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决胜斯大林格勒
5635600000021

第21章 历史的转折(3)

被包围的德军除了第6集团军外,还有德军20师的大部分和两个罗马尼亚师,一个军的部分空军、工程兵、炮兵、突击炮兵营、工兵、工程处、参谋人员和司令部。被包围的部队不仅弹药和粮食缺乏,还缺乏燃料。

被包围部队的人数已无法确定了,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和军长们都认为希特勒能够正视现实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他们没有等希特勒的答复,就发出了初步命令,以便一旦批准就马上突围。可是批准命令一直没有下来。

德国高级将领们极力劝说希特勒,第6集团军能够突围出来,因为处于绝境的士兵们是不怕铤而走险的。

希特勒仍然是那句话:“我决不离开伏尔加!”

蔡茨勒急道:“元首!把第6集团军留在斯大林格勒,这是犯罪!损失第6集团军等于敲断了我们东线的脊梁骨。”

希特勒脸色苍白,急得一句话都不说出来。

11月25日,希特勒把曼施坦因元帅从列宁格勒前线调来,让他从西南向前推进,替第6集团军解围。曼施坦因以第4装甲集团军为前锋,向东北进攻,夹击处于两支德军之间的苏联军队。

由于希特勒不同意第6集团军从伏尔加河撤退,这意味着第6集团军必须留在斯大林格勒,也就意味着曼施坦因必须杀开一条血路,打到斯大林格勒。

12月12日,曼施坦因开始沿铁路线北上,不顾重大伤亡,向斯大林格勒方向冲击。但是,一支以450辆坦克为先导的苏联大军在12月16日从马蒙附近发起新的攻势,粉碎了意大利第8集团军之后,南下直插曼施坦因的后方。

曼施坦因发现自身难保,于12月23日停止北上,开始后撤。这样,被围的德军第6集团军成为瓮中之鳖。

除了在包围圈内已有的储备物资外,每天至少需要空运500吨物资才能满足第6集团军的最低需要。但德国空军无法办到。空运只在极个别的时候超过140吨,通常是少于而且往往是大大少于110吨。

这时候,严冬的寒风已经袭击南部草原,到处都是积雪,气温降到零度以下,被围的德军处境十分狼狈:坦克缺少燃料不能开动,大炮缺少炮弹,马匹被宰杀精光,士兵们喝的只有雪水……

德军忍受着饥饿、严寒和炮火的轰击,蜷缩在战壕里,等待着灭亡的命运。保卢斯感到前景极为不妙,一面期待援军,一面盼望空军的补给。

一天,希特勒对蔡茨勒说:“请给保卢斯草拟一份电报,问问他,如果让他突围,能突出多远。”

蔡茨勒立即起草了一份电报并交给希特勒签字。希特勒添上如下几个字:条件是你继续守住伏尔加防线。

保卢斯很快发来复电,说他能突出40公里。第二天,希特勒对军官们说:“我问保卢斯,如果奉命突围的话他能突出多远。他却说,他只能突围40公里。因此命令突围毫无意义了!”

蔡茨勒补上一句:“元首,您添上了他必须继续守住斯大林格勒这个条件。”希特勒气得脸色发白。

第二天晚上,蔡茨勒要求会见希特勒。他指出,这是拯救保卢斯部队的最后机会了。希特勒问道:“你能保证他们连人带武器脱险吗?”

“谁也不能保证,但如果不立即突围,他们将全军覆没。”

希特勒还是不肯让步。

蔡茨勒建议陪希特勒乘飞机到前线去一趟,这样他至少可以了解一下前线的情况:伤员们得不到治疗而奄奄一息,成千上万的人被冻死。

希特勒拒绝了这个建议。蔡茨勒又建议从斯大林格勒挑选一批军官,让他们坐飞机到柏林,以亲身经历向他介绍情况。希特勒又拒绝了。很显然,他不想知道包围圈内发生的事情。

空运补给远不够用,物资匮乏便愈来愈严重。德军的口粮再三削减,不足以维持生命,然而就连这点口粮还要进行削减。

12月底,蔡茨勒向希特勒报告了高加索战场的形势:“如果你现在不下令撤出高加索,我们就会面临第二个斯大林格勒。”

“好吧”,希特勒说,“你快去发布命令吧!”

