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新罗马帝国梦
5635900000014

第14章 向英法宣战(1)

在东欧的扩张

一战时,英法俄三国为了拉拢意大利,曾于1915午的伦敦秘密条约中答应把小亚细亚、非洲的一些地区、的里稚斯特、普拉、伊斯的里亚半岛、亚得里亚海东部海岸的部分地区以及几个岛屿交给意大利。过去,意大利与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经常发生对抗,因此它才会在一战中站在英法一边。

一战结束后,英法不履行诺言,意大利怀恨在心,极端仇视英法两国。再加上,奥匈帝国解体了,在巴尔干半岛的几个小国正好成为意大利的安全屏障,意大利与德国没有争端,反而英法两国却百般阻挠意大利向亚得里亚海东岸和非洲进行扩张。意大利与英法两国的矛盾进一步加深,不可调和。

德国外交部充分利用英法意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成功地挑拔意大利与英法盟友的关系,利用战争拉拢意大利。

二战前,东欧本来又弱又分裂,经过波兰帝国主义、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和马其顿的恐怖主义,东欧进一步分裂,这为德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法国本来为应付德国的扩张在东欧设计了法国联盟体系(小协约国),但德国的重新崛起和外交攻势使得欧洲局势动荡起来,这场攻势迫使苏联代替波兰抗衡德国。波兰发现自己突然被苏联和德国包围了,开始百般讨好德国。罗马尼亚解除了来自苏联的压力,南斯拉夫解除了来自意大利的压力,法国联盟体系瓦解了。最后,意大利追随德国,东欧与西欧被德国隔绝了。

起初,希特勒大力扶持奥地利纳粹党,利用他们在奥地利进行颠覆活动,以实现德奥合并的理想。

1934年7月25日,一群奥地利法西斯暴徒闯进维也纳总理府,杀死了总理陶尔斐斯。一些法西斯暴徒攻下了广播电台,宣布奥地利驻意公使林特伦为总理。很快,这些叛乱分子被镇压了。

意大利总理墨索里尼出动的四个师到达勃伦纳山口,并向奥地利政府发出电报,承诺意大利全力维护奥地利的独立。当时,意大利是欧洲惟一敢向德国动武的国家,当时意大利的军事实力远远超过德军。

得知意大利出兵了,希特勒连忙否认德国与奥地利叛乱分子有任何关系,暂时夹起了尾巴。此后的一段时期,希特勒多次主张与奥地利和平友好。与此同时,德国正在大肆扩军备战。

看到德国越来越强大,英法政府软弱无能,奥地利不得不向德国妥协。1936年7月11日,奥地利总理许士尼格与德国驻奥地利公使冯·帕彭签订了秘密协定和一份公报。在公报中,德国宣布承认奥地利的全部主权;两国互不干涉内政,包括奥地利纳粹党在内;奥地利承认自己是德意志国家。

秘密协定要求奥地利根据德国政府的外交政策来执行自己的外交活动;实行政治大赦,释放奥地利纳粹党政治犯;任命纳粹党成员进入内阁分担政务。通过德奥协定,德国基本上控制了奥地利的内政和外交,同时也打消了意大利政府的疑虑。

希特勒认为合并奥地利的时机成熟了。

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战争中消耗很大,在西班牙内战中投入更大,由于西班牙共和国的坚强抵抗,意大利深深陷入西班牙内战,这样就没有能力阻止德国合并奥地利。

墨索里尼对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说:“我为奥地利的独立站岗已感到厌倦了。”

墨索里尼对奥地利问题已经不像几年前那样重视了,因为意大利的势力已经发展到地中海和非洲殖民地上去了。墨索里尼放弃奥地利,解除了德国与奥地利合并的一大障碍。为了安抚墨索里尼,希特勒表示不会改变布伦纳关边界,讲德语的南蒂罗尔地区仍属于意大利。

