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走过世纪门:中外报告文学论略
5644000000015

第15章

再次,传播内容不断丰盛,传播功能日益加强,传播效益日见凸显。过去认为,报告文学适合于反映重大社会事项和时代精英人物,因而一度出现了文体上的“贵族化”倾向。转型期以来,平民意识和大众趣味得到尊重,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成为时尚。“当今世界,信息是最有力量最赚钱的商品,正如铁路推动了19世纪的交通革命,传媒正在勾画着我们的未来。吻事实表明,传媒业已成为我国第四大支柱产业,借此,我们更容易将国家意识形态、现实重大新闻、周边生活细节、个人喜怒哀乐等即时性地纳人到报告文本之中,从而构成文化宽播与艺术窄播彼此宽容、互为补充的繁盛局面。同时,因为大众时代网络方式的介人,报告文学的求知、教益、守望、监控、干预、审美、娱乐等传播功能超过其他任何文体,电子报告文学正在并将继续以其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超文本力量“改写”我们的生活。21世纪,人们对文学化新闻的需求将越来越强烈,以网络为基础的多媒体平台也必将为报告文学的新发展提供更为广阔同时也更为有力的再生空间和技术支持。

“的确,跨越了漫长的文字传播时代,迎来五光十色、喧嚣沸腾的广电传播时代,原本囿于狭隘地域分割而造成的讯息不通交通不畅的情况被先进的电子传播技术一一克服,传播活动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隔阂,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消费需求”。0电子文化正经管着人们的生活理念与艺术想象,因此,在这个文学新闻化、新闻娱乐化、娱乐电子化的“信息帝国”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而且应该自觉地成为该帝国的公民。惟有与以信息为核心的文化神权携手并进,我们才能真正拥有一片既自适又他适的双谐式精神星空。

【附】

佘树森,陈旭光:《中国当代散文报告文学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龚举善:《2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的三次浪潮》文艺理论与批评,3000,(之)。

周钢鸣:《怎样写报告文学》上海:生活书店,1938。

施瓦布,金惠敏:《从主体性到另类性》文艺研究,2000,)。

尹均生,龚举善:《世纪之交国际报告文学的回视、定位与展望(下力《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8)。

《短评六篇》《当代作家评论》,2000)。

范培松:《论90年代报告文学的批判退位》《当代作家评论;,2002。

李炳银:《报告:追随生活》光明日报夂199408-14。

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三)人民出版社皮埃尔梅林:《报告文学论》《文学界》,1936,〔创刊号》。李炳银:(当代报告文学流变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约翰V里德:《震撼世界的十天.序》《震撼世界的十天》人民出版社,1957。

李炳银:《点击2000年报告文学》中国作协创研部《2000中国报告文学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

刘宾雁:《关于〈人妖之间〉答读者问)(人民文学》,1980〉。

龚举善:《全球化趋势中报告文学的文化身份与发展走向》《学术论坛》,2002。

浩:《报告文学论》尹均生:《国际报告文学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江泽民:《在庆柷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07-020。

恩格斯:《自然法》《马见思恩格斯选集》(三)人民出版社。《世界资源报告(1998-1999〕》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王涛:(自然出示的黄牌沙尘暴》(科学中国人2001。曾永成:《文艺的绿色之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32。崔永和:《环境’主体性人》《社会科学辑刊》,2001,(弓)。杨通进:《走向深层的环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章罗生:《关于报告文学的回顾与思考》《湘潭大学学报》,1995。《1巴克.基希及其报告文学》王荣纲:《报告文学研究资料选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

张索敏,关长荣:(社会各阶层读者对文学作品需求状况的分析与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02)。

张立国:(试论报告文学的新发展》(光明日报》,1987~09~22。尹均生:《论近年报告文学的现实性、功利性、文学性》《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

杨小清:《审美权力假设与理解的合法性问埋》《文艺争鸣》,2000,(引《译林》《新意识形态求索中的后苏联艺术》《外国文学动态》,1997)。

阿里夫“德里克:《后革命氛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迈克尔波特:《簇群与新竞争经济学》《新华文摘》,2000,(了)。丰于义:《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发展》(河北学刊》,2000,)。沃纳丁“赛福林:《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靳青,陈培爱:《网络时代的新闻传媒变革》《东南学术》,2001(之)。13疼晓面,王炎龙:《传媒产业热运作三重趋势的冷思考》(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

