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辨经》学生活
5626100000017

第17章 材理第四(6)

于是,王守仁将全队人马分为几路,去攻打南昌各门。十九日发兵,约定二十日天微明时,到达指定地点。他又下令道:“一鼓,到达城下;二鼓,登城;三鼓,不登城者,处斩;四鼓,未进城者,斩杀其队将。”又将事先写好的榜文告示,射入城中,晓谕全城居民,令各户闭门自守,不要协助叛乱,不要恐惧、逃跑、躲藏。

随后便抬着攻城器具到城下,用云梯、大绳等物,攀援登城。城中虽有守兵抵抗,但不久就纷纷倒戈,四处逃窜,城门也有来不及关闭的,攻城将士遂长驱直入,占领了南昌城。可以说,这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敌城。

王守仁随之入城安抚百姓,并严明军纪,有敢趁火打劫、骚扰居民的,一律按军法处治。同时擒获了主要的叛将十余人,遣散了许多胁从者,城中立即安定下来了。这时,朱宸濠还在拼命攻打安庆城,实指望一两天能拿下来,不料快马报知南昌已失,真如晴天霹雳。李士实等劝朱宸濠不要回兵救援南昌,舍去安庆直接攻取南京,只要登上皇位,号令天下,江西自会降服。这在当时看来的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决断,一旦成功,天下如何,还真是难以料定。但朱宸濠十分愚蠢,执意不听,他弃安庆而回救南昌,这正中了王守仁的计谋。

二十二日,探报把叛军来救的消息传到南昌,王守仁便召集众人商议。有人说:“叛军兵强势盛,我们援军又未到,恐怕难以抵挡。不如坚固壁垒死守,以待四方援兵。”

这在一般的军事家看来,也确实是应该这样做的,但王守仁却不这样看,他说:“朱宸濠的兵力虽强,但所到之处无不烧杀抢掠,胁迫官兵屈从。如今进退不得,小小安庆竟久攻不下,又失了巢穴,若丧家之犬,众心离散;我们兵马虽不多,但全是精锐之士,且士气正旺,以一当十,如果乘胜进击,他们将不战自溃。”

正说着,抚州知府陈槐也率兵来到。隔日朱宸濠的先锋已抵达樵舍,王守仁便派诸将率兵迎击。他令伍文定率所部人马从正面迎敌,余恩紧随其后为接应,徐琏、戴德儒张开两翼分别夹击。安排停当,王守仁在南昌城坐等佳音。

二十四日,叛军呼啸而来,逼近黄家渡,气焰非常骄横。伍文定未战几个回合,便假装失败,后退诱敌,贼兵见势争着前进,想力拔头功,逐渐就前后拉开了距离,相互难以照应。结果被王守仁的军队一顿横杀冲撞,把敌阵断为两截,叛军被冲得晕头转向,只能狼狈逃窜。伍文定等又回兵追击,再加上徐、戴二人的联合夹击,贼兵溃不成军。伍文定等乘胜追杀十余里,擒获斩杀两千余人,落水淹死的数以万计。贼兵元气大伤,只好退到八字脑死守。

王守仁又召集众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他说:“九江、南康不收复,则道路终究梗塞,而且湖广的援兵也是难以到达。”于是,他分兵去取九江、南康两地。朱宸濠也看到了这一点,他也决定孤注一掷,索性调来九江、南康的兵马,准备与王守仁的官军决一死战。

经过两天的厮杀,王守仁制定出了全歼叛军的周密计划。他见朱宸濠把船只联结起来摆成方阵,便命人做了许多火攻的武器,让人从左右两边攻击,并分兵在四面埋伏,等火攻发起时合兵出击。

次日早晨,朱宸濠接见各位叛军头目,声言要处斩作战不尽力的将士,引起众人的不满,军心开始不稳。此时,官军发起了全线的攻击,大火突起,四面杀声震耳,连朱宸濠所乘坐的船都燃烧起来,叛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溃不成军了,许多官兵慌不择路地逃散。

