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西西里大反攻
5635000000001

第1章 进军巴尔干(1)

法军占据着有利地形,加上意军的无能,意军在战场上没有取得什么显赫的战果,但这给法国增加了压力。法国总理雷诺痛心地说:“意大利人是多么杰出的、高贵的、令人敬佩的民族,这个时候在我们背上插了一刀。”

在长达6个月的战争中,希军战胜了看似强大的意军。希腊没有军工工业,北非英军把从意军手中缴获的大批弹药和装备送给希军。意大利入侵希腊期间,北非战场上的意军也是接连失败。

南斯拉夫和土耳其等巴尔干国家对轴心国的立场摇摆不定,希腊在意大利入侵后全面倒向了英国,巴尔干半岛的局势对德国更加不利了。希特勒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使南斯拉夫加入轴心国。

巴尔干战争结束后,希特勒在国会的演讲中,不得不承认希腊人的勇敢:“从公正的角度来讲,在我们遇到过的所有敌人中,希腊人在战斗中十分勇敢,他们只是在徒劳无益的情况下才有条件地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在欧洲,除了德国外还有个国家也在扩军备战,这就是意大利。意大利是第一个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国家,早就有建立新罗马帝国的野心。

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对巴尔干半岛诸国、多瑙河流域和地中海东部沿岸都有领土要求,妄图把整个地中海变成自己的内陆湖。在这些地区,意大利斗不过德国、英国和法国,无法取得进展,只好把扩张的方向改为非洲。

意大利第一个扩张的对象是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是落后的封建国家,位于红海南端,是意大利向非洲扩张的战略要地。

一旦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后,就能把意属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兰连成一片,并在英国的东非殖民地上插进一个楔子,占领英国通向东方的战略要地。自1934年起,意大利就准备入侵埃塞俄比亚。

1934年,意大利政府颁布新的法令,规定每个18岁到55岁的意大利男子都要服兵役,所有国民都参加军事训练。意大利政府按照发动战争的需要,全面改造国民经济。政府在工业生产中强行卡特尔化,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严格控制工业,快速增强国力。

然而,意大利资源奇缺,在34种必需的军事原料中只有8种能自己生产。70%-80%的煤,95%的石油,99%的棉花,都必须进口。军事原料的短缺严重限制着意大利的军备水平。因此,意大利加紧储备军事原料。

这时,德国开始充分利用英法意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成功地挑拨意大利与英法盟友的关系,利用战争拉拢意大利。

起初,希特勒大力扶持奥地利纳粹党,利用他们在奥地利进行颠覆活动,以实现德奥合并的理想。

1934年7月25日,一群奥地利法西斯暴徒闯进维也纳总理府,杀死了总理陶尔斐斯。一些法西斯暴徒攻下了广播电台,宣布奥地利驻意公使林特伦为总理。很快,这些叛乱分子被镇压了。

意大利总理墨索里尼出动的四个师到达勃伦纳山口,并向奥地利政府发出电报,承诺意大利将全力维护奥地利的独立。当时,意大利是欧洲惟一敢向德国动武的国家,因为意大利的军事实力远远超过德国。

得知意大利出兵了,希特勒连忙否认德国与奥地利叛乱分子有任何关系,暂时夹起了尾巴。此后的一段时期,希特勒多次主张与奥地利和平友好。与此同时,德国正在大肆扩军备战。

1935年10月,意大利军队入侵埃塞俄比亚,英法两国谴责意大利,但国际联盟无法制裁意大利。1936年2月,意大利军队靠狂轰滥炸和施放毒气在战场上取得了成功。

看到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能够逃脱惩罚,希特勒认为,德军进驻莱茵兰非军事区也不会招致太大的麻烦。再加上美国总统罗斯福于1936年1月6日声明美国今后对欧洲事务持中立态度。希特勒于是对部下说:“这些年来的国际政治气候,再没有比现在更有利于德国的了。”

希特勒接着说,应该尽早解决莱茵兰问题,否则意大利一旦吞并了埃塞俄比亚,英国就更不愿意在莱茵兰问题上妥协了。同时为了减少占领的危险性,在进军当天应该向英法意三国提出几项和平与互不侵犯的建议。

1936年2月22日,意大利总理墨索里尼向希特勒保证,如果德国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意大利不会反对。至此,意大利与英法盟友关系全面瓦解,通往莱茵兰非军事区的道路向德军开通了。

