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走近北京
5644200000020

第20章 蒋经国的谋士(1)

01沟通大臣

默默成长起来的台湾新一代知识分子,蓄集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迫切参于政治的意识。蒋经国推行的“新政”以及当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遭到的一连串外交的挫败更激发了他们过问政治的勇气,组合成批判当局的政治阵营。进见,上书,游行成了时髦。

1973年,毕业于政大法律系的党外人士白雅灿,发表了《正式公开宣告竞选本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立委”增补选举声明书》。

白雅灿毕业于政大法律系,1969年曾帮助黄信介竞选,1971年被特务机关囚禁四个多月,1973年又为王昆和当助选员。此次他为自己竞选,写就《正式公开宣告竞选本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立委”增补选举声明书》,开篇即以曾坐过国民党的牢为政治资本,接下来提出二十九条政治见解,条条都令台湾当局无法应付,最“刺激”者有:(一)请蒋经国公布私人财产,以杜台湾百官贪污之风;(二)请蒋经国公布蒋介石遗产及纳税情况,以杜权贵财阀偷税漏税之风;(三)请蒋经国坐裕隆汽车以提倡国货;(四)请蒋经国召回在美国的子、女、婿、孙,以杜大小官员逃美不归之风;(五)请蒋经国公布蒋孝勇“走后门”上大学的经过}(六)请蒋经国辞职以表对“中华民国”外交失败负责;(七)要求解散“中华航空公司”等官营公司,消减官营企业的特权;……(十七)要求把“国会”是否解散问题交全民投票表决;……(十九)要求释放所有的政治犯;……(二十三)要求废除“戒严法”;……(二十五)要求禁止“救国团”到处插手的恶劣作风;(二十六)要求召回“台独”分子彭明敏,并与之同建“政府”;(二十七)要求派康宁祥、郭雨新为“国际巡回大使”,争取外援;(二十八)要求台湾当局联苏以钳制中共和美日;(二十九)要求与大陆直接谈判贸易问题,以发展“台湾经济”。

那么,蒋经国的新政堪称“革新”成果的是什么呢?则有下列五个方面:

一、在对在野反对派的态度方面,开始小心翼翼地变20世纪60年代的高压政策为比较宽容的政策,一度鼓励青年闯政,开放校园运动。对反对派刊物的言论检查尺度,也逐步放宽。

当然,这一变化,仍然是在无损于国民党一党专制的范围之内。在向“宽容”化演进的总趋势下,也不时发生向“高压”方面的反复。

二、在对民众的态度方面,把“为民服务”作为党务革新和行政革新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蒋经国本人,多次亲自到民间走访巡视。行政部门实行了很多新的规定,提高办事效率,减少官僚主义。

对老百姓深恶痛绝的贪污,进行了比较严厉的打击。

三、在人事制度方面,实行“提拔青年才俊”和“政治本土化”方针,使大批青年人进入领导班子,台湾籍人士担任党政高级负责人的比例,也大幅度地提升。

四、实行“中央民意代表”的增补选,部分地缓解了法统危机,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地方反对派人士的参政要求。

五、在经济上,与继续发展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出口加工业同步,在岛内进行了以交通、能源、重化工业、大型机械制造等为内容的“十大建设”,为经济“起飞”奠定了基础。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民众的生活水平亦得到相当程度的改善。

以上五个方面的内容,反映出国民党在蒋经国领导下所发生的变化及未来的演进趋向。

但,这时台湾也进入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日子。

1977年2月,梁肃戎担任了国民党中央政策会副秘书长,蒋经国亲自指派他负责与党外人士沟通。

这是国民党与本土势力的正面接触,是热点,他责任之大令各界瞩目。

无论是20世纪70年代,还是80年代,粱肃戎的沟通原则和方法都与国民党的领袖蒋经国保持一致,即一切沟通在法允许的前提下检讨策励,诚心诚意,重视人权,促进法制,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每次沟通,他都将如何开会,沟通内容写成报告呈给蒋经国。蒋经国对他信任,赞许梁肃戎“心思缜密”。

1986年9月28日,民进党成立以来,国民党内部的批判力量一直相当大,蒋经国根据梁肃戎意见,下令“继续沟通一,缓和了一度趋向紧张的局势。1987年9月,他召见政策会三位副秘书长,特别询问了梁肃戎有关两党沟通的情况。

梁肃戎报告道:

“民进党已是一实体的存在,我们应正视现实,不要像少数人老是采取驼鸟政策,不愿承认民进党”。

蒋经国立即明确地交代:

“和在野人士要沟通、要和”,他特别强调:“要在宪政和法律的基础上,诚心诚意地和别人沟通。”梁肃戎也向蒋经国阐明:

“朝野两党在沟通上最大的争执主要是因为认知差距太大。譬如,他们对‘非常时期’这样的名称和事实不能接受,但是,近年来逐渐上扬的‘台独’声音给执政党很大的疑虑,这些问题如果不能理清,便很难进行沟通”。

