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秋,正值桂子飘香时节,我有幸重返阔别10年之久的母校一一华中师范大学,师从文学院尹均生教授做国内访问学者,主攻中外报告文学研究。尹教授是饮誉海内外的知名报告文学研究专家,正是在他的引导下,我逐步接近并喜爱上报告文学。汇集在这本小册子中的文字,便是近几年利用课余时间整理出来的部分学习心得,其中两篇与导师合作完成。它们大都在相关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并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权威或重要期刊转载过。报告文学自发轫至今,不过百余年历程,可谓刚刚“走过世纪门”,堪称名副其实的“年轻的文学”。唯其年轻,所以较少顾忌,多有锋芒,向来被视作“危险的文学样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报告文学更多地需要良知与正义,这无疑保证了它具有批判性特征。尽管目下有些虚假报告泡沫化的“明星文学”和廉价的“广告文学”之类一一不时地干扰人们的视线,甚或败坏读者的文学趣味,但真正的报告文学总能以其反映生活的真实性、表现形式的灵活性、艺术载体的兼容性和社会传播的快捷性而“笑傲文坛”,因而又被誉为“前哨的文学”、“曙光的文学”。面对20世纪中外报告文学丰厚的创作实践,我们要说和能说的恐怕不仅仅只是惊奇。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既往的解释方式在客观上日趋繁盛的报告文学面前正越来越丧失其优势,传统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自然主义以及貌似激进的各色现代主义等,已不适于规范发展演进中的报告文学的本质。报告文学研究正寻求着新的目光。
本书所辑录的文章初步体现了上述企图。它们大体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20世纪中外报告文学发生、发展的宏观概述,二是对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人文蕴涵、美学品格与文化身份等或粗略或具体的考辨,三是以埃德加’斯诺和海伦福斯特斯诺为核心审视对象的国际报告文学作家作品研究,四是对新世纪全球化趋势中纪实理念及纪实文学发展前景的厘定和预测,个别文章的部分内容略有交叉,为存原貌,出版时未作大的改动。总体说来,所收文章虽然不多,作者对报告文学的偏爱之情显浓,而且有关报告文学内部创作规律方面的论述嫌少,但是,细心的读者或许可以从中谛听到一个世纪以来中外报告文学匆忙而稳实的脚步声。
该书能够及时出版,离不开尹均生教授和蔡根娣老师的热情鼓励与精心指导。尤其是恩师尹均生教授,他于百忙之中欣然为本书作序,关爱与期待之情溢于言表,这里特致敬意和感谢。1999年底,由《文学评论》编辑部、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和我校联合举办的“全球化趋势中的文学与人”学术研讨会在丹江市召开,北京大学的谢冕教授、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的钱中文研究员应邀与会,两位前辈对我的大会发言给予热情肯定。稍后,进京参加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当代文学理论新趋势与教学改革研讨会”,乘便请谢冕先生为本书写几句话。谢先生很忙,但出于对报告文学的理解、关心以及扶持后学的责任感,很快写下了前面那篇十分学术化的序言,令我感动不已。
同时,该书的出版得到湖北省教育厅的鼎立资助以及我校领导、同事和同学们的关心与支持,借此机会,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红旗出版社的资深编审冷铨清先生为本书的及早面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谨此一并致谢!
因工作繁杂,时间仓促,加之水平所限,书中的疏漏乃至错误在所难免,真诚欢迎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作者2003年春丹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