攻,给敌人以毁灭性打击。

12月5日,德军则称之为“最黑暗悲惨的一天”,对苏军来说是整个莫斯科保卫战中最关键的一天。

这天,德军在环绕莫斯科周围320多公里的半圆形阵地上,全线被苏军制止住了。不仅如此,所向无敌的古德里安装甲部队第一次被迫后撤,不得不在冰天雪地上组织起防线。

12月5-6日,苏军利用德军预备队消耗殆尽、失去进攻势头的有利时机,出其不意地在加里宁至叶列茨一线开始了全线反攻,实施了加里宁、克林-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图拉、叶列茨和卡卢加战役,并在罗斯托夫和季赫温方向展开了积极的配合行动。

这条战线长达1000多公里,从莫斯科前沿,北起加里宁,南至叶列茨。瞬时间,信号弹腾空升起。大炮的轰隆声冲破了漫天大雾和清晨的沉寂。“喀秋莎”火箭炮炮弹划出一道道火光,冲向德军阵地。

从12月8日开始,德军被迫转入防御。此时,德国军官中弥漫着越来越浓厚的悲观情绪。

希特勒决定解除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元帅等高级将领的职务,自任陆军总司令,命令东线德军坚守待援。但是,德军仍然挡不住苏军的反攻脚步。

12月9日,苏第20集团军粉碎了德军的抵抗,将其驱逐出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苏联航空兵也来参战,且大大超过了德中央集团军群的飞机数量。

12月13日,德军在克林和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地区的抵抗被粉碎,丢下了大量大炮和车辆,仓皇后退。一路上,撤退的德军遭到苏军飞机的轰炸,损失惨重。

此后的几天里,苏军将德军赶出了加里宁、克林和耶列茨。苏军部队在对德军的大规模进攻中,缴获了许多武器和车辆。

苏联宣布,德军包围莫斯科的企图已经失败。正如苏联所说的,强大的苏联反击部队在空军的有力支援下,越战越勇,到1942年1月初,已经完全击溃了窜至莫斯科城下的德中央集团军群的突击兵团,德军被迫后退了100-250公里,从而解除了德军对莫斯科的直接威胁。

德军不得不承认 “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并且准备将部队撤往库尔斯克-奥廖尔一线作为德军的“冬季阵地”。

在莫斯科战役胜利的鼓舞下,最高统帅斯大林决定乘胜追击,发动全线反攻。斯大林说:“德军由于在莫斯科附近的失败而惊慌失措,而且他们过冬的准备很差,现在正是我们转入进攻的最好时机。”

斯大林的意图是:以西方正面为主攻方向,消灭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主力,夺回斯摩棱斯克。在北方,消灭列宁格勒附近的敌军,解除敌人对列宁格勒的包围。

1942年,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利用德军失去进攻势头的有利时机,在西方、西北和西南战略方向发起总攻,并以西方正面为主攻方向,向德军及其仆从军发动全线进攻。

正如斯大林所说的:“红军在因德帝国主义背信弃义的进攻而暂时退却以后,夺得了战争进程中的转折,由积极防御转入了有效进攻……由于红军的胜利,卫国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942年1月5日,斯大林发布指示:“不给德寇任何喘息的机会,不停顿地把他们向西驱赶。”

1月8日,苏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的舰桅高昂,海军战士们将炮弹填进炮膛,莫斯科郊外野战机场上的战鹰满载航空炸弹,振翅待飞。

从列宁格勒城外雪深齐腰的森林,到莫斯科以西冰封的大地;从静静的顿河流淌过的乌克兰平原,到黑海北岸的克里木岛,苏军在这条纵贯南北的战线上,9个方面军110多万将士整装待发,收复失地大总攻的战幕即将拉开。

随着红色信号弹飞上天空,一时之间从空中到地面,炮声隆隆,硝烟滚滚,苏军的全线总攻开始了。

苏军收复了莫斯科州、加里宁州、图拉州等莫斯科以西大部地区。至此,希特勒占领莫斯科的企图完全化为泡影。

在莫斯科会战和苏军冬季反攻胜利后,苏德双方都急需休整。德军更是精疲力竭,漫长的苏德战线相对沉寂下来。但是双方都在厉兵秣马,准备更大规模的决战,以夺取战争的主动权。

1885年4月12日,霍特出生在伯兰登堡。1904年,高中毕业后,以陆军士官候补生的身份考入军校。他从军校毕业后来到贝尔格的第72步兵团。一战时,霍特在第72步兵团担任作战参谋。后来,他请求赴前线作战,先后担任连长、营长和陆军航空部长,一战结束时,他成为某步兵师参谋长。

一战结束后,霍特被留在精锐的4000人陆军将校团中。1934年10月,晋升少将。1935-1938年,担任第18步兵师师长。1936年晋升为中将。1938年,霍特晋升上将,同时升任第15军军长。

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第15军隶属于南方集团军群第10集团军。第15军的推进速度很快,它在整个集团军进攻作战中起到了“尖刀”的作用。

1940年5月1日,在法国战役中,第15军转隶A集团军群第4集团军。第15军第一个突破缪斯河防线,立下赫赫战功。霍特晋升一级上将,升任精锐的第3装甲集群司令。

1941年6月22日,德国对苏联发动闪击战,第3装甲集群隶属中央集团军群。第3装甲集群长途奔袭。10月19日,霍特调任第17集团军司令。

1942年6月1日,霍特调任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同年底,霍特率部去拯救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在强大的苏军多重防御阵线下连续突破。第4装甲集团军在距斯大林格勒只有40公里处被苏军挡住了。