由于双方认知差距过大,他和部分民进党“立委”在立法院会议场上也曾发生过冲突,譬如,有一次他要求主席对议题表决,康宁祥便私下阻止梁肃戎说:

“肃老!不要一世英名毁于一旦。”梁肃戎回答:

“老康,要知道我是代表国民党的。”台湾这一地理环境让住民所产生的心理意识是:总有一种远离祖国核心地区的感觉,加上自清末以来至南京国民党政府作为中央政府的一方未给予台湾地区更多的关怀。地理、经济、文化上的差异都会变成一种全民性的社会情绪。居民大都是闽粤地区的移民,他们身在外乡,奋斗倍加艰辛,旧中国的政府只知压迫,这使他们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反抗意识。台湾被日本占领50年,台湾民众受尽欺凌和压榨,当了50年的“二等公民”。他们对任何似乎不利于他们的措施都十分敏感,国民党政权去台后,西方一些国家为实现分裂中国、“台湾独立”的不可告人的目的,有意制造、夸大台湾民众在省籍方面的矛盾,煽动台湾民众的情绪。国民党政权逃台后,对台湾地区实施戒严和恐怖统治,台湾人民的权利受到严重侵犯。

在这种因素下产生了本土化观念,这从根本上看是“台独”的萌芽,因此,梁肃戎的沟通意义,已不仅仅局限在代表和维护国民党的利益了。

台湾问题专家认为;“综观国民党一百余年的历史,蒋经国占有特殊的地位,他亲手结束了名声不好的蒋家王朝,他准备放弃国民党一党专制,他开放部分台胞赴大陆探亲,他严禁‘台独,势力的活动,他把两岸关系限定于中国代表权之争,和大陆共同维护中国的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

梁肃肃做为国民党中央政策会副秘书长,是蒋经国的智囊团成员,负责法制与沟通,成绩卓然,为蒋经国所器重。

02讥讽吕秀莲

国民党开明人士倡导法制化使国民党的一言堂现状受到冲击,而致使党外人士活动频繁,异论兴起。

梁肃戎主张依法治台,倡导民主、自由、人权,与此同时,他面对与国民党对抗的异党,既要维护本党的利益,又不能亵渎法律去打击他们,有人说他是秦桧,有人指责他吃里扒外。

梁肃戎忠诚国民党,反对分裂祖国,怎能佩戴秦桧这顶帽子?吃里扒外?这是庸人之见!一天,蒋经国召见梁肃戎,由于党外人士不断闹事,蒋经国无计可施,请梁肃戎拿出高见。

梁肃戎觉得自己再能沟通,可毕竟是国民党的一方,有的时候,针锋相对,会把事情弄僵,退让一步,又纵恿了党外人士,便向蒋经国建议说:

“请一位本省的德高望重的又无党派的人出来,作协调会更好一些。”“你说找谁吧?”蒋经国追问道。

梁肃戎回答说:

“吴三连最合适。”蒋经国当即表示同意:

“你亲自找吴三连。

你就说经国请吴老出来帮帮忙。”吴三连有个耆老的聚会,每月聚一、二次,成员有黄季陆、余井塘、叶公超、邵毓麟、齐世贡、高玉树、董文琦、赖琏、许绍棣等,这些人到一块无所不谈,说天唠地发牢骚,见到梁肃戎,吴三连痛快地接受了国民党的求援,答应做个说服人。也把梁肃戎这位小于他们许多年岁的人吸收为聚会对象。

梁肃戎选择了吴三连做沟通人之后,国民党政府的“副总统”谢东闵也找到吴三连的家,说出梁肃戎同样的话,可见,吴三连经梁肃戎的荐举,已被蒋经国肯定。吴三连也没有让梁肃戎失望,落实着蒋经国的嘱托。

吴三连与梁肃戎常来常往,他有意地多次安排梁肃戎和党外人士康宁祥在中山北路天厨小馆后面的吉兆亭餐叙,粱肃戎与康宁祥彼此加深了了解。吴三连的哼哈二将吴丰山、司马文武陪同出席,这二人是老好人,无个性,哼哈凑趣,更增添了融合的气氛。

一天,吴老在重庆南路的中国信托公司楼上请客,黄信介、康宁祥、许信良、张俊宏、姚嘉文、吕秀莲等党外主要人士都出席,执政党这边则是梁肃戎和关中二人。席间,吴三连首先致词说:

“不久前,我代表新闻界到埃及去开会,原来埃及不让我去,几经交涉,才得以成行。可见我们在中共的打压下,已不受国际社会所重视。

我这次是先到希腊,再到埃及,这两个国家生活条件不如我们。旅馆的电视年久失修,也无人问。我们能建立起目前这种局面,很不容易。台湾人有意见向执政的国民党建议,如果是对的,国民党要研究改进,如果不对,国民党也要加以沟通,不要双方各做各的。再者,台湾的年轻朋友也要忍耐,不要把局面搞垮了;我们的家乡、财产都在这里,如果搞垮了,我们将来怎么办呢?党外人士不要搞激烈对抗!”吴三连讲完后,吕秀莲首先发言,她一口气骂了国民党十三、四项不对。