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兵临诺曼底
5634500000004

第4章 美国参战(4)

由于忙着应付来自日本的战争,美国国防部对会议的准备不如英国充分。12月20日,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向罗斯福递交了一份备忘录:“所有战区分成两部分,主战区为北大西洋战区,其中包括西欧;其他战区为太平洋战区、西非战区、中东战区和近东战区。西非战区对美国很重要:它能保障美国与埃及、波斯湾和远东地区的空中和海上运输线;能防止德国占领达喀尔,因为德国可能依靠达喀尔封锁通向南大西洋的航线和威胁美洲。

这个备忘录是美国对“先欧后亚”战略的理解。美国国防部来不及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12月22日黄昏,丘吉尔从汉普顿乘飞机前往华盛顿,在白宫下榻。晚上,罗斯福与丘吉尔会晤,他们一致认为打败德国比打败日本更重要。

在英美三军参谋长会议上,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和英国哈罗德·斯塔克海军上将重申了“先欧后亚”的战略:“在1941年2月,美英曾一致同意德国是最大的敌人,因此大西洋和欧洲战场是最重要的。尽管日本参战,但美国仍认为德国是最大的敌人。只要我们打败了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将迅速战败。”

美方代表的讲话很快打消了英方的顾虑。双方按照这个战略方针开始讨论具体的战略行动计划。

12月23日下午,丘吉尔在会议上建议向北爱尔兰和冰岛部署美军的“磁铁”计划,还提出英美联军进攻西北非的“体育家”计划。

罗斯福对“磁铁”计划表示赞同,他建议把“体育家”计划交由双方讨论后再决定。美国军方反对“体育家”计划,马歇尔列举了很多后勤方面的困难,他还担心维希法国会反抗,那样将使“体育家”计划变得更危险。一旦该计划失败,将对英美的土气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美军的莱利斯·麦克奈尔中将甚至命令战争计划处的史迪威将军准备65条理由来反对“体育家”计划,以避免按照英国方案在西北非作战。

由于美方在会前准备不充足,没有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结果双方没有确定在1942年实施西北非登陆的作战。但双方同意搜集更多的船只,并尽快研究美方提出的“超级体育家”计划。

英国认为应该在轴心国周围形成巨大的包围圈,这比进攻更加重要,美国赞同这一点。

在“阿卡迪亚”会议上,双方根据“先欧后亚”战略,通过了英美联合战略计划,其基本原则是对德国统治下领土形成包围圈。英美的包围圈从阿尔汉格尔斯克到黑海,之后到安纳托尼亚,最后到地中海北岸和欧洲大陆的西海岸。

英美的主要目标是把包围圈的缺口堵住,从物资上援助苏联,争取土耳其,增加英美在中东地区的力量,占领整个北非海岸,阻击德国和意大利进攻波斯湾、西非海岸或其他地区。这表明美英两国在军事行动上开始协调起来。

在联合作战中,只有统一的战略方针是不够的,这不能保证联合作战的胜利。阿卡迪亚会议确定的另一重大事项是联合作战的统一指挥问题。

12月25日下午,马歇尔说:“我认为最紧急最重要的事情是统一指挥的问题……我认为必须由一个人来统率英美军队——包括两国的海、陆、空三军。我们不能只靠配合来作战。人的私心就是这样,谁都不愿意把部队交给别人去指挥。如果我们能实现统一指挥,那么我们的大部分麻烦都可以避免。”

马歇尔主张美、英、荷、澳四国在太平洋地区建立统一指挥。丘吉尔说:“太平洋地区的盟军太过分散,一个人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指挥。”

罗斯福为了争取丘吉尔的同意,力荐英国上将韦维尔担任从孟加拉湾直到澳大利亚的太平洋战区最高司令,统一指挥在太平洋战区作战的四国军队。邱吉尔立即表示同意。

从此,统一指挥成为英美联合作战的重要原则。随着战争的发展,盟军在各战区都任命了最高司令,统一指挥所在战区的盟军作战行动。

另外,“阿卡迪亚”会议还建立了盟军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指挥各战区的作战。12月29日,英美三军参谋长委员会向罗斯福递交了一份指挥系统大纲。

英美三军参谋长委员会的这份大纲,并没有提出建立盟军最高行政机构。罗斯福在大纲上批示:“我建议,为此目的在华盛顿建立盟军最高行政机构:3位美国代表、3位英国代表;为磋商起见,增设l位澳大利亚代表、1位新西兰代表和1位荷兰代表。”

英美两国还决定成立军人分配部和战时生产部等联合机构。

1942年1月14日,“阿卡迪亚”会议结束。英美两国从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出发,互相谅解,进一步巩固了美英同盟关系。这次会议成立的军事机构和采取的其他措施,为盟军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德意日为了统一行动,于1941年12月11日签署了对美英联合作战的协定,规定不得与美英单独停战或者媾和,同时德意宣布对美国开战。

随后,美国和中国向德意宣战,英国向日本宣战。接着,轴心国的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对美国宣战;澳大利亚、荷兰、加拿大、新西兰、南非联盟、哥斯达黎加、古巴、尼加拉瓜、巴拿马、萨尔瓦多、设在伦敦的自由法国和波兰政府向日本宣战。

