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女明星在国外
5634200000021

第21章 与刘晓庆的十二年交往(2)

刘晓庆对艺术的追求是十分刻苦认真的。北京电影制片厂老厂长汪洋正是这样评价她的。他说;“我第一次见刘晓庆时,便认为她很有前途,将来会是个好演员……果然不错。”当时,八一厂导演张勇手在四川发现刘晓庆后,便要她来扮演《南海长城》的女主角。她初露锋芒,便受到人们的注目。之后,一路顺风。

在此,把曾经获过中国电影最高奖“金鸡奖”和“百花奖”的刘晓庆的表演艺术与文学创作历程按时间顺序排列如下:

1975年,话剧《杜鹃山》;

电影《南海长城》;

1976年,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

电影《同志,感谢你》;

1977年,电影《春歌》;

1978年,电影《小花》;

1979年,电影《婚礼》;

电影《瞧这一家子》;

1980年,电影《神秘的大佛》;

电影《原野》;

1981年,电影《潜网》;

电影《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1982年,唱片《原野组曲》;

电影《心灵深处》;

1983年,自传《我的路》;

电影《火烧圆明园》;

电影《垂帘听政》;

唱片《慈禧组曲》;

1984年,电影《北国红豆》;

电影《三宝闹深圳》;

1985年,电影《无情的情人》;

唱片《刘晓庆的歌》;

1986年,电影《芙蓉镇》;

影展《美国个人影展》;

歌舞《美国个人演唱会——刘晓庆之夜》;

电影《红楼梦》(八部。1986—1989);

1987年,影展《法国个人影展》;

电影《大清炮队》;

1988年,电影《春桃》;

电影《一代妖后》;

1990年,电影《大太监李莲英》;

1992年,电影《风华绝代》;

自传《我这八年》。

著名导演谢铁骊等说:“刘晓庆善于塑造人物,能够从多侧面去刻画人物。她积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有胆识饰演各种各样的人物角色,也勇于作出牺牲……”

在扮演老年慈禧,拍摄《大太监李莲英》时,她毫不犹豫地剃去了眉毛,显得那样的难看。但她说:“为了艺术,我什么都可以做。”海内外的不少艺术家为此都十分感动赞叹。她曾三度出演慈禧:《火烧圆明园》中16岁的慈禧;《垂帘听政》中27岁的慈禧;《大太监李莲英》中63—74岁的慈禧……有人对她逗趣地说:你都可以申请演慈禧的专利了。为了演老年慈禧,她每天一大早就到公园里的老太婆群中,同她们一起打太极拳,舞剑,交往……

自在美国举办《刘晓庆之夜》个人演唱会之前之后至今,她大约已在国内外演出了一千多场。有一次一天连演11场,从早上7时到第二天清晨5时,简直把她累趴倒了……不过,她十分珍惜为普通观众演出的机会,她觉得这是与观众交流提高自己的极好渠道……

她说:“我小学毕业后考入四川音乐学院附中,弹扬琴。我是学音乐出身的。这给我后来演电影带来了许多好处。不过,我想,我要是一直搞音乐的话,做音乐家,也会做得不错的。”

刘晓庆多才多艺,善歌善舞,且善器乐,钢琴也弹得不错。观看她的演出,谁都赞叹她的表演唱《大碗茶》独具特色。这个节目的服饰、伴舞、形象和表演等设计,全出自她那巧妙的思维。她扮出一个阔少爷逛茶楼的清新角色,极是惟妙惟肖,生动过人,无与伦比。

“演员要力求有独特的个性和心理的多样化……这就像是一个丰厚的苗圃……当你扮演某个角色时,就可以用全部心血去浇灌每一棵小苗,使它长大成树。我演每个角色都是这样做的。”刘晓庆对我说,“我希望自己的个性丰富多彩、五花八门……”

“刘晓庆是一个很好的表演艺术家,而且她的胆子也是够大的。她敢对记者说:我是中国最好的演员。结果惹出了一大堆麻烦……”著名的香港电影导演李瀚祥说,“其实,每个人都觉得天下的文章自己的好,只是不敢也不好意思说出来。如果有人间我,谁是最好的导演,我心里也会说:李瀚祥最好。可我不敢说……当然,现在在大陆上敢这样公开说自己好的已不乏其人。例如,我遇到过一些青年画家,就大胆地说,自己的画最好,自己是最好的画家。”

