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走过世纪门:中外报告文学论略
5644000000005

第5章

春潮唱晚——80年代的改革型报告文学

长达十年的文化浩劫,几乎成了“没有文学的时代”。尽管有少量报告文学问世,但也与其他文体一样一在夹缝中求生。报告文学在寻找中等待。

1978年5月,《理论动态》和《光明日报》相继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评论员文章,新时期的春潮开始涌动。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会议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明确打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旗帜。1979年10月,中国第四次文代会在北京隆重举行,邓小平同志欣然致辞。他说,我们的国家已经进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时期,“围绕着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共同目标,文艺的路子要越走越宽,在正确的创作思想的指导下,文艺题材和表现手法要日益丰富多彩”。0新时期文艺的春天来到了。

时代又一次选择了报告文学。报告文学以挑战者的姿态拥抱着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报告文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它常常充当着新时代文学的“启动盘”。中国新时期文坛自不例外。早在1977年,徐迟、刘白羽、魏钢焰、黄宗英等就已经开始以报告文学的方式为新时期放声歌唱。徐迟发表于1978年第1期《人民文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率先报告了新时期科学与文艺春天的信息。作者曾意味深长地说:“这时我似乎已从长久以来的冬蛰中苏醒过来。”0由此,一大批以科技工作者、知识分子为主角的报告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灿烂逼人。继徐迟的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之后,1979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科学的春天》、《亚洲大陆的新崛起》、《高山与平原》。随后,一批历史与现实反思型报告文学以其强劲势头攻占文坛主战场。如《一封终于发出的信》、《在急风暴雨中》、《正气歌》、《划破夜幕的陨星》、《命运》、《线》、《九’一三事件始末记》、《一个人和他的影子》、《大雁情》、《痴情》等。

与此同时,改革颂歌与反腐“文告”成为此期报告文学正反相成的主流景观。《这里有十万颗火热的心》、《励精图治》、《热纵、《艰难的起飞》、《一个“精灵”的出现》、《绝非虚构的乐园》以及《人妖之间》、《一枕锎官梦》、《“渤海二号”事故调査纪实》等作品,将80年代改革型报告文学托举到一个新的境界。

报告文学在思想解放之后的快速觉醒和迅猛发展,使之很快成为新时期文坛的“优势兴奋中心”。1979年6月,31所(家)髙等院校和新闻出版单位的代表会集江城,在武汉师范学院召开了新时期以来的第一次大型报告文学研讨会,全方位研讨了报告文学的理论定位与实践形态,最终彻底地将报告文学从文体的混沌与摇摆之中解脱出来。

总体说来,新时期报告文学作者云集,题材广阔,视角多变,手法灵活,多有佳作。邓小平同志在十二届二中全会上曾特别指出:“近年来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新生活的文学作品多了一些,这是值得欢迎的。但是,能够振奋人民和青年的革命精神,推动他们勇敢献身于祖国各个领域的建设和斗争,具有强大鼓舞力量的作品,除了报告文学方面比较多以外,其他方面也有,可是不能说多。如果说80年代的报告文学达到火暴的巅峰状态的话,那么,90年代的报告文学则在沉静中走向成熟,并以此丰富了第三次报告文学浪潮的表现形态和冲击力量。理论界已经确认,“进人90年代之后,面对日益深人改革开放而裸露出质核的社会,报告文学更是自觉地融人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的思维、知识和手段,来表现改革年代政治、经济、法制等各个领域中的新旧观念的冲突”。我们也注意到,转型期的报告文学回眸意识加浓,热点追踪及透视效果明显,哲理性增强,更为注重批判意识和人文底蕴,并且不乏全球视野和人类意味。就代表性作品而言,主要呈六种态势。

一是历史反思性报告文学空前走俏。如《祖国高于一切》、《与祖国的文明共命运》、《将军的泪》、《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李宗仁归来》、《张学良的幽禁岁月》、《昨天一一中英鸦片战争纪实》、《龙旗悲歌一一大清国北洋海军纪实》、《大清王朝的最后变革》、《温故戊戌年》、《世纪晚钟》、《生者不应沉默》、《风流巨商》、《南京大屠杀》、《上海:1949大崩溃》、《西路军女战士蒙难记》、《志愿军战俘记事》、《淮海之战》、《麇战西北》、《丙子“双十二”》、《红军浪漫曲》、《大国之魂》、《碧血黄花》、《中国远征军印支征战纪实》、《板门店谈判》、《鹰爪下的羔羊》、《越过马其诺》、《不沉的英伦岛》、《犁不开的冻土》、《英吉利海峡的狂飙》、《血染的冬天》、《喋血黄沙》、《黄河在咆哮》等。这些作品,注目过去,立足现实,试图在历史的重审过程中提炼出今日的答案和明日的启示。因而,它们能够用力将笔触伸人那些具有突出聚焦性质和浓烈鉴知意味的岁月“拐角”处,于历史的“黑箱”中清洗出富有当下启示意义的各色“剧照”,其深广的时空度量构成历史视野中的史诗维度,因而给人以沉雄和沧喿感。