2月27日,法国国会批准了《法苏互助条约》。3月1日,希特勒认为时机已到,决心出兵进驻莱茵兰。3月2日,他下达了进驻莱茵兰的正式命令。

3月19日,国联通过决议,谴责德国重占莱茵兰,破坏了《凡尔赛条约》和《洛迦诺公约》。英法比宣布,在签署新协定前,当德国发动侵略时,相互保证领土完整。但是,只要看一看英国对莱茵兰事件的态度,就会知道这些“保证”只是说说而已。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东欧本来又弱又分裂,经过波兰帝国主义、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和马其顿的恐怖主义,东欧进一步分裂,这为德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法国本来为应付德国的扩张在东欧设计了法国联盟体系(小协约国),但德国的重新崛起和外交攻势使得欧洲局势动荡起来,这场攻势迫使苏联代替波兰抗衡德国。波兰发现自己突然被苏联和德国包围了,开始百般讨好德国。罗马尼亚解除了来自苏联的压力,南斯拉夫解除了来自意大利的压力,法国联盟体系瓦解了。最后,意大利追随德国,东欧与西欧被德国隔绝了。

看到德国越来越强大,英法两国政府软弱无能,奥地利不得不向德国妥协。1936年7月11日,奥地利总理许士尼格与德国驻奥地利公使冯·帕彭签订了秘密协定和一份公报。在公报中,德国宣布承认奥地利的全部主权;两国互不干涉内政,包括奥地利纳粹党在内;奥地利承认自己是德意志国家。

秘密协定要求奥地利根据德国政府的外交政策来执行自己的外交活动;实行政治大赦,释放奥地利纳粹党政治犯;任命纳粹党成员进入内阁分担政务。通过德奥协定,德国基本上控制了奥地利的内政和外交,同时也打消了意大利政府的疑虑。

1936年8月,英法美三国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中立政策。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战争中消耗很大,在西班牙内战中投入更大,由于西班牙共和国的坚强抵抗,意大利深深陷入西班牙内战,这样就没有能力阻止德国合并奥地利。

1937年11月6日,意大利参加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三国结成法西斯轴心国。在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的时候,墨索里尼对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说:“我为奥地利的独立站岗已感到厌倦了。”

墨索里尼对奥地利问题已经不像几年前那样重视了,因为意大利的势力已经发展到地中海和非洲殖民地上去了。墨索里尼放弃奥地利,解除了德国与奥地利合并的一大障碍。为了安抚墨索里尼,希特勒表示不会改变布伦纳关边界,讲德语的南蒂罗尔地区仍属于意大利。德奥合并实际上已经无法避免。

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英法美仍置之不理。事实上,德奥合并是变相的瓜分,因为德国承认勃伦纳边界,还把奥地利民族的一部分放弃,给了意大利,这就是1919年被意大利兼并的南蒂罗尔地区。

当纳粹党人在维也纳街头欢呼时,整个中欧和东南欧,都将发生深刻的变革,欧洲的政治均势被彻底打破了。

德国吞并奥地利后,使德国自多瑙河而下,与匈牙利和南斯拉夫有了共同边界,捷克斯洛伐克五分之四的边界与德国接壤。希特勒又将矛头对准捷克斯洛伐克。

1938年9月,英法两国及幕后的美国,企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求得和平。在慕尼黑,英法德意四国签订了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协定》,结果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这其实是引诱德国进攻苏联。事实上,绥靖政策是挑拨战争、扩大战争的政策。绥靖政策无法满足德意日三国的侵略野心,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39年3月16日,德国宣布成立斯洛伐克保护国,德军进驻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灭亡了,墨索里尼也赶快行动起来。

1883年7月29日,墨索里尼出生在意大利弗利省的多维亚蒂·普雷达皮奥。墨索里尼的父亲亚历山德罗是个乡村铁匠。他喜欢读社会主义书籍,他以墨西哥解放者贝尼托·胡阿雷斯德名字为儿子命名为贝尼托·墨索里尼。

1900年,墨索里尼加入激进的左翼政党意大利社会党。

1908-1909年,墨索里尼住在奥地利的特伦提诺市。这时,墨索里尼对哲学家尼采和索尔的著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12年,墨索里尼成为意大利社会党的领导之一和党报《前进报》的记者。1914年,他成为意大利弗利省的社会党领袖,他还是该党机关报《前进报》的编辑。

1914年11月5日,墨索里尼在意大利米兰创建《意大利人民》报,思想上从极左转为极右。1915年,墨索里尼退出意大利社会党。

1919年3月23日,墨索里尼在米兰市建立“战斗的法西斯党”。“战斗的法西斯党”的政治纲领是工团主义和民族主义。

1919-1922年,墨索里尼指挥黑衫军冲锋队打击罢工工人、共产党人和社会党人。1920年,共产党人领导的工人罢工被镇压了。1921年大选中,22个法西斯党人成为国会议员。墨索里尼建立国家法西斯党,自任该党“领袖”。

1922年10月28日,意大利法西斯党领导了“罗马进军”。在“罗马进军”危机期间,墨索里尼留在大本营米兰,直到意大利国王伊曼纽尔三世召墨索里尼组阁(10月31日)。墨索里尼被国王任命为总理。

墨索里尼上台以后,开始建立独裁统治。

1924年6月10日,意大利社会主义政治家吉亚科莫·马泰奥蒂被人暗杀。意大利国王出于对社会主义者反君主制的担忧,开始全力支持法西斯党。法西斯党取得了同年大选的胜利。1925年1月,墨索里尼宣布法西斯党为国家惟一合法政党。墨索里尼上台后,一直想建立“新罗马帝国”。

