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庸的智慧
5635100000048

第48章 后记

中庸与和谐的实践结构

中庸,就是宇宙观、天人观上的对称。

中庸,是与天道相遥契的人道,就是自由自觉的劳动。

中庸,能做到即世的超越,只有自由自觉的劳动。

中庸,具备“万物皆备于我”的宇宙情怀,通过自由自觉的劳动。

中庸,是天人合一。

在中国哲学中,主导思路是主客交融,天人合一。在中国哲学中,主体与客体,人与外在的世界处在和谐一体、相互沟通的状态,追求的是“尽心知性则知天”“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西哲学的根本不同,是超越精神。西方哲学的超越精神是宗教的,中国哲学的超越意识是将超越的对象归属于内在的心源。

中庸,是对称的哲学范式。

哲学范式,有人类总体的哲学范式,东方的哲学范式、西方的哲学范式,不同历史时期的哲学范式,不同哲学家的哲学范式。前者制约后者,后者引领、展现前者。

实践模式决定哲学范式。如果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那么实践模式则是时代精神的母体。整体制约部分。任何特定的哲学范式,都是特定的实践模式的产物,并构成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中庸,是和谐的实践模式。

哲学范式与实践模式是对应的。

哲学范式的转换,靠实践模式的转换来整合;实践模式的转轨,靠哲学范式的转换来催化。

哲学范式的转换与实践模式的转轨是对应的。

哲学范式与其它科学范式是对应的。

哲学范式的转换,是其它范式转换的前提,也是其它学科范式转换的本质和依据。

实践模式通过思维方式决定哲学范式。

实践模式、思维方式、哲学范式是对应的。

哲学范式同实践模式之间不对称向对称转化,就是哲学“悖论”的消解、哲学范式的转换、科学范式的转换。

创业,就是自由自觉的劳动,是可操作的、现实的、具体的、真正的自由自觉的劳动。

没有创业,“实践”过于空洞。没有创业,“自由自觉的劳动”过于抽象。二者既没有科学的理论意义,又没有现实的操作意义。

中国近代科学不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周易以来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而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封建宗法制度、官本位、人生依附关系和行政化的学术方式、行为方式,限制了人的创业精神、人劳动的自由自觉性和人的主体性的发展。缺乏创业自由和人的主体性,创新精神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创新精神,科学的发展将缺乏内在的灵魂,思辩与实证、天与人之间将缺乏内在的联结.中国自然科学不发展的根源,不在于”天人合一”的对称思维结构,而在于官学不分的一元社会结构.

哲学范式的转换,以思维方式的转换为前提。思维方式的转换,靠哲学范式的转换来完成。

以创业为基础,功利主义的人生观为动力,吸收西方哲学发展的成果,天人合一的对称思维方式将成为科学的思维方式,并催化科学的发展。

中国哲学范式同西方哲学范式的融合,必须以中国实践模式和西方实践模式趋同为基础。

创业,就是这样的实践模式。

人类二次创业,就是这样的实践模式。

人类二次创业,不但使人类的劳动方式趋同,而且使人类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趋同。哲学范式的趋同,就是人类实践模式趋同的必然结果。哲学范式的融合,就是哲学范式趋同的必然结果。

人类实践模式的转轨:

从一般实践向主体实践转化。

从主体实践向创业实践转化。

从一次创业向二次创业转化。

从物质实践为主向精神实践为主转化。

通过人类实践模式转轨,人类实践模式趋同。

人类二次创业实践的特征:

主体的、积极的

价值的、效益的

创造的、再生的

和谐的、永续的

整体的、趋同的

十一

创业,是计划体制下的实践模式向市场体制下的实践模式的转轨;以创业为基础,才能实现实践模式的转轨、哲学范式的转换。

只有创业的实践,才是非异化的、主体的劳动。只有这样的劳动,才是合目

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只有这样的实践,才能成为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桥梁。

因此,创业,使实践成为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历史观相统一的范畴。

缺少了其中的一个环节,实践的哲学意义都是不充分的。

十二

一次创业,是实践论向认识论的延伸。

二次创业,是认识论对实践论的提升。

只有这种提升,才使实践得以分化、催化,从而实现从非主体向主体、弱主体向强主体的转化。因此,二次创业,实践论不但不排斥认识论,而且以认识论为前提。反过来,也只有以二次创业的实践为基础,才能实现认识论的正确性、自洽性与合理性的统一。

人类二次创业实践,体现了“天人合一”,确证了“天人合一”,实现了“天人合一”。

十三

必须把时间、空间、层次统一起来,研究哲学发展的一般规律,理清哲学发展的整体脉络。

五度空间即时间、空间、层次的统一。

在这里,时间(不同历史时期)、空间(不同民族、区域)、层次(不同哲学范式)是相互对应(对称)的。时间、空间、层次三者可以相互转化,所以它们相互之间的对称是动态的。

对称的实践模式,产生对称的哲学范式。

十四

哲学范式的转换,既是人类时空转换的原因,也是其结果。对称哲学既是同人类社会五度空间发展相对应的产物,又是考察人类五度空间相互关系的方法。

哲学发展的逻辑: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中国哲学。

对称 → 知性→理性 → 对称。

中国哲学在头尾两个阶段较发达,西方哲学在中间两个阶段较发达。

中西哲学在时间上的先后转化,是通过空间上的相互催化来实现的。在近现代,是通过以西释中来催化中国哲学,使之抽象化、世界化;在当代,是通过以中化西,来提升西方哲学,使之天人合一,使之真正具备形而上学功能,使形而上学的思辩性走向实证性,使认知性与操作性得以统一,真理、合理和审美得以统一,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得以统一,哲学的抽象性和整体性得以统一,从而完成哲学发展的大圆圈。