蔡茨勒跑出房间,用电话下达了撤退令。蔡茨勒驱车回到陆军司令部,刚刚到达就看到一个参谋在等着他。参谋说接到紧急电话,要蔡茨勒马上给希特勒回电话。

蔡茨勒拿起话筒,只听希特勒说道:“关于从高加索撤军一事,暂不执行,明天咱们再研究一下。”

正在保卢斯陷入绝境的时候,苏军送来一份长长的劝降书。那是1943年1月8日早晨,3名苏联青年军官带着一面白旗,进入德军防线,把最后通牒交给了保卢斯,敦促德军投降。

通牒中的条件是体面的:被俘人员一概发给“标准的口粮”,伤病员和冻伤人员会得到医治,被俘人员可以保留军衔、勋章和个人财物。通牒要求保卢斯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然而,保卢斯拒绝投降。

就在德军拒降的第二天,即1月10日,苏军向包围圈内的保卢斯部队发起了全面进攻。苏军用5000门大炮对准德军阵地进行了猛烈的轰击,炮弹像雨点一样落下来。

在不到30平方公里的包围圈里,密密麻麻的30万德军在一天内承受着上千吨的爆炸物。之后,苏军T-34坦克发起了集团冲锋,涌向德军的阵地。

曾几何时,不可一世的德军以飞机、坦克、大炮开路,重创苏军,如今,苏军以同样的方式进攻德军。

疲惫不堪的德军面对排山倒海的攻势,斗志全无,丢下枪械,狂撤不已。数天之内,包围圈缩小了一半。

保卢斯和他的部队陷入了绝境,全军处于衰竭状态。一度以军纪严明著称的德第6集团军变得纪律废弛,士气低落,包围圈内混乱不堪。

德军把燕麦和牲口饲料吃光了,开始杀军马来充饥;烧完了家具之后,就拆房取暖;汽车用完汽油之后便放火烧毁;坦克没有燃料,大炮没有炮弹,都被炸毁了。

一切都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德军已经预感到这一点,三三两两地逃出包围圈,以求生路。保卢斯只好致电希特勒,请求率部向西突围,不料,希特勒却拒绝了他的请求。

希特勒在回电中说:“德国士兵不论走到哪里,都要牢牢地扎下根,决不可以奢谈后退。”

希特勒心中还有一个算盘:保卢斯部队拖住了百万苏军,这为德军的战局换来了时间,希特勒可以从容地调整部署,以便在其他战线上取得主动。而保卢斯和他的第6集团军则成了希特勒的战略牺牲品。

1月24日,苏军再度送来劝降书。保卢斯致电希特勒,请求投降。希特勒拒绝了保卢斯。

为了鼓励保卢斯,希特勒派飞机冲过苏军封锁,空投了许多嘉奖令和晋升令,保卢斯被晋升为德国陆军元帅,很多官兵连升几级。保卢斯只好率领残余部队进行没有任何希望的抵抗。

1月26日,包围圈被切成了南北两块:保卢斯为首的9个师困在市中心,另外12个师在北部工厂区。

这时的保卢斯还在艰难地执行着希特勒的命令:“不许投降。第6集团军必须死守阵地,直至最后一兵一卒,一枪一弹。你们的英勇坚持对建立一条防线和拯救西方世界将是永志难忘的贡献。”

几天后,苏军向保卢斯部队发起了总攻。飞机、坦克一齐向德军冲来,潮水般的苏军势如破竹。

在苏军的攻势下,保卢斯于1月30日电告希特勒:“最后的崩溃不出24小时之内。”果然,第二天傍晚,苏联军队攻入德军第6集团军司令的地下室,保卢斯投降了。

北部工厂区的德军坚持得稍微长一点,到了2月2日中午,这支部队也投降了。

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有9万人成了俘虏,其中有2500名军官,24名将军和刚荣升元帅不过10天的保卢斯。至此,德军第6集团军这支曾经的王牌部队已经不复存在了。

1903年,克雷洛夫出生在奔萨州加里亚耶夫卡镇。1919年,参军。1927年,加入了共产党。

卫国战争爆发后,克雷洛夫在滨海集团军当过作战处处长和参谋长。克雷洛夫指挥滨海集团军从敖德萨撤向塞瓦斯托波尔。

后来,克雷洛夫来到在斯大林格勒市苦战的苏军第62集团军当参谋长。在第62集团军司令鲁帕丁被调走而崔可夫未到任时,克雷洛夫独立指挥该集团军的作战。

9月12日,崔可夫前来就任司令员,从此直到1943年初,克雷洛夫始终配合崔可夫指挥第62集团军的作战。

1943年4月,第62集团军因赫赫战功而改番号为近卫第8集团军。1943年7月,克雷洛夫升任苏军第21集团军司令。1943年10月,他来到第5集团军担任司令。在白俄罗斯战役中,第5集团军有力地保障了骑兵机械化集群和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的行动。另外,第5集团军还强渡别列津纳河收复了伯里索夫市。