二是时亊追踪性报告文学的全面勃兴。这类作品,紧挽时代臂膀,快速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经济热点,因而吸引了最为广大的读者群。如:《伟大的转折》、《历史性的飞跃》、《世纪末的辉煌》、《香港回归》、《世纪重任》、《大三峡》、《中国农民大趋势》、《1998:决战长江》、《本届政府没有分洪》、《中国姑娘》、《中国足球之谜》、《惊世奇兵世界瞩目马家军》、《马家军调査》、《80年代西方政坛丑闻录》、《变动中的埃及》、《空前的角逐一一俄罗斯总统大选》、《克林顿性丑闻》、《中国商界大曝光》、《当代中国扫黑纪实》、《“2·25”海南剿匪大捷》、《没有家园的灵魂》、《十面埋伏》、《摩加迪沙行动》、《恶魔导演的战争》、《中东―热点地区的秘闻轶事》、《黎巴嫩一战乱春秋》、《和平是这样出现的波黑风云录》、《世纪之战目击记一海湾战争采访录》、《中国不可欺一一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特急报告》等等。它们目光敏锐,雄视全球,文笔泼辣,以丰厚的新闻含量和饱满的文学活力驰骋文坛。完全可以预期,借助电子网络的翅膀,这类作品将拥有越来越多的受众。

三是高科技题材报告文学的强势运作。随着经济、科技、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认同知识经济的目标导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价值理念正日益深人人心。当此之时,高新技术成为报告文学作家心向往之的极富诱惑力的探求领域。以“两弹一星”报告文学为例,就有钱钢的《核火》,董滨的《中国原子弹之父》,吴显奎的《两弹元勋的秘密历程》,彭子强的《中国两弹一星揭秘》,郑重的《沙漠与海》、《走向太空》、《他拥抱地球,也拥抱原子弹》,李鸣生的《飞向太空港》、《澳星风险发射》、《走出地球村》,徐剑的《大国长剑》,等等。李鸣生继“航天三部曲”之后,又推出长篇科技报告文学《中国863》,首次生动而全面地报告了中国“863计划”。可以肯定,报告文学对于高新技术的青睐,透露出人类步入崭新时代的豪迈信息。

四是道德审视性报告文学的深度开掘。如《阴阳大裂变》、河横流》、《西上天山的女人》、《堕落的和不甘沉沦的群落》、《爱与恨》、《情人世界》、《情人现象》、《同性恋在中国》、《走近中国艾滋病患者》、《婚变大走穴》、《罪恶的生育》、《钱,疯狂的困兽》、《钱一权力的魔方》等。这类作品,将现实社会和市场经济语境下人的欲望一性欲、权欲、钱欲置于道德甚或法律层面予以检视,意欲揭示人性的“深层语法”结构,从而使人生更明丽,社会更美好。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时期报告文学在人性深度的开掘方面确实超越了一、二次浪潮。

五是文化关怀性报告文学对于知识文明的着意保留。正如孟晓云等在《还是那双眼睛》中剖析的那样:“对待知识和知识分子,是一个社会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标志。一个不懂得尊重自己的知识分子的民族是愚昧的,一个愚昧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新时期报告文学以《哥德巴赫猜想》、《亚洲大陆的新嵋起》等作品为契机,将知识、知识分子、教育等问题摆上桌面,显示了文化救赎的卓然风采。这方面,《中国的“小皇帝”》、《中学生的情感世界》、《多思的年华》、《黑色的七月》、《神圣忧思录》、《教育面临挑战》、《希望工程纪实》、《中国知识界大震荡》、《落泪是金》等作品,表现出可贵的自省精神、前瞻意识和文化接力11态。《啊,玛纳斯》、《敦煌之恋》、《东方佛雕》、《虹在风雨后》、《播鲁迅精神之火》之类的作品,则以深沉的忧患意识呼吁整合与承传民族文化,保留民族精英文化的血脉。《世界大串联》、《德意志思考》、《一个中国女人在欧洲》、《美国印象》、《出国感悟》、《日本留学一千天》等留学生报告文学,通过对异域文化的独到省察,表达了对母语文化的深层认同与依恋,并且表现出全球化趋势中必要而必然的文化开放心态。

六是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而出现的生态忧患性报告文学大出风头。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工具理性的无节制膨胀,导致人对自然的严重误读,人与环境的关系日趋紧张,环境污染、资源破坏、能源萎缩、人过剩、粮食短缺等问题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对如此严峻情势,生态“报告”择时而动,以嘹亮的音符汇人第三次报告文学浪潮,为之增色不少。《大兴安岭大火灾》、《淮河的警告》、《北京失去平衡》、《伐木者,醒来!》、

