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护航大海战
5635800000017

第17章 护航空潜大战(4)

一旦盟军登陆成功,德国将被迫进行大规模陆上决战。为了阻止盟军横渡海峡在法国登陆,邓尼茨被迫投入整个潜艇部队。

按照邓尼茨的作战计划,应把潜艇藏在比斯开湾各基地的水泥洞库中,等到同盟国进行的登陆轰炸结束。登陆开始后,潜艇全部出动,不惜付出重大的损失。

邓尼茨认为盟军最可能的登陆地域就是加来海峡,宽度不超过300海里。德国潜艇一晚上就能在水面上航行150海里,会有几艘潜艇突破防御,摧毁易受攻击的运输舰船。

尽管造船厂尽了最大的努力,到1944年6月初,负责抗登陆任务的49艘潜艇中只有9艘安装了通气管。盟军对法国铁路进行了大规模的战略轰炸,许多改装用的配件堆在货场中。

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开始了。5时13分,邓尼茨向49艘潜艇发布命令:凡登陆的舰艇,都是重要的目标,无论冒多大危险都必须攻击。

6日夜晚,15艘德国潜艇从布勒斯特出发,其中7艘安装了通气管,能够潜航到达英吉利海峡。剩下的8艘,被迫浮出水面充电,以便有充足的电能在天亮后潜航。

8艘潜艇成一路纵队,向西驶去。不久,“U-415”号德国潜艇受到飞机的攻击。“U-256”号德国潜艇击落一架飞机。

“U-415”号潜艇接收到很多盟军飞机的雷达信号,来自右舷的雷达信号最强。一架盟军飞机出现,从右舷发动攻击。潜艇还击,飞机投掷4颗深水炸弹。

“U-415”号潜艇的两台发动机都坏了,机械师修复了柴油机。受到重创的“U-415”号和“U-256”号潜艇返回基地。另外,盟军飞机还炸沉了2艘德国潜艇。

天亮后,潜艇陆续在水中潜航。“U-212”号潜艇没来得及下潜,就遭到两架蚊式鱼雷机的攻击,潜艇几乎失控,摇晃着逃回基地。

在整个战斗过程中,盟军飞机都没有发现德国飞机。在6月7日夜晚,36艘德国潜艇浮出水面充电,继续向东航行。

6月8日凌晨,加拿大的一架“解放者”式飞机关闭雷达后,用最大的速度飞向一艘德国潜艇。飞机在潜艇上空12米处掠过时,投掷6颗深水炸弹,把潜艇完全炸碎了。10分钟后,这架飞机从月光处钻出,关闭雷达,用6个深水炸弹击沉了一艘德国潜艇。

从布勒斯特由出发的8艘没有安装通气管的潜艇,只剩下4艘。4艘潜艇在8日早晨遇到了英国飞机。“U-413”号潜艇与一架飞机展开了激战。潜艇重创了飞机,飞机也重创了潜艇,各自返回基地。

剩下的3艘潜艇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都被盟军飞机击沉了。

尽管遭受重大损失,没有装通气管的潜艇仍然无法靠近英吉利海峡。

剩下的22艘没装通气管的德国潜艇,努力摆脱掉盟军飞机。又有5艘德潜艇受损,1艘沉没。

至6月23日午夜止,盟军飞机击沉了9艘德潜艇,击伤11艘。6艘带有通气管的德国潜艇驶入英吉利海峡,另外2艘因为耗光了蓄电池能量而驶入圣彼得港。

6艘德国潜艇偷偷地击沉了两艘英军护卫舰,军舰立即报复,击沉了一艘潜艇。15日,“U-621”号潜艇击沉一艘美国坦克登陆舰,攻击了两艘美国战列舰。盟军的军舰把它赶跑了。两周后,第二艘装有通气管的德潜艇进入猎场。