1938年4月,德奥合并。奥地利政府颁布一道法令,奥地利变成德国东部的一个省。事实上,德奥合并是变相的瓜分,因为德国承认勃伦纳边界,还把奥地利民族的一部分放弃,给了意大利,这就是1919年被意大利兼并的南蒂罗尔地区。

当纳粹党人在维也纳街头欢呼时,整个中欧和东南欧,都将发生深刻的变革,欧洲的政治均势被彻底打破了。

德国与奥地利合并后,苏台德地区问题对捷克斯洛伐克构成了严重威胁。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大部分被德国包围。为了夺取苏台德区,德国准备动武。最可怕的是,英法政府准备把捷克斯洛伐克献给德国,就象他们以前对待奥地利那样。

波兰同样渴望领土扩张。波兰提出如果德国向捷克斯洛伐克宣战,波兰会帮助德国一起瓜分捷克斯洛伐克,尽管波兰的军事实力并不怎么样,但波兰却认为自己是能战胜捷克斯洛伐克的。哪怕法国出兵支援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也会进攻。

波兰人对此的解释是:反正捷克斯洛伐克要瓦解,波兰必须出兵收复以前被捷克斯洛伐克侵占的领土,使波兰扩大成东欧中立集团的领袖。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波兰敌视捷克斯洛伐克的盟友苏联。如果波兰帮捷克斯洛伐克对德国作战,这就带来了让苏军过境的危险。波兰是绝对不同意苏军过境的。

波兰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要求是切欣地区。波兰支持匈牙利,而匈牙利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野心也不小。波兰也支持罗马尼亚,因为罗马尼亚的壮大有利于抑制苏联。

波兰争取与匈牙利接壤,其目的是扩大德国与俄国之间的屏障。对波兰来说,必须消灭卢西尼亚的乌克兰民族主义,如果卢西尼亚被匈牙利吞并,就能根除隐患了。

匈牙利曾谋求放弃它对南斯拉夫的领土要求,以换取南斯拉夫在捷克斯洛伐克问题上保持中立。匈牙利曾谋求意大利保证进攻南斯拉夫,如果南斯拉夫袭击匈牙利的话。

后来,匈牙利的以上两项保证都落空了。德奥合并使南斯拉夫开始倾向轴心国。当捷克斯洛伐克危机在1938年夏出现时,南斯拉夫向意大利保证,南斯拉夫不插手匈牙利与捷克斯洛伐克的冲突。意大利声称:如果南斯拉夫加入轴心国,就不要去攻打匈牙利。

这时,墨索里尼正想拉拢南斯拉夫加入新罗马集团,甚至想偷偷把波兰也拉进来。

1938年9月18日,墨索里尼在的里雅斯特发表演讲,竟把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的问题扩大到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匈牙利和波兰少数民族问题上,并表示坚决支持这些少数民族的自治要求。

罗马尼亚与轴心国没有共同边界,与苏联有边界,它在对待德国上有很大的政策独立性。加上罗马尼亚的匈牙利少数民族比捷克斯洛伐克还要多,罗马尼亚政府特别反感墨索里尼的讲话。罗马尼亚既怕德国进攻自己,又怕社会主义苏联成为自己的盟国。苏联最擅长的就是令盟友使去主权沦为加盟共和国。

为了瓜分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主动与德国结成军事同盟。现在,德军可以穿过匈牙利国土进入罗马尼亚了。苏军要想支援捷克斯洛伐克也必须经过罗马尼亚,那么罗马尼亚就成了德国和苏联的战场,而且战争结束后胜利者是否会退出去,这是没有把握的。

罗马尼亚对苏军过境问题支吾搪塞或者表示到时再说。苏联声称在必要时将从波兰和罗马尼亚的领土上过境,以便到达捷克斯洛伐克阻止德军。但苏联显然害怕自己被孤立,呼吁英法两国也来参与此事,被英法拒绝了。英国还警告苏联不要插手捷克斯洛伐克事务。