二战的全面爆发直接促使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最后形成,全世界受到法西斯侵略及威胁的国家强烈要求成立国际联盟,联合对抗轴心国。

面对新的战争形势,罗斯福认为应该把所有向轴心国宣战的国家组成大同盟。丘吉尔早在大西洋会议上就主张成立同盟国,使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安居乐业。但当时美国还没有参战,罗斯福不肯同意。这时,罗斯福向丘吉尔提出成立国际同盟,丘吉尔立即表示赞成。丘吉尔激动地说:“在原则上、在感情上以及在文字上,我们都是完全一致的。”

罗斯福拟定了大同盟的成立宣言草案,即《协约国家宣言》。后来,为了区别于一战时的协约国集团,罗斯福从拜伦的诗中,借用了“联合国”一词,改称为《联合国家宣言》。

★《联合国家宣言》

12月25日,罗斯福的《联合国家宣言》草案正式提出,并递交各国讨论。草案内容为:

“美利坚合众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加拿大自治领、澳大利亚联邦、新西兰自治领、南非联邦、比利时、中国、捷克斯洛伐克、希腊、卢森堡、荷兰、挪威、波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和南斯拉夫等国政府,同意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和大不列颠首相于1941年8月14日发布的《大西洋宪章》的联合宣言中所写的宗旨和共同纲领,深信所有这些政府将获得全球性胜利……兹宣布:每个政府保证动用所有资源,以抵抗轴心国,并且继续动用所有资源直到最终胜利;每个政府应向加入本《宣言》的其他政府保证在作战和资源使用方面进行全面合作;每个政府保证不同轴心国单独媾和。凡愿意加入本《宣言》的各国政府均应同意上述三项。”

不久,美国、英国、苏联进行了紧急磋商,提出了各自对草案的修改意见。罗斯福认为,应在“前言”中加进“宗教自由”。罗斯福担心苏联反对,立即约见苏联驻美大使李维诺夫。罗斯福向李维诺夫解释“宗教”这个词,罗斯福说传统的杰斐逊的宗教自由是有着广泛的民主含义的……连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也包括在内……任何人都可以崇拜上帝,或者不信奉上帝,任何人均有宗教选择权,也可以不信仰宗教。

李维诺夫把罗斯福的修改意见转交给斯大林。斯大林认为罗斯福提出的宗教自由当作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接受了。

苏联担心腹背受敌,所以没有向日本宣战,并且还与日本保持了和平关系。因此,苏联建议修改宣言的一些词语,用“战胜希特勒主义的斗争”来代替“战胜轴心国”。苏联代表解释说:“在苏联,希特勒主义包括纳粹主义、法西斯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

美英十分理解苏联的难处,欣然接受苏联的意见,对宣言做了较大修改。这种巧妙而灵活的修改,不仅照顾到了苏日之间的和平关系,而且并未损害反法西斯同盟的真正利益。

英国要求在宣言中加进“当局”一词,以便让像“自由法国”一样的流亡政府参加到宣言中来。美国坚决反对,美国还想通过某种方式与维希法国打交道,因此反对设在伦敦的“自由法国”加入宣言。

后来,丘吉尔说服了罗斯福。但是,英国又遭到了苏联的反对。李维诺夫虽然态度不强硬,但却强调任何一个苏联大使都无权擅自同意在国际文件中做任何改动。

丘吉尔多次解释说这种修改不会影响任何同盟国的利益,但李维诺夫坚决反对,他说要等政府批准再做决定。罗斯福和丘吉尔急于发布宣言,来不及与苏联商量,只好不再提“当局”一词。

印度尚未被英国授予自治领地位,对于它能否加入《联合国家宣言》,英国内部发生了激烈争论。丘吉尔反对印度作为主权国家加入宣言。但前印度总督洛德?哈里法克斯勋爵认为,把印度排除在外,将是巨大的错误。最终,丘吉尔作了让步,同意印度成为宣言签字国。

有关签字国的排名次序以美国为首,第二是英国,接着是英国的各自治领,再按字母先后次序排列其他同盟国,苏联排在最后。罗斯福的特别助理霍普金斯建议修改排名次序,“将像中国和苏联这样的国家提到与美国和英国的并列地位;排名的方法为,把那些在国土上积极作战的国家归为一类,把已经被轴心国征服的国家归为一类。”

丘吉尔主张把英国各自治领排在英国之后,反对按字母次序而把各自治领与英国分开。但罗斯福说服丘吉尔作出让步。最后,罗斯福亲自安排签字国的次序: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然后其他各国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

12月27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分批会见了各同盟国驻华盛顿大使,告诉他们宣言的内容。同时,美英两国用急电将宣言发给各同盟国,请各国授权驻华盛顿的代表们在宣言上签字。

1942年1月1日,在白宫罗斯福的书房内,罗斯福、丘吉尔、李维诺夫和宋子文分别代表美英苏中签署了宣言。1月2日,其他22个同盟国在美国国务院依次签字。

《联合国家宣言》的签订是划时代的事件,它体现了26个国家能够撇开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的分歧签署联合宣言,那是因为这些国家面临着共同的威胁,战胜法西斯是这些国家的共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