装有通气管的潜艇能够使用柴油机无限期地潜航,潜艇露出水面的是1米高的通气管的顶端。如果海面平静,潜艇正在航行时,能够在8公里远发现通气管的航迹。

这对通气管的搜索就在广阔的球场上寻找高尔夫球一样难。而且,雷达发现通气管的距离也不超过6公里。

6月18日,一架美国的解放者式飞机发现了一股德潜透喷出的烟云,接着发现德国潜艇的通气管。飞机投掷了深水炸弹,只对潜艇造成轻伤。

7月11日,一架飞机发现了一艘潜艇的通气管。潜艇接收了飞机的雷达厘米波,连忙下潜,由于艇首下潜得太快,艇尾伸出了水面。飞机趁机摧毁了艇尾,潜艇沉没了。

与此同时,英国航空兵与从挪威和德国各基地出发的德国潜艇展开了空潜战。6月间,英国飞机击沉5艘德国潜艇,重创4艘。

8月底,盟军几乎已经占领了整个法国。沿比斯开湾的德国潜艇基地或被攻占或被包围。德国潜艇被迫向挪威基地转移,几乎每一艘都安装了通气管。

在广阔的水域上,德国潜艇几乎毫无顾忌地潜航。德国潜艇在不列颠群岛周围的浅水区出现,围绕英国海岸行驶的船只变成了德国潜艇的“猎物”。

8月底,“U-482”号潜艇没有被军舰或者飞机发现,击沉了5艘商船,然后偷偷地溜走,回到挪威基地。1944年最后的4个月,德国潜艇在英国海岸只击沉了14艘商船。而经过英国海岸的商船多达1.2万艘。

到1944年夏季,同盟国得知了德国建造新型潜艇的计划。对于潜艇建造来讲,最重要的是中德运河,因为巨大的潜艇装配组件只能通过水路运送。在1944年的秋季,中德运河遭到多次大规模轰炸。

9月23日夜晚,盟国重型轰炸机炸毁了一个高架水渠,一段10公里长的运河河水通过炸开的水渠流走了,很多货船搁浅在河床上。经过抢修,11月,运河重新开放,但盟军的轰炸机又来了,德国人再次抢修。1945年1月初,这种情况又发生了两次。

总之,巨大的潜艇装配组件只能通过水路运送。许多地方的运河发生堵塞,建造潜艇的工作被迫转用铁路运输。

使用铁路运输必须把装配组件拆成零部件,这样做完全失去了预制件的优点。另外,向造船厂运送配件还不是最大的困难,为了增加潜艇的蓄电能力,共有4个工厂生产蓄电池。由于大规模战略轰炸,除了最小的工厂外,其他3个工厂被迫停产或者减产。盟军的轰炸机对德国造船厂进行了连续的破坏性轰炸。

同时,新潜艇的艇员必须训练,训练地点位于波罗的海,那里是英国航空兵的主要布雷区。

英国使用的水雷入水后立即沉入海底,德国海军测定水雷的位置非常困难,而且无法用扫雷艇把它拖走。新型潜艇经过水雷上方时,水雷就会引爆,常常把船体抬出水面,使潜艇折断。

英国的水雷专家们研制了水雷定时器,可以使水雷在水中休息几天后才苏醒,使德国海军无法测定。水雷专家们可以设定水雷的爆炸日期,还能使水雷在预定日期以后失效。

1944年,英国航空兵在德国潜艇训练区和潜艇基地周围布置了7千个水雷。

在1944年,水雷炸毁4艘德国潜艇。德国潜艇严格地沿着经常清扫的航道航行。新潜艇的试航区多次关闭。

苏联军队从东方发动进攻,加上布雷,以及冰封了波罗的海的一些港口,1945年1月底,德国几乎没有潜艇训练用的海域。

新型潜艇在建造和服役以前,连续遭受盟军的破坏和摧残。1945年1月底,第一艘小型XXⅢ型潜艇“U-2324”号才开始服役。

2月18日,“U-2324”号用鱼雷击沉了一艘轮船,两枚鱼雷用光,返回基地。

在战争最后的两个半月中,又有5艘袖珍潜艇参战,击沉6艘商船。当时,潜艇只要发动攻击,盟军就会投入大量的海空军兵力包围进行报复。

1945年的前5个月,有30多艘潜艇在英国附近海域被击沉。但是,小型潜艇却很难被发现,可见新型大潜艇参战后会有多大的威力!

