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戴高乐
5626400000006

第6章 为法兰西而战(1)

1 《法兰西和她的军队》

1939年9月1日,被西方政客们骄惯得不可一世的希特勒悍然按下了战争按钮。这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数百架亮着翼灯的德国飞机闪电般地闯入了波兰上空。顷刻之间,随着惊天动地的爆炸声,保持着不祥的沉默的国境地带成了机器轰鸣、火焰纷飞的战场。紧接着,58个战斗师,2500辆坦克,2000多架飞机,从东普鲁士和德波边境三个方向,向毫无戒备的波兰,也就是向所有对战争灾难视而不见或到最后关头仍抱侥幸心理的西方国家发动了攻击……

戴高乐的预言终于成了现实,第二次世界大战拉开了帷幕。

但直到这个时刻,戴高乐仍被那些政客和军界的上司们看作是个不祥的刺头。因为英、法垄断资本的政府和军队根本无意与德国作战,但因为和波兰订有同盟条约,有义务救助波兰,不得已于9月3日分别向德国宣战,拥有上百个师的英法联军,也只是在边境上呐喊一阵,放了几枪,便静坐下来,眼看着自己的邻居被强盗毁灭。所以,在战争爆发之前,戴高乐关于加强战备、强化国防的游说也只能被人看作是“政治野心”而处处受人排斥罢了。

有一次国防最高委员会召开会议,戴高乐仍以一个秘书处中校级工作人员的身份发出了扩建装甲部队的呼吁,使与会者厌烦已极。不久,他就被从秘书处赶出来,调往梅斯地区担任第507坦克团上校团长。这次调动,名义上是提升,实际上是流放。陆军部的人在发调令时不无揶揄地说:“你用纸上坦克把我们搞得够乱了,这一回倒要看看你用钢铁坦克能搞出点什么名堂来?”

一心为国的戴高乐没有计较这些。他把这次调动看作是一次实践自己理论的大好机会。他兴致勃勃地大搞坦克战和快速出击演习,尽一切可能加紧训练部队。1938年7月14日,在庆祝国庆日的军事演习中,他戴着雪白的手套,指挥着他的坦克团,以别开生面的阵式大展神威,使出席观摩的军官们大开眼界。当时梅斯地区最高军事长官吉罗将军(此人日后还将在一些充满戏剧性的场合与戴高乐对抗)首先就部队的训练有素向这位“摩托上校”表示祝贺,接着就用异常尖刻的语调宣布道:“亲爱的戴高乐,只要我还活着,你就别想在我的防区看到你的理论付诸实践。”

果然不久,戴高乐又被调到阿尔萨斯,负责指挥第五集团军的坦克部队。这支部队名为“坦克旅”,实际上仅几十辆轻型坦克。而且更远离巴黎。在这种情况下,戴高乐根本就无法与上层和其他各方面接触,等于被隔离了。他只好继续著书立说,向国人阐述自己的观点,也聊以尽一尽一个法兰西军人的义务。

在国际形势剑拔弩张、战云密布的1938年年底,《法兰西和她的军队》问世了。在这本书里,戴高乐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宏大的气魄、丰富的资料和精确的内容,阐明了若干世纪以来,国家的灵魂和命运何以一直都反映在军队这一面镜子里面,又一次大声疾呼加强战备,加强军队的战斗力,让军队恢复她昔日的荣光。但是,这部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著作,仍像一粒小石子投入大海,除激起了一点小水星,便没有下文了。

这样,这位精明的史学家和战略家,就只能悲愤地注视着战争在法国和她的军队都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爆发了。虽然他位卑职小,人微言轻,但军人的荣誉和责任使他意识到自己没有权力气馁,更没有权力就此沉默。1939年11月,他写信给总参谋部,再次明确指出边境上一条漫长绵直的战线是极难防守的,要求立即整顿机械化部队。当时担任步兵和坦克部队总监的梅菲厄将军竟断然反对道:“从此事的目前状况看,这些结论应予否定。”

戴高乐闻讯,痛心疾首。他的倔强脾气,终于促使他毅然只身飞往巴黎。在他的政界的惟一一位朋友、当时任财政部长的保罗·雷诺的寓所,他遇见了社会党领袖莱昂·勃鲁姆。三个人都心情沉重地交换了对战争形势的看法之后,1940年1月26日,戴高乐写了一份题为《机械化部队的产生》的备忘录,分送给80位主要政治家,呼吁他们正视并吸取德国在波兰发动的闪电战的教训。他把德国的令人恐惧的打击力量和法国相对的软弱无能进行了一番对比,并把德国的强大归功于它的机械化力量,再次指出法国当时的防御战略根本无济于事。他说:“任何守军如果只局限于使用旧式的武装进行静止防御,是注定要失败的,只有使用机械化部队对付机械化部队,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奏效。因此,用大规模的空中和地面部队进行反击……是现代防御战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在这里,戴高乐首次阐述了坦克力量需要空中力量配合的道理,要求政府与英美合作,制定一项“宏伟计划”,建立一支能独立作战的机械化部队。他预言:战争将蔓延到全世界,陆海空三军将联合作战。他再次呼吁法国从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但直到这时,法兰西和她的军队还是顽固地不理睬这位赤胆忠心但又几乎赤手空拳的爱国者!