刘晓庆既有艺术成就,做人又十分坦率。电影圈里戏称她为“乱世英雄”、“银海弄潮儿”。

汪洋说:“刘晓庆这个演员很单纯直率,性格爽快开朗,高兴就高兴,不高兴就不高兴。从不掩饰伪装自己……”

“其实,我有我自己的苦恼。有时,我极为羡慕做个普通百姓。”刘晓庆对我说,我去过许多地方。可从来很少出去观光。有时演出后,被观众包围住,许久许久突破不了包围圈。有时,只好在公安人员保护下,悄悄走后门……我在北京住了多少年,可从没有到王府井大街的商店去过。许多风光区更没有看过,去过。我不知道物价,不知道公共汽车开向什么地方……毫无私人生活秘密,一切都处在曝光之下,具有很大的透明度……有时,很痛苦,很孤单,很寂寞……我常常想,如果能同时做一个优秀艺术家,又不是明星,又是普通百姓,那就太幸福了。不过,这是不可能的。

有一段时期,谣言、诬蔑、攻击等等污水向我泼来……我只好动笔写了《我的路》。写自传,本不是我的本意,只是想向人们解释点什么,表白点什么……现在看来,这样做好象有些幼稚。因为一个人要做明星,必然就会有很多附加物,如诽谤、误解什么的……正像做游戏一样,就要遵守其中的规则……如今,我对这些‘规则’似乎已经习惯了。

“我们12亿人的大国,要想做一件大事,如果不引起众多争议,只能说是平庸之作了。实在说来,争议是件好事。”

有人对刘晓庆写的《我的路》的评论说:如果没有刻骨铭心的体会经历,断然不能写下这种融尽生活苦涩艰辛的精粹语言——

做人难;

做女人难;

做名女人更难;

做单身的名女人,难乎其难;

这确实是她深深地窥视透了人生大海之后,得出的至理名言。现已家喻户晓了。

对人生她真正嚼味尽透了!

她一向我行我素,绝不因为外界的流言蜚语,而去改变自己的作风,改变自己的人生轨道……相反的,她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特别是感情、友情、爱情…

“我认为,一个人一生当中,爱情是非要不可的。”她坦然地对我说,不过,婚姻倒可以不必。所以,在我个人来说,我是不喜欢结婚的。这也是我在两次失败的婚姻之后,逐渐体味出来的一种看法。当然,这不一定代表别人……

在现在的社会当中,婚姻更多的是一种束缚,而不是一种保障……

如果没有爱情的话,婚姻只是一张薄纸,我以为,没有必要去搞这样的形式。

“如果一个人非结婚不可的话,那是自己不相信自己,也是不相信对方;是一种没有自信心的表现。”

“有一个浙江省的作家叫XXX,给我写信,说要写我的传记。”交谈中,她问我,“你认识他吗?他能写得好吗?”

“不认识。不知道。”我摇头反问道,“你有时间让他采访吗?”

“没有。”她说。

“过去我也看过有人写了你的一些所谓传记。都详细采访过你吗?”

“没有。”

“那就难以写好传记了。不采访,全凭搜集的文字资料,七拼八凑的,既不生动,且有些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道听途说的,谬误的……”

“你了解我,与我交往十来年,可以写我的传记嘛?”

“那也得采访。”

“我接受你的采访。”

“你有充分的时间让我采访吗?”

她摇摇头。

“将来嘛。”她接着说,“你可以写《刘晓庆评传》,不光记录我的经历,还应有你的评论。不要一般化……”

“你最近除拍电影外,还在做什么呀?”

“我正在写《我的路》的第三部分……”

“你如何评价自己呀?”

“我对今天以前的过去的自己,还是满意的。不过,我觉得自己还做得不够。”

“你想在什么地方又有所新的突破?”