《只有一条长江》、《中国风沙线》、《地球敲响了警钟》、《超载的土地》、《民以食为天》、《西部在移民》、《忧患八千万》、《红土地上大决战》之类的作品,注重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配置、人调控及中西部开发,呼唤人类珍重自身的生存依据,以新的生态伦理观念谋求与自然和谐共处、互利互惠的一切可能而有效的途径。现在,哲夫的生态报告文学《中国档案》、《走遍黄河》等已授权笔电新人公司免费入网发行,钱钢、赵瑜等知名报告文学作家纷纷由文字报告转向电子报告。诸多迹象表明,环保性生态报告文学将在调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透过以上远非全面的梳陈,不难判断,第三次报告文学浪潮尽管以歌颂改革开放为主旋律,但其实际情形却要复杂得多。可以认为,新时期报告文学仪态万方的姿容,已无可辩驳地创造了中国文学世纪末的辉煌。此种辉煌,显然是思想解放运动和改革开放事业在文学上的多彩投射。正如人们认识到的,“月亮的皎洁辉煌,是由于太阳的发光;报告文学开启千万人的心扉,是由于作家敲响了时代的鼓点。只有当它像一滴水似的反映了大千世界的风云变幻,只有当它像回声似的激荡着人民的心潮,只有当它像闪电似的使山川道路突然明亮……报告文学,才不致囿于一人一事,流于浮泛表面,而是把握住时代精神,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显示它推动社会前进的雄浑的力量。”0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新时期报告文学树起了跨世纪的精神丰碑。

当我们循着中国报告文学的涛声抵达21世纪的闸门时,发现20世纪已如流星般从头顶划过。回放中国报告文学的三次浪潮,发现它们是如此紧密地与时代粘合在一起,始终站在生活的前沿,勇立潮头挽大风,并且正在开辟着越来越宽广的文体生存道路。这种日渐宽广的报告文学生存之路体现为四大演进趋势,即取材上的多样化趋势,题旨上的理性化趋势,手法上的多元化趋势,传播上的电子化趋势。上述趋势孕育着报告文学的现代文化品格,这种品格以变动、开放、多元为根本特征。明智的报告文学作家自然应该主动靠拢这种品格。惟其如此,才能不断创造出紧追时代潮流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因为,“如果认定自己处在一个固定的世界中,我们就会抗拒改变;但若坚信这是一个流变的世界,我们就会与变动携手前进。”

【附】

转引赵遐秋:《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26页。

参见范长江:《塞上行自序》。

茅盾:《关于编辑的经过原载(中国的一日》,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版。

黎烈文:《略谈〈中国的一日〉》,原载《中流》第1卷第3期。

以群:《抗战以来的报告文学》,原栽(战斗的索绘》,作家书屋1943年版。

(法)皮埃尔“梅林:(报告文学论译文载《文学界》1936年创刊号。

尹均生:《国际报告文学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80页。

龚举善、尹均生:《〈西行搜记〉的人类学意识》,载(二十世纪永恒的红星》,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3页。

参见张春宁:《中国报告文学史稿群言出版社1993年版。转引《中国报告文学史稹:),第301页。

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版,第211页。

徐迟:《为什么写?怎样写?江苏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1期。邓小平:《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2页。

李阳春:《由“聚焦”走向“广角”的报告文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55。

刘淮:《真实性倾向性’艺术性》,(文艺研究》,1980年第4期。参见《对当前现实主义新写作现象的看法》,《光明日报》,1997.5.13.

(原栽《文艺理论与批评》2000年第2期)

世纪末的救赎

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主题学研究

报告文学从19世纪末的泥淖中走来,几经跋涉,在20世纪得以成熟和勃兴。伴随着“五四”科学与民主的哨音,我国文坛以《一周中北京公民的大活动》等作品为先导,开始实现与国际报告文学的接壤,中国随之成为报告文学的泱泱大国。

弹指一挥,20世纪闪耀着它最后的光芒如流星般划过。当我们抵达世纪之巅迎接新时代的曙光时,蓦然回首,发现我国报告文学发轫之初便满载着中华民族的苦难,涌动着燃烧的生命激情。新时期报告文学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优良传统,显示出深博的历史反思和现实忧患。它没有妖冶的色彩,却具有现实生活的庄严俊美;它没有虚幻的浪漫,但拥有泥土般真实的芬芳;它不崇尚小桥流水的柔情,但追求沧海式的沉雄与宽广;它傲视银铃般的浅笑,只俯首聆听时代的忧愤与呐喊;它拒斥“小荷才露尖尖角”式的含蓄,而有着无比的坦诚与犀利。

实际上,正是现实的苦难和作家对于苦难的忧患,才促使“报告主体”发现和返回作为自觉化的精神存在物的自我与类自我,进而思及种族与泛种族的生存境况与价值,以谋求优化社会结构,净化人类心灵,美化生活图景。从这个意义上说,救赎意识本质上是苦难意识、忧患意识以及建筑其上的参与和变革意识的趋进行为。参与社会,变革现实,超越苦难、传统与小我,进而谋求更高的和谐及合规律合目的的前景,是新时期报告文学救赎意识的根本价值取向。

天人矛盾的理性调解——自然的救赎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初始依据。认识自然,把握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是人类始终不渝的追求。但直到今天,人们才清醒地认识到,驾驭和利用自然的最高境界就是最大限度地争取与之互利互惠、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