1939年4月8日,意大利军队入侵巴尔干小国阿尔巴尼亚。墨索里尼事先并没有发出警告,一位墨索里尼的发言人说,他命令部队保护在阿尔巴尼亚的意大利人,他们曾遭到武装流寇的威胁。

在此之前,意大利和阿尔巴尼亚一直在进行和平谈判。墨索里尼要求阿尔巴尼亚允许意大利海军长期进出阿尔巴尼亚港口,并在阿尔巴尼亚与南斯拉夫及希腊接壤地带派驻军队。阿尔巴尼亚国王索古拒绝了墨索里尼的军事要求。

意大利外相齐亚诺会见了南斯拉夫大使,向他保证意大利对南斯拉夫并无不良企图。南斯拉夫的外交官私下说他们对此保证感到满意。

意大利在阿尔巴尼亚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国王索古被赶下了王位,他希望到希腊避难。因为希腊是巴尔干地区惟一对墨索里尼感到忐忑不安的国家。

意大利入侵阿尔巴尼亚,为下一步进攻希腊和南斯拉夫打开了通道。欧洲局势进一步紧张,欧洲一些不肯加入轴心国的小国纷纷表示将严守中立。4月13日,英法两国宣布对希腊和罗马尼亚的领土完整担保,以此来回应德意的战争威胁。这样,德意两国与英法两国的对立就明朗化了。

希特勒这时候已经把侵略目标锁定了波兰。希特勒派戈林赴意大利访问。他想让戈林问墨索里尼是否下决心打大战。

1939年4月15日、16日,戈林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两次拜见墨索里尼。

墨索里尼大谈意大利目前遇到的困难,说意大利现在经济不景气、国内兵力缺乏,军队装备落后,若打一场大的战争,还需要两三年的时间。

戈林得知意大利没有做好近期打大的战争的准备,没敢透露德军将要攻打波兰的计划。戈林劝道:“德意两国目前的战略地位已经非常有利,哪怕战争来得早点,两国也完全有能力打败任何大国。”

当时,意大利外相齐亚诺已经在4月中旬就估计德国可能要进攻波兰了。因此,齐亚诺指示意大利驻德国大使随时上报德国下一步军事行动的情报。

4月20日,意大利驻德国大使向外相齐亚诺发电报说:“德国人快忍不住了,就要对波兰动武了。”

经过两国代表多次讨论,德意两国元首缔结了“钢铁盟约”,德意军事同盟条约于5月22日在柏林总理府签字。条约签字仪式盛大,德国的军政要员全部出席了仪式。

希特勒下令于1939年8月26日凌晨4时30分对波兰发起总攻。但是,到了25日夜间,攻击令却被希特勒突然取消了,一些提前开动的部队被召了回来。原来,英波两国于8月25日正式结盟,意大利拒绝站在德国一边参战。

当时,墨索里尼对希特勒即将发动的侵波战争既有失望,又有愤怒,他和齐亚诺商量后,决定坦言意大利尚未做好准备,不能采取任何军事行动,对德国的支援也只限于政治、经济方面。

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样,意大利和德国虽然结盟,但并未投入最初的战争。这对墨索里尼来说,是一种明智的抉择。墨索里尼知道意大利准备不足,自然不敢冒险。于是,墨索里尼一面进行战争准备,一面继续等待观望。只要出现有利于意大利的时机,墨索里尼就会毫不犹豫地做出决定,加入战争或者永远不出兵,这样既安全又实惠。

对于希特勒来说,意大利不出兵,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因为意大利军事实力很弱,未必是个好伙伴,很可能他们只会帮倒忙。

这句话在后来的战争中得到了验证,如果意大利一直不参战,倒是德国的好伙伴,巴尔干和地中海都会相安无事,德国也能专心作战。但意大利恰恰选择了加入战斗,而且是加入德国一方的战斗。

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建议希特勒收回进攻命令,对局势作重新考虑。8月31日,希特勒决心破釜沉舟,甘冒单独与英法两国发生大战的风险,下达了第一号作战指令,命令德军于9月1日凌晨发起总攻。

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在中立的国家中,英法两国最不放心的是意大利。如果意大利在德国发动的战争中站在德国一方参战的话,对英法两国来说将是灾难性的。如果意大利能限制战争范围的话,它是个不错的调解人。要让意大利认为与英法两国保持友好关系对它有利,意大利就会保持中立。英法两国对意大利百般拉拢。

波兰战役结束后,德国占领了波兰。希特勒多次派人给墨索里尼送来战争纪录片的拷贝。希特勒要求墨索里尼能够尽快表态,意大利何时加入轴心国。德国的巨大胜利使墨索里尼信心倍增。

1940年,德军占领了丹麦、挪威,希特勒的目光又瞄向了荷兰、比利时和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