1945年初,双人驾驶的“海豹”型袖珍潜艇重15吨,航程300海里。更小的是单人驾驶的“蝾螈”型潜艇,仅重10吨,只有一个电动机,航程为50海里。最小的是“海狸”型潜艇,重量为6吨多,动力为柴油机-电动机,航程为100海里。这三种袖珍潜艇都有两枚鱼雷。

“海豹”和“海狸”必须在水面上充电,“蝾螈”无法在海上充电。

“海狸”型袖珍潜艇可以用大型飞机搭载。邓尼茨曾计划派大型飞机运载海狸去封锁苏伊士运河,海狸的任务是击沉大型货船,用沉船堵住航道。后来,这个计划因种种原因没有实施。

1945年初。18艘海豹型袖珍潜艇由艾莫伊登起航,去攻击安特卫普港的同盟国舰船。英国护航舰艇击沉了两艘袖珍潜艇。由于大风暴和舰员缺乏训练德军又损失了14艘,它们只击沉了一艘拖网船。

3月11日,一架盟军飞机用深水炸弹炸沉了一艘在海面上充电的“海豹”型潜艇。

从1945年1月初到德国投降,有244艘袖珍潜艇参战。它们击沉16艘商船,共19万吨。105艘袖珍潜艇无法返航,盟军的舰艇击沉了50艘,飞机击沉了16艘,剩下的袖珍潜艇因其他原因而沉没。同盟国凭借数量庞大的反潜飞机和海上护航舰艇,才使商船的损失降至16艘。

对同盟国的海上交通运输构成最大威胁的是普通的大型潜艇。1944年底,一种3厘米波长的雷达开始服役,搜索通气管比较灵敏,但在风浪大时,仍很难发现德国潜艇。磁力探测仪和声纳浮标可搜索德国潜艇,但它们的探测距离太短,不适用于广阔海域。

磁力探测仪在狭窄水道上使用,或者在德国潜艇被其他方式发现后,使用磁力探测仪才会有效。声纳浮标在海浪4级以上时,无法使用。目视和雷达是寻找通气管的重要手段。

4月30日,“U-2511”号潜艇从卑尔根港出发,它是德国海军威力最强的新型大潜艇。“U-2511”号通过北海时,与英国海军的一支反潜舰群相遇。“U-2511”号潜艇收回通气管,航速提高到16节,迅速通过了。德国潜艇部队终于能够切断同盟国的海上运输线,但已经太晚了。

5月8日午夜,希特勒的继承人邓尼茨,命令德国武装力量投降。

战争结束后,同盟国的海军军官们陆续参观德国新型大潜艇的样艇。最新型的潜艇能够做到潜航充电,而且一次充电可在水下续航300海里,相当于普通潜艇的3倍。德国新型(大)潜艇连一枚鱼雷都没有来得及发射出去,战争就结束了。

★太平洋战场中的日本潜艇

在太平洋战场,日本潜艇的数量和质量远远比不上德国潜艇。

1944年11月,日本海军使用回天鱼雷。这种鱼雷类似意大利的远程鱼雷,是装在潜艇甲板上的容器内运到作战地点的小艇。

日本海军在设计回天鱼雷时,不考虑艇员的安全和生活条件,结果其最大航速达40节。航速达30节时,能够航行23海里。

1944年11月,回天鱼雷只击沉了一艘美国海军油船。

日本坚持把潜艇当作主力来使用。他们相信,潜艇更适合攻击军舰。因此,日本潜艇在美国西海岸对商船从未构成大的威胁,而美国则把潜艇用来封锁。结果,在日本损失的800万吨商船中,一半以上是被美国潜艇击沉的。仅靠封锁,美国几乎使日本的战争工业陷入停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