匡文波:《论网络传播学》(国际新闻界》2001。

王木:(外资进人,中国传媒业风正帆悬》(新闻与传播》,2003。

李胜,徐丹:《网络传媒的特点及运作问题分析》(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

故园情结与激情言说

梅洁《山苍苍,水茫茫》的文化人类学审读

1993:梅洁浮出地表

1993年,无论是对于梅洁本人抑或转型期的中国报告文学界,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年份。

毫无疑问,梅洁的创作生命躁动于思想大解放的新时期之初,此后一路高歌,佳作不断。短短20年间,便发表或出版了近200万字的文学作品,在诗歌、散文和报告文学等领域均取得骄人的成绩,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作家”称号。但真正给她带来全国性声誉的,还是她的报告文学创作。《山苍苍,水茫茫》、《创世纪情愫》、《西部的倾诉》等作品的先后获奖便是明证《山苍苍,水茫茫》是作者名副其实的成名作。这篇深度报道郧阳(今湖北省十堰市)人民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报告文学作品,首刊于《十月》1993年第2期。作品发表后,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当年4月21日,编辑部约请在京的40余位知名作家、评论家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青年报等重要媒体,就作品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展开深人研讨,一致认为它“确实是一篇难得的、比较出色的报告文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文化报、河北日报等对该作发表暨作品研讨会均予突出报道。原中共郧阳地委宣传部、教委、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联合下文,明确指出,《山苍苍,水茫茫》不仅对引导人们进一步熟悉、了解郧阳具有重要的认识作用,而且也是当前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不可多得的乡土教材。文件要求,要认真组织党员、干部、职工、青年学生对作品的阅读、学习、讨论,在此基础上广泛开展一次热爱郧阳、建设郧阳、献身郧阳的教育活动。中共郧阳师专委员会组织全校师生员工研读该作,下发了《关于在全校认真组织学习、讨论〈山苍苍,水茫茫〉的通知》,并破例聘请梅洁女士为中文系客座教授。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政研室《宣传信息》以“郧阳师专师生对《山苍苍,水茫茫》反响强烈”为题通报了学习盛况:今年《十月》杂志第2期发表的郧阳藉女作家梅洁描写郧阳人民的无私奉献和高尚品格的全素式长篇报告文学《山苍苍,水茫茫》,引起了郧阳师专两千多名师生的强烈反响。随之,郧阳师专因势利导,将这部作品作为新时期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教材,印发给每个师生员工’并在全校组织学习、讨论。一位外地来郧工作的青年教师读后,热泪盈眶。他说:“以前郧阳在我的心目中是偏远、贫穷、落后的形象。读了这部作品后,我感到郧阳是这样的文明、博大、坚韧和崇高,为自己能在郧阳工作而欣慰、自豪。”刘莉莉同学告诉老师:“我是读了哭,哭了读。作品使我真正了解、认识了我所生存的空间和哺育我们成长的人民。作为郧阳儿女,一名当代大学生,要热爱并献身于我的热土,立志报效郧阳,振兴家乡。”

可以说,1993年,在作者的故乡,几乎每一个单位、每一所学校、每一位关心和热爱这片苦难而光荣的土地的郧阳人,都在学习、传诵着这由血泪凝成的文字,许多干部群众自发购买或复印《山苍苍,水茫茫》全文。原郧阳地区财政局和财政学会联办的《山区财政》以专辑形式转发全文,仅系统内部就发行4000册。当年10月,《山苍苍,水茫茫》荣获第五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作者本人被记三等功一次。1995年5月和8月,该作又分别获得中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和第五届《十月》文学奖。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和深度艺术开掘之后,《山苍苍,水茫茫》终于在1993年浮出地表,俏走文坛,从而给相对沉寂的90年代报告文学创作注人了新的活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1993年堪称“梅洁年”。

那么,给梅洁带来巨大声誉并为新时期报告文学创作增添亮色的《山苍苍,水茫茫》在文学总体疲软的90年代出现“街头巷尾,争相传看”景观的奥秘何在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索。

文化视野与历史意味:故乡有个美丽的神话

“禀陚了汉江灵秀之气的梅洁,却在塞外坝上的旷野度过几十个春秋,两种地域、两种文化的冲撞和激荡,造就了她特有的文风和观察生活的视角。”读《山苍苍,水茫茫》的一个突出感觉,便是扑面而来的宽阔的文化视野及深厚的历史意味。这丰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