2 大显身手的时刻

历史终于出现了转机。由于西方国家出兵挪威惨遭失败,法国的达拉第政府和英国的张伯伦政府这两大绥靖主义集团相继倒台。1940年3月21日,戴高乐的朋友、前内阁财政部长保罗·雷诺被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勒布伦召见,受命组阁,旋即邀请戴高乐去巴黎,打算请他担任新的军事会议副国务秘书,并请他代为起草向议会发表的第一个政见声明(而后此声明一字未改地被宣读了)。但在这决定民族、命运的关键时刻,法国的“多党政治”制度再一次发挥了它的危害民族、危害国家的巨大作用。任内阁总理,如果在议会中得不到激进社会党的支持,雷诺就寸步难行;而激进社会党则把下台总理达拉第留在战时内阁作为合作的前提条件。雷诺无奈,只得再一次任命达拉第为国防和陆军部长。达拉第一听说雷诺对戴高乐的邀请,便捎话给他:如果他要那么办,他达拉第就将建议让戴高乐接任陆军部长,他自己则辞去内阁职务。雷诺不能让新政府刚成立就垮台,只好万分惋惜地收回了对戴高乐的邀请。

戴高乐乘兴而来,失望而归。在返回驻地的途中,他奉召来到设在万森城堡的甘默林将军的总司令部。身材比戴高乐矮了一大截的最高司令官心不在焉地说:装甲兵的数目将要翻一番,从两个师增加到四个师。戴高乐虽然还是上校,将受命指挥第四装甲师。这个师将于5月15日成立。扩大装甲兵建制是戴高乐鼓吹多年的事,听到这个虽然迟到的消息虽然也算欢欣鼓舞,但他仍禁不住表达了他对当前时局的忧虑。甘默林答复说:“我理解你的满意心情。至于你的忧虑嘛,我认为没有什么根据。”

时局发展到这步田地,即使甘默林将军看到了根据,对法国来说也已经为时太晚。雷诺总理一上台,立即陷入了与政见不同的助手和内阁同僚们永无休止的辩论、争吵之中,戴高乐在《声明》中所倡导并得到雷诺赞同的任何一项政策都无法实行。戴高乐真是五内俱焚。5月3日,他又给新任军事会议主席的雷诺总理写了下面这封信:主席先生:

波兰之战及其后的挪威之战均已证明,今日惟有根据现有的机械化部队的能力和规模方能订出作战计划。假定战火明天蔓延到瑞典领土,后天扩大到巴尔干,接着烧向乌克兰、比利时,最后又在西线燃起,不论是烧到齐格菲防线还是烧到马奇诺防线,这一显而易见的道理都将得到证明。

然而,法国的军事体制,从规划组织到装备指挥,都与现代战争中的这条规律背道而驰。彻底改变这一体制是当务之急,决非其他任务可比。“法国的军事问题”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在这场战争中的首要问题。但是,如果继续迟疑不决,趑趄不前,拖得愈久,改革就愈加困难,从而胜利也就愈加渺茫。

我们必须反复强调,军队由于其固有的特点是服从,因此不会自行改革。改革乃国家之事,且属头等大事,惟有政治家才足以膺此重任。法国在这场战争中如果有伟人的话,他将是卡尔诺(拉扎尔·卡尔诺,1752~1823,法兰西革命共和国军队的创建人——作者注)式的人物,舍此则无伟人可言。

阁下……身居要职,品格高尚,且在过去6年中别具慧眼,深明改革之义,因此惟有你能够而且有责任成就此项事业。我还要冒昧指出,倘若你以此事为内阁要务,必能使政府内外气象一新,并能使这套尚未用过的王牌在你手中发挥威力。从此时此刻起,每过一天,每经一事,时时事事都将有助于证明我们的理论,不过应予指出的是,它也将有助于正在把这个理论付诸实践的敌人。

自不待言,我最大的奢望莫过于有幸在这一伟大的事业中在你认为适宜的时候为你效劳。

这封信,再一次雄辩地证实了他的卓越的预见才能和战略眼光,同时也首次向世界表明,他会在“适宜的时候”走上政治舞台。历史,正一步步把这位未来的巨人推向他的预定位置。

正好是一个星期以后的1940年5月10日,希特勒终于打破了西线的平静。当轻纱般的薄雾从法兰西的江河上向着碧绿的草地和鲜花盛开的果园弥漫开来,预示着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即将开始的时候,德国集中了136个师,其中10个坦克师,7个摩托化师,2 580辆坦克,3 824架飞机,分A、B、C三个集团军群向荷、比、卢发动了大规模的闪电式进攻。A集团军群为左翼,避过比利时和卢森堡,拟在迪南与色当之间强渡马斯河,穿过法国边界防线,直取松姆河口。B集团军群为右翼,也将绕过马奇诺防线攻入法国。只有C集团军群对法国视作生命线的马奇诺防线发动佯攻,以迷惑法军。

