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辨经》学生活
5626100000001

第1章 自序

原文

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是以圣人著爻象,则立君子小人之辞。叙诗志则别风俗雅正之业。制礼乐,则考六艺祗庸之德。躬南面,则援俊逸辅相之材。皆所以达众善,而成天功也。天功既成。则并受名誉。是以尧以克明俊德为称;舜以登庸二八为功;汤以拔有莘之贤为名;文王以举渭滨之叟为贵。由此论之,圣人兴德,孰不劳聪明于求人,获安逸于任使者哉。是故仲尼不试,无所援升。犹序门人以为四科,泛论众材以辨三等。又叹中庸,以殊圣人之德。尚德以劝庶几之论。训六蔽,以戒偏材之失。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悾悾而无信,以明为似之难保。又曰察其所安,观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人物之察也,如此其详。是以敢依圣训,志序人物,庶以补缀遗忘,惟博识君子裁览其义焉。

译文

圣贤所喜爱的,莫过于明辨是非了。明智聪察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识人了。认识人才如果运用智慧,各种人才就能按其等次得到使用,而各种事业就能够兴旺发达。因此,圣贤用占卜、算卦的方法来规定君子和小人的不同言行;专门阐明《诗经》的意思,区别风俗雅正的教化事业;制定了各种礼法,用它来考察人们有无具备“六经”中所说的各种道德;如果圣人“该览学籍,文质周洽”。唐朝牛李党中李党的首领李德裕,赞美刘邵“索隐精微,研几玄妙,实天下奇才”。宋朝人阮逸说此书“王者得之,为知人之龟鉴;士君子得之,为治性修身之囊括”。

清朝人臧玉林将此书与刘勰的《文心雕龙》、刘知几的《史通》并称为“三刘之书”。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置《辨经》于案头,朝夕研读,参较时事,而成为清王朝的擎天一柱,更是将此书学以致用的典范。红顶商人胡雪岩能周旋于官府、商界和洋人之间,纵横驰骋、游刃有余,其中有不少为人处事的方法就是得益于《辨经》。

台湾的南怀瑾先生认为此书是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纵横中外的人才学的教科书。”

由此可见,《辨经》不仅是中国传统人才学的专门著作,而且在传统人才学著作中享有至尊的地位。同时,它还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管理学思想,并且与现代管理学的许多观点有着深度的契合。为此,我们根据实际需要将《辨经》作了三方面的加工:一是将《辨经》译为通俗易读、适合大众阅读的语言;二是对每章都进行了精辟的概括与解析;三是针对每一种观人法,列举了大量的史实。这些例释都是历史上著名的范例,不仅增加了本书的趣味性,还可以帮助读者深刻地理解《辨经》一书。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本书以古籍为蓝本,其中不乏有一些封建糟粕,所以,建议读者持批判的观点去阅读理解。

当了皇帝,他就到处去搜罗可以辅佐君王的杰出人才。这些都是为了发挥众材之长,从而成就丰功大业。大功告成,君臣都有了美好的声名。所以,尧具有赏识人才的高明眼光,受到了众人的一致赞扬;成汤选拔了出色的人才——伊尹,自己也因此举世闻名;周文王以荐举渭水滨的姜子牙而受人尊崇。由此而论,圣人兴盛德业,一定要动用他的聪明去求取人才,通过任用贤臣而获取国家的安定。因此,孔子虽然没有被国君重用,在仕途上没有什么成就,尚且按弟子的材能排列为四科,泛论众材以辨别三等。提出做人要以“中庸”为准则,以突出圣人的最高德;崇尚道德,以此勉励那些有希望成材的人;分析人的性格存在的六种弊病,以此来提醒偏材的人;指出性格“狂狷”的人的特点,劝导和疏通性格过于谨慎或者是过于放荡的人;批评那些只讲空言的人,提醒人们貌似忠厚的人不可信任。又说观察一个人做了什么事,再想一想他为什么这样做,便可知道他的为人。圣人观察人物如此详细,所以,我斗胆希望依照圣人的教诲,意在排列各种人才的等级,希望借此来修补连缀,以防遗忘。真诚地希望学识渊博的君子观览取舍其中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