朱宸濠见大势已去,知道自己的失败已经无法挽回,便哭泣着与各嫔妃告别,嫔妃纷纷投水而死,包括朱宸濠在内的百名大小头领,都束手就擒,死伤共数万人。这时又传来捷报,九江、南康二府已被攻克收复。

这样,令朝廷忧心忡忡的宁王叛乱,仅短短的一个多月,就被王守仁率领的官军平定了。

在中国的军事史上,王守仁不能说是一个杰出的天才,但他的确是个优秀的军事家。纵观他所指挥的这场平叛战役,的确是有战略家、政治家的胸襟和气度的。在叛乱没有发生以前,他已经十分敏锐地觉察到了宁王的企图,并及时地同朝廷取得了一定的联系,可以说已经有了心理和组织上的准备,这为他后来的处乱不惊提供了坚实的现实条件;而宁王则恰恰相反,自己不仅不善于韬光养晦,过早地暴露了自己的意图,并且缺乏人才和物质的储备,与当年他的祖先燕王朱棣造反时那种装疯避祸、积聚实力的做法比较起来,实在是判若云泥!其次,在具体战术的运用上,王守仁表现出了军事家的风范,即处处以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决不照搬兵法,决不是那种“下笔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的儒生,而是活用兵法,使敌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图行动。即使在整个中国军事史上,这样的先例也是不多的。

智慧金言

王守仁之服人,看来还不仅仅在于他是一位文化伟人,恐怕也有其经略军国的大家风范在里面。有人说“一生只服王阳明”,看来是很有道理的。

武则天:传统社会的第一个女人

武则天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皇帝宝座上,给门阀士族势力以毁灭性的一击,也给黑沉沉的男人世界以沉重的一击,使中国的男人们终于被迫正眼看看女人,也重重地当众打了中国宗法观念一记耳光,让中国男人从此不敢忘记中国女人的威力。

武则天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她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位真正的女皇。

她死后在乾陵立了一块中国惟一的无字大碑。

她又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能与皇帝合葬的女人。

她所占的“惟一”实在太多,在无数杰出的古代女性当中,在数不清的争权称制的帝妃皇后当中,能占得到一个“惟一”的,就已很彳不起,而武则天却在许多方面都“创下了历史记录”。如果把中国的历史比作一场群雄逐鹿的运动会的话,那么,武则天不仅囊括了女子项目的绝大多数金牌,连男子项目的一些奖牌,她也当仁不让魏摘走了!

确实,武则天的出现“留给史书一页新”,尽管“后人纷纷论古今”,她的历史意义却是谁也抹煞不了的。

武则天,山西文水人,生于唐朝武德七年(624年)。其父出身于木材商人,官拜正三品工部尚书都督等大官。按武则天父亲的经历和官位,当然可以跻身于士族之列,但论其血统出身,却是寒微这族。唐太宗贞观十二年,朝廷修《氏族志》,不列武姓,“不叙武氏本望”,社会上也攻击武家是下等族姓,甚至连突厥人都称:“武,小姓。”武家被排斥在贵族之外,在当时极重门第出身的社会风气,武家想取得很高的权力和职位,是十分渺茫的。

武则天就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既有着上流社会的荣华富贵,又有着寒门微族的“历史出身”。上流社会的生活刺激了她的权势欲,寒门微族的出身又使她无法实现攫取权势的欲望。武则天自小就在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下长大,逐渐养成了她那种仇视名门士族、不择一切手段地攫取权力的性格特征。

的确,在她的身上,是看不到多少“贵族气质”的。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元月,长孙皇后去世,次年,太宗听说武则天长得端庄漂亮,操行方正,就把她召入宫中,立为才人,并赐名曰“武媚”。召她入宫之时,武则天年仅十四岁,一般说来,这种年龄的女子都不愿离开父亲,况且一入深宫,如同生离死别。而小小年纪的武则天却把这看成是一个进身的机会,并且可以摆脱兄长们的管束和压抑,因此,她很高兴进入宫廷。当时,她的母亲“恸泣与诀”,武则天反到觉得大可不必,而是笑着劝慰母亲说:“我去见天子,怎么能知道不是福缘呢?为什么要哭哭涕涕,作儿女之悲?”从这里可以看出武则天的性格。