其时,西欧诸国共有142个师,其中法军100个,荷兰10个,比利时22个,英国远征军 10个,坦克2 300辆,总兵力并不弱于德国。但由于战备不足,没有组成联合参谋部和统一指挥,加上比利时和荷兰死到临头还在相信希特勒的保证恪守中立,所以处于劣势。

这种劣势还因战略计划失误而更显严重。英法军政当局一再嘲笑戴高乐的警告,始终一厢情愿地认为德国要进攻也会像一战时期那样取道比利时,那么敌人就会被阻挡在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以东;他们直到战争打响,都还不愿意相信德国庞大的坦克部队会像戴高乐在《建立职业军》里所预言的从马奇诺防线的北端、法比边境的阿登山区突破。因为70年前的普鲁士人就是从这里南下打败拿破仑三世的第二帝国的。他们做梦也没想过历史竟会如此简单可笑地重复,因而阿登山区以南的色当一线防守极差。所以,当枪炮一响,德军三天之内拿下了法国北部的战略要地色当时,万森城堡甘默林将军的总司令部里立刻乱成了一窝蜂!

5月14日,决定法国命运的时刻到了。一支在数量、机动性和打击力量等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装甲机动部队,在希特勒的爱将、六年前问法国记者“我的伟大的同行戴高乐上校在干些什么”的德军装甲兵司令古德里安将军的率领下,由德国边境通过阿登森林出发,强渡马斯河,以破竹之势突破法军第九军团和第二军团仅八万人的防线,洪水猛兽般遮天盖地地向法国北部压来,其队伍之长,即使分了三路纵队也延展到了莱茵河后面100英里!

这一下,法国人被吓坏了,西欧人也被吓坏了。荷兰军队的总司令签署了停战投降令,法国总理雷诺竟也于15日清晨7点半钟就打电话告诉上台刚五天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我们被打败了!我们被打败了!”使一直崇敬“伟大的法兰西军队”的丘吉尔一时间目瞪口呆。

在这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面对排山倒海而来的钢与火的灾难,50岁的戴高乐上校终于被破格起用。这天——5月15日清晨,他被装甲兵司令杜芒克将军召到总部面授机宜:为了阻止敌人攻势、保卫巴黎,法军必须在埃纳河和埃勒特河上设立一道防线。他的任务是指挥第四坦克师在拉昂地区单独作战!东北前线总司令乔治将军与他分手时,语气低沉地说了这么一句:“再见吧戴高乐!敌人正在运用你长期以来所提倡的战术。现在到了你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大显身手!”是的,戴高乐也正盼着这一天。可是,天啊,第四坦克师在哪里?虽然这个师是原定就应该在5月15日成立的,但由于战争,到了这一天,这个师的第一任师长却连一个坦克轮子都没有见到!

临危受命的戴高乐上校一出司令部,就直奔拉昂,并立即在城东南的布鲁耶设立了他的指挥所。然后驱车巡视了他的防区。他的防区看上去一切都是匆匆拼凑而成的。一群又一群难民拼命地向南涌去,堵塞了所有的道路,其中有许多是刚被敌人解除了武装的法军士兵。当时德国装甲部队正在飞速前进,突然出现在这些士兵面前。德国人高喊:“我们没有时间来俘虏你们!”叫他们放下武器,乘车或徒步南行,以免妨碍德国人前进。戴高乐疏通堵塞的交通时听到敌人这样蔑视狼狈不堪的法国保卫者,满腔愁绪化成了冲天怒火!法军有3000辆坦克和800挺机枪,与德军在西线的配备数量相当。但由于法军的坦克分散配属于各步兵团队,无法发挥作用;德军的装甲部队却高度集中,所向披靡。戴高乐悲愤交加,“只要我还活着,我就要战斗;不论叫我打到哪里,不论叫我打多久,不打垮敌人,洗雪国耻,决不罢休!”

作为一名法兰西军人,戴高乐上校在战场上尽了他最大的努力。到5月17日拂晓,好不容易凑集了三个营的坦克,他立即把这三个营投入了战斗。他们一路上横扫敌人,迅速推进到蒙科尔内。这是一次短暂的然而又振奋人心的胜利。可惜好景不长。部队到达塞尔河边,由于缺乏后援,无法抢渡。白天上司又拨来了第四轻步兵营;戴高乐立即派这支生力军去消灭进攻时残留在身后的顽抗之敌。这时,集结在塞尔河北岸的德国炮兵开始轰击,法国的大炮却还没有进入阵地。下午,德国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袭击了法国的坦克和载重汽车,双方力量十分悬殊,但戴高乐带领部队奋勇冲杀,到晚上,他们以不足200人的伤亡,击毙敌人数百名,还俘虏了130多名德军。这一胜利稳定了军心。他们背后的难民也不再向南跑了,“戴高乐挡住了德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