波兰坚决绝不同意苏军过境。波兰还反对苏军在罗马尼亚过境,声称一旦出现那样的情况,波兰将不会干涉匈牙利进攻罗马尼亚。

而捷克斯洛伐克的抗德计划是建立在与英法结盟基础上的,在东方,捷克斯洛伐克与苏联结盟了。捷克斯洛伐克总参谋部预计他们能顶住德军三个月至六个月的进攻,必要时能顶住匈牙利军队,争取时间让苏军取道罗马尼亚来救援,从而使法国进攻莱茵兰。然而,法国背信弃义,捷克斯洛伐克的抗德计划完蛋了。正如德军占领莱茵兰地区一样,这一次法国不会出兵,而英国也不会干涉。

欧洲上空的战争空气更浓厚了。不仅是德意正在紧张策划阴谋,英法等国领导人也绞尽了脑汁。

慕尼黑阴谋的黑手

1938年9月27日晚10时30分,英国首相张伯伦收到希特勒的电报,就像抓住拯救和平的最后机会一样,在征得法国总统达拉第的同意后,马上给希特勒回信说:“我确信你不会打仗,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准备立刻到柏林。我不相信你会为了这个长期未决的小问题多拖延几天,我更不相信你不惜发动将使人类文明化为废墟的世界大战。”

张伯伦立即给墨索里尼发电报,请墨索里尼敦促希特勒接受英国的调解计划,并请墨索里尼出席会议,召开德意英法捷五国会议,以解决苏台德问题。这是英国外交部酝酿很久的会议,英国外交部担心苏联会参加这样的会议,因此一直没有提出来。

9月28日中午,墨索里尼给意大利驻德大使打电话,命令他去找希特勒,说意大利同意英国的建议,并叫德国先不要开战。意大利驻德大使赶到德国总理府时,希特勒正与法国大使谈话。希特勒与意大利驻德大使接触后说:“我也接受英国提出的召开国际会议的提议。”

随后,希特勒与墨索里尼通电话,他认为应召开德意英法四国首脑会议,不让苏联参加会议。至于捷克人,他们更无权参加。墨索里尼欣然同意。

9月29日清晨,希特勒亲自赶到库夫斯坦因去迎接墨索里尼。他们在开往慕尼黑的火车上研究这次会谈的对策。希特勒表示,如果英法不同意的话,德国将通过武力解决捷克斯洛伐克问题。他拿出捷克斯洛伐克地图,指指划划向墨索里尼解释他的领土要求。墨索里尼表示一定会支持德国。

9月29日上午,法英意德首脑达拉弟、张伯伦、墨索里尼和希特勒陆续赶到慕尼黑。决定捷克斯洛伐克命运的会议于中午举行。这就是20世纪臭名昭著的慕尼黑会议。

其实一切早已准备好了,会议只是按照德国的要求履行程序而已。张伯伦提出,这次会议应该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出席,至少让捷克斯洛伐克代表来慕尼黑。法国总理达拉第说:“捷克斯洛伐克人就会拖延时间,我绝不容许他们再拖延时间了。”希特勒说:“我绝不能见捷克斯洛伐克人。”墨索里尼笑道,“让一个捷克斯洛伐克代表等候在会议厅隔壁的房间里随叫随到吧。”其他三人都没有反对。

墨索里尼率先发言:“为了提供切实解决问题的方法,我特地带来了书面协议。”他拿出一份协议开始宣读。说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考虑将苏台德地区割给德国,在原则上已经达成如下协议: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撤退将于10月1日开始;撤退应于10月10日结束,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撤退时不准破坏任何设备;关于撤退的条件,由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制定细节;德军从10月1日起分阶段占领苏台德地区,至10月10日占领完毕;国际委员会将决定应举行全民公投的领土,公民投票的日期不得迟于11月底;边界由国际委员会确定;居民有自由选择迁入或迁出被移交领土的权利,选择权在本协定签订之日起六个月内有效;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自本协定签订之日起4周内释放政治犯。