武则天为人聪慧,又爱读史书,爱考虑政事人情,遇事愿意多听多看多想,性格刚毅果断,几近残忍。据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记载:吐蕃国进贡给太宗一匹极其名贵的马,叫作“狮子骢”,十分猛烈强悍,难以驯服。太宗亲自去控驭,也无法制伏。当时,武则天侍立一边,大声说:“只有我能制它!”太宗忙问她有什么办法,武则天回答说:“我有三样东西可以制伏它。先用铁鞭狠劲地抽它,如果不服,就用铁棍狠狠地打它,如果还不服,就用匕首刺入它的咽喉。”一个小小的宫女竟有如此的胆略和气魄,太宗不禁大为惊异。

从十四岁到二十六岁的这十二年里,武则天只能在深宫空耗年华。她当时是正四品的才人身分,是最低级的内官,只能料理皇上的生活,无法取得太宗的宠幸。不久,太宗病重,武则天见太子李治经常出入宫廷探视,就灵机一动,希望把自己的终身托付给比自己小四岁的太子。于是,她就想方设法地接近太子,并取得他的好感。

太子李治生性懦弱,遇事没有主张,乍遇武则天这么一个美丽端庄、通达事理而又善于理事的年轻女子,不禁倾心。

不久太宗病重,他担心西汉吕雉专权的局面再度出现,便决定把武则天赐死。一天,太子李治和武则天一起在床前服侍太宗,太宗对武则天说:“我自从得了痢疾以来,医药无效,反而越来越重。你多年服侍我,我不忍心把你扔下,我死以后,你打算怎么办呢?”聪明的武则天一听及明白了太宗的意思,即刻吓出了一身冷汗,但她生性果断,很快就镇静下来,对太宗说:“我蒙皇上的恩宠,本该以死来报答皇上的大恩大德。但您的身体未必不能痊愈,所以我也不敢马上就去死。情愿削去头发,披上黑衣,吃斋拜佛,为圣上祈祷,聊以报答圣上的恩德。”武则天的回答非常机智,在当时看来,惟有出家才是一条自我保全之道。太宗想了一想说:“好吧,你既有这个想法,马上就出宫去吧,也免得我替你操心了!”武则天如同得了大赦令一般,急忙收拾行装,准备出家为尼。太子李治虽然不舍,但也无法挽留,后来听得太宗喃喃自语说:“我本想把她赐死,又觉得实在不忍心,她既削发为尼,也就罢了,世上总没有尼姑当权的。”

不久太宗驾崩,武则天就和一些没有生育过子女的宫女被送进感业寺,削发为尼。太子李治即位后,对武则天十分思念,只是无由把她请回宫中。到了唐太宗去世一周年的时候,唐高宗(即太子李治)借父亲忌日去感业寺进香为名见到了武则天。史书上记载说:“忌日,上诣寺行香见之,武氏泣,上亦泣。”唐高宗虽然思念武则天,可因为她曾事奉过唐太宗,还是不敢公然把她弄回宫中。谁知也是上天成全,两人相见一事被高宗的王皇后知道了,当时,高集正宠爱萧淑妃,王皇后吃醋,就鼓动高宗把武则天接回宫中,目的是为了分萧淑妃的宠。有皇后的主动支持,高宗这才把武则天接回宫中。

武则天在进宫之初,非常清楚自己的境地,就采取了卑躬屈膝的态度奉事皇后;皇后十分喜欢她,曾多次在高宗面前说她的好话。但不久,高宗就专宠武则天,把她封为昭仪,皇后与萧妃同时失宠,于是,两人就又联合起来对付武则天。此时的武则天已与前大不相同了,她已经取得了第一个坚实的台阶,在攀往权力的道路上开始起步了。