十五

一方面,我们承认哲学的民族性;另一方面,这哲学的民族性、偶然性正是哲学的世界性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展开,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把二者割裂开来,强调任何一方都是片面的。只承认共性,甚而把这共性等同于西方哲学,把西方哲学看成哲学的标准模式,更是错误的。

人类历史上不同民族的哲学都是特殊的语言形式和一般的哲学内容的统一。这一般的哲学内容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这具体体现在时空的统一上面。人类不同民族的哲学在空间上的不同排列,恰恰体现了时间发展的不同阶段。这不同阶段的哲学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这自然历史过程,一方面,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以不同的语言形式而背离;另一方面,又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来实现,通过不同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里有一个特殊和一般、偶然和必然的关系问题。这种人类哲学发展内在的、稳定的、深层次的结构,遵循着自身的发展逻辑,并不偏爱某个民族某种语言。

十六

时间和空间是统一的,中国哲学的世界化,和中国哲学的现代化是一回事。但无论是现代化还是世界化,都不是西化,也不是以西释中,或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是中西方哲学的融合贯通。这种融合贯通,是中西方哲学的扬弃、综合、升华,是时空相统一的人类哲学发展的否定之否定。其结果,是以意识为中心同物质相统一、主体为中心同客体相统一、思辩为中心同实证相统一的对称哲学。

十七

对称的思维方式,源于中国哲学的价值观。

中庸的价值观,就是主体价值观、劳动价值观、自由自觉的劳动价值观。

西方哲学的“意义”是逻辑上的自洽和主观对客观的符合,中国哲学的意义是价值,即对人的有用性。非功利主义的哲学观造成了西方哲学主客观的对立和不对称,功利主义的价值观造成了中国哲学主客观的统一与对称。

十八

实践模式→哲学范式——对称哲学。

对称哲学使哲学内在于实践之中,成为实践的一个环节、一种模式。

对称哲学是人类创业实践模式产生出来的哲学。只有创业——自由自觉的劳动才使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得以统一,成为一对对称的范畴,所以对称哲学也可称为创业哲学。

创业,是以知识运营为龙头,以对传统产业按生态原则重塑改造为途径,以对资源的可再生开发为基础,以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

十九

二次创业以知识运营为主导。

在知识运营过程中,使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本质与现象得以对称,思维规律与客观规律得以同构,思辩与实证得以统一。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创业的基础上。没有创新-创造-创业,一切思辩都只能是概念游戏。

只有创新→创造→创业,才能为思辩与实证的统一、天与人的合一提供有说服力的说明与论证,为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提供最后的说明与论证。

二十

对称哲学使哲学成为人类二次创业活动中知识运营的第一个环节,抽象思维能力成为第一生产力,哲学成为真、善、美的统一,哲学由形而上学成为实证科学。

对称哲学是科学哲学与主体哲学的统一。对称哲学通过扬弃西方科学主义为主流的哲学,使中国传统哲学的出世与入世得以统一,使“天人合一”建立在科学的、实证的、可操作的基础上。

在对称哲学中,发展哲学、实践哲学、实践唯物主义都得以扬弃。

二十一

中庸即对称。对称是中国哲学的本质。

宏观的对称:一次创业,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

二次创业,从高级到低级的文化。

微观的对称: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对称,生活世界与本体世界的对称,本体论、历史观、价值论、认识论、逻辑学的对称,五度空间框架内自然、社会(人)、意识的对称。

二十二

对称,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还是逻辑学。

对称是世界观。

世界是对称的。

宇宙是对称的。

社会是对称的。

主体发展是对称的。

哲学发展是对称的。

二十三

所谓矛盾,就是不对称;所谓不对称,就是时空层次的错位。所谓对称,就是矛盾的扬弃,就是矛盾各方面各就各位,找到合适的时空层次定位。不对称向对称转化,就是宇宙的发展,哲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人类实践的发展。

不对称是矛盾的本质与根源。对称就是矛盾的化解。

不对称向对称转化,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不对称是相对的,对称是绝对的。

不对称是偶然的,对称是必然的。

不对称是现象,对称是本质。

二十四

必须用对称的方式认识世界。

对称的方式——

是具体与抽象的统一。

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是科学与人本的统一。

是思辩与实证的统一。

用对称的方式认识世界,是用建构的方法把握世界。

二十五

没有对称的方法,量子力学与相对论就不能统一,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就不能统一,宇宙统一性原理就不能建立。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建立相对论,把时空、物质和力统一起来,靠的就是对称性原理。对称性原理决定着基本相互作用大统一理论的发展方向,并在弱电和强相互作用的统一中得到体现和证明。对称是宇宙的本质,对称性原理是科学的最基本原理。

对称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基础。只有人和自然的对称与协调,人类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如果大自然遭到破坏,带来的将是人类的毁灭。只有毁灭人类,才能保持人和被破坏了的自然的对称。

二十六

对称是方法论。

不对称是“二律背反”的本质与根源。对称就是“二律背反”的融解。

扬弃“二律背反”,必须靠非理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方法、逻辑与非逻辑相统一的方法。非理性与理性的统一、逻辑与非逻辑的统一,就是对称的认识方法、思维方法。

矛盾的解决方式与途径,主要不是一方吃掉或消灭另一方,而是协调、整合、双赢,各得其所。

矛盾的本质是不对称,矛盾的解决是协调。中庸是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是建构和谐社会的方法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