1943年7月3日,在二战史上最大的坦克战——库尔斯克战役中,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成为曼施坦因率领的南方集团军群的主力。

第4装甲集团军从南面发起攻势,给苏军以自身3倍以上的损失。就在霍特即将取胜时,负责北面进攻的中央集团军群惨败,再加上盟军在西西里岛成功登陆,霍特的进攻被迫停止。

在11月的基辅防御战中,由于兵力严重不足,第4装甲集团军战败。不久,希特勒解除了霍特的兵权。

战争结束后,霍特作为战犯于1946-1954年在兰茨堡监狱服刑。霍特出狱后,他以年老为由拒绝国防军的任职,过上了隐居生活。

1971年,霍特将军逝世于尼德萨克森州的格斯拉尔。

2.斯大林格勒转折

1942年4月5日,希特勒向德军发出了新指令:只要天气及地面条件有利,德军将突入高加索,夺取那里的油田,同时向斯大林格勒推进。

5月,苏德双方经过积极准备,相继展开了军事行动。不久,哈尔科夫战役打响。德军倾其全力进行反扑,挫败了苏军的局部攻势。

6月,德国两个集团军群上百万之众,向顿河和伏尔加河之间猛烈进攻。经过激战,德军又夺回了战争的主动权。希特勒步步紧逼。6月28日,希特勒调集大量步兵、坦克进攻斯大林格勒。

7月,斯大林发出第227号命令,指出必须寸步不让地抗击敌人的进攻。斯大林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守住这一重要工业城市和南北交通枢纽。7月17日,德军开始以优势兵力猛攻苏军的前沿阵地,激战1个月后,部分德军突破了苏军的顿河防线。斯大林格勒外围战开始。

8月8日,德军已经占领了苏联年产250万吨石油的迈科普油田。

8月17日,德军发动大规模的钳形攻势。经过7天战斗,一路敌军逼近伏尔加河,苏军被切成两段。

德国飞机对斯大林格勒狂轰滥炸,在一昼夜间出动2000架次,满城一片火海,使这座62万居民的城市化作一片废墟。

8月21日,纳粹党旗已经插在高加索的最高峰——布鲁斯山头上,两天之后,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也已抵达斯大林格勒正北的伏尔加河一带。

8月25日,克莱斯特的装甲部队已经进驻莫兹多克,距格罗兹尼的苏联最大产油中心只有80公里,距里海也只有161公里。

9月初,德军从西南方向发起了猛攻。到9月4日,德军抵达了斯大林格勒的外围。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正从容地逼向斯大林格勒。

逼近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开始对这座城市狂轰滥炸,投下的炸弹有一半是燃烧弹。满城一片火海,百里之外都能看见。

在德国,希特勒极有信心地对外宣布斯大林格勒战役已经取胜。然而,希特勒又一次忽略了苏联的抵抗能力,特别是轻视了朱可夫将军的军事才能。这时,斯大林任命朱可夫为最高统帅助理,到斯大林格勒前线了解情况,指挥苏军反击。由于红军反击力量非常薄弱,收效不大。朱可夫和苏军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仔细研究了斯大林格勒的形势,向斯大林建议,苏军应转入积极的防御,等待时机发动一场规模巨大的反攻,从而扭转南方战场的形势。

朱可夫建议将反击的重点对准由力量较弱的德国仆从军队罗马尼亚军队防守的斯大林格勒集团侧翼。

朱可夫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会变得对苏军有利,因为苏军战略预备队的组织和训练需要时间。而德军兵力不足,战线过长,没有足够的战略预备队,因此不可能完成在北高加索、顿河、伏尔加河地区的南方战线的战略目标。

斯大林同意了朱可夫的分析和建议,给予了最大程度的信任。在此期间,朱可夫频繁往返于斯大林格勒前线和克里姆林宫之间,会同斯大林和华西列夫斯基制订了庞大而出色的斯大林格勒反攻计划。

9月初,斯大林向朱可夫发出紧急电报,要求他指挥城外各部队立即突击敌人。朱可夫按照斯大林的命令调集3个集团军进行突击,迫使德军放慢了对斯大林格勒的进攻速度。

9月中旬,战斗再度激化,德军又增加了9个师的兵力。苏军指战员与德军展开殊死搏斗。从9月13日开始,苏德双方展开了残酷的市区争夺战。

当时,希特勒投入市区战斗的兵力有13个师。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虽拥有6个集团军,但每个师都严重缺员,防守市区的苏军仅为9万人。但是,苏联士兵个个视死如归,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德国将军汉斯·德尔回忆当时战斗的情形时写道:“进展不是以公里来衡量,而是以米来计算……因为每争夺一座楼房、车间、水塔、铁路护堤、一堵墙、一间地下室,甚至一个瓦砾堆,都要进行激战,其激烈程度连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大规模的激战都无法相比。敌我之间的距离几乎无法度量。”

这时候,德军坦克倒显得大而无用了。在窄窄的街道上,当它们身后或侧面受到攻击时,很难迅速地调头。加上枪炮缺乏仰升装置,无法向建筑物上方开火,而在那里,苏军的反坦克炮正向它们瞄准。同时,苏军隐藏的狙击手们经常神出鬼没地向德军射击,打得德军心惊胆战。全市的街道和广场都变成了激烈的战场。大部分时间,苏德双方靠得非常近,以至于可以隔街对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