但是,王皇后是有强大的门阀士族势力支持的,当武则天怀孕的消息传出以后,王皇后因自己没有生子,就十分恐惧,恐怕武则天一旦生子,自己的皇后之位以及未来就会受到威胁,于是,就联络她的舅父中书令柳爽等人,立后宫刘氏所生的唐高宗的长子李忠为太子,并把当时的重臣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于志宁、张行成、高季辅等人拉进了辅佐太子的班子,经营得如同铁桶一般。

宫廷内外联合起来抢立太子事件深深地刺激了武则天,从此她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即使没有当过太宗的妃子,也不可能得到大臣们的支持,其根本的原因,就是自己出身寒微。她从此看清了,内廷中王皇后容不得她,外廷中士族大臣更容不得她。她处于内外夹击的地位上,要想达到自己的目的,靠正常的手段是不行的了。

武则天的性格是遇强则怒,迎难而上。她大肆结揽人心,凡是王皇后和萧淑妃不喜欢的人,她都倾力接纳,把自己得到的赏赐全都分给他们,因此,皇后和萧淑妃的动静她全都知道。每每把这些事情告诉给高宗。然而,只靠这些。还远远不够。

武则天在等待机会,寻找时机。公元654年春,武则天生下一个女儿,极其灵秀可爱。王皇后听说,也前去探视抚抱。王皇后刚走,武则天就闻报高宗要来,她浑身一震,觉得千载难逢的好时机终于到了。于是,她把手伸进被窝,狠狠地掐住女儿的脖子,直到掐死,然后再把被子盖上,若无其事地出去迎接高宗。

等高宗进来,武则天承笑如前,毫无慌乱之举,待高宗打开被子想看女儿时,却发现女儿已经死了。武则天故作吃惊,大声悲号。高宗忙问左右的侍女,都说王皇后刚刚来过,高宗愤怒地说:“皇后杀了我的女儿。”武则天又乘机历数王皇后的罪过,王皇后是有口难辩了。自此,高宗就下决心废掉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

在当时的情况下,恐怕踩着自己女儿的尸体往上爬是惟一有效的方法,除此之外,还真的没有扳倒王皇后的方法。但就是这样,也非一帆风顺。武则天早在掐死女儿之前,就已设法让王皇后的坚决支持者柳爽被迫辞职,现在剩下的关键人物是太尉长孙元忌,武则天请母亲去说情,并和高宗一起亲自去看望,封官许愿,软缠硬磨,一概无效。武则天终于明白,她是无法取得关陇贵族集团的支持的,于是,她到一群不得志的寒门庶族出身的官吏那里去寻找支持者,如中书舍人李义府、王德俭、御史大夫崔义玄、御史中丞袁公瑜以及许敬宗等人。武则天在朝廷中得到了这批人的支持,她就软的不行,来硬的了。

李义府首发其难,率先上表请求废王皇后而立武则天,永徽六年(655年)八月,唐高宗正式提出废立皇后事宜,长孙无忌一派当然是“濒死固争”,褚遂良等人也来谏劝,并说皇后出自名家,不可轻易废弃,即便要立新皇后,也应选择名门淑女,不该立武则天这种奉事过先帝的人,并举出妲己、褒姒等妖女亡国的前朝事例,谏阻唐高宗。在当时的宰相中,惟有李义没有参与抢立太子李忠之事,周此他在这时不冷不热地说:“这是陛下自己家里的私事,何必要问外人呢?”九月,贬褚遂良出朝。十月,下诏废王皇后为庶人,立武则天为皇后。十一月李义主持册后典礼。第二年,太子李忠被贬为粱王,立武则天之子李弘为太子。

武则天当皇后的目的达到了,她的第二步计划是攫取权力。武则天当皇后以后,当务之急是把原皇后一党彻底整垮。把王皇后、萧淑妃禁死于冷宫,把褚遂良贬死在爱州,逼令长孙无忌自杀,又杀柳爽于象州,韩瑷被逼死在振州,这些人的主要亲属也都被杀或遭贬谪。至公元659年,长孙无忌的权力集团被彻底摧垮,“自是政归中宫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