在东普鲁士战役中,第5集团军歼灭了泽姆兰的德军。1945年4月19日,克雷洛夫荣获“苏联英雄”称号。欧战结束后,克雷洛夫率领第5集团军调往远东,转隶远东第一方面军。对日作战打响后,第5集团军快速突破了日军的防御地区,成为远东苏军推进最快的部队之一。

1961年,克雷洛夫成为苏共中央委员。1962年,晋升元帅。1963年3月,升任国防部副部长兼任战略火箭军总司令。战略火箭军是苏联军队最重要的兵种,可见克雷洛夫在当时苏军中的地位。1972年,克雷洛夫逝世于莫斯科。

4.希特勒追悔莫及

对于保卢斯的“贪生怕死”,希特勒感到追悔莫及,他在会议上说:“他们投降了,全都投降了。保卢斯玷污了帝国军人的英名,他给陆军抹黑了。他本该以死来摆脱痛苦,升入永垂不朽的天堂。就我个人来讲,我最伤心的是,我竟然提拔这样的人当元帅。在接下来的战争中,我不想再任命元帅了。”

希特勒痛恨保卢斯“晚节不保”,未能“杀身成仁”。1943年2月3日,德国政府发表特别公报:“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了。第6集团军在保卢斯元帅的领导下,忠实地履行了他们的职责,被优势敌军所压倒。”然后,德国广播电台播放了贝多芬第5交响乐的第2乐章,宣布全国默哀4天,所有娱乐场所禁止活动。

一位德军师长特拉米尔痛哭道:“我们也失败过,遇到过一切困难,但斯大林格勒这样的惨败,却从未有过。”一个老将军叹道:“我都快60岁了,在部队里干了这么多年,但这种惨败却没有见过。”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德军所遭受的最大失败。斯大林格勒战役与阿拉曼战役、英美在北非登陆,均标志着二战到了转折点。德军曾经席卷大半个欧洲,打到距离亚洲很近的伏尔加河,在非洲几乎到了尼罗河,但退潮已经开始了。德军发动大规模闪击战,成千上万的坦克和飞机打得盟国军队溃不成军的时刻也结束了。

造成德军惨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进攻计划本身就有问题,同时进攻高加索地区和斯大林格勒地区是很难完成的任务;第二,德军作战时所犯的错误很多,主要是希特勒未根据原计划指挥,每个阶段都没有认真贯彻原计划。希特勒放弃了攻占斯大林格勒的良机,而把重心放在高加索,然后又突然把重心转移回斯大林格勒,之后,希特勒明知失败也不肯同意第6集团军撤退。

德军第6集团军牵制苏军兵力达两个多月。这样才使德军A集团军群在高加索地区渡过了难关,并安全撤离。就这一点来说,第6集团军的牺牲也是德军无奈的选择。

1942年的夏季攻势,德军只是占领了大片领土,但没有使苏军南翼受到致命性打击。德军应该在高加索与顿河之间,采取机动作战的方式,以阻止苏军重获战略主动权。

然而,希特勒不肯放弃德军所占领的任何地区,他还要同时吞并高加索地区和斯大林格勒地区。当德军的攻势成为强弩之末后,希特勒仍不肯放弃已占领的地区,这就导致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

从战略上看,对于德国来说,斯大林格勒之战不需要打。希特勒既然决定放弃原计划而直接进攻高加索,那么分兵进攻斯大林格勒多此一举。就算该城在苏军手中,会对德军的后方造成威胁,但除非德军能够歼灭苏军的主力,否则当苏军南下时,这种威胁依然会发生。斯大林格勒一城之得失对这种威胁产生的影响十分有限。

毫无疑问,希特勒拒绝德军第6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撤退,主要是为了维护他的威望。 当时,德军在高加索地区与斯大林格勒地区进攻受挫以后,损失了大量的兵力。德军没有战略预备队,当曼施坦因的第11集团军刚结束了克里米亚战役后,立即就被解散了,分别送到各个战线上去。

德军A集团军群向南进攻高加索的北部,处在黑海与里海之间。B集团军群防守着一条漫长的防线,起点为斯大林格勒以南的伏尔加河,到顿河的中段,再到沃罗涅什以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