墨索里尼的书面协议其实是德国政府在9月28日拟好的。法国总理达拉第表示接受墨索里尼的建议,张伯伦也表示支持此建议。希特勒当然更表示支持。

在慕尼黑会议上,除了希特勒偶尔发出战争恐吓外,其他三人都反对战争。捷克斯洛伐克竟无权参加慕尼黑会议,在英法等国劝说下被迫接受了德国对苏台德区的要求。作为交换,德国承诺不瓜分捷克斯洛伐克,准许捷克斯洛伐克人在苏台德地区再住半年。在这次会议上,捷克斯洛伐克被迫放弃捷德边境的防御工事。

会后,意大利总理墨索里尼竟被当成和平使者。墨索里尼在罗马城受到热烈的欢迎,几百万意大利人为之欢呼。

10月1日,国际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原定由德意英法捷五国大使组成。但在德军将领凯特尔和布劳希奇的威胁下,捷克斯洛伐克又割让给德国1.1万平方英里。

10月2日,在德国的支持下,波兰出兵占领捷克特斯申地区。

10月7日,神父约瑟夫·蒂索在斯洛伐克宣布自治,由德国“顾问”指导。

10月11日,牧师沃洛申在拉瑟尼亚成立独立政府,由德国“顾问”指导。捷克共和国总统贝奈斯引咎辞职。

早在10月上旬起,希特勒就不断催促匈牙利在斯洛伐克分一杯羹。11月2日,匈牙利吞并了斯洛伐克一块7500平方英里的领土,那里有50万马扎尔人和27.2万斯洛伐克人。

11月30日,捷克国民议会选举艾米尔·哈查当总统。

1939年3月14日,希特勒约见埃米尔·哈查总统。3月15日3时55分,哈查在投降书上签字。早晨6时,德军大举入侵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未遇到任何抵抗。3月16日,德国宣布成立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希特勒任命“温和分子”牛赖特为保护长官,任命苏台德纳粹分子汉莱因和弗朗克当内政部长和国务秘书。

3月16日,德国宣布成立斯洛伐克保护国,德军进驻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灭亡了,墨索里尼也赶快行动起来。

4月8日,意大利军队入侵巴尔干小国阿尔巴尼亚。墨索里尼事先并没有发出警告,一位墨索里尼的发言人说,他命令部队保护在阿尔巴尼亚的意大利人,他们曾遭到武装流寇的威胁。

在此之前,意大利和阿尔巴尼亚一直在进行和平谈判。墨索里尼要求阿尔巴尼亚允许意大利海军长期进出阿尔巴尼亚港口,并在阿尔巴尼亚与南斯拉夫及希腊接壤地带派驻军队。阿尔巴尼亚国王索古拒绝了墨索里尼的军事要求。

意大利外交大臣齐亚诺会见了南斯拉夫大使,向他保证意大利对南斯拉夫并无不良企图。南斯拉夫的外交官私下说他们对此保证感到满意

意大利在阿尔巴尼亚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国王索古被赶下了王位,他希望到希腊避难。因为希腊是巴尔干地区唯一对墨索里尼感到忐忑不安的国家。

意大利入侵阿尔巴尼亚,为下一步进攻希腊和南斯拉夫打开了通道。欧洲局势进一步紧张,欧洲一些不肯加入轴心国的小国纷纷表示将严守中立。4月13日,英法宣布对希腊和罗马尼亚的领土完整担保,以此来回应德意的战争威胁。这样,德意与英法的对立就明朗化了。

意大利参战

希特勒这时候已经把侵略目标锁定了波兰。德国对波兰的侵略战争是希特勒称霸世界计划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波兰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当时英法在欧洲诸盟国中军事力量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德国如果占领波兰,不仅可以获得大量的军事经济资源,而且还能大大改善其战略地位;既可以消除进攻英法的后顾之忧,还可以建立袭击苏联的基地。因此,德国在吞并奥地利和捷克之后,下一个侵略目标自然是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