“我演了许多许多角色。但我认为我能演得最好的和最能发挥我的表演才华的角色,好象还没有到来。例如,我很想演一个有神经病的女人,演一个老处女,演一个心理状态有问题的女人……如果让我演这些角色,我相信我会演得很好,会超过我的过去,大大地超过。我希望并确信,今天以后的未来,我对那时的自己一定会比过去的自己更加满意。”

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道路。各条道路都通向不可知的远方。每一个人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她说,她面对自己的选择,至今不悔。

她就是这样坚强地在人生的漫长的阶梯上向上攀登,如同登万里长城……

第一次见面与“攻击型”个性

铃铃铃。电话铃声响了。

正在编稿的我,搁下手中的笔,抓起听筒。

“喂,请找傅记者,傅溪鹏同志……”一个陌生的男子汉声音明晰热情地在我耳边响着。

“请问——”

“我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导室的张华勋……”

“唔,是《神秘的大佛》的导演。久闻大名。”

“我有一件事想请您帮忙。听说您写过不少武术运动员,想请您提供一些素材,我打算编导一个武术题材的影片。”

“欢迎。”

张华勋多次与我接触交谈,最后他编导了一部武术故事新片《武林志》。我们两人年纪相仿,很快成了好朋友。后来,他又拍了许多好片子。如最近的《外来妹》,就是他导演的。他是个好导演。

那时,我还在《新体育》杂志社当记者和编辑。

一天,他邀请我到北影看看,顺便见一些与他合作的演员。这是1981年初夏的日子,天气十分晴朗。我们的情绪也都如同灿烂的阳光和蔚蓝的苍穹那样,心旷神怡,一路走,一路谈电影。他激奋地谈起了他导演的《神秘的大佛》,不停地称赞年轻主演刘晓庆。

“我们先去看看她。她住在北影招待所。今天上午正有空。”他热诚地说。

“太好了。”我在体育界接触的都是运动员,艺术家、演员还见得不多,尽管也极为喜爱音乐和电影等艺术,但机会不多。

在招待所二楼最西头房间里,我们见着了刘晓庆。

年轻的刘晓庆,圆嫩的脸蛋儿红扑扑的;一对圆圆的大眼睛黑亮黑亮扑闪扑闪的,好象会说话似的;长长的黑睫毛,更增添了她的魅力。她身段高挑匀称,轻盈灵捷,举止言谈洒脱大方……

她毫不生分地主动问我是搞什么的。我说又搞新闻又搞文学,报告文学。

“太好了。我也喜欢文学。我读小学三年级时就读长篇小说。那时读的第—部长篇小说是《草原烽火》。”她没有给客人插话的机会,快嘴快舌地说着,“每到寒暑假,我就要妈妈为我借回来好多好多的书。我一本一本地啃,全啃完了。我贪婪地读,常常读得爱不释手,读到天亮……”

第一次见面,刘晓庆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她完全是个进攻型、攻击型、主动出击型的个性。这是我当时在听她侃侃而谈时,脑海里闪跳出来的字眼。

“最近你读了哪些书呀?”我问。

“近几年来,我读书的爱好由小说转到纪实传记文学了。”她说,“我读了许多西方名人传记,如《基辛格传》、《居里夫人传》等等,不下十几本……”她说到每本书时,几乎都能把其中一些精彩的哲理名言背诵出来,其时情绪显得极为亢奋。可惜,时过十来年了,我忆不起她背过的那些章段文句了。

我这次来,本没有要写什么的打算。可她的独特个性和对文学的造诣,尤其令我赞叹。她说,她还读过不少西方名著,如《飘》、《简爱》、《牛氓》、《呼啸山庄》、《红与黑》、《三剑客》等等。所以,我心中生出了写她的念头。

“写篇刘晓庆印象的小文如何?”

“可以嘛。”她爽快地答应了。

“当然应该写,我帮助提供材料。”张华勋在旁支持鼓动道。

我无意间看到桌卜和书橱中,高高地堆放着一叠叠各色各样的信件。

“这是观众来信?”

“是的,太多了。有的还来不及拆看。”晓庆顺手抓过来一堆信件给我,“这些是《神秘的夫佛》上映后寄来的。最多一天收到七十多封。”

“看来,你在扮演梦婕小姐时,是下了很大的苦功夫……”读着观众来信,我的脑际浮现出了影片中精彩的武打场面,“恕我直言问一句,这些镜头场面是否全是……”

“只有在怪面人深夜挖掘石碑时,梦婕小姐从丛林中极高的山坡上空翻下来的镜头,用了‘替身’。其他的武打场面全是刘晓庆自己演的。”张华勋同志笑着打断了我的问话,解释说,“晓庆在拍摄影片之前,就刻苦地跟武术教练练武术,一天三身衣服全湿透了。武术教练说,她几十天就学会了武术运动员一两年才练就的功夫,少见,不简单!虽有天资,但主要是刻苦,胆大,不怕伤痛,甚至不怕死!有人赞美刘晓庆既是银幕上的巾帼英雄,又是艺术上的巾帼英雄……”

张华勋特地讲述了两个十分艰辛的苦练和拍摄故事。

有一回,她练翻跟头,不料左膝盖把左眼和鼻梁撞伤了,半边脸肿得像个馒头似的,充血发紫,疼得她头昏眼花,吃饭睡觉都困难。导演和武术教练让她休息两天,可她依旧挺着身板苦练。

在排练梦婕与沙舵爷打斗的场面时,晓庆在青石板上一共摔了12次,重拍了2遍,才基本满意过关。她的身体多处摔伤,疼痛难忍,连着四天四夜无法入眠……

艺术!用痛苦和毅力换来的真正艺术!

当然,晓庆对表演艺术的追求是多方面的。

当时,她正在拍《潜网》。

一天,我去北影摄影栅看她。

这是一场内景戏。她扮演的女主人公体操教练初次失恋后出奔,在没有真正爱情中结合下的一幕家庭生活场面:黑夜。窗外暴风雨狂作。她呆滞地望着小女儿在灯下玩珠算……

开头,由于布景工作人员用水龙头、鼓风机和砍来的垂柳,布弄风雨时,不够真切,一再中断拍摄,晓庆赔进去了好几次“表演”。后来,却是导演及晓庆对“妈妈”和小女孩的表演不够满意而再二再三地重拍。晓庆不厌其烦地听取导演的指点;并在停拍时,不时地主动征求在场的其他同志的意见,苦苦思索,力求于“静”中更贴切地通过脸部表情表达出内心活动……这场展现于观众面前仅有几分钟的戏,居然用了足足一个下午。晓庆的这种反复探索、精益求精的精神,令我甚为感动。她的同事也说,她拍戏时,历来如此,一丝不苟。

交谈中,她深有感触地说:“要爱心中的艺术,不要爱艺术中的自己。”她把一位戏剧理论家的名言,作为自己的格言。

第一次见面后,又约了另一次采访。其间,相隔没几天。还是招待所的那个房间。

这次采访,纯属聊天性质。我没有出题,而是由她爱说什么就谈什么。

那时,她的第一次婚姻正遇危机。所以,她从家中搬到招待所住。暂时分居,拟办“后事”。

她极为坦荡地谈了她这一次结合的失败。这个婚姻正在“死亡”。这是她幽默的话。

她的丈夫也是搞艺术的。我现在回忆起来,他大约是在一个部队文工团弹钢琴的。好象还挺有些名气,水平不低。但他俩彼此对生活对家庭的安排、看法,似乎相去甚远。

“我在外拍片的时间很多,很少在家,当然难以尽到做妻子的责任;而他却要求我能多承担些这种责任……于是,分歧越来越大……”晓庆陷入了苦苦的沉思之中,许久投再说出话来。

沉默的气氛重重地压在房间里,压在我们彼此的心头。

“偶尔,我拍戏间隔之中回来,他就不愿意让我外出,要我多呆在家里……我理解他的心情。但这也不是个办法。”晓庆接着说,“总不能把我锁在家里,我又不是他的个人财产。我是个活人,我要工作、生活,要活动,要接触人……我们都太年轻。开始时,对婚姻、对爰情理解得太浅薄、太简单。恋爱时,总把爱情想得那么浪漫美好。可一成立家庭,一过上日子,一切全变了。原来的心态适应不了现实……”

我一直处在同情的心态之中,静静地认真听着她的真切的叙述……

突然,一个意外的“事件”打破了这一沉闷的气氛。

光天化日之下,一只硕大的耗子居然从我们的脚